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凯, 张文静
(1.安徽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2;2.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基于共生理论的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建设研究
张 凯1, 张文静2
(1.安徽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2;2.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引入共生理论用于国家旅游区研究,构建休闲区建设的共生模式,认为休闲区建设应遵循保护为先,绿色发展;政府主导,多元合作;资源整合,塑造品牌;统筹谋划,全域发展的基本原则,建议环巢湖从树立规划引领意识,科学合理布局;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营造良好旅游氛围;分析梳理旅游资源现状,精准定位发展方向;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休闲区接待能力;紧抓重大旅游项目,打造精品旅游节点;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塑造个性旅游形象;促进产业融合,发挥区域整体集聚效应;推进共建共享,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展开国家旅游休闲区创建工作。
共生理论;国家旅游休闲区;环巢湖
休闲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被称作使人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文明之一[1]。进入21世纪,随着国民经济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旅游休闲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 2013年国务院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引导树立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全社会创造开展旅游休闲活动的便利条件,推动促进国民旅游休闲的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提高国民生活质量[2]。国家旅游休闲区的建设契合了国民休闲旅游需要,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如何创建国家旅游休闲区,探索其建设路径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和行业的热点,本文基于共生理论构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共生模式,研究其建设路径,以期为国家旅游休闲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
八百里璀璨巢湖,湖光山色交映生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安徽省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一极[3]。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批复环巢湖创建国家旅游休闲区,为环巢湖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期。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包括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市市区,肥东县长临河镇,巢湖市中庙街道、黄麓镇、烔炀镇等乡镇,集中连片,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包括巢湖水面面积)[4]。其中,环巢湖地区的核心区为“一湖、两城、十二镇”①。
“共生”概念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1879)提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是共生环境中共生单元之间按照某种共生模式构建的共生关系,这一概念用于生物学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共生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世界是由相关联系依存的物质组成的,所以共生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系统中。随着共生理论的不断发展,已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等各个学科。
国家旅游休闲区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内部具有若干共生单元。旅游休闲区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较好的气候条件、区位条件,以休闲产业为引导的旅游功能区,它实行免票或低价门票管理。国家旅游休闲区(National Tourism&Recreation Area,NTRA)是一种新的国土资源利用形式。它的开发强度介于完全保护性国土资源(如世界遗产地和国家公园)与高强度开发区之间;设置目的在于解决因生态保护区开发限制多、开发强度低,而高密度开发区休闲资源和休闲设施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国民旅游休闲需求而确立的旅游休闲区[5]。它强调休闲区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完备度,以系统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满足公众多元化的休闲需求,追求公共旅游休闲资源的全民共享。
引入共生理论用于国家旅游休闲区研究,就是将研究区内的旅游共生单元按照旅游管理结构进行重组和主题重新定义,实现旅游休闲区一体化共生、目的地品牌整合和竞争力提升。破除休闲区管理中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的制度障碍,进行合理空间布局,统一休闲区整体品牌形象,整合旅游品牌营销资源,提高休闲区品牌知名度[6],树立旅游休闲区大旅游观念,在旅游市场环境这一共生环境中谋求共生发展、互促共进。
