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村名来源探研

2017-03-12 21:22:07侯悦婷王东洋
关键词:村名宜阳县洛阳

侯悦婷,王东洋

(1.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2.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洛阳村名来源探研

侯悦婷1,王东洋2

(1.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2.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洛阳村名来源形式多样,主要有自然型、历史型、人物型、寄寓型、传说型、风俗型等,并呈现自然性、历史性、文化性等特点。洛阳村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为河洛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而且还可以对当地石刻文物的保护起到推动作用。

洛阳;村名;来源;河洛文化

地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受自然、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地区人们形成的一种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同时,地名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地区作为中国古代的核心区域以及中华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研究其村落命名原则,不仅能够增强当地居民的自豪感、塑造独具魅力的区域文化形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提高其历史文化与地方特色的知名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将文化优势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村名,代表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历史认同,反映了人民的文化心理、生活习俗。村名,还与语言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可贵的价值与意义。中国现代地名学的真正建立,最早能推到20世纪20~30年代,以顾颉刚、谭其骧、曾世英、王际桐、褚亚军诸先生的成果为代表[1]216。陈昌远的《河南县名由来初探》[2]、王洪瑞的《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3]研究了河南省市、县命名的原则、规律。而关于洛阳村名的研究,学界关注不够,尚无专文论述。在大量调研基础上,笔者将从自然、历史、人物、寄寓、传说、风俗等方面对洛阳地区的村落命名原则进行具体论述。不当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指正。

一、自然型村名:以山、水、方位为命名方式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丘陵地区。这里河流密布,山川纵横。洛阳地区河流分属黄河、淮河、长江等三大水系,黄河、伊河、洛河、涧河、瀍河、磁河、铁滦河等河流蜿蜒其间。山脉主要由伏牛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等四大山系构成,嵩山、邙山、周山、龙门山、香山、郁山、青要山、荆紫山、樱山、万安山、首阳山等环抱其中。洛阳自古就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美称。如此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位置,对洛阳地区的村名产生了重要影响。

洛阳地区的山脉绝大部分位于栾川、嵩县、洛宁、汝阳境内,新安、宜阳、偃师、伊川、孟津也有分布。古人对山非常重视,一些皇帝曾举行过封禅,而普通民众也出于对山的崇拜和敬畏,喜欢将居住地选在山地上或山的附近。新安县郁山村,坐落于郁山脚下;宜阳县灵山村,坐落在灵山脚下;宜阳县花果山村、花山村,伊川县高山村等,都因山而得名。

还有一些村庄是因山的形状、地貌而得名。汝阳县蟒庄村位于伏牛山地上,因在此处俯望伏牛山宛若一条巨蟒而得名。嵩县龙驹村,村对面有一山叫兴龙山,站在村东头看去,山像一条巨龙,站在村西头看却像一匹奔腾的马驹,因此取名龙驹。宜阳县马朝沟村,村南山坡上有5道小岭,岭头均朝此村,有五马朝沟之称,因而得名;宜阳县七峪村,因该村位于花山、岳山主峰之下的七条大沟汇合处的山谷而得名[4]144。

除以山命名外,还有以水命名的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自古人们喜欢在河流两岸聚居,一是利于生产灌溉,二是利于防御。《尚书·洛诰》篇云:“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周公营建洛邑(洛阳)时,曾在瀍水两岸考察占卜。孟津县会瀍村,因坐落于瀍河的源头而得名。新安县畛河新村,因位于畛河之滨而得名。偃师市安滩村,则有伊河流过。

与山水相关联,代表与山水相对位置的地名称为方位地名。在古汉语中,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古人最初依山傍水而居,也将地名按此原则来命名。孟津县瀍阳村,因位于瀍河以北而得名。新安县河北村,因位于金水河以北而得名。新安县河南村,因位于涧河以南而得名。

