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NB—IoT部署策略研究

2017-03-13 01:32张建国
移动通信 2017年1期

张建国

【摘 要】为了研究中国移动NB-IoT的部署策略,首先介绍了中国移动可以根据客户对速率的不同要求,提供三种物联网解决方案,即TD-LTE技术、eMTC技术、NB-IoT技术;然后从NB-IoT的帧结构、时隙结构、物理信道和扩展不连续接收模式等方面分析了NB-IoT的基本原理;最后提出了中国移动NB-IoT的部署策略,主要涉及上行子载波带宽的选择、操作模式的选择、频率使用策略、站址选择策略和建设方式的选择。

【关键词】NB-IoT eDRX 物理信道

Research on NB-IoT Deployment Strategy of China MobileIn

[Abstract] order to investigate NB-IoT deployment strategy of China Mobile, it was firstly introduced that three IoT solutions, including TD-LTE, eMTC and NB-IoT, can be provided by China Mobile to customers according to their requirements for rate. Then, the principle of NB-IoT was expounded in terms of the frame structure, timeslot structure, physical channel and extended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mode. Finally, NB-IoT deployment strategy of China Mobile was put forward which deals with the uplink subcarrier bandwidth selection, operation mode selection, frequency usage strategy, site selection strategy and construction mode.

[Key words]NB-IoT eDRX physical channel

1 引言

根據2016年6月爱立信发布的移动报告[1],到2021年,全球280亿个连接中将有157亿个连接是物联网连接,占比高达53.6%,157亿个物联网连接中,使用蜂窝网的是15亿个,占物联网连接数的9.6%。蜂窝网络使用授权的频率资源,具有干扰少、可靠性高、覆盖范围广等优点,因此成为客户的首要选择。

中国移动可以根据客户对速率的不同要求,提供三种类型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对于高速率(大于1 Mbps)、实时性的应用,如车联网、视频监控和远程医疗等,可以使用中国移动现有的TD-LTE网络,通过载波聚合、MIMO增强、CoMP等技术提供高速率的数据服务;对于中等速率(小于1 Mbps且大于100 kbps)的应用,如可穿戴设备、银行业PoS机、电梯广告推送、车队管理等,可以使用eMTC(enhanced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增强机器类通信)网络,eMTC技术通过降低带宽、多次重传等技术提供深度覆盖能力,对中国移动现有的TD-LTE网络进行软件升级即可提供eMTC服务;对于低速率(小于100 kbps)的应用,如能源抄表、气象/环保监测、资产标签、智能停车、智能锁等,可以使用NB-IoT(NarrowBand IoT,窄带物联网)网络,NB-IoT技术通过降低终端的峰值速率、终端采用单天线接收、降低终端支持的带宽等技术满足低成本、低功耗、小数据量、广覆盖、巨大设备数目的应用。

NB-IoT作为一个全新的网络,在帧结构、时隙结构、物理信道、不连续接收模式等方面与传统的LTE网络都有较大的差别,本文接下来重点分析NB-IoT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移动NB-IoT的部署策略。

2 NB-IoT的基本原理

为了满足低成本、低功耗、广覆盖的物联网应用,3GPP组织在REL-13引入了NB-IoT技术。

在功能方面,相对于传统的LTE网络,NB-IoT进行了极大地简化,NB-IoT不支持以下功能:不同制式间的移动性、切换、GBR(Guaranteed Bit Rate,保证比特速率)、测量报告、Relay、载波聚合、双连接、MBMS(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多媒体广播组播服务)、实时性业务、紧急呼叫和CS回落等业务。同时NB-IoT在帧结构、时隙结构、物理信道、不连续接收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增强[2]。

在终端方面,NB-IoT UE仅支持半双工的FDD模式,既节约了双工滤波器成本,又减少了约2 dB的器件插入衰耗,NB-IoT UE只采用单接收天线,减少了一套接收天线的成本[10]。

2.1 NB-IoT的帧结构

为了减少RF和基带的复杂性,同时便于GSM频率再利用,NB-IoT的系统带宽与GSM相一致,都是200 kHz,NB-IoT的传输带宽是180 kHz[3]。

NB-IoT的下行帧结构与传统的LTE帧结构相同,即1个无线帧(10 ms)包含10个长度为1 ms的子帧,1个子帧包含2个长度为0.5 ms的时隙。在下行,NB-IoT只支持15 kHz的子载波间隔,不支持7.5 kHz的子载波间隔,仅支持常规CP,不支持扩展CP。

