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莹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探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全面培养模式
——以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为例
刘 莹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自“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和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是职业院校的重大课题,本着以职业为导向、能力为主线的教学理念,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对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的探究,提出结合学校资源和专业特色创新教学模式,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促发展、求提升,培养出适合林业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高职教育;职业技能;职业精神;林业技术
Abstract:Since"the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work conference",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he more prominent strategic position,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idea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t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spirit.In line with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career oriented and ability,Liaoning Forestry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explores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professional skill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forestry technology,proposes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combined with school resources and major characters,combines production and teaching,integrates teaching resources,innovates the teaching mode,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s the talents suitable for the forestry work position.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skills;professional spirit;forestry technology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各项岗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1]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不断升级,现代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不仅强调“实践性”“操作性”,还更加注重良好的职业精神、道德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培养。随着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2015年、2016年“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以及2015年教育部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5〕6号文件)的出台,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正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对于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更注重广度和深度,作为高职教育者能够深深体会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全面发展和高度融合的重要性。
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技术专业是林业学科的主体专业,与我国林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是维护生态环境、建立绿色家园、合理经营利用林木植物及其产品、促进民生,融经济、文化、生态、公益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大多数的林业类生产经营单位还存在管理理念上欠缺,规模较小、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技术单一落后、技术人员短缺等问题。无论是从行业竞争力还是林业行业自身发展来看,人才的需求仍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是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为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现代林业岗位的需求,必须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为导向构建培养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只有具备较高的动手和服务于岗位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业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影响。其中,职业技能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生产实践所获得的从事某种职业的专业技术和能力,包括完成工作的技术要领、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是学生适应岗位、胜任工作、立足社会、学会生存的首要一步。职业精神是学生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工作态度,包括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自信心,以及对待工作、对待同伴所表现出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两者都是在“职业”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它们源于“职业”,又深入“职业”,是“职业”的产物和升华,因此,对于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当立足现代林业企事业单位的岗位需求,从全方位来培养学生的三观和各方面能力,由内而外、由技能到心智一并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职业技能的提升必将决定一个人工作的成就感、自信心,因此职业精神显然也会随之体现和升华,职业精神又为职业技能的提升蓄积了更大的动力和能量,因此两者互相推动,互相影响。
一般来说,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办学时间不长,生源的知识掌握程度层次不齐,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科研项目较少、教学设施设备较为单一落后。[2]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开始从硬件到软件支持课程的教学,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岗位需求为主线的教学理念贯穿于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产实践。当前,为了突显职业技能的提升,对于实习实训的课程比例加大,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企业专家对于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和点评,这样的教学组织往往侧重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但却忽视了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磨炼[3],从而导致学生始终认为学会了技能就可以胜任未来的专业工作,适应岗位的需求和发展,对职业精神的重视不够,没有将其很好的融入于工作中来。由此看来,现行的职业教育没有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协调统一、系统完善、双线并行。此外,学生的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学生就业观念的重要因素。家长对学生就业的老观点、旧思想让学生的就业更倾向于功利性,“练一技之长即得生存之道”的思想导致学生只注意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自我养成,所以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怕苦、怕累、干不长、急于换工作甚至转行的现象,这也是学生们在工作中易于出现缺乏责任感、爱岗敬业觉悟低的根本原因。而恰恰有些林业企事业单位属于发展时期,工作压力大阶段、竞争较为残酷,我们的学生很难适应环境,更容易被竞争所淘汰。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同等重要,二者协同发展才是职业教育的关键。林业工作较为艰苦,需要的正是技术过硬、具备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在就业大军中突显竞争力,作为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落实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全面培养和融合的问题。
