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圉山与秦人始出地考略

2017-03-12 16:05徐锦博徐日辉
历史教学问题 2017年2期
关键词:甘谷县甘肃考古

徐锦博 徐日辉

●中国史研究

朱圉山与秦人始出地考略

徐锦博 徐日辉

秦人源于东方还是西方,史学界有不同的认识。1973年出土于马王堆的《战国纵横家书》中曾经提到过秦人源于商阉,即商奄、商蓋(今山东曲阜一带)。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存清华简《系年》第三章中提到周武王死后三监叛乱,周成王伐商邑平定叛乱,曾经在商蓋消灭了嬴秦的先祖蜚廉,并且将他的族人西迁到甘肃省甘谷县的朱圉山一带,成为后来大秦帝国的先祖。作为秦人始出地的最新证据,而且是司马迁没有见过的材料,其“成王伐商盍(葢),杀飞(廉),西迁商盍(葢)之民于邾圄,以御奴虘之戎,是秦先先(先人)”的记载,对于研究朱圉山与秦人始出地以及秦文化的渊源、传承与发展,有着至为重要的意义。①本文所引文献中括弧内的文字,皆为文献编订者所加。

秦;系年;商蓋;朱圉山

追溯秦人的始出地,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课题,近来“清华简”的发现为我们第一次提供了秦人是从“商蓋”,即今山东省曲阜,西迁到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的朱圉山一带的准确信息,解决了自《史记》问世以来悬而未决的疑案。通过清华简发现的最新资料,比对不同出土文献的记载,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秦早期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对于回顾既往的研究状况意义非常。故此,本文根据实地考察所得,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在丰富以前提出的秦人“东源西成”观点的基础之上,②徐日辉:《秦早期发展史》,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42页。进一步论证“朱圉”、“朱圉山”的环境与西迁秦人之间的关系。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朱圉山与秦人

秦人族源和始出地究竟在何处,鉴于史料的制约,成为研究秦早期历史难以摆脱的棘手问题。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中称:“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③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中华书局,2014年,第227-228页。汧渭,指汧水和渭水,在今甘肃东部与陕西西部。非子是秦始皇这一支的直接先祖,生活在周孝王时期,但是源于何处,司马迁没有说清楚。学者们经过大量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嬴秦由东方到西方、再由西方发展壮大的“东来说”,和嬴秦产生于西方而发展壮大的“西来说”,以及“北来说”、“二源说”和“东源西成说”等不同的学术观点。其中以“东来说”和“西来说”影响最大。

秦人始源地“东来说”的观点,最早由傅斯年先生于1933年提出。他在《夷夏东西说》一文中指出:“秦赵以西方立国,而用东方之姓者,盖商代西向拓土,嬴姓东夷在商人旗帜下入于西戎。《秦本纪》说此事本甚明白。少皞在月令系统中为西方之帝者,当由于秦赵先祖移其传说于西土,久而成土著,后世作系统论者,遂忘其非本土所生。”④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1934年。傅先生首次提出秦人的祖先在东方,只是后来随商西进,才将传说带入西方,并在西方土著化。其后卫聚贤和黄文弼两位先生予以发展。卫聚贤在《中国民族的来源》一文中说:“赵在山西赵城,秦在甘肃天水,楚在湖北宜昌,三者相距甚远,但实系一个民族,……由太原西去经渭汧而至甘肃天水的为秦。……秦为鲁地,是鲁古有秦,而秦发源在山东。”①卫聚贤:《古史研究》第3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49-51页。黄文弼先生《嬴秦的东方氏族考》一文亦有相同观点。②黄文弼:《嬴秦的东方氏族考》,《史学杂志》1945年第1卷第1期。

20世纪50年代,著名古史专家徐旭生先生在提出古代中国为华夏、炎黄、苗蛮三大集团的同时,提出嬴秦为东夷集团嬴姓,在鲁国“至于秦、赵为殷末蜚廉的子孙西行后所建立的国家”。③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8-52页。徐旭生先生观点除了文献基础之外,还有考古学的支撑,影响颇大。韩伟先生根据自己多年在陕西地区的考古实践,针对“西来说”,支持“东来说”的观点。④韩伟:《关于秦人族属及文化渊源管见》,《文物》1986年第4期。另有学者认为今山东曹县之北“或许这一带正为秦人的起源地”。⑤牛世山:《秦文化渊源与秦人起源探索》,《考古》1996年第3期。

