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忠实”对象理解“忠实”原则

2017-03-12 15:29:14胡爱梅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忠实客观事实译者

吴 燕, 胡爱梅

(扬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从翻译的“忠实”对象理解“忠实”原则

吴 燕, 胡爱梅

(扬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传统的对“忠实”标准的理解多停留在内容和形式的层面上, 然而, 翻译中的“忠实”是多方面、 多角度的忠实。 从翻译的“忠实”对象这个角度重新思考翻译的“忠实”标准。 在翻译的过程中, 翻译需要“忠实”的对象有原文形式、 原文内容、 原文作者、 译文读者、 读者文化、 客观事实和翻译目的(效果)。 在翻译活动中, 译员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做到忠实, 而这种忠实应当有合理的适度性的把握。 但这种忠实也必然有其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和内涵及译者自身因素上。

翻译; 忠实; 忠实对象

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 传统的翻译理论历来将“忠实”作为翻译的基本标准。 在中国, 最具影响力的当数严复提出的“信、 达、 雅”, 这里的“信”即忠实。 在西方, 最有影响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Alexander Tytler)提出的翻译的三个原则, 其第一个原则就是翻译必须完全传达原文的意思, 即“忠实”。[1]然而, 很多译者虽然声称“遵循”忠实原则, 在翻译实践中却屡屡灵活处理, “违背”忠实。 王宪明(2004)指出, 严复虽是“信、 达、 雅”的提出者, 但他的译文多有删除和增补现象。[2]据林克难[3]和高健[4]统计, 林语堂和萧乾的译文作品中也有很多“不忠实”于原文的处理。 如此种种, 必然引来“非议” 。 稍作变通的翻译是否就违背了翻译的基本原则呢?翻译是多方面的交流活动, 翻译中的“忠实”也是多角度的“忠实”, 不能仅停留在语言形式和内容这一层面上。 本文从翻译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出发, 以翻译“忠实”的对象这一角度来理解翻译的“忠实”原则。

一、 “忠实”的对象

要明确忠实的对象, 首先要理解翻译是什么。 对此, 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 翻译的目的是把一种语言中的内容和形式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 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当代学者王以铸则认为好的翻译绝不是逐字逐句地搬迁, 而是要传达原文的神韵。 可见, 翻译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活动, 如果仅从一个方面去理解忠实显然会陷入偏颇。 张今在古今中外对翻译的各种不同定义的基础上, 较完备地重新定义了翻译: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间的交际过程和工具, 其目的是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进步, 其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整地从一种语言中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5]

翻译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语言, 语言转换的目的是为了进行跨文化交际。 所以, 从语言转换看, 翻译涉及目标语和原语言; 从文化交流看, 翻译涉及作者和读者; 而从作者和译者的自身局限性来看, 翻译还涉及原文内容与客观事实; 此外, 特定的翻译服务于特定的目的(效果), 涉及一定的受众。 所以, 从翻译的过程来看, 翻译需“忠实”的对象如下: 原文形式、 原文内容、 原文作者、 译文读者、 读者文化、 客观事实和翻译目的(效果)。

二、 忠实的适度性

鉴于对原文形式和原文内容的忠实已经有大量的论证, 笔者在此主要讨论“忠实”于原文作者、 译文读者、 读者文化、 客观事实和翻译目的(效果)。

第一, 对原文作者的忠实。 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照搬原文翻译就是对作者的忠实?笔者认为对作者的忠实和对原文的忠实是有区别的。 对作者的忠实是保证作者的作品在翻译成外文作品以后能够有效传达作者的意图; 而对原文的忠实是严格地按照原文的语言和内容用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对原文的忠实是有前提的, 那就是作者没有犯事实性的错误(当然文学的艺术加工除外), 在非文学翻译中尤其如此。 任何一个作者都不是百科全书, 他的知识面也不可能包罗万象, 所以犯错误是正常的, 但是显然没有哪个作者是愿意犯错误的, 作为负责任的译者就必须在译文中纠正作者的错误, 即便是很小的错误, 而不是以讹传讹。 所以, 对原文的忠实并不等同于对作者的忠实, 事实上, 如果作者犯了错误, 译者发现还不加以纠正的话, 恰恰是对作者的不忠实。 总的来说, 对作者的忠实就是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原本不动地传达原文意思。