NB-IoT上行有两种帧结构可供选择,子载波带宽为15 kHz的帧结构与LTE的下行帧结构相同,1个10 ms的无线帧包含10个1 ms的子帧,180 kHz带宽上共有12个子载波;子载波带宽为3.75 kHz的帧结构是一种新设计的帧结构,1个10 ms的无线帧包含5个长度为2 ms的时隙,180 kHz带宽上共有48个子载波。

在资源分配方面,下行方向,NB-IoT以RB为单位进行资源分配,由于NB-IoT在下行只有1个RB,因此只能进行时域上的调度,不能进行频域上的调度;上行方向,以RU(Resource Unit,资源单元)为单位进行资源分配,RU在时间域上定义为NULsymb个连续的SC-FDMDA符号,在频率域上定义为NRUSC个连续的子载波,NULslot、NRUSC和NULsymb支持的组合如表1所示。NPUSCH在上行只能分配1个子载波的模式称为Single-tone模式,NPUSCH在上行可以分配多于1个子载波的模式称为Multi-tone模式。

2.2 NB-IoT的物理信道

为了减少实现的复杂性,NB-IoT精简了不必要的物理信道,在下行只有三种物理信道和两种参考信号,在上行只有两种物理信道和一种参考信号[3]。

三种下行物理信道分别如下:

NPBCH(Narrowband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窄带物理广播信道):NPBCH信道传递系统帧号、NB-SIB1的调度信息、接入限制和操作模式等信息[5],采用QPSK调制方式。NPBCH信道以640 ms为周期,经过编码后的符号首先映射在帧0的子帧0上,映射在帧0的子帧0上的内容在随后的7个帧的子帧0上重复映射;剩下的符号再重复映射在帧8~15的子帧0上,依次類推。

NPDCCH(Narrowban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窄带物理下行控制信道):NPDCCH信道用于指示NPDSCH、NPUSCH的传输格式、资源分配等信息,采用QPSK调制方式。NPDCCH信道由1个或2个NCCE(Narrowband Control Channel Element,窄带控制信道单元)组成,每个NCCE占用6个子载波,NCCE0占用子载波0~5,NCCE1占用子载波6~11。NPDCCH信道通过多次传输以便增加接收的可靠性,进而增加下行覆盖。

NPDSCH(Narrowband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窄带物理下行共享信道):NPDSCH用于传输DL-SCH和PCH的信息,采用QPSK调制方式,NPDSCH信道的TBS(Transport Block Size,传输块尺寸)最大为680 bit[4]。与NPDCCH类似,NPDSCH通过多次传输来增加下行覆盖。

两种下行物理信号分别如下:

NRS(Narrowband Reference Signal,窄带参考信号):NRS信号用于下行信道质量测量和信道估计,用于NB-IoT UE的相干检测和解调,NRS信号只支持单天线端口和两天线端口,不支持四天线端口,与传统的LTE参考信号一样,不同小区之间的NRS信号通过循环移位来避免频率上的干扰。

NSS(Narrowband Synchronization Signal,窄带同步信号):NSS信号用于时间同步,确定小区唯一的PCI(Physical Cell Identity,物理小区号)。所有的小区的NPSS信号(Narrowband 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窄带主同步信号)都采用同一个序列,用于确定无线帧的位置,NSSS信号(Narrowband 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窄带辅同步信号)通过504个序列来区分不同小区的PCI。

两种上行物理信道和一种上行参考信号分别如下:

NPUSCH(Narrowband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窄带物理上行共享信道):NPUSCH信道用于承载上行数据和信令,采用BPSK或者QPSK调制方式。NPUSCH有两种格式,NPUSCH格式1用于传输上行数据信息,TBS最大为1000 bit[4],在Single-tone模式下,上行NPUSCH只能分配1个子载波,在Multi-tone模式下,上行可以分配1、3、6、12个子载波;NPUSCH格式2用于传输上行控制信息,只能分配1个子载波。与NPDSCH一样,NPUSCH通过多次传输来增加上行覆盖。

NPRACH(Narrowband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窄带物理随机接入信道):NPRACH信道用于NB-IoT UE的随机接入,采用BPSK调制方式。NPRACH信道由4个随机接入符号组构成,每个随机接入符号组由1个CP和5个内容一样的符号组成,子载波的宽度为3.75 kHz。在频域上,NPRACH信道可以分成多组,每组12个子载波,NB-IoT UE每次只能使用单个子载波在一组(12个)子载波内跳频传输。

NDMRS(Narrowband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窄带解调参考信号):NDMRS用于上行信道估计、NPUSCH信道的相干检测和解调。

