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忠
(洛阳师范学院 河洛文化研究中心 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 洛阳 471934)
河南省的“互联网+”养老模式
张 忠
(洛阳师范学院 河洛文化研究中心 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 洛阳 471934)
河南省步入老龄化阶段,养老负担沉重,养老事业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家庭养老维系困难,社会养老机构量少质次,社区养老事业起步较晚,养老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等问题。“互联网+”养老模式可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养老服务短缺问题;让养老供需衔接更紧密,解决养老信息流通不畅问题;提高养老服务管理效率,解决河南省服务人员不足问题;丰富河南省老年人精神生活,提高其医疗保健水平。应通过构建各种系统搭建养老信息平台,由各级政府领导和推动河南省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引导河南省企业积极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促进河南“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实现。
河南;老龄化;养老事业;“互联网+”养老
随着河南省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 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养老形势日益严峻, 如何破解养老难题成为目前各级政府无法回避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互联网+”模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它有助于解决河南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 促进河南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 河南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 老年人的数量也非常庞大。 早在2000年河南就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 2010年11月, 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97万, 占全省人口的12.73%; 2014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1407万, 占全省人口的14.91%; 2015年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79.42万, 占全省人口的15.71%。 有关专家推测, 到2020年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1685万, 而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达3048万, 占河南省总人口的比重将上升为24.89%。[1]由此可见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异常严峻。
老龄化必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家庭养老负担加重。 随着河南省老年人数的不断增加, 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赡养老人。 南阳市调查显示, 65%的家庭至少有1位或者1位以上的老人, 需要家庭供养。 其中, 只有1位老人的大约有24%, 有2位老人的大约19%, 有3位老人的大约10%, 有4位老人的占到12%。 从老人的总量上统计, 河南部分地市的老人总数已经相当可观, 漯河市的老年人大约有35.6万, 为该市总人口的13.7%; 三门峡市约有老年人29.3万, 为该市总人口的13%。[2]
经过多年建设, 河南养老事业虽有所发展, 初步搭建起了自己的养老体系; 但不可否认, 河南的养老事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老人居家养老日益困难
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 这也是河南多数老年人所向往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 河南人的思想观念也悄无声息地发生转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结婚以后搬出去自己生活, 不愿意和老年人住在一起, 导致河南的家庭养老模式步履维艰。
(二)社会机构养老量少质差
目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以及家庭承担养老任务愈加困难, 有越来越多河南老人愿意去社会机构安度晚年。 然而, 现实与河南省老年人的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 由于河南省各级政府缺乏相应的资金, 对养老事业投入较少, 河南省各地的养老机构非常稀缺, 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 例如, 漯河市仅有1所老年福利院, 只有200个床位, 根本不能满足全市老年人的要求。[2]河南省其他城市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同时, 由于利润微薄, 投资周期长, 河南省民间资本裹足不前, 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缓慢, 床位少, 而且缺乏专业护理人员, 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卫生、 医疗、 住宿、 饮食等条件难如人意, 养老机构的数量和服务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三)社区养老刚刚起步
社区养老顾名思义就是老人住在家里, 既接受子女亲戚的照顾, 又接受社会养老服务, 融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的特点, 因此具有双重优点, 受到广泛提倡。
可是这种养老模式目前在全省才刚刚起步, 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推广。
(四)养老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河南省虽然是全国人口大省, 但经济并不发达, 养老事业不能满足河南省老年人的需要, 养老缺口非常大。 加之河南省对养老事业的监管仍存在不足, 故养老事业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 离专业化、 标准化还有差距。 养老专业服务人员普遍缺乏, 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河南省一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大部分为“4050”人员, 年龄普遍偏大, 且工作经历单一, 多数没有接受过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和养老专业知识的训练, 导致其提供的养老服务质量不高。 一些地方由于专业人员较少, 远远不能满足当地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 一旦老年人出现问题则一筹莫展。 以养老护理人员配备比例为例, 国家规定, 失能老人3∶1和自理老人10∶1, 河南省很多地方还不能达到这一要求, 所以护理员缺口巨大。 河南省又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机构和养老人才培养、 激励机制, 目前河南省护理人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导致其服务价格居高不下, 难以满足河南省老年人的需求。[3]