环巢湖国家旅游区位于合肥经济圈内,紧邻合肥、芜湖、滁州等城市,靠近庞大的休闲消费市场,拥有优质的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较好的山形水系配套,旅游要素较为完善。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旅游资源特别是休闲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调整合显得尤为重要,而“十三五”安徽省明确提出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而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的创建将是其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所以共生理论是研究区域旅游整合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大众休闲时代背景下,国家旅游休闲区建设是“旅游资源无界限、旅游产业无边界”的集中展示区,是提供城镇休闲、运动休闲、文化休闲、度假休闲的平台。国家旅游休闲区以优良生态环境为底本,整合周边旅游、休闲、度假资源,以系统的休闲度假产品和休闲空间,营造全民共享的公共休闲目的地。
(一)保护为先,绿色发展
区内历史文物古迹、良好生态应予以有效保护,这是其发展的基础。以绿色发展为总取向,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休闲区发展之间的关系,实行科学的旅游开发、建设、经营、服务和消费行为。保护和改善休闲区旅游生态环境质量,强化旅游开发与经营的环境评估,加强对核心旅游节点及区域的环境监管。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旅游休闲区发展各环节和全过程。
(二)政府主导,多元合作
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多元合作方略,谋划国家旅游休闲区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旅游休闲功能,为旅游者与居民创建良好的旅游休闲环境,营造休闲氛围。政府、企业、旅游休闲区创建主体及当地居民要强化认识,加强文明旅游、旅游安全的宣传,推动人性化服务与管理,增强国家旅游休闲区的活力。建立紧密有效的部门联动机制,做好规划、建设、绿化、环保等工作,促进国家旅游休闲区良性发展。
(三)资源整合,塑造品牌
国家旅游休闲区是一个公共休闲资源富集区,如何整合区内旅游资源,形成各单元和谐共生,塑造独特性品牌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要加强区内旅游元素梳理和挖掘,协调周边共生要素,形成品牌;其次,进行区域间协作,串联核心旅游资源与旅游节点,打造精品休闲线路;最后,基于区域整体利益进行目的地品牌营销与策划,发挥整体效应,强化区域协调共生合力,进而带动休闲区整体发展。
(四)统筹谋划,全域发展
用全域旅游理念在旅游资源开发保护、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统筹布局,发挥其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导向作用,推进国家旅游休闲区有序建设。促进区域内外各要素的开放整合,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突破各种制约旅游发展的边界,形成开放发展大格局,实现从单景点开发模式转变为全域休闲旅游模式的跨越,构建“点—线—面”相结合、旅游共生单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
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是多单元共生、全民共建共享的休闲空间,其建设进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的共生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系统,在统一的管理下协调各单元休闲要素,实现区域休闲空间与效益最大化、旅居共享、生态文明优良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共生理论,认定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建设要在国民休闲需求与旅游市场环境这一共生环境里,建立科学共生模式——统一规划,协调共生单元——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节点、品牌形象、产业融合、体制机制等,探寻有序创建和长效发展之路。
(一)树立规划引领意识,科学合理布局
以规划为引领统筹各要素,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布局休闲空间与业态,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建设找寻共生模式,建立共生路径。处理好资源、旅游、交通、环境、土地等之间的关系,明确片区主题与功能定位,确定分步开发区域,倡导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规划吸纳城市、旅游、历史、土地、文化等行业领域专家意见,制定与城市发展、土地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衔接的科学规划,为其有序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指引。
(二)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营造良好旅游氛围
环境保护是湖泊旅游发展的难题。生态环境单元是休闲区建设发展的前提,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应以保护为前提,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中进行保护。巢湖与合肥市区、巢湖市(县)区空间嵌套融合,在保证环湖核心区维持原生态风貌的同时,能够共享城区充足的建设用地赋存,这是环巢湖旅游休闲区建设的优势。城湖空间融合又为环境保护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巢湖水域闭塞,濒临城市,水质治理与保护是大问题,青山绿水方能为人民提供绝佳的休闲旅游场所,因此水污染防治是滨水旅游开发的首要考虑问题。巢湖流域9条环湖河道呈放射状注入巢湖,除承泄洪水外,也是入湖污染物的主要输送渠道。环境治理需要标本兼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政府作用,协调各方力量。培养人民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全社会参与;关停污染严重企业,减少污染物生产;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保证污水达标排放;成立专门研究管理机构,改“九龙治水”为“领导主抓”;建设“生态型城镇”,做到资源循环利用;恢复入湖口湿地,打造净化拦截工程;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用现代农业代替传统农业;引入CMD机制,推进排污权交易。同时,旅游开发过程中也要注重水域环境保护。通过一系列预防与治理措施和手段,将环巢湖建设成生态良好、天蓝水碧的休闲旅游目的地[7]。