总之,NB-IoT的物理信道通过降低目标速率、多次传输、采用低阶调制方式等措施,以达到增加覆盖、降低成本、降低功耗的目的。

2.3 扩展不连续接收模式

在空闲模式下,传统LTE的DRX(Discontinuous Reception,不连续接收)周期最大为2.56 s,频繁的唤醒NB-IoT UE会快速消耗NB-IoT UE的电量,降低NB-IoT UE的待机时间,为了降低功耗、延长待机时间,NB-IoT引入了eDRX(extended Discontinuous Reception,扩展不连续接收)模式[7]。

eDRX模式定义了H-SFN(Hyper-SFN)帧、TeDRX_H、PH等几个概念。

1)1个H-SFN帧对应1024个无线帧,即10.24 s;

2)TeDRX_H是NB-IoT UE的eDRX周期,定义为H-SFN帧的倍数,TeDRX_H=2, 4, 8, …, 1024个H-SFN帧;

3)PH(Paging Hyperframe)是NB-IoT UE在PTW(Paging Time Window,寻呼时间窗口)期间开始监测寻呼消息的Hyperframe。

在eDRX模式下,NB-IoT UE在TeDRX_H周期内,仅在PTW期间按照传统的DRX模式监测寻呼消息,如果监测到发给该NB-IoT UE的寻呼消息,则该NB-IoT UE被唤醒,否则该NB-IoT UE继续进入休眠状态,eDRX模式下NB-IoT UE的状态原理。

通过引入eDRX模式,NB-IoT UE的eDRX周期最大可以达到10.24×1024=10485.76 s=2.91小时,因此可以显著地降低NB-IoT的功耗,延长NB-IoT UE的待机时间。

3 中国移动NB-IoT部署策略

中国移动NB-IoT部署策略主要涉及上行子载波带宽的选择、操作模式的选择、频率使用策略、站址选择策略和建设方式的选择等。

3.1 上行子载波带宽

NB-IoT上行子载波带宽可以选择3.75 kHz,也可以选择15 kHz,两者对比如下:

(1)覆盖方面:基于3GPP的仿真结果,子载波带宽为15 kHz和子载波带宽为3.75 kHz时均可满足164 dB MCL(Maximum Coupling Loss,最大耦合损耗)的极限覆盖,但在正常的深度覆盖时子载波带宽为15 kHz时上行速率具有明显优势。

(2)速率方面:在极限深度覆盖时,15 kHz和3.75 kHz在速率上并无明显差别,而在MCL小于150 dB时,Multi-tone模式可以明显增加用户的上行速率,只有上行子载波带宽为15 kHz时NB-IoT UE才能支持Multi-tone模式。

(3)干扰方面:子载波带宽为3.75 kHz的带内部署,NB-IoT与传统的LTE会产生干扰,NB-IoT系统有约15%的容量损失。

(4)未来演进方面:子载波带宽为15 kHz更兼容未来5G Massive IoT演进。

(5)终端方面:从规范上,不存在NB-IoT UE只支持子载波带宽为3.75 kHz Single-tone的情况,按3GPP要求,NB-IoT UE必须同时支持子载波带宽为3.75 kHz和子载波带宽为15 kHz两种模式,而子载波带宽为3.75 kHz时因为速率低、发射时间长,更加耗电。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建议中国移动NB-IoT部署时,上行子载波带宽选择为15 kHz。

3.2 操作模式

NB-IoT共有4种操作模式,分别是Inband-Same PCI模式、Inband-DifferentPCI模式、Guardband模式和Standalone模式。

Inband-SamePCI:带内操作模式,NB-IoT与LTE的PCI相同,NRS端口数和CRS端口数相同;

Inband-DifferentPCI:带内操作模式,NB-IoT 与LTE具有不同的PCI;

Guardband:保护带操作模式,NB-IoT部署在LTE的保护带内;

Standalone:独立载波操作模式,NB-IoT部署在独立的载频上。

相较于带内操作模式,独立载波操作模式在功率分配以及PCI规划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建议中国移动采用独立载波模式部署NB-IoT。

3.3 频率使用策略

NB-IoT只支持半双工FDD模式,中国移动目前可用的FDD频率有900 MHz频段和1800 MHz频段。因为物联网设备无处不在,比手机有更高的覆盖能力要求,而900 MHz频段比1800 MHz频段覆盖能力强,因此900 MHz频段是中国移动部署NB-IoT的首选频段,同时NB-IoT所需的带宽是180 kHz/载波,中国移动900 MHz频段释放能力能够满足NB-IoT部署的需要。