鉴于目前河南省养老事业存在的诸多难题, 笔者认为, 应大力发展“互联网+”养老模式。 “互联网+”养老模式是借助于电脑、 手机等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平台, 将养老需求及时、 准确、 完整地传达到养老供给一方, 由供给方及时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新兴养老模式, 具有互动性、 一体化、 个性化、 产业化等特征。[4]“互联网+”养老模式就是河南省利用互联网对传统养老服务业态进行改造升级, 同时实现政府、 企业、 NGO等多主体资源的整合与配置, 在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养老服务的同时, 可以促进河南省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5]
第一, 河南“互联网+”养老模式能够重组河南各种养老设备和设施, 提高河南养老事业的社会化程度, 缓解河南养老资源的短缺。 互联网对河南养老资源的重组, 体现在可以使更多的河南老年人共享这些养老资源。 通过互联网的调配, 将更多的服务设备和医疗保健设施调动起来。 同时, “互联网+”养老模式, 还可以让这些养老资源能够被更多老年人享用。 可以把某一区域内全部的养老设施和养老设备放在一个信息平台上面, 根据时间或者服务批次收费等多种不同类别, 针对河南省老年人的收入以及需求为其提供服务。 总之, “互联网+”的养老模式, 可以最大程度地调配河南省各地的养老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河南省养老资源的短缺和不足, 为河南省老年人提供更为温馨和对口的养老服务。
第二, “互联网+”养老模式可以解决河南养老供需信息隔绝的问题, 为河南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目前, 河南省仍然存在着老年人的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地传递给养老服务机构的现象, 这种养老供需信息之间的隔绝, 会浪费河南省一些养老资源, 而且也使有所需求的河南省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服务。 “互联网+”养老模式可以沟通河南省养老供需信息, 让养老资源使用效能最大化。 首先, 能够汇总河南省老年人的需求, 然后进行分析。 河南省老年人的需求因人而异, 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如何搜集河南省老年人的需求是一个难题。 “互联网+”养老模式可以利用电脑、 手机等互联网终端, 便捷地把河南省老年人的各种需求信息进行汇总, 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这些信息, 然后分门别类地调动各种养老资源, 集中为老年人服务。 其次, 可以紧密衔接河南省养老服务事业的供需双方。 由于河南省老年人的需求各式各样, 鉴于河南省养老服务业的资源有限, 无法一一满足河南省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可以将河南省老年人的众多需求上传至互联网, 使河南省养老服务机构针对自己的情况, 实行下单式服务, 由各地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上传, 统一由各地养老服务中心或志愿者组织实施。 与此同时, 河南省各地的养老信息平台还可以主动出击, 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 向河南省广大老年人推送急需的医疗信息和保健知识。 由此可见, “互联网+”养老模式, 可以改变河南省老年人接受养老服务的方式, 缩短河南省老年人需求和服务提供之间的时间差, 提高河南省养老服务的效率。
第三, 河南“互联网+”养老模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河南省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的矛盾, 提高养老专业服务的满意度。 河南省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不满意的地方, 在于河南省老年人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服务项目。 “互联网+”养老模式可以利用打车软件的模式, 设计一款为河南省老年人养老服务的软件, 使河南省的老年人由原来的被动等待服务, 改为通过网络平台主动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服务。 其具体做法是河南省老年人根据自己的现实需要, 通过互联网向信息平台下达服务命令, 申请养老服务。 当其发出申请后, 由信息平台生成订单, 调派专门人员开展相关专业服务, 然后接受服务的河南省老年人做出反馈意见, 再由信息平台进行考核。 如果河南省老年人提出一些个性化要求, 信息平台还可以广泛搜求相关专业人士, 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 这样可以减少一些中间环节, 对河南养老服务实现智能化的管理。 另外, 能否及时地反馈信息也决定了管理效率的高低。 “互联网+”养老模式可以通过有关信息平台, 及时汇总河南省老年人的反馈结果, 对相关服务人员和相关服务机构做出评价, 然后对其服务做出适当的奖惩, 作为以后调配的根据。 同时, “互联网+”养老模式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适当缓解人员短缺的问题。 利用互联网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创建网络示范操作课程, 构建三维网络学习教材, 发放网络问卷调查等等这些方法既不增加培训师资, 又能有效地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帮助其快速成长为成熟的服务人员。 通过便捷的信息平台, 招募更多的专业人员和具有爱心的社会人士, 参加到养老服务义工队伍里来, 或采用“时间银行”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员参与养老服务, 以积累自己年老时接受服务的时间。
第四, “互联网+”养老模式还能使河南省老年人精神得到慰藉, 其医疗保健水平得到提高。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方便河南省老年人参与老年活动。 在“互联网+”养老模式中, 组织河南省各地的老年活动比以往更为便利, 通过互联网的方式, 活动组织者可以事前充分了解河南省老年人的意愿, 活动中可以方便联络, 让河南省老年人自由参与, 事后可以组织河南省老年人分享心得, 达到结交老年朋友、 愉悦身心、 锻炼身体等效果。 二是便于慰藉河南省老年人的心理。 可利用“互联网+”养老模式, 建立老年网络社交平台, 让河南省老年人在这个平台上相互交流, 彼此分享锻炼身体和医疗保健的经验, 相互进行鼓励, 增强河南省老年人的团体感和归属感。 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寻求老伴的河南省老年人提供结交信息, 帮助其寻找称心如意的伴侣; 或者为志同道合的河南省老年人提供开展文体活动的信息, 以利于其展开相关活动; 针对河南省个别老年人心灵空虚的情况, 组织人员对鳏寡孤独和失独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进行专项慰问, 为其排忧解难。 