(三)分析梳理旅游资源现状,精准定位发展方向
对旅游资源和空间布局的精准把握,利于科学规划发展,旅游资源是休闲区的主题单元,展现休闲区的主题与基调。依托资源特色,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主题化开发与培育,形成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环巢湖作为安徽省乃至华东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禀赋优良,精准定位能为环巢湖旅游科学发展指明方向。2014年巢湖流域获批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其生态旅游发展奠定基地;环巢湖古镇、村落富有江淮民俗风情,适宜建设风情小镇和民俗文化旅游区;合肥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拥有众多知名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科教场馆、地质遗址等资源,为环巢湖研学旅游提供条件;环巢湖温泉、佛文化等养生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康体养生旅游;环湖大道配套的慢性绿道系统也已建设,运动要素业已具备,适宜发展运动健康旅游。进一步丰富环巢湖旅游产品系列与主题内容,将环巢湖打造成为“美丽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康体养生”示范区、“国际休闲运动旅游”示范区[8]。
(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休闲区接待能力
旅游配套设施是基础单元,是休闲品质与可进入性的保证。休闲区是一个开放空间,需要做好当地居民公共设施和旅游专项设施建设,兼顾居民与游客诉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巢湖“无障碍旅游区”,科学布局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牌、旅游驿站等。为使游客以最少的精力和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旅游体验,应进一步完善旅游专项道路系统。强化旅游道路建设,打通旅游发展“最后一公里”,解决环巢湖景区可进入性,让旅游道路能够真正实现“串点成线,交通无障碍”。此外,慢行绿道系统需进一步建设,拓展旅游休闲空间。配备发展旅游与公共休闲需要的水、气、电等公共设施,完善旅游与休闲所需要素,彰显旅游休闲功能,实现主客共享。对环巢湖旅游活动管理者、经营者、从业者进行技能与服务理念培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营造良好旅游发展环境。
(五)紧抓重大旅游项目,打造精品旅游节点
旅游节点是亮点,也是特色化、主题化打造的着力点,更是休闲区的精品单元、对外展示的“窗口”。以现代休闲理念为指引,探索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以项目特别是具有牵引性、支撑性的重大项目为抓手,形成以旅游休闲区为平台、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的建设格局。环巢湖科学布局免费区域与半免费区域,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以优质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休闲条件,为广大游客提供免费或者低收费的休闲运动项目和休闲空间。推进镇村联动,环湖打造一批精品旅游小镇、建设一批游憩场所设施,构筑“一镇一特、一村一色”的旅游格局,将创新、创意、创业与旅游休闲结合起来,为旅游新业态引入营造环境,重点发展“画家村”“文创村”“微电影基地”等休闲业态[8]。
(六)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塑造个性旅游形象
深度挖掘地脉、文脉,梳理当地文化符号、文化内涵、文化要素,以打造主题化为重点,多元文化整合延伸塑造独特旅游形象,构建休闲区特色单元。“湖光、江涛、温泉、奇花”堪称独具特色的“巢湖四绝”。巢湖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富集,拥有名湖、名泉、名山、名镇、名寺和名圩等各类资源60余处。同时,结合环巢湖旅游资源本底与发展机遇,打造若干个精品项目或景区,形成拳头旅游产品,突破环巢湖“漫天繁星,不见月亮”的现状,以核心精品景区为引领,串联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通过串联精品单元塑造环巢湖旅游休闲区特色化形象。
(七)促进产业融合,发挥区域整体集聚效应
产业融合是休闲区引擎单元,旅游休闲区需要强化休闲产业布局,推动休闲产业集聚,完善休闲功能。要充分发挥环巢湖休闲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必须要转变集群内部不同行业“散兵游勇,不成气候”的被动局面,用系统全局思维统领,积极推进环巢湖行业之间、行业与旅游业之间、行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融合发展,促进环巢湖“异业联动,优势集合”创新产业融合格局的形成,推动各单元要素聚合。完善并拓展环巢湖旅游业要素外延,强化全产业链与休闲价值链的无缝对接与融合,做大做强旅游休闲产业链与要素空间。
(八)推进共建共享,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探索是创新单元,抓住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的创建机遇,争取国家相关发展政策支持,使休闲区发展与创建动力更足。争取国家旅游发展基金、旅游国债基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扶贫资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补助资金,以及其他中央基金的支持,全力打造环巢湖旅游休闲区,形成发展示范效应,探索创新模式、路径。在落实国家旅游发展方针政策的同时,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环巢湖旅游休闲区在要素配置、金融改革与创新、生态修复与补偿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尝试,为环巢湖旅游发展消除体制机制阻碍。
引入共生理论研究环巢湖国家旅游区具有较强的学术和实践意义。共生理论用于国家旅游休闲区研究,拓展其内涵与外延,丰富了理论内容。环巢湖创建国家旅游休闲区创建践行了共生理论,实现了旅游从景区向旅游休闲区的转变与创新,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环巢湖以优越的自然、独特的人文资源创造良好的休闲空间,为社会福利增加、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国家旅游休闲区创建,环巢湖实现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等共生单元的高效集聚,将发挥更大的产业集聚效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旅游休闲区创建还将在土地集约化利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盘活环巢湖城乡低丘缓坡、滨水地带、采空区、滩涂用地等非农耕地,为资源高效利用探索良好的发展模式。