秦人始源地“西来说”的观点,以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王国维在《秦都邑考》中称:“秦之祖先,起于戎狄。”⑥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二,中华书局,1959年,第529页。这成为今天不少学者引为嬴秦族源“西来说”的依据。1936年《禹贡》杂志刊登了蒙文通先生的《秦为戎族考》一文,是最具权威性的“西来说”观点。⑦蒙文通:《古族甄微》,《蒙文通文集》第二卷,巴蜀书社,1993年,第72-74页。值得关注的是,当代考古工作者充分利用发掘资料论证“西来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俞伟超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观点,认为秦墓中出现的“屈肢葬”、“铲脚袋足鬲”、“洞室墓”、“围沟墓”等现象,作为秦文化的传统特征,其文化因素源于羌戎文化,所以秦人也是西戎之一。⑧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考古学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82、187-188页。考古专家叶小燕先生通过对数百座秦墓进行综合研究后,提出“死者头向西为主,可能寓意他们来自我国西部”。⑨叶小燕:《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先生通过对甘青等地辛店文化的研究后提出“屈肢葬俗无疑应属于秦的自身文化传统”的观点,⑩刘庆柱:《试论秦之渊源》,《人文杂志》增刊《先秦史论文集》,1982年。他们利用考古发现论证秦人始源于西方。

朱圉山作为秦人的发祥地,始出于“商蓋”,今山东曲阜,作为最新的研究成果,得益于清华简的发现。清华简《系年》的记载表明,蜚廉被杀之后他的遗民被“西迁商蓋之民于邾圄,以御奴虘之戎,是秦先先(先人)”。⑪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第141页。尤其是“是秦先先(先人)”一句,着重点在于突出朱圉山为秦人最早先祖的居地,所以特意采用了“先先”之文法以示加强。真实地反映出战国时期楚人强调嬴姓商奄之民被西迁至甘谷县的朱圉山一带,是为秦人祖先的记录。作为清华简的贡献,解决了过去我们只知道商末周初秦人曾经在这里活动,却又不敢认定为秦人西迁之祖的长期困惑。

朱圉,是朱圉山的简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的甘谷县境。朱圉山位于渭水之南,属于秦岭山脉,岷山中支。朱圉山的顶峰为石鼓山,高2625米,距离甘谷县城西南30公里。⑫甘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甘谷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第70页。朱圉山名气颇大,在古代与西倾、鸟鼠并为雍州名山之一。《尚书·禹贡》载:“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孔颖达疏曰:“圉,一作‘圄’。朱圉山在天水冀县南。”⑬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27-228页。冀,是秦人最早设置的县。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⑭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第233页。冀,古族(国)名,属西戎之列,古为西戎八国之一。冀戎的族源不详,从史书记载,仅知先秦时期活动于今甘谷、陇西一带地。⑮徐日辉:《早期秦与西戎关系考》,《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公元前688年被秦武公消灭后以其族名始置“冀县”,直到唐武三年(公元620年)改伏羌县,长达一千三百多年。近几年来经过多方面的努力,现在可以认定冀城所在之中心地,即今甘谷县城南一里处的旧城台子一带,尚有遗址残存。①甘谷县志编纂委员会:《甘谷县志》,第486页。前几年我们又进行了实地考察,再次证明是可信的。

从出土文物考察,日本人菅原石庐在其所藏的中国秦印中,就有一枚“冀丞之印”;②王辉、程华学:《秦文字集证》,台湾:艺文印书馆,2000年,第238页。1995年在陕西临潼刘寨村发现的秦代陶文中亦有“冀口”、“冀穉”,③陈晓捷:《临潼新丰镇刘寨村秦遗址出土陶文》,《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4期。可为佐证。冀县与邽县,是中国最早设置的两个县,④徐日辉:《秦始县于甘肃二地说》,《甘肃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成为秦人创立郡县制的试验田。