900 MHz频段目前也是中国移动GSM语音业务的主要承载频段,同时是中国移动获取LTE FDD牌照后LTE FDD部署的主要频段,因此需要综合考虑GSM、LTE FDD、NB-IoT的各自需要,统一制定GSM900频段的使用策略。

中国移动在900 MHz频段共有19 MHz×2的带宽资源,上行为890 MHz—909 MHz,下行为935 MHz—954 MHz,首先应在边缘(894 MHz—909 MHz/939 MHz—954 MHz)预留15 MHz的带宽以满足LTE FDD的部署需要,剩下的频率(890 MHz—894 MHz/935 MHz—939 MHz)用于GSM和NB-IoT的部署需要,NB-IoT的频点两边各空闲1个GSM频点作为保护带以避免GSM载频和NB-IoT载频之间的相互干扰,900 MHz频段使用。

3.4 站址選择策略

考虑到移动性物联网需求,初期的NB-IoT网络应实现区域的连续性覆盖,在900 MHz频段,NB-IoT最大覆盖距离约是GSM900的2倍左右,同时中国移动GSM站点在城区的站间距远远小于GSM的最大覆盖距离,因此中国移动只需要在少部分GSM站点上部署NB-IoT即可实现连续覆盖要求。

城区是物联网应用的热点区域,建议中国移动按照先城区后农村的策略部署NB-IoT,为了节省初期投资,建议中国移动仅使用现有GSM站址的50%来实现NB-IoT城区范围内的连续覆盖,后续根据需要逐渐增加,室内分布信源可根据用户及业务需求情况逐步部署。

3.5 建设方式

中国移动的NB-IoT建设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新建NB-IoT基站、基于TD-LTE建设NB-IoT基站以及基于GSM建设NB-IoT基站。

新建NB-IoT基站需要新增天馈系统、新增RRU、新增主控板和基带板、新增传输和时钟,其优点是完全不影响现有的GSM网络,可以独立优化因而网络性能最优,缺点是投资大、新建天馈线难度大。

基于TD-LTE建设NB-IoT基站需要新建或者替换天馈、新增RRU、新增基带板,但是可以与TD-LTE共用主控板、传输和时钟,其优点是不影响GSM网络,可以利旧TD-LTE的部分硬件,投资中等,缺点是新建或替换天馈难度大。

基于GSM建设NB-IoT基站可以利旧或者替换原有的天馈,但是需要新增主控板和基带板、新增传输和时钟,部分不支持NB-IoT的站点需要替换GSM设备,其优点是建设速度快,缺点是NB-IoT的优化会影响GSM的网络性能,在GSM和NB-IoT基础上再部署LTE FDD会导致功率不足以及不利于LTE FDD/TDD的互操作。

由于基于GSM建设NB-IoT基站会给中国移动部署LTE FDD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建议中国移动采用新建NB-IoT基站或者基于TD-LTE建设NB-IoT基站方式建设NB-IoT网络。

4 结束语

本文提及的建设策略属于物联网价值链中的连接能力部分,除此之外,物联网的价值链还包括平台、终端、应用和解决方案,建议中国移动积极开展NB-IoT实验网的建设,初期为客户提供连接服务,中期为客户提供平台开放能力、提供终端,最终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以便在物联网的价值链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取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Ericsson. Ericsson Mobility Report [EB/OL]. (2016-9-12). https://www.ericsson.com/assets/local/mobility-report/documents/2016/ericsson-mobility-report-june-2016.pdf.

[2] 3GPP TS 36.300.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 Stage 2[EB/OL]. (2016-12-11). http://www.3gpp.org/ftp/specs/archive/36_series/36.300/.

[3] 3GPP TS 36.211.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EB/OL]. (2016-12-11). http://www.3gpp.org/ftp/specs/archive/36_series/36.211/.

[4] 3GPP TS 36.213.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EB/OL]. (2016-12-11). http://www.3gpp.org/ftp/specs/archive/36_series/36.213/.

[5] 3GPP TS 36.331.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Protocol specification[EB/OL]. (2016-04-01). http://www.3gpp.org/ftp/specs/archive/36_series/36.331/.

[6] 3GPP TS 23.682.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Architecture enhancements to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s with packet data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EB/OL]. (2016-12-11). http://www.3gpp.org/ftp/specs/archive/23_series/23.682/.

[7] 3GPP TS 36.304.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User Equipment (UE) procedures in idle mode[EB/OL]. (2016-12-11). http://www.3gpp.org/ftp/specs/archive/36_series/36.304/.

[8] 3GPP TS 36.212.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EB/OL]. (2016-12-11). http://www.3gpp.org/ftp/specs/archive/36_series/36.212/.

[9] 5G Americas. LTE and 5G Technologies Enabl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EB/OL]. (2016-12-12). http://www.5gamericas.org/files/3514/8121/4832/Enabling_IoT_WP_12.8.16_FINAL.pdf.

[10] 張建国,徐福永,杨东来. LTE-M关键技术研究[A]. 面向5G的LTE网络创新研讨会(2016)[C]. 2016: 16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