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昶对李清照词学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2017-03-12 13:49陈奕奕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雅音律词学

陈奕奕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6)

王昶对李清照词学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陈奕奕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6)

王昶认为诗歌是词的源头,文雅是词的审美追求,协音律是词的创作准则,学问是词的基础。王昶的这些观念与李清照词学思想相似,表现了他对李清照词学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王昶;词论;李清照;继承;发扬

王昶,字德甫,又字琴德,号兰泉,晚年又号述庵,生于雍正二年(1725),卒于嘉庆十一年(1806)。世居浙江省兰溪县,后高祖王懋忠始迁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王昶师从沈德潜,为格调派代表人物,与当时的王鸣盛、吴企晋、钱大昕、赵文哲、曹来殷、黄文莲六人号为“吴中七子”。王昶作为乾嘉学派以及格调派关键人物,对于促进乾嘉诗学发展、矫正袁枚离世之后所遗留的“性灵派”弊端以及重振“格调派”的文坛地位起了巨大的作用。

学术界关于李清照词学思想,一般围绕《词论》展开,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一是词的雅俗问题,二是词的音律问题,三是词的“别是一家”问题。这些思想,亦表现了李清照对词体的推尊。学界关于王昶的词学思想研究,主要围绕他“尊体”思想展开,普遍认为王昶追求“雅正”的审美,强调格律,注重才学与人品,拔高了词的地位。可见,王昶继承了李清照的“尊体”思想。然而学术界并没有对李清照及王昶的词学思想的相似性做具体的阐述。因此,分析王昶对李清照词学思想的继承发扬,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影响下文人对正统思想的守卫。

一、诗歌是词的源头

李清照与王昶都认为诗歌是词的源头。《花间集·序》道:“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赵崇祚,2013)。可见词这种体裁原产生于歌席酒宴,为歌妓演唱,起娱宾遣兴的作用。加之,词萌发之际,其内容多表现为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因此词虽然在民间甚至在士大夫中间广泛流传,但是由于它兴起于歌席酒宴,是为妓女宴会演唱而作,内容不雅,因此一度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而后,经晏殊、苏轼、姜夔等文人的努力,词体才逐渐雅化,成为可以与诗相媲美的一种文学体裁。李清照与王昶虽然为不同朝代的词人,却不因词来源于民间而贬低词,而是以诗为源头,从词的起源来拔高词的地位。

李清照在《词论》开篇第一段论述了诗歌与词的渊源关系。“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高方,2014)241,乐府一般而言为长短句,声诗为唐代的歌诗。长短句在唐代是一种诗体名称,然而在宋代却是词的另外一个称呼。词与歌诗一样可供人吟唱。可见李清照开篇就点明了词来源于诗歌。

同样,王昶也认为词来源于诗歌,但不同于李清照认为词的起源来自乐府、声诗,他将词的起源追溯到了诗歌的源头《诗经》。

汪氏晋贤,叙竹坨太史《词综》,谓词长短句本于三百篇,并汉之乐府,其见卓矣……李太白、张志和始为词,以续乐府之后。不知者谓诗之变,而其实诗之正也。(王昶,1989)305

为朱彝尊《词综》作序的汪森认为词由《诗三百》即《诗经》发展而来,并且吸收了汉代乐府诗歌的特点。王昶《国朝词综·序》认为汪森的这个见解具有卓见。可见,王昶认为词不但发源于诗,并且发源于儒家《诗经》。《诗经》是儒家的经典,也是古代士大夫效仿儒家行为典范的教科书。孔子《论语·阳货》有云:“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陈昌明,1999)点明了诗歌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用。王昶将词的起源追溯到《诗经》,说明了词并非只是“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白寿彝等,1993)320的女儿家词,它起源于《诗经》,发源于正统诗学,同时吸收汉代乐府精华,具有儒家文学的特点。“李太白、张志和始为词,以续乐府之后。不知者谓诗之变,而其实诗之正也”(王昶,1989)305,王昶认为李白和张志和最早作词,继承了乐府诗的特点,词是诗歌的正统。在这里,他更是将词与诗歌摆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