《汉书·地理志》记载“冀,《禹贡》朱圄山在县南梧中聚”,颜师古注曰“圄同圉”。⑤班固:《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中华书局,2012年,第1443-1444页。朱圄山即朱圉山;梧,即《系年》里所说的“邾圄”的圄,正是朱圉山。《水经注》记载:

(渭水)又东出黑水峡,历冀川,又东过冀县北。……南有长堑谷水,次东有安蒲溪水,次东有衣谷水,并南出朱圉山。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⑥郦道元原注,陈桥驿注释:《水经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33页。

上述长堑谷水、安蒲溪水和衣谷水皆源于朱圉山,自南向北流入渭河,至今尚在。“山在梧中聚”者,指的正是朱圉山的顶峰石鼓山。而“石鼓不击自鸣”,则出自《汉书·五行志》:

成帝鸿嘉三年五月乙亥,天水冀南山大石鸣,声隆隆如雷,有顷止,闻平襄二百四十里,野鸡皆鸣。石长丈三尺,广厚略等,旁着岸胁,去地二百余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有兵。是岁,广汉钳子谋攻牢,篡死罪囚郑躬等,盗库兵,劫略吏民,衣绣衣,自号曰山君,党与浸文。⑦班固:《汉书》卷二七《五行志》,第1217页。

朱圉山上的石鼓颇为传奇,不击自鸣,鸣则有兵事,十分神奇。还有《巩昌府志》亦记载:“朱圉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大禹导水经之。”据说大禹导水于此,故这一带还留有“导流山”的传说,应源自于秦人对祖先伯益佐大禹治水的怀念。

朱圉山与甘谷县的距离,有30里和60里两种记载,其实,朱圉山距离甘谷县西南30里,指的是朱圉乡所在地。历史上甘谷县有朱圉东乡、朱圉西乡、朱圉南乡和朱圉北乡,除朱圉北乡距县城20里以外,其余三乡均县城30里。而顶峰石鼓山距离甘谷县西南是60里。清代学者胡渭曾说过阎若璩曾告诉他亲自考察过朱圉山,并且称“吾尝亲经其山,在今伏羌县西南三十里,山色带红,石勒四大字‘禹奠朱圉’”。并且认为朱圉非一山,“凡县西南之山皆是者”。⑧胡渭:《禹贡锥指》卷一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所以《甘肃新通志》称“西南皆名之朱圉”。“禹奠朱圉”刻石今存,是为甘谷八景之一。朱圉,朱为赤色,圉,作“圄”,有马场之意。朱圉山距秦人兴起的西犬丘仅60多公里,距毛家坪商末周初秦人所居之地仅14公里。朱圉是秦人先祖们主要的活动区域和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区,正如李学勤先生所指:“《系年》的记载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明确指出周成王把商奄之民西迁到‘邾圄’这个地点,这也就是秦人最早居住的地方。”⑨李学勤:《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光明日报》2011年9月8日,第11版。

通过考察得知,朱圉山是作为秦人西迁的坐标出现的,不仅仅局限于朱圉山一地。之所以称朱圉者,原因就在于朱圉山在古代的影响巨大,而且与秦人早期在这里发展畜牧业息息相关。

二、蜚廉之死与秦人西迁

周武王在灭商的过程中,嬴秦的首领,殷商的重臣蜚廉曾经逃到一个叫做“商蓋”的地方。后来三监叛乱,周成王在商蓋消灭了蜚廉,并且将他的这一支族人,所谓的商奄之民,迁徙到陇山以西,今甘肃东部的天水市甘谷县的朱圉山一带(包括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麦积区、秦城区,以及原来归属于天水的礼县、西和县等),成为秦人的祖先。

从传世的文献看,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最为完整,不过对照《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特别是清华简的《系年》部分,不难发现《史记》的记载问题还是不少,主要是有关秦始皇这一支的源头所在。庆幸的是《系年》提供了难得的信息:

周武王既克殷,乃執(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彔子耿。成王始伐商邑,杀彔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盍(葢)氏。成王伐商盍(葢),杀飞(廉),西迁商盍(葢)之民于邾圄,以御奴虘之戎,是秦先先(先人)。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第141页。