三是能够及时跟踪河南省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河南省各地政府可以为当地老年人购买、 赠送智能手环等设备, 利用相关设备随时跟踪河南省老年人的身体情况; 并根据每个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及时向其发送身体警示信息, 方便河南省老年人调整身体。 四是传播健康知识, 实施远程会诊。 河南省各地政府可以利用各地的信息平台向本地老年人发送诸如高血压、 心脏病、 脑血栓、 糖尿病等许多老年人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 上传老年人锻炼身体和养生应注意的问题, 组织相关专家定期进行网上咨询活动, 以解决河南省老年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困惑和难题。 对于个别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甚至可以组织远程会诊活动, 由外地知名专家针对河南省老年人进行指导和会诊, 以提高河南省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构建“互联网+”养老模式, 可以极大地改善河南省的养老事业。 但是养老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 唯有河南省各级政府领导和推动, 统筹规划, 通过调动社会各种力量, 才能得以实现。
(一)搭建河南“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各种平台
首先是搜集信息, 构建河南省老年人信息资料库。 如果要取得河南省老年人的满意, 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 而开展针对性的服务, 必须具有一批信息庞大而完整的河南省老年人数据库。 将来河南省各级政府可以把各自地方的数据库汇集到各地的养老信息平台上面, 这样养老服务会更加个性化、 便利化。 所以, 河南省各级政府应因势利导, 启动各地的大数据相关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 河南省各级政府可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 制定统一的标准, 引导相关企业开发各种数据库。 根据当前的养老情况来看, 河南省各地至少应该筹建4个资料库:第一个是河南省各地老年人基本信息数据库, 第二个是河南省各地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信息数据库, 第三个是河南省各地老年人健康档案数据库,第四个是河南省各地社会养老资源共享数据库。 当然这些数据库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养老需要, 全省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养老的实际情况来增加数据库。 这些基础数据库组建以后, 河南省各级政府应将其与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实现互联互通, 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 建立起河南省各地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其次是建设河南省各地养老服务子系统。 当全省各地基本的数据库建起来以后, 还要建设具体的养老服务子系统。 根据河南省老年人养老的需要, 河南省一般养老服务子系统大致可以包括养老服务需求收集与分类系统、 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管理系统、 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管理系统、 老年人社区活动管理系统、 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管理系统、 养老服务监督与评价系统、 养老机构管理系统、 当地医生管理系统、 当地养老志愿者管理系统、 各地政府养老信息发布管理系统、 当地紧急呼叫系统、 养老风险防控系统、 其他养老综合服务系统。 显然, 每个养老服务子系统都具有其特定的功能。 在实践中, 还可以根据全省各地的实际需要不断加以增减和完善。
再次是构建河南省养老宏观操作应用系统。 在河南省各地基础数据库和养老服务子系统数据库完成以后, 要把这些数据库整合到一个各地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上, 然后开始上线运用。 这个信息平台一方面接收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调配各地的养老资源为河南省各地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 政府引导相关企业, 设计开发一个养老服务个人操作平台, 以方便全省各地老年人提出自己的养老服务需求。 养老服务个人操作平台应由全省各地老年人及其家属掌握, 通过手机APP、 智能可穿戴设备、 移动电话、 家庭电脑、 智能电视等设备进行操作。 另外, 各级政府还要有一个养老服务运营平台, 由各地养老服务管理中心、 家政服务机构以及医疗卫生机构操作, 及时掌握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并做出相关安排, 保证老人及时方便地享受到一系列养老服务。
(二)各级政府应领导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养老服务是河南省一项重要惠民工程, 有利于河南省的长治久安, 所以省政府历来非常重视, 努力将其纳入河南省各地的社会保障体系。 充分利用互联网, 构建“互联网+”养老模式, 可以提高河南省老年人的养老水平, 方便河南省老年人安度晚年, 是一项利国利民之举, 因此理应由省政府统一规划, 主导实施。 各级政府应该着重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各级政府应在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制订本地的“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发展规划。 从全省来说, 要尽快统一河南省各地“互联网+”养老信息平台的规范, 修订河南省相关的地方性法规, 为河南省推行“互联网+”养老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 第二, 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各地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以推动各地“互联网+”养老模式的落实。 应该筹措资金, 全面推动各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河南省各地互联网的网络速度, 在全省各地推广互联网的各种终端, 并对河南省各地的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给以适当优惠, 以便能够推进河南省“互联网+”养老的实施。 第三, 各级政府应制定适当的财政计划, 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从资金上保障“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实施。 河南省“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实施自然需要河南省政府投放大笔资金, 因此各级政府要制订详细的财政支持计划, 结合本地的财政情况, 有步骤地投放资金, 以推动各地养老信息平台的筹建。 同时, 各级政府还要大力扶持参与河南“互联网+”养老模式的企业, 引导银行对相关企业发放贷款, 适当给以优惠政策, 积极支持相关企业的发展。[6]第四, 加强河南省专业人才培养, 为河南省“互联网+”养老模式提供人才支持。 河南“互联网+”养老模式的构建, 既需要医疗、 护理、 保健等方面的专业人员, 又需要精通互联网的专业人员。 其人才的需求比较广泛, 所以可以多方面培养。 一方面可以鼓励高等院校和企业合作, 提供多种实践机会, 培养有关老年人的医疗、 护理等方面的人才和互联网的建设以及维护等方面人才; 另一方面积极从全省各地招募志愿者, 加强对其进行养老服务的专业培训, 以便提高志愿者的养老服务水平, 更好地为河南省各地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三) 引导企业积极投入“互联网+”养老模式