第二, 对译文读者的忠实。 翻译的终端服务对象是读者(在口译中是听众)。 读者阅读翻译的作品是为了获取信息、 了解文化、 提高修养等等, 而没有任何一个读者想获取错误的信息。 翻译作为交流的桥梁, 就必须保证翻译出来的信息是正确的, 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有些翻译不负责任, 本来正确的信息经过他的加工变得不知所云, 甚至意思完全相反。 对于这样的翻译, 读者并不能够获取正确的信息, 因而翻译就没有做到对读者的忠实。 此外, 对读者的忠实还必须让译文读者能够产生同样的或者类似于原文读者能产生的感受。 所以, 为了使译文读者更好地了解原作, 译者可在原文晦涩难懂的地方略作处理, 使之更明晰化; 同时, 译者还可以用加注的方法对历史背景、 社会风俗及文字游戏等难点进行补充说明。总之, 对译文读者的忠实不仅要保证读者能够获得原文作者想传达的信息, 还要让读者在阅读过程能够得到作者想让读者得到的感受。 因此, 笔者在翻译这段文字的时候考虑到“玉兔”是带有典故的中国概念, 西方人可能并不明白使用“玉兔捣药”作为商标有其独特的内涵, 所以在翻译“玉兔” 的时候, 笔者就加了这样的注释:A Chinese mythology has it that on the moon lived a jade rabbit manufacturing elixirs by pounding medicines in a mortar. The needle shop used this picture as their mark to advocate the quality of their needles.

第三, 对读者文化的忠实。 翻译绝不是纯语言的行为, 它深深扎根于语言所在的文化之中。[6]各国有不同的发展历史, 因此, 文化差异不可避免。 译者首先要熟悉目的语文化, 并且尝试从目的语文化中寻找可以替代的对象, 使译文顺应读者文化。[7]比如许渊冲先生对“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翻译就充分体现了对读者文化的忠实, 他的译文是: 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a strong desire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8]他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次讲座中曾讲述了他这样翻译是缘于他偶然一次读到描写美国妇女在二战时候所表现出的英勇气概的文章, 上面有face the powder和powder the face的用法, 这样的表达就充分考虑了读者的文化, 也达到了对读者文化的忠实。 笔者在翻译“玉兔”的时候加注释, 一是为了让西方读者能够产生和中国读者同样的心理感受, 二是为了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第四, 对客观事实的忠实。 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作为翻译也必须尊重客观事实, 如果作者犯了错误, 译者就必须大胆地在译文中予以纠正, 这不仅是对作者的负责, 也是对读者的负责。 潘文国在其《严复及其翻译理论》中对“信”重新进行阐释:“我们先来看他(严复)自己对之(‘信’)的解释。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里, 引用了古人语录来证明他自己的主张:‘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为译事楷模。 仔细琢磨《易经》的那句话, 可以发现, ‘信’其实指的是对读者的‘诚信’, 而不是对原文作者的忠实。 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 严复首先想到的是作为一个译者的道德责任。 ”[1]从对读者的“诚信”角度来看, 就要给读者传达正确的信息; 就译者的道德责任来看, 也必须给读者传达正确的信息, 而前提就是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保持对客观事实的忠实。 所以在翻译字的时候坚持从客观事实出发, 对作者犯的事实性错误予以纠正。

第五, 对翻译目的(效果)的忠实。 翻译行为由翻译目的决定, 换言之, 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只要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译者对原文可以逐字直译, 可以完全改写, 也可以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恰当的翻译策略。 当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时, 注重的是它的“适宜性”(adequacy), 即是否能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而不是它对原文的等值程度(equivalence)。[9]这一点在广告、 宣传、 传媒等商业用途的翻译中尤其明显。 比如, 翻译电影名时就要服从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来观看电影这个目的, 因此, 把电影《黄飞鸿》翻译为OnceUponaTimeinChina显然更能引起美国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兴趣, 因为美国有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叫OnceUponaTimeinAmerica; 把Safeguard香皂翻译为“舒肤佳”更容易让中国人联想到该产品的效果。 所以, 当翻译服务于特定的目的(效果)时, 就必须尽可能地达到翻译任务的目的(效果)。 如果翻译旅游景点的介绍, 就要照顾国外读者的需求, 目的是引起其兴趣, 产生旅游的动机。 如果替别人翻译留学申请, 就必须尽力让读者接受申请, 这就是翻译中对目的(效果)的忠实。 “收买上等钢条, 造工夫细针, 认门前白兔儿为记”这句话从功能上来看就是广告语, 在翻译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广告的特点, 由此笔者想到国内仲景六味地黄丸所使用的广告词“药材好, 药才好”。 所以笔者从目的(效果)出发, 将其翻译为: White Rabbit makes quality needle with quality steel. 这样的翻译虽然从字面上来说与原文并不对等, 但是却达到了与原文同样的效果。