“商蓋”,地名,在今天山东省的曲阜一带。墨子曾有周公“辞三公,东处于商蓋,人皆谓之狂”的记载,②吴毓江:《墨子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第644页。这里的“商蓋”与韩非子所说的周公“将攻商蓋”、③陈其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39页。《春秋左传·定公四年》的“商奄”之民,指同一个地方。

关于“商蓋”,出土文献最早见于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的《战国纵横家书》。其《谓燕王》称:

自复而足,楚将不出雎(沮)、章(漳),秦将不出商阉(於),齐不出吕隧,燕将不出屋、注,晋将不萮(逾)泰(太)行,此皆以不复其常为进者。④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辑:《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17页,第18页。

实际上这几句话讲的正是各国的始出居地,此处的“商阉”即“商奄”、“商蓋”,就是秦人之先祖的始出地,与清华简《系年》记载完全吻合。不过,由于局限于当时的认识,没有解释清楚。对此,李学勤先生在“全国首届出土文献与秦文化研究高层论坛”上说,由于当时不知道“商阉”是什么,所以误以为是“商於”、“殽塞”。⑤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辑:《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17页,第18页。现在清华简《系年》的出现,使这个问题涣然冰释。所以,李学勤先生精辟地认为甘肃省甘谷县的朱圉可能是秦人最早的西迁之地。

《系年》的记载明确了蜚廉之死和秦人的祖先,⑥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文物》2011年第3期。意义非常重大。我们知道嬴秦自费昌弃夏入商,为商汤驾御参加灭桀有功以来,嬴秦在商的地位逐步上升。之后孟戏、中衍又为太戊驾车,由于勤恳努力服务周到,太戊非常满意,于是特地奖赏妻以给二人,颇为荣耀,所谓“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⑦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第224页,第225页。且多有显贵,尤其在商末殷纣时期显赫一时。据《史记》记载,中衍玄孙中潏的儿子蜚廉、孙子恶来俱是有名的人物。其中蜚廉、恶来父子事殷纣倍受宠幸。据说蜚廉善于奔跑,又有才干,又称“飞廉”。恶来有一身好力气,却善于拨弄是非专讲坏话。还有一个费仲,善于迎奉殷纣,专拍马屁,“而用费仲为政,费仲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⑧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第137页。费仲好财贪利,使人人重利轻义,相互疏远。而恶来尤善挑拨离间,使君臣貌合神离,人人自危,大不团结。在二人把持朝政下,坏人当道好人受欺,结果是众叛亲离,再加上殷纣本人好酒贪淫,残暴无比,加速了灭亡。周武王克商,杀死恶来以平民愤。而蜚廉却侥幸逃脱,史称:

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⑨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第224页,第225页。

霍太山,即霍山,也称太岳山,在今山西霍县东南。过去对这一段记载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对“石”字的解释,《史记索隐》称:“‘石’下无字,则不成文,意亦无所见,必是《史记》本脱。”《水经注·汾水注》称:

汾水又南,与彘水合,水出东北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也,即霍太山矣。上有飞廉墓。飞廉以善走事纣,恶来以多力见知。周王伐纣兼杀恶来。飞廉先为纣使北方,还无报,乃坛于霍太山,而致命焉。……死遂葬于霍太山。⑩郦道元原注,陈桥驿注释:《水经注》,第79页。

据《水经注》“石”当为“使”,即周武王克商杀恶来,但蜚廉不在,奉命“使北方”。霍太山位于殷都之北,使出讲得通。又《太平御览》卷五五一称:

《史记》曰:飞廉生恶来,俱以材力事纣。武王伐纣,并杀恶来。时飞廉为纣使北方,还,无所报,为霍太山而报。……死遂葬霍太山。⑪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2494页。

清人梁玉绳亦认为“石”当“使”字之误,称“‘使’字甚确,当因传写讹‘使’为‘石’,非字有脱”。⑫梁玉绳:《史记志疑》卷四,中华书局,1981年。另有郭嵩焘却认为不误,是求石之证。他说:“‘为石北方’,当是令蜚廉求石霍太山。纣都朝歌,霍山正在其北,是时纣方益广沙丘苑台,求石以为宫室也。”①郭嵩焘:《史记札记》卷一,台北:世界书局,2010年。蜚廉、恶来助纣为虐,所以到头来都未得好死,也在情理之中。