注释:
①“一湖”指巢湖,“两城”指滨湖新区与巢湖市区,“十二镇”指长临河镇、中庙镇、黄麓镇、烔炀镇、柘皋镇、中垾镇、散兵镇、槐林镇、三河镇、同大镇、白山镇、盛桥镇,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包括巢湖水面面积)。
[1]郭鲁芳.休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Z].2013-2-18.
[3]王永亮.环巢湖旅游上升至国家层面[EB/OL].2015-8-31[2017-02-20].http://www.hefei.cc/weixin/a55239.html.
[4]苏金金.合肥打造全国首个国家旅游休闲区 [EB/OL].2016-08-03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6/08/03/007427160.shtml?tt_from=sohunews.
[5]成都来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旅游休闲区的创建任务、路径和保障机制:以江西首个旅游休闲区规划为例[EB/OL]. 2015-08-28[2017-02-20].http://diyitui.com/content-1440730396.34517711.html.
[6]宣秦倩.基于区域整体利益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策略研究:以环巢湖国家旅游区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6(13):75-76.
[7]戴培昆.建立城乡大循环彻底根治水污染[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97-110.
[8]安徽省合肥市市政府.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工作方案 [EB/OL].2016-3-23[2017-02-20].gaoloumi.com/forum.phpmod= viewthread&page:18tid=2679428.
A Study of Constructing Tour Around Chaohu Lake National Tourism and Recreational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ZHANG Kɑi1,ZHANG Wenjing2
(1.Anhui Institute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Hefei Anhui 230002;2.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efei Anhui 230011,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ymbiosis theory into national tourist area research,and constructs the symbiotic mode of the recreational area construction.It proposes that the basic principle should be set up in protec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government leading and diversified cooperation,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brand building to make the overall plan and global develop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ecreational area.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struct Chaohu national tourism and recreational area from planning,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ayout,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and creating a good tourism atmosphere;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and accurating positioning of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improving tourism facilities,and enhancing the reception capacity of leisure areas;clinging to major tourism projects,and creating exquisite tourism node;excavating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and creating individual tourism image;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dustry,and playing an overall regional agglomeration effect to promot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and speed up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Symbiosis Theory;National Tourism and Recreational Area;Tour Around Chaohu Lake
F590
A
1009-8666(2017)03-0061-06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3.011
[责任编辑、校对:方忠]
2017-02-14
安徽省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安徽省旅游小镇发展路径研究”(AHLYZJ201616)
张凯(1988—),男,安徽宿州人。城市规划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旅游规划;张文静(1988—),女,安徽合肥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