(一)坚定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融合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培养顺应时代发展、适应人才市场及岗位需求德才兼备的专业型人才是时代的需要[4],也是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随着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坚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当然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双向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只有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对职业的热爱和使命感、责任心,坚定两者的融合渗透的思想和理念,才能将其实施于课程改革和教学组织中来,才能使教学更有方向性。[5]
(二)建立双向培养的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及目标
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于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中,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安排尤为重要,需要建立在一个有序的课程体系之上。此外,针对不同的班型制定人才培养的计划和方案,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明确教学目标,是构建学生的职业蓝图的首要一步。
1.构建科学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的课程体系
林业技术专业主要是为林业企事业单位培养集服务、管理、生产、建设于一体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利用学院的办学特色,坚持双向培养、服务就业的办学理念,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利用林业技术专业学科间的相通性建立课程体系[6],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空间和锻炼机会。根据林职院的不同班型、不同生源理论基础制定专业课程,设立专业选修、专业必修及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便于学生根据自己未来就业的实际需要建立个人职业规划,使他们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更有主动性,主动拓展知识,从而提高自身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在课程的考核中更好地完成过程考核、结业考试。以此构建一个双向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
2.做好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作为林业技术专业的学生要在高职的教育中不断了解行业的发展动向和发展趋势,尤其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要做好入学教育。此环节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人文与课程教育的开端。入学教育应该与学生们不断升级的专业知识同步,与三年的高职生活同步。在开展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可带领学生到苗圃、植物检疫机构、木材检查站、林业工作站、园林绿化工程公司、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参观感受。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到实习基地体验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
3.将职业精神教育渗透于专业技能课程中
课堂教学是职业教育传播技能与建立职业精神文化的主要阵地,应本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不但要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也要照顾到学生职业情感和素质的培养,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给学生留有表达想法、展示自己、拓展思路的空间。[6]同时,作为教师应给予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机会,创设工作情境,完成角色转换,以学生为主体,多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实现做中教、做中学,让学生体会林学精神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高林业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实践教学是进一步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林业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方式多为理实结合,实践教学包含了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为学生提供了更直观、更立体的工学结合式的学习机会。在生产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核心环节。这种教学方式来源于真实的岗位需求,按照真实的工作环境在校内外建立实训场地、实践场所,也可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联合软件制作公司为林业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软件,开设符合职业标准和工作流程的信息化课堂。此外,培养学生们的安全意识也至关重要,尤其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课程实训练习过程中,注意药品使用的安全性,养成严肃认真的责任意识和严谨的作风。
(三)增设社会实践活动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基本国策,作为林业技术专业的师生,我们责无旁贷,适时地开展实践活动和成立倡导绿色的社团组织,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带出校园,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林业知识传播于社会,验证于实践,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校园经历,提升自身价值,和增加了学以致用的难得机会。社会实践也是养成人文素养、培养职业精神的重要载体。林业技术专业由于自身的专业性质,社会实践也丰富多彩。如根据学科需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林区普法工作宣传、森林防火宣传,以及林下经济林栽培的农民班培训等的社会实践活动。此外,辽宁省的各病虫防治机构一直与我院在病虫防治工作上有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使林业技术专业学生每学期或寒暑假都有参加社会实践的工作机会,这为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四)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师在学生的职业教育中起到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这就对教师的个人内涵有了更好的要求。首先,要增加教师的企业锻炼机会。教师提供适时进行企事业单位培训调研的机会,只有了解生产实际,亲身参与生产实践,才能使课堂教学设计更加贴和工作岗位的需要,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其次,实践教学过程中,鼓励专家、技术能手进课堂。专家和技术能手在林业生产实践中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自身的工作经历和真实工作案例就是很好的教材,可以在学生实训实践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这些优秀的专家、能手自身的职业精神也可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全面发展和深度融合的模式及途径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并行的系统工程,对于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涉及到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社会实践等多个层面,其中办学理念是根基,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是推手、课堂与实践教学是主线。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熟练掌握具备职业技能和提升职业精神是一项教学工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得更好,只有学生们真正学有所获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于社会,适应当前人才市场的竞争,更顺利的融入社会。
[1]徐勇.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85-87.
[2]姜燕.对高职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探索[J].职业时空,2008(8):176.
[3]张婕.就业导向下高校毕业生职业精神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6):122-123.
[4]杨春花.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极其培养探析[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3):83-85.
[5]于珊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就业导向与高校弹性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2):99.
[6]艾红梅.吉林工商学院[J].高教研究,2015(3):59-61.
[责任编辑,抚顺职院:于英霞]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Spirit
LIU Ying
(Liaoning Forestry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Shenyang 110101,China)
G710
A
1009—7600(2017) 08—0046—03
2016-07-04
2014年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LZY2014YJ19)
刘莹(1984—),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