现在看来,蜚廉是在“商蓋”这个地方被周人杀死的,司马迁的记载显然有误。如果说司马迁没有见到《战国纵横家书》和《系年》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孟子的相关记载是应该看到的,《孟子·滕文公下》记载:

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②朱熹集注:《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83页。

孟子的话与清华简《系年》记载基本相同,司马迁既为孟子作传,不可能不读孟子著作。至于为何没有采纳,不得而知。遗憾的是,像秦人始出地这样重要的信息未能录于史,其“失载”之责,③徐日辉:《〈史记〉失载秦人始出地考》,《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3期。无需避讳。

三、考古发现印证秦人西迁

清华简《系年》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秦人西迁于甘肃天水市甘谷县朱圉山的文献支撑,而当地的考古发现又与《系年》的记载相互印证。

甘肃天水一带,历史悠久,地肥物美,自6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④《大地湾考古又获重大发现6万年前就有先民》,《兰州晨报》2009年8月13日。绵延不断。其中包含蜚廉后裔的嬴姓族人,已被考古发现所证实。20世纪80年代,甘肃天水市甘谷毛家坪西周早期秦墓的发现为嬴秦族人的西进提供了证据。⑤徐日辉、徐锦博:《秦人的由来与西迁》,《嬴秦学刊》2013年第4期。毛家坪位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北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村渭河南岸的第二台地,属周秦文化类型,面积约3.6万平方米,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⑥甘谷县志编纂委员会:《甘谷县志》,第485页。毛家坪遗址东距甘谷县城25公里,早在1947年裴文中先生作渭水流域调查时就已经发现,⑦裴文中、宋泰桓:《甘肃史前考古报告初稿》,1948年油印本。1956年甘肃省文管会再次调查确认。⑧张学正:《甘肃古文化遗存》,《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1963年被列为省保单位。1982年、1983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发掘。共发掘灰坑37个,层址4处,土坑墓11座,鬲棺葬12组。毛家坪遗址的最大收获是首次在陇山以西地区发现了商末周初的秦早期文化。作为秦早期文化的类型之一,对于研究秦早期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毛家坪遗址分A、B两组,A组文化最为引人注意。发掘报告认为“毛家坪一期居址的年代可早到西周前期”。⑨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3期。这是个令人兴奋的发现,完全可以证明秦人很早就来到甘肃天水一带活动了。赵化成先生说:“毛家坪西周时期秦文化年代上限可至西周早期,这说明,至少在这一时期秦人已经活动于甘肃东部地区了。……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都表明,秦人至迟在商代末年已经活动于甘肃东部。”⑩赵化成:《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文博》1987年第1期。事实上,毛家坪的考古发掘还在继续,以考古学家梁云教授领导的考古队在这里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大量新的资料和突破。2013年6月,我们在甘谷县牛勃教授的陪同下专门考察了发掘现场。

1959年陕西蓝田寺坡村出土的询簋铭文中就有“秦夷”、“戍秦人”的记载。⑪吴镇烽编著:《陕西金文汇编》,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第781-782页。迁徙于甘谷毛家坪、董家坪一带的嬴秦族,正是询簋中所说的“戍秦人”。由此可证,早在《史记·秦本纪》所记“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之前,嬴秦族人就已经活动在朱圉山一带。

从考古资料分析,在商末周初确实有一支嬴秦族迁徙到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的毛家坪、北道区董家坪一带。近年来,通过对甘肃礼县西山、大堡子山和西山坪三座周代城址的调查,⑫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甘肃礼县三座周代城址调查报告》,《古代文明》第七卷,文物出版社,2008年。西汉水上游的考古调查,⑬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西汉水上游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特别是上邽古城的清水县李崖,⑭徐日辉:《上邽考》,《兰州学刊》1985年5期;《“邽丘”辨——读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简图〉札记》,《历史地理》第十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19页。发现了早期秦人活动的遗迹,以及甘谷县秦人战车、张川县马家塬早期戎人墓等考古新发现,大致上可推知其原委由来。而出土文献《战国纵横家书》和清华简《系年》资料的发现,更进一步证实了秦人西迁的来源、时间和大体范围,可以说有了阶段性的结论。