河南“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创建, 不仅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料库建设, 而且还要搭建养老信息平台, 同时河南省各地的老年人还需熟练操作各种智能终端设备, 这些都需要大量设备作为支撑。 因此各级政府应制订统一规划, 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积极鼓励有关企业开发数据库和生产智能软硬件产品, 积极参与河南省养老事业。 笔者认为, 各级政府和企业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合作。 第一, 政府应在全省各地的养老资料库建设和养老信息平台创建上统一标准, 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一些企业根据河南省各地养老服务的实际情况, 开发和生产能够满足河南省各地实际需要的养老服务管理系统和操作系统, 并且由河南省各级政府购买后赠送给各地的老年人使用。 第二, 各级政府要制定一些鼓励政策, 支持有关企业开发各种适合河南省老年人使用的多种互联网设备, 第三, 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法规和条例, 鼓励一些企业与河南省各地养老机构合作, 创新河南省养老服务的办法。 例如针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 当地理发店可以加入信息平台, 依据平台提供的消息, 定期上门为一些行动不便的河南省老年人提供服务; 河南省各地的一些药店和超市、 家政公司等也可以加入各地的信息平台, 根据平台提供的相关信息为当地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四)号召河南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促进“互联网+”养老模式实现
河南“互联网+”养老模式作为一种公共服务, 既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精心管理, 也需要有关企业的深度融合, 更离不开河南省社会力量的参与合作。 政府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 各级政府应该向当地社会广泛发出号召, 广泛招募一些养老义工, 并且在各地创建“养老时间银行”, 将这些志愿者从事服务的时间存入银行, 使其当时的养老服务能够作为回报, 作为以后享受养老服务的资本。 通过这种带有公益性的奖励机制, 壮大养老志愿者队伍。 第二, 河南省各级政府应该统筹规划, 把河南省各地的一些社会公益组织如老年人摄影协会、 老年人旅游协会等, 纳入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管理, 鼓励河南省各地的老年人热情参与, 使其老有爱好, 同时又可以丰富河南省各地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第三, 当地政府可以把各地的养老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纳入各地的养老信息平台, 以便其发挥各自所长, 为河南省各地老年人提供专业而又温馨的高质量服务。
[1] 张曼平,孙浩.未来3000万人要养老,河南准备好了吗[J].统计与决策,2015(7):36-37.
[2] 贺智虹.河南城镇居民养老途径调研[J].区域经济,2012(16):92-93.
[3] 龚艳萍.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发展研究:以荆门市为例的养老产业PPP项目思考[J].荆楚学刊,2016(2):37.
[4] 韩静.“互联网+”养老模式运行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5):129.
[5] 张泉,邢占军.互联网+养老辨析[J].社会福利,2016(1):15.
[责任编辑 湛贵成]
Henan “Internet+” Senior Care Model
ZHANG Zhong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HeluoCultureResearchCenter,LuoyangNormalUniversity,Luoyang471934,China)
Henan province 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aging society and the costs of senior care are increasing. But the senior care industry is not satisfactory. The family senior care model is difficult to maintain. Social senior care institutions are deficient and of substandard conditions. Community senior care facilities are still under development and there is a lack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Internet plus” senior care model can facilitate the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deficiency of senior care services, balance supply and demand in senior care industry, provide senior care information facilities, raise the quality of senior care services, solve the problem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deficiency, improve spiritual well-being and health care conditions of senior people. It is important to build the senior care information platform systematically, to implement government sponsored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o direct investment from various resources to participate in senior care industry and to facilita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plus” senior care model.
Henan; aging; senior care industry; “Internet+” senior care
2016-10-20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河南‘互联网+’养老模式研究”(2016B198)
张忠(1968—), 男, 河南新乡人, 副教授, 历史学博士。
D669.6
A
1009-4970(2017)04-00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