王昶与李清照之所以将词的源头追溯到诗歌,这与王昶本身作为一个士大夫以及李清照自小生于官宦世家的身份息息相关。因此,两人除了从源头上拔高词的地位,还从诗歌追求雅正的审美风格出发,认为词与诗歌一样追求一种文雅。

二、文雅是词的审美追求

李清照与王昶都强调词以文雅为追求。北宋以后,随着词由民间逐渐地在士大夫之间流行,接触人群的审美趣味水平不断地提高。词逐渐脱离了民间的创作,由市井文学变成了案头文学,士大夫成了词的创作主体。他们将士大夫本身的审美趣味、人生态度、价值品味融合于词的创作中,使词不断地得到雅化,其中一点就是追求词的文雅。李清照在《词论》中说道: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高方,2014)242

李清照在这段文字中论述了词的雅俗问题。她认为五代战争不断,文学的传承也受到了牵连,只有李璟、李煜父子还崇尚文雅。但是李璟父子词作的语词虽然奇妙,但是却过多地表现了亡国的哀思。到了柳永变新声,虽然协音律,但是词的内容思想却难登大雅之堂。可见,李清照认为的词要文雅,而这种文雅不能过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内容上也不能太过于俗气与狭隘,也就是词的创作要“止乎于礼”。

王昶虽然师从沈德潜,但是他的词学却与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有更多的相似之处。浙西词派主张词的创作要追求醇雅、清空的审美。他的著作《明词综》就是在朱竹坨的《词综》的基础上,加之自身所搜集的资料重新编订的产物。因此王昶的《明词综》同样表现浙西词派追求醇雅的创作追求:

予尚以其不及明词为撼,盖明初词人,犹言虞伯生、张仲举之旧,不怪于风雅。及永乐以后,南宋诸名家词皆不显于世,惟《花间》、《草堂》诸集盛行。至杨用修、王元美诸公,小令、中调颇有可取,而长调则均杂于俚俗。然一代之词,亦有不可尽废者……遇汪小海于武林,则太史未刻之本在焉。于是即其所有,合以生平所搜,辑的三百八十家,共成十二卷,汇而镌之,以附《词综》之后。(王昶,1997)

王昶认为朱彝尊的《词综》虽然成了后世的人探讨词的准则,但是却没有将明词录入词综。明初的词人依旧遵循着虞集、张翥词的创作。明代永乐年以后,南宋各名家的词在当时仍旧没有引起重视,只有《花间集》、《草堂集》这一类的集子盛行于世。到了杨慎和王世贞这些人,小令、中调可取,而长调却很粗俗。

虞集、张翥的词多抒发个人感慨,缺少社会内容,社会功用性比较弱。而南宋词到了永乐年间却依旧不及唐代《花间集》更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至于杨慎和王世贞,更是认为他们的长调词不够文雅。可见明代一些词人及词作缺少社会功用性,内容鄙俗,不够高雅。“然一代之词,亦有不可尽废者”,王昶于王小海手中获竹坨太史未曾刊印的明词选,于是将太史所录明词与生平所搜明词汇为《明词综》赋予《词综》之后。《词综》作者朱彝尊为浙西词派代表,“浙西词派”推崇姜夔与张炎的词,主张清空、醇雅的创作。王昶所搜集的明词选又以竹坨太史为底本,因此可见王昶亦追求醇雅的创作,强调词的文雅。

王昶作为沈德潜的学生、格调派的副将,对儒家雅正的观点十分地尊崇。清代格调派的创作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念。加之,王昶将词的起源上溯至《诗三百》。可见,王昶已经把格调派诗歌创作的观念融合进了词的创作。因此,王昶认为词的创作应该和诗歌一样要遵从“温柔敦厚”的观念,抒发的情感内容要“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对于那些仅仅抒发个人感情而没有绳准的作品,就是粗俗、不够文雅的作品。可见王昶与李清照同样认为词的创作要“止乎于礼”。

三、协音律是词的准则

李清照与王昶同样认为词要协音律。词至宋代,得到了不断的雅化。雅化一方面使得词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在另一方面也让词失去了本身的特色。在李清照看来,词的协音律就是词的本色之一。李清照《词论》开篇在点明词由歌诗发展而来的同时,也点明了词的音乐性。她在论述了词的源头之后,又叙述了李八郎“开宴曲江”一事。可见,出于民间的词,一开始是用于宴飨助兴之用,说明了词本身就具备音乐性。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高方,2014)242

