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上门”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全国义务教育“送教(康)上门”专题研讨会综述

2017-03-12 12:50:20顾明珠赵华丽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送教上门残疾儿童上门

顾明珠,郭 勇,赵华丽,赵 欢

(1.《现代特殊教育》 编辑部,江苏 南京 210036;2.乌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学校,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4400)

“送教上门”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全国义务教育“送教(康)上门”专题研讨会综述

顾明珠1,郭 勇2,赵华丽1,赵 欢1

(1.《现代特殊教育》 编辑部,江苏 南京 210036;2.乌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学校,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4400)

8月5日,“全国义务教育送教(康)上门专题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盛大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知名普特学校校长及教学骨干、学界出版界专家等400余人出席了会议。巴彦淖尔市教育局副局长屈强军、乌拉特前旗政府副旗长菅永清、乌拉特前旗教育局局长杨建清和副局长王慧到会祝贺。国家社科教育重点课题“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研究”首席专家方俊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汪海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助理邓猛教授莅临指导。

会议由《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乌拉特前旗教育局联合主办,乌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学校承办。《现代特殊教育》主编顾明珠主持开幕式。顾明珠主编说,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决策感召下,从祖国四面八方而来的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知名普特学校校长和教学骨干、学界出版界专家相聚塞外江南乌拉特前旗,深入探讨二期提升计划中重点推进的送教上门工作新思路、新对策,这是送教上门工作开展以来首次举办的全国性专题研讨会,是对国家特殊教育发展战略的积极呼应,《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非常荣幸地与乌拉特前旗教育局共同主办此次意义重大的研讨会。她说,教育情,送教行,把教育康复的课堂搬到重度及多重残疾儿童的家里,全国各地普特同仁共同演绎现实版的“一个都不能少”。这份坚持历经春去冬来,风里雨里,不改初心,不见不散,在年复一年、渐行渐远的送教路上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佳话,让人动容、为之骄傲!乌拉特前旗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开展送教上门工作的地区,乌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学校同仁在建校3年里行程4万多公里,开展公益送教,编制了300余本送教教材,在全国特殊教育界传为美谈,并被同仁誉为“草原上的特教雄鹰”。此次送教(康)上门专题研讨会在乌拉特前旗举办,全国同仁心向往之,既是一次学习体验之旅,也是一场心灵洗礼之旅。

乌拉特前旗政府副旗长菅永清致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专家和教育同仁。浙江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章金魁代表与会同仁讲话,感谢主办方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组织全国义务教育送教(康)上门专题研讨会,参会同仁亲临现场学习乌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经验,感受乌拉特前旗特教人唱着《鸿雁》、背着干粮送教路上的一个个感人故事,非常震撼。乌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学校郭勇校长也在开幕式上介绍了本校送教上门情况。

一、理论创新

2017全国义务教育送教(康)上门专题研讨会邀请了我国特殊教育研究领域重量级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汪海萍教授作了《关于送教上门的两个问题》的主题报告。汪海萍教授认为,随着残疾观从医疗(个人)模式向社会(人权)模式的发展,人们对残疾人的认识日趋正向,态度更加积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从救助对象到权利主体。残疾人(包括重度、极重度的残疾人)无一例外地都是与我们同样的权利主体,理应平等地享有所有人权。任何国家无论其发展水平如何,都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特别扶助措施,使更多的残疾人从纯粹的受助者变为社会生活的参与者、创造者。其二,从社会拒绝走向社会接纳。提高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度以及对残疾人权利、需要、潜能和贡献的认识,是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的先决条件。第三,从关注缺陷到关注潜能。残疾不应成为平等参与并获得成功的阻碍。残疾人同样拥有学习与发展的能力,有贡献社会的能力,而社会的接纳与高期望将会成为残疾人奋力前行的巨大动力,并与增强其自尊、自信有着直接的联系。第四,从社会隔离到社会融合。残疾人理应享有所有主流服务,社会融合是残疾人的法定权利,是国家、政府、社会及其家庭的责任与义务。社会融合是先进的理念,更是艰巨而漫长的实践过程,需要我们立足本国、本地实际,以务实的理想主义情怀和专业精神推进其进程。融合的环境是最少限制的环境,但最少限制的环境需要最大限度的支持,支持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是残疾人社会融合成功与否以及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残疾人的社会融合造福的将不仅仅是残疾人及其家庭,它将惠及所有社会成员。

汪海萍教授指出,遵循特殊教育规律是送教上门质量的重要保证。汪海萍教授结合零拒绝等特殊教育基本原则,对送教上门涉及的几个问题作了简要阐述:第一,为什么要送教上门?教育是基本人权。对残疾人而言,教育是其享有平等权利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所在,合适的教育能够确保残疾人的尊严,确保其自立,并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教育应当保证任何一名学生不被排除在教育之外。当部分残疾儿童、少年因为残疾程度太重无法到学校就读,而普通学校尚不具备接纳这些学生的条件并为其提供有效教育时,教育主管部门应本着儿童利益至上原则,及时组织实施送教上门,避免因坐等条件成熟而贻误学生发展。第二,谁可以享有送教服务?按《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需要专人护理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可以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第三,送什么?送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相关服务。具体服务内容按个别化教育计划要求。个别化教育计划应建立在鉴定与评估的基础上,鉴定评估不仅要关注残疾儿童的缺陷,还要关注其优势潜能,多民族地区还需考虑儿童的文化和语言背景。此外,汪海萍教授还就谁有资格提供送教服务、如何提供送教服务、送教服务经费如何落实等作了简单分享。