二、历史型村名:以古国古邑、古墓、历史遗迹、历史事件为命名方式

洛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曾有13个朝代在这里建都,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许多杰出的人物在这里生活,许多重大科技发明在这里诞生。厚重的历史给洛阳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遗产。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感叹道:“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些历史文化气息,不仅体现在历史遗存上,更反映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地名上。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之一,从而使这一地区存在着众多的古国古邑,由此而来的村名众多。宜阳县韩城村,此地系古韩国都城,故名[4]144。伊川县古城寨,原名伊阙城,周赧王曾到此避债,后城废建寨,故名[5]99。孟津县金城村,因金墉城而得名。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洛阳一直是古代帝王、达官显贵理想的长眠之所。洛阳地区遍布着历代名流的墓冢,有些村落也因此命名。洛龙区关林村,相传这里埋葬着三国大将关羽的首级。关羽败走麦城后被杀于湖北当阳。吴王孙权恐怕刘备讨伐,便把关羽的首级送到洛阳献给曹操。曹操意识到孙权有意嫁祸于他,立即传令以王侯之礼将关羽首级安葬在洛阳以南,追赠关羽为荆王,并亲自带领百官祭奠。明万历年间,朝廷的使者路过洛阳,夜宿邮亭,梦见关羽求建新宅,使者将此事启奏皇上,皇帝即派使臣到洛阳扩建关羽陵墓。清乾隆年间又经整修扩建,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按照古时对墓葬的称呼,圣人的墓叫林。因为关羽被人们称为“武圣人”,所以埋葬关羽首级的墓便叫“关林”。墓旁的村也因此被称为关林村。宜阳县石陵村,因埋葬着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而得名。孟津县石碑凹村,因宋代开国元勋石守信及其家族成员墓地在此,且陵前石碑又高又多而得名。偃师市大冢头村,因有秦相国吕不韦的高大墓冢而得名。偃师市杜楼村,因埋葬着“诗圣”杜甫而得名[6]95。

洛阳历史悠久,建都朝代之多,人类活动时间之长,使这里留下众多的历史古迹和古代建筑,这就给村名的命名提供了条件。偃师市太学村,因位于魏晋太学旧址而得名[6]93。宜阳县福昌村,隋朝曾在此建福昌宫,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 曾对此进行过全面修葺,近年又重新翻修形成现在的福昌阁,因此得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洛阳因其“天下之中,九州腹地”的地理位置,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偃师府店村,明弘治《偃师县志》记载:“府店在县东南,周滑王食邑。春秋时郑灭滑国,废府为店,故名。”[6]93

三、人物型村名:以宗族姓氏、人名为命名方式

《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早在夏商周时期,河洛地区就形成了宗族聚落,成为中国姓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后,令鲜卑人改汉姓,仅《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就有114个姓氏[7]3006-3014。据中新网数据表明,在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300个大姓中,源于河洛地区或主支源于河洛地区的就有171个;在前100个人口大姓中,有77个姓氏直接起源于河洛地区。姓氏文化、宗族文化成为维系家族成员关系的重要纽带。汉唐盛世,丝路起点,全世界的眼光聚集在这一地区。这里成为人们向往的城市,许多历史名流来这里讲学、游历、生活。这些姓氏宗族文化、历史名流都在当地的地名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中国历来最讲究亲情、血缘,同一宗族姓氏的人们往往聚集在一个聚落里生活,地名的命名也往往以姓氏冠之。偃师市缑氏村,这是以单姓氏命名的村。还有以两个姓氏命名的村,如伊川县的石张村、元白村。这类村姓氏的先后顺序,往往是人多的姓氏放在前面,人少的放在后面。

毫无疑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们出于纪念和敬仰的目的,也常常用一些名人的名字或者姓氏命名地名。偃师市司马街,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曾在此居住、编纂《资治通鉴》而得名[6]94。伊川县吴起岭,因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曾在村西岭上与敌军交战而得名[5]101。汝阳县杜康村,因夏朝造酒大师杜康在此造酒而得名[8]664。新安县刘邦村,因汉高祖刘邦的部队曾经在这里驻扎过而得名。

四、寄寓型村名:以祈福、祝愿为命名方式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文人墨客以国家太平、民众安康为己任,平常百姓也同样希望生活安稳、五谷丰登。这就孕育了寄寓型地名。这类地名中常带有安、宁、丰、吉、平、清等字,把人们对生活、国家的美好祝福寄寓其中。宜阳县丰李村得名的由来,据《李氏家谱》记载:明初,李氏从山西子长县迁此定居,希望过上好日子,故名。孟津县清河村,取“海晏河清” 之意,希望天下太平,黄河澄清。洛宁县长水村,寓“山高水长,百代流芳”之意。洛龙区太平村,寓意“永葆太平”。