三、 “忠实”的可能性

本文所说的“忠实”是多方面、 多角度的忠实。 翻译是完全有可能做到忠实的。 首先, 许多翻译都曾经接受过系统的语言训练, 其语言的运用和理解能力比一般人好, 所以在语言的处理上可以做到忠实。 其次, 许多翻译在其接受语言教育的过程中, 也都接受过相关语言文化的教育, 所以在文化上也可以做到忠实。 再次, 翻译在接受翻译任务以后, 许多时候是可以与作者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沟通的, 因此就有可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意图, 所以也能做到对作者的忠实。 此外, 翻译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翻译接受的翻译内容却是五花八门的, 当遇到不熟悉的领域, 在翻译之前就必须做大量的调查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 对于所翻译的主题, 译员就很可能比作者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 因而有可能纠正作者犯下的错误, 尤其是当作者并非相关主题专家的时候更是如此。 所以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优秀译员, 是有可能做到近乎完美的忠实的。

四、 “忠实”的局限性

首先, 从语言形式上看, 由于语言只属于特定的民族和文化,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因此, 使用不同语言的文化对世界必然有不一样的看法; 其次, 从语言内涵的传达上看, 再好的翻译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表达出原文的全部内涵、 全部意义、 全部信息, 因此, 绝对等同的传达是不可能的。[10]再次, 译员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比如语言的运用理解能力、 知识结构、 责任感等等, 都制约着译文的忠实程度。 此外, 从忠实的对象来看, 有时候对一个对象的忠实就可能会导致对另一个对象的不忠实, 也正因为如此, 不能对“忠实”陷入狭隘的理解而放弃“忠实”的标准, 恰恰相反, “忠实”是翻译的最高标准。 总之, 翻译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实践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产生影响, 或者制约着作者对原文的忠实程度。

从翻译的“忠实”对象这一角度来讨论翻译的“忠实”原则, 旨在让我们的翻译能够做得更好, 同时也避免对忠实产生狭隘的理解, 进而陷入无谓的与忠实相关的争论中。 尽管在翻译的过程中, 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有可能把译文做到更为忠实, 我们就应该把这样的可能性放到最大, 这也要求译员必须不断学习, 提高责任感, 做更多的调查研究, 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翻译工作上来, 以期把翻译做得更加完美。

[1] 刘重德.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2] 王宪明. 混杂的译本: 读严复译《社会通诠》[J].中国翻译, 2004(2):64-67.

[3] 林克难. 增亦翻译, 减亦翻译:萧乾自译文学作品启示录[J].中国翻译,2005(3):44-47.

[4] 高健. 翻译与鉴赏[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151-158.

[5] 林煌天. 中国翻译词典[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

[6] 陆刚. 巴斯奈特理论与翻译中文化等值的不确定性[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22-127.

[7] 郭遂红. 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英翻译策略探析:以公司简介翻译为例[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22-128.

[8] 周新. “竞赛论”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忠实:与《中国翻译》2000年第六期忠实是译者的天职一文作者商榷[EB/OL].[2015-09-24].http://www.xinghui.com/chinese/yilin/jingshailun4.htm.

[9] 白蓝. 湘西旅游翻译策略应用效果研究:基于目的论视角的调查与分析[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9): 149-152,156.

[10] 叶世伟. 浅谈“忠实”原则与“目的”原则的和谐性[J]. 新西部, 2007(2): 219-220.

[责任编辑李继峰]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faithfulness principle of the translation has its limitations since it only focuses upon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faithfulness should be understoo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hus, the objects to which the translation has to be faithful are as follows: the form, the content, the author, the reader of the target text, the culture of the reader, fact and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would attach the utmost importance to the faithfulness principle, but 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unavoidably.

KeyWords: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principle; objects

TheUnderstandingoftheFaithfulnessPrincipleandItsObjects

WU Yan, HU Aimei

(CollegeofInternationalStudies,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225009,China)

H315.9

A

1009-4970(2017)09-0078-03

2017-01-20

扬州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xjj2013-32);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SJB740039)

吴燕 (1980—), 女, 江苏常州人, 讲师; 胡爱梅 (1979—), 女, 江苏扬州人, 副教授。

猜你喜欢
忠实客观事实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通过创作油画《卖红薯的老汉》看现实主义绘画意义
戏剧之家(2017年24期)2018-01-10 14:21:48
有关初中化学定量计算的两点思考
化学教与学(2017年7期)2017-07-18 10:43:42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吗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信息保真
考试周刊(2016年103期)2017-01-23 15:41:32
浅谈翻译硕士的翻译标准观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44:42
分析葛浩文英译《浮躁》中的忠实与叛逆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3:31:22
试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
忠实与操控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