严碧华
民生周刊: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苗寨调研,与苗族同胞促膝谈心,谋划发展,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要求湖南“积极探索可复制的经验”。三年多来,湖南探索出了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王志群: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湘西自治州的指示精神,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手段,切实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创造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央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对此作了介紹。2016年4月,中央主流媒体齐聚湖南,深度报道我省脱贫攻坚经验。
一是趟出了“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路子。针对产业扶贫中存在的“大水漫灌”“扶富不扶贫、扶农不扶贫”等现象,积极探索创新,走出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路子。2014—2016年共实施重点产业扶贫项目229个,投入财政资金17.5亿元,整合其他资金56.2亿元,参与企业、合作社达690家,帮扶162万贫困人口增收。二是打造了“无抵押、无担保、基准利率”小额信贷新模式。针对贫困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直接瞄准贫困对象推出以“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为核心的扶贫小额信贷新模式,解决了困扰贫困户的抵押、担保和费用难题。三是探索了贫困农户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新举措。针对大多数贫困农户因拿不出自筹资金而建不了房的现状,我省转变观念,调整政策,提高标准,把工作重心锁定在贫困农户危房改造上。特困农户每户最高可获专项补助4万元,扶贫部门每户跟进补助1万元,三年帮助15万贫困农户圆了安居梦。四是摸索了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新路径。大力开展以“一家一”为主的助学就业行动,帮助贫困山区一个家庭有一个孩子,通过两年在校免费学习、一年企业顶岗带薪实习,实习期满合格后推荐就业,进而实现“资助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针对贫困地区人才缺乏的深层根源,切实加大贫困地区教育帮扶力度,在全省精准识别出111万教育扶贫对象,根据不同类型贫困家庭子女上学情况,因人施策,实施助学就业行动。五是积累了劳务协作脱贫的新经验。2016年4—8月,我省和广东开展了劳务协作脱贫试点,探索形成了“114”劳务协作脱贫工作模式(即“一套机制+一项平台+四个关键环节”),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六是走出了以开发式扶贫方式解决救济式扶贫问题的新路子。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我省在落实并强化低保、五保等国家保障制度的同时,推动资产收益扶贫,探索运用开发式扶贫方式解决救济式扶贫问题的途径。比如,江永县投资3000万元连片开发2500亩以夏橙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项目建成后将惠及当地建档立卡的1034名残疾人及4979名贫困户。
民生周刊:近三年,湖南省每年用于扶贫方面的资金有多少?帮助了多少贫困户脱贫?
王志群: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近年来持续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2014年,省级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75亿元。2015年,省级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2亿元,比2014年增长92%,并从中央债券中切块安排10亿元用于扶贫开发。2016年,省财政新增财政扶贫资金20亿元,较上年增长205%,并从地方债券资金中切块安排21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市县两级2016年预算安排财政扶贫资金分别达到15.4亿元、23.7亿元,实现了翻番。同时,2016年7月,我省下发了涉农资金整合文件,明确将51个贫困县全部纳入整合范围,并规定用于51个贫困县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切块比例不得低于85%、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切块比例不得低于65%、其他各项资金切块比例不得低于55%,全年通过整合省级切块下达贫困县的资金规模将达186亿元。
通过精准有效帮扶,2013—2015年,全省脱贫361万人,贫困人口数量下降到445万,排位由全国第三降至第五,51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6180元增加到2015年的7575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16年,初步认定实际减少贫困人口约125万人,完成年初目标任务数的113.6%。
民生周刊:产业扶贫被视为一种有效的“造血”方式,湖南在产业扶贫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王志群:重点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瞄准贫困人口,防止帮扶“脱靶”。我省按照“识贫—校贫—定贫”的工作机制,全面核实核准贫困对象,夯实扶贫工作基础,有效提高产业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靶向性。同时,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在全省建档立卡系统中精准确定了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愿望的贫困对象350万人,形成了发展产业脱贫一批的数据库。二是选准产业项目,防止工作“偏向”。产业扶贫项目的选择事关产业扶贫工作的成败。在总体规划方面,我省因地制宜制定了“发展产业脱贫一批”规划,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确立了种植、养殖、水产、林业、加工业、旅游业等“十大特色产业”;在项目选择方面,充分尊重基层创新、尊重群众意愿,省里只定思路和原则,将项目的选择权交给市县。三是建立联结机制,实现互利共赢。让企业和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互利共赢、长久发展。为此,我省出台了《关于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意见》,按照权责对等原则,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与扶贫对象以契约形式明确所有者权益、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监督机制等,实现互利共赢。四是强化金融支撑,破解资金瓶颈。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是产业发展的支撑。为有效解决产业扶贫资金不足的问题,我省直接瞄准贫困农户推出以“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为核心的扶贫小额信贷新模式,解决了困扰贫困户的抵押、担保和费用难题。截至2016年12月,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05亿元,帮助近30万户贫困农户解决了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题。五是建立维权机制,保障贫困户权益。保障贫困农民的合法权益,是“四跟四走”产业扶贫的关键所在。为此,我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针对市场和疫情风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并明确保险费从财政扶贫资金中解决。建立维权保障机制。扶贫部门、扶贫经济组织与贫困农户签订三方委托合同,明确三方的责权利;及时公告公示项目帮扶的贫困农户、公布项目执行和项目效益情况。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在委托帮扶、股份合作项目中成立贫困农户代表参与的监事会,聘请第三方机构对项目的投资开发、经营核算及效益分配全程跟踪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