五、传说型村名:以历史传说、神话传说为命名方式

传说为民间文学的一种,是对民间长期流传的人和事的叙述。内容有的以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基础,有的纯属幻想的产物。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由于正史往往关注的是“大历史”,地名作为“小历史”往往被忽略,这就给大量传说型地名的产生孕育了条件。这类地名有的是以历史人物、灵物为依托,有的则是虚构。需要说明的是,传说型村落中历史人物所发生的活动仅仅是在当地村民中流传的故事,并无史籍可载。这与人物型村落是有区别的。

以人物为依托的传说型地名,其所选取的历史人物以及创作背景较为集中的时期是夏、商、周、秦、汉、唐、北宋,而尤以曾在洛阳建都的东周、东汉、武周时最多。在历史人物选择上,多为当时对王朝建立和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或是直接和皇帝相关。如以夏禹传说为背景的伊川县夏宝村,以商汤传说为背景的伊川县三聘台村,以召公传说为背景的宜阳县甘棠村,与汉高祖刘邦传说有关的新安县十里村、汝阳县马坡村,与汉光武帝刘秀传说有关的洛宁县西王村、嵩县道回村、伊川县鸦岭村等,与王莽传说有关的伊川县拉马店村,与武则天传说有关的偃师市营房口村、东王村,与宋代大将杨延昭传说有关的栾川县跑马岭村、绣球垛村、六郎窑村、回垄地村、亮旨台村、千令井村等。

还有以灵物为背景命名的,新安县火虫驿,为了纪念萤火虫照亮夜行道路之功而得名;栾川县鱼库村,传说距村落不远的伊河北岸石壁上有石洞与伊河相通,每年清明谷雨之间,石洞里会涌出很多鲜鱼;此外,还有宜阳县鱼泉村、鸣鹤村,嵩县五马寺村,汝阳县银鹿村,栾川县鸭石村、牛栾村等。这类跟灵物有关的村名,体现了村民天人合一的生存观念,牛、马作为生产生活工具在民间的运用以及鱼、鸭等作为民众的饮食菜肴也从侧面勾勒出洛阳地区古代的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状态,从而为历史地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

六、风俗型村名:以方言、特产、民间信仰为命名方式

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说:“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物产殊宜,风化异俗。”地名同样带有地方特色。就是同一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信仰崇拜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风俗的出现,并呈现特异风采。这些风俗不仅影响当地的文化,而且影响着地名的命名。

中国地域广阔,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语言的表达方面产生了地域性差异,而方言的存在对地名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地名的表达方式上。方言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方言直接进入村落名称。如嵩县坂蚕村(方言中“坂”意思为“抛弃”)、新安县厥山村(方言中“厥”意为“骂人”)等。其二,方言对原有村落名称的干扰。如偃师顶孟沟村变为丁门口村、新安八豆山村变为巴陡山村、洛龙区哭水村演变为谷水村等。

物产对传统村落名称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直接以该地区盛产的物产来命名地名。以物产直接命名,使得传统村落名称通俗易懂和便于识记,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该地区地理小环境的独特性。偃师市杏园村,以杏子为特产;新安县梨园村,以梨闻名;新安县核桃园村,以核桃出名;孟津县柿林村,以柿树闻名,晚清还逐渐成为孟津八景之一的“柿林点翠”;嵩县麦仁场村,因麦仁汤而闻名。

中国民间信仰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千百年间,中国民间信仰犹如汪洋大海,极其庞大而又不断扩充的神灵队伍驻守在遍布村镇城乡的各色神庙,深入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9]195。偃师市寺里碑村、新安县二郎庙村和懈寺村等的命名,就反映了民间信仰的这个特点。这些信仰大致分为自然崇拜和人神崇拜。自然崇拜又分为灵物崇拜、动物崇拜和植物崇拜。新安县石人洼村,因村民对当地两个高大石人的敬畏而得名;偃师市佛滩头村,因当地人尊崇佛像而得名。这是灵物崇拜的反映。新安县羊义村,因村民纪念羊的义气而得名;偃师市水牛沟村,因村民感激水牛帮助大禹治水而得名。这是动物崇拜的反映。新安县莲花村、玉梅村,因村民崇拜莲花、梅花而得名。这是植物崇拜的反映。

七、其他类型

除以上6种命名方式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命名原则:皇帝赐名、儒学教化、文化融合等。