三监之乱后蜚廉被杀,遗民被迫离开富庶的山东,被西迁到遥远贫瘠的西方,其惨状难以想象。西周王朝为什么将商蓋的嬴姓之民西迁到陇山以西的天水甘谷县的朱圉山一带呢?其政治目的正是宗周从自身战略布局的需要来考虑的,即清华简所说的“世作周服”,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第141页。为周守边。首先,关中之所以固若金汤,关键就是有“四塞之国”。张衡在《西京赋》中称:“秦里其朔,寔为咸阳。左有崤函重险桃林之塞,……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岐梁汧雍,陈宝鸣鸡在焉。”实指关中地区的四条对外交流的通道,其中天水甘谷的朱圉山一带控制着通往关中的陇山道和南边的故道,只有控制住天水甘谷的朱圉山一带才得以确保关中西部的安全;其次,朱圉山一带不但有大范围的战略空间,而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尤其是畜牧业可以解决宗周的燃眉之急。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以来这里就一直是发达的农业区和畜牧区。②徐日辉:《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的生态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期。

源于东方的秦人,在西迁后继续原来传统农业经济的同时,结合与西戎杂处生活在同一地区的特点,开始畜牧业发展,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③徐日辉:《秦早期经济考略》,《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三秦出版社,2004年。其中位于今礼县大堡子山以北与古冀县(今甘谷县)交壤的今固城乡一带的朱圉山牧区,与秦邑牧区、西犬丘牧区并为商周时期秦人的三大放牧区。

朱圉山牧区为山地草甸草原,又称古坡草原,面积约133平方公里。高程在1900米~3000米之间,属于西汉水上游支流永坪河流域和渭水流域过渡地带,是商周以来保留至今的原始草原之一。主要草种有草木栖、禾草、野苜蓿等属于一类次生类型草场。目前朱圉山牧区的草高在14.3-65.7厘米之间,平均每亩产鲜草268公斤,仍是甘谷县牧羊牧马畜牛的主要草地。在3000年前,朱圉山一带植被要远远好于今天,环境优越,水草丰美,为大牲畜的生长与繁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物质支持。更为重要的是与朱圉山牧区相邻的西县(西犬丘)正是古代井盐的盛产地,1997年公布的秦代封泥中就有“西盐”,所以这里又称“盐关”、“盐官”。盐是人和大牲畜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对于秦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司马迁在《六国年表序》说:“或曰‘东方物始所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④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序》,第837页。秦兴于西而源于东,周成王时嬴秦自东方之商蓋向西迁徙,作为秦人最早进入甘肃的第一批移民,他们选择了甘谷朱圉山、毛家坪、董家坪一带,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天水地区考古调查纪要》,《考古》1983年第12期。在未发迹之前就是依靠这里优越的生态环境开垦土地,放牧养畜维持生计。发展到周孝王时期,秦人的首领非子为其牧马有功,被封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⑥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开始崛起。至公元前770年秦襄公为诸侯,公元前762年秦文公进入关中,由此揭开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序幕。⑦徐日辉:《甘肃东部秦早期文化的新认识》,《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3期。

清华简的发现第一次为我们揭示了秦人始源地的所在,这一历史真相两千余年来我们未曾知晓,清华简使我们真正了解到,由东夷嬴秦创造的秦早期文化之渊源与发展轨迹。秦文化又开汉文化之先河,具有发祥肇起中华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历史地位。作为秦人由东方西迁入甘肃东部朱圉山之后发展的见证,正是秦人在继承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西戎诸少数民族文化的结晶,体现一个民族在发展壮大的历程中所特有的文化气质和精神世界。由东方走来的嬴秦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秦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发展壮大的历史,并且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在发酵不止。

(责任编辑:李孝迁)

徐锦博,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生(邮编200241)。徐日辉,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邮编310035)。

猜你喜欢
甘谷县甘肃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甘谷县2020年山旱地马铃薯新品种引种对比试验报告
Jenny's expedition diary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考古”测一测
Gu Qingsheng,the guardian of Shennong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