李清照认为晏殊、欧阳修、苏东坡虽然学问很高,但是词的创作成就却像大海中的一瓢水,只是一些排列不整齐的诗句而已。可见,李清照认为苏轼“以诗为词”使得词失去了本身的特点即音乐性。词的雅化并非都被视为是积极的,苏东坡以诗来雅化词在李清照看来是对词的一种破坏。李清照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不协音律,随后又点明了诗与词在音乐上的区别,认为诗歌有平仄之分,但是词却有五音、五声、六律以及清音、浊音、轻声、重声之分。可见,词的音律性比诗更为复杂与严格。而后李清照以《声声慢》、《雨中花》等词作为例子,直接道出“乃知词别是一家”的定论。可见,她认为音律是词区别于诗最大的特征。

王昶是格调派的副将,作诗注重法律格调,诗歌创作要遵循一定的体制、音律、章法、句法、字法等。同样,在词的创作上,他亦遵循着这样的原则,认为词的创作也要符合法律格调,特别要注重词的音律:

盖词实继古诗而作,而诗本于乐。乐本乎音,音有清浊高下,轻重抑扬之别。乃为五音十二律以著之。非句有长短,无以宣其气而达其音。故孔颖达谓风雅颂无不协也……命儒臣取三百篇谱之,著以四上六五诸音。列以琴瑟笙箫之器……乐部则是选诸词,苟使伶人审其阴阳平仄,节其太过而剂其不及,安有不可入乐者?词可入乐,即与诗可入乐无异也。(王昶,1989)305

王昶在《国朝词综》开篇借汪森对朱彝尊《词综》的评述,表明了词发源于诗的观点。王昶的论述并未结束,在表明词发源于诗的同时,又说“词实继古诗而作,而诗本于乐”进一步点明了词的音乐性。既然词承古诗而作,诗又是由乐而来,乐又以音为本,那么词的创作就要协音律。王昶亦提出了音律具有清浊轻重,抑扬即李清照所说的五音的特点。十二律则是李清照六律分阴阳后的称呼。可见王昶和李清照都同样强调词的创作要遵守清浊轻重、五音、六律。

接着王昶又论述乾隆命儒臣选诗三百以协音律,乐部选词以入乐,并让伶人审查这些诗词是否合乎音律,并删汰一事。“词可入乐,即与诗可入乐无异也”,可见,词与诗一样都是要合乎音律规则。因此,王昶与李清照一样,都强调词要协音律。

四、学问是词的基础

李清照和王昶都重视学问对词的作用。宋代是理学发展的繁荣时期,朝廷的许多臣子既是大臣,也是学问极高的文人,诸如周敦颐、朱熹、陆九渊等人。宋代的文人十分重视学问的作用。他们通常通过诗词的创作来显示自身学问水平之高。欧阳修“以学问入诗”,以诗表现文人的文化生活;黄庭坚的诗除了大量用典外,还经常吟咏笔墨纸砚这些文人常用的物品;辛弃疾的词更是用典颇多,甚至有“掉书袋”之嫌。可见,宋朝文人对学问十分重视。李清照亦是如此。李清照在《词论》中除了提到词起源于诗,要文雅、协律以外,还提出了词要“故实”。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高方,2014)243

李清照认为秦观的词以情志为主,词中缺少典故,就像一个穷苦人家的美女,虽然长得很漂亮,但却缺少与生俱来的富贵态。“故实”即典故。意思是说词中若缺少了典故,词写得再华美,再感人,也不具备词与生俱来的气质。能通晓多种典故之人,通常为学问极高之人。可见李清照认为,词的内容不能只以情志为主,还要以“学问入词”,使词具有它天生的高贵气质,即一种文人气质。这是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世家,作为一个官家之女对自身的认同感在文学中的投射。

王昶与李清照一样,亦出身于官宦之家。不同的是,王昶自小丧父,家道中落,更使得王昶愈发勤学刻苦。因此王昶“昶年十岁,颇能讲解文字”(王昶,2013)5,可见王昶自小就勤钻学问。吴泰来《春融堂集·诗序》记载王昶原话:

吾之言诗也,曰学,曰才,曰气,曰声。学以经、史为主,才以运之,气以行之,声以宣之。四者兼,而弇陋生涩者庶不敢妄厕与壇坫乎。(王昶,2013)6

王昶认为,学问是诗人气质和诗歌创作的根本,“学以经、史为主,才以运之,气以行之,声以宣之”,就是强调学问的重要性。学问要以经典为主,有了学问才能有才华来运用这些经典,诗人通过经典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用这些气质来创作诗歌,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的学问、才气和气质。可见,王昶认为学问对诗歌的创作很重要。虽然王昶在这里论述的是学问对诗歌的影响,但是可以看出王昶十分重视学问的重要性。因此,王昶不但认为诗歌的创作要以学问为基础,词也同样如此。王昶在《春融堂集》中说:

夫词小技尔,然非覃生平之才与力则不克以工。

故词至白石、碧山、玉田,与诗分茅设蕝、各极其工,非嗜古爱博、性情萧旷之士,孰能几于此。(袁俊,2013)48

王昶认为作词,需用毕生的才力做出好词。并强调“嗜古爱博”是使得姜夔、王沂孙、吴均这些人的诗和词都能“各极其工”的原因。可见,王昶亦强调学问对词创作的重要性。因此,可见李清照与王昶都认为词的创作不能缺乏学问的参与,如果不注重学问对词的重要性,词就会变得空洞,不能达到极致。

由以上四大方面来看,李清照与王昶虽为不同朝代的词人,但是他们的思想都存在着共同之处。从词的发展源头,词的审美追求,词的体制要求,词的创作标准这四大方面看,李清照与王昶都主张从源头上拔高词的地位;词要“止乎礼”,追求一种文雅的审美;词要与诗一样合乎音律格调;内容不能空洞,要有学问之气。

五、小结

无论是以诗正词,还是追求文雅的审美、协律的创作,对学问的重视都表现了李清照和王昶对于词体的推尊,因此两者词学观点的相似性与他们推尊词体的出发点密不可分。

李清照与王昶都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小受到儒学的深刻渲染,而作为朝廷官员的王昶更是清朝的一代大家。李清照亲身经历了北宋灭亡,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而王昶则因为“两淮监运使案”而从军西南。从两者的经历来看,他们都深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也同样遭遇过兵火战乱。然而兵火战乱的经历没有打断两者对于文学的不断探索,这与两者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儒家正统价值观无形中影响着王昶与李清照的词学观点,因此儒家对《诗经》的推崇、对文雅品性的高度追求、对于行为准则的规范要求以及对学问的重视深刻影响着两者对词的源头、审美追求、体制要求、创作标准的看法。可见王昶和李清照对于词体的推尊,表现了两者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追求正统的士大夫情怀。

白寿彝,罗超,龚兆吉.1993.文史英华:文论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320.

陈昌明.1999.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2.

高方.2014.读词通识[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41-243.

王昶.1989.四库全书备要第97册·国朝词综[M].北京:中华书局,305.

王昶.1997.明词综·序[M].王兆鹏,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王昶.2013.春融堂集上[M].陈明洁,朱惠国,裴风顺,点校.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袁俊.2013.王昶词学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48.

赵崇祚.2013.花间集·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i-poetics Learning byWang Chang from Li Qingzhao

CHEN Yi-yi
(School of Literature,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

Wang Chang believed that poem is the source of Ci,elegant is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Ci,musi⁃cal temperament is the rule of Ci and the knowledge is the base of Ci.The similar opinion of Ci between Wang Chang and Li Qingzhao expres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i-poetics that Wang Chang learned from Li Qingzhao.

Wang Chang;Ci-poetics;Li Qingzhao;inheritance;development

I206

A

1671-055X(2017)04-0042-04

10.16595/j.1671-055X.2017.04.011

2016-09-19

陈奕奕(1991-),女,广西钦州人,研究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E-mail:283114982@qq.com.

猜你喜欢
文雅音律词学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听美之音律,奏人生华章
中日两国谚语音律的比较
文雅清虚 淄博文石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 with Lidan Tuihuang Formula Combined with Bifid Lriple Viable and Blue Ray Irradiation
2016年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一把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钥匙
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建
南宋中期词学理论的拓展与新变
文笔的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