皇帝赐名通常是皇帝巡幸此地并为当地重新命名。汉武帝封禅嵩山回京,途经伊川县江左村,见此地风光旖旎,便脱口而出“此处好像江左”。该地人便以江左为村名。刘秀到邙山狩猎,途经孟津县寒水村,在此饮马。当他手捧河水的时候,感觉如九天之河水,冰凉刺骨,感慨曰:此乃寒水也。自此,该村易名为寒水村。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赐名和赐人以名是不同的。前者带有随意性,后者则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且一般被正史所载。

洛阳作为古代中国国家统治中心,一直沐浴着儒学的教化。北朝时期,洛阳地区选取反映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的字词或含有褒义的字词作为洛阳的里坊名称,是一条基本的准则[10]。这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产物,也是北魏朝廷以儒家思想治国的一个具体体现。宋代二程、朱熹在这里更使儒学发扬光大,深入人心。这些道德教化,也深深地影响着地名命名。偃师市忠义村,宜阳县仁厚村、好贤村,孟津县英古村等村落的命名,都向世人展示当地村民对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的推崇。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洛阳村落名称也体现着文化融合的气息。这种文化融合主要有两种类型: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中外文化的融合。北魏孝文帝将国都由平城(今山西省大同)迁至洛阳,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深入交流。这属于内生性。代表村落如嵩县田湖镇陆浑村。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云:“允姓之戎,居陆浑,在秦、晋西北。二国诱而徙之伊川,遂从戎号,至今为陆浑县也。”[11]324陆浑是羌的后代,后迁入中原与汉人融合。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佛教首传中国洛阳,并修建白马寺,中原文化与外邦文化融合。这属于外发性。代表村落如偃师市洞门村、嵩县下寺村等,其反映的是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融合。

八、结 语

村名的由来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简单叙述,更是这一地区人们共同认识的文化印记。村名是村落的历史记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千百年来的寄托。自然型、历史型、风俗型等方式的村落命名原则,体现了民间文化的多元性。村落名称作为一个地区的称谓,蕴含着当地山川地貌、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间崇拜、伦理道德、价值判断、生活方式、社会经济、语言习惯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是历史的印记,是地区发展的活化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生产与生活。

综上所述,自然性、历史性、文化性是洛阳村落名称的主要特点。这和洛阳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分不开。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终的形成是合理的。在当今经济化、城市化浪潮的影响下,改名热在一些地方流行。要本着传承性和继承性原则,对地名进行保护,不能为了一时之利而去随意更改地名。

[1] 孙东虎.中国地名学史[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 陈昌远.河南县名由来初探[J].史学月刊,1981(2):48-56.

[3] 王洪瑞.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J].中国地方志,2009(7):77-82.

[4] 宜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宜阳县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2.

[5] 李耀曾.伊川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6] 偃师县志编纂委员会.偃师县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2.

[7]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 汝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汝阳县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5.

[9] 陈旭霞.中国民间信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10] 张金龙.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探微[J].历史研究,1999(6):51-67.

[11]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责任编辑 王治涛)

Study on the Origin of Village Names in Luoyang

HOU Yueting1, WANG Dongyang2

(1.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Ancient Work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Luoyang 471023, China)

Luoyang village names originated in a variety types, including natural type, historic type, prominent person type, expressive type, legendary type and customary type, and demonstrated the natur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name of the villages of Luoyang not only can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Heluo culture,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protection for the local stone cultural relics.

Luoyang; village; source; Heluo culture

2017-03-28

侯悦婷(1991-),女,陕西宝鸡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王东洋(1977-),男,河南鹿邑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10.3969/j.issn.1674-5035.2017.04.002

C912.64

A

1674-5035(2017)04-0008-05

猜你喜欢
村名宜阳县洛阳
洛阳正大剧院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7:12
河南宜阳县地下水赋存规律与开发利用建议
矿产勘查(2020年7期)2020-12-25 02:43:48
宜阳县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人大建设(2019年9期)2019-12-27 09:06:20
洛阳自古繁华
海峡影艺(2019年1期)2019-06-24 07:36:48
宜阳县
云南摩梭语村名中的修辞格及其体现的具象思维
现代语文(2017年1期)2017-03-15 11:18:12
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Section B(2a-2e)
——Beauty in Common Things教学设计
石楼村名中的u?类音探源
现代语文(2016年1期)2016-02-29 06:58:18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莱阳村庄地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