汪海萍教授指出,政府是发展特殊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和终极责任承担者。服务对象显著而多样的差异性决定了送教上门的多样性、系统性与复杂性,需要政府更为充分有力的支持保障。毕竟送教上门不是为了让服务对象永远困守家中,而是要助其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助理邓猛教授作了《送是为了不送:特殊教育中的送教上门服务》专题报告。他指出,送教上门在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里是属于限制程度较多的安置与服务形式,它不是国际特殊教育的主流实践方式。送教上门也不是我国特殊教育的补充方式,而是一个过渡的模式。送是为了不送,送是为了他来(让残障孩子进入学校)。如果不是秉持这样的理念去做送教上门,那么送教上门的作用会受到很大的限制。送教上门与西方的在家上学(Home Schooling)不同。西方的在家上学是逃离学校批量化生产,是自我的选择,追求质量和自由,充分体现出西方特有的多元文化的特点。除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得到课程、教材等方面的服务外,西方的在家上学可以调用更多的社区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运动中心、画廊、展览馆以及亲友和邻居的智力资源,比学校教育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西方的在家上学这些做法值得送教上门借鉴。

他进一步指出,送教上门要根据学生本身原因、家长原因、学校原因等对“送”的类型进行分类。学校要做出规划,即未来两三年创造哪些条件后可接纳这些学生。要注意不要使送教上门成为拒绝孩子上学的借口。送教上门“送什么”很重要,综合来看,包括送教育、康复、训练、信息、咨询、人际、温暖、物质、环境、科技等。同时,送教上门注定是一个团体,要动用一切可动员的力量,逐渐形成以特校教师为主,普校教师为辅,残联等部门配合的多方关注、协同实施的送教队伍,提供专业的服务。送教上门团队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其评估主要是教育的评估,不要超过专业范围,取代医生的工作,要地方化、操作化和简易化。要与家长、孩子、同事、残联、社区人员等商谈送教上门目标。

邓猛教授指出,送教教师要了解家长的心理,家长心理的变化是送教上门的基础,他们可能震惊、绝望、挣扎、接受(逃避)、调适、主动等等。送教教师应当具备心理学、自我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告诉家长“谁都可能有理由放弃你的孩子,家长却没有理由放弃希望。”“不放弃的家长多数获得了成功!”

他说,送教上门需要始终瞄准着融合的方向,动员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让残障孩子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同时,送教上门一定要应用现代技术,建立送教上门网上平台。通过平台纳入学籍、视频参与、网上课程、网上咨询、网上交流,但要注意将面对面与远距离相结合。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方俊明教授作了《增强送教上门运行保障机制》的专题报告。方俊明教授指出,特殊教育领域提出“送教上门”是与推行教育公平、实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零拒绝”一脉相承的,是基于对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权益的认同与肯定,是体现融合教育思想、搞好随班就读、实施医教结合或教康结合的必要途径,也是执行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和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零拒绝”并不是否认读书要有一定的能力,但坚信可以通过改造和优化教育的大环境与小环境,采用各种各样因材施教的方法,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远程教育手段,帮助有发展障碍的残疾儿童,哪怕是中重度残疾儿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增长一定的能力,哪怕是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搞好送教上门需要具有当代特教发展的新思维、新情怀、新境界与新手段,必须树立普特融合观、生态发展观,具备教书育人的职业自信、因材施教的专业自信,掌握信息时代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体现高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时代精神。

方俊明教授指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实践经验表明:送教上门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与发展模式;出台系列地方文件,指导送教上门工作;由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整合资源,指导本地区送教上门工作的开展;组成送教上门联合工作队,送关心、送温暖、送知识、送康复等;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评估,确切掌握情况,确定送教对象;充分估计送教上门可能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做到心中有数;创建信息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同时,建议将送教上门与医教结合、随班就读结合起来,三位一体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活动管理和运行机制。

二、实践探索

2017全国义务教育送教(康)上门专题研讨会吸引了全国各地普特同仁关注、参与送教上门工作实践研究,众多知名特校给大会传经送宝,并就新时期送教上门工作建言献策。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李拉副教授主持了会议的实践经验分享环节。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特教学校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思考

在送教上门服务过程中,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建立了跨部门的特殊教育数据共享平台,涵括残疾儿童数量分布、类别分布、地域分布、残障程度分布、教育安置方式分布,以及评估记录、过程性数据记录、康复教学记录、阶段性数据等;建立了线上、线下科学评估体系,携手社区康复门诊,恰当选取康复内容,实施精准康复教学。同时,路荣喜校长指出,送教上门服务中仍存在送教政策、经费、技术等支持保障不足的问题。(路荣喜)

(二)基于家校协同的送教上门工作策略

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通过组织乡镇干部参与入户调研,深入送教上门家庭,取得家长信任,了解家庭情况,鼓舞家长信心;以学年为单位,阶段结束进行转介安置,补充和增加送教上门服务对象,明确协同要求,签订送教协议。学校编写了作为送教上门校本教材《重度、多重残障儿童生活适应课程》的附属教材——《送教上门家长指南》,分个人照顾、居家生活、社区娱乐三个模块,帮助家长明确日常教育训练的任务、目标、内容、要求、具体方法。每一次送教上门,学校做到科学评估、设计课程、教学示范、实地指导,家庭做到参与教学、迁移方法、日常训练、信息反馈,确保送教上门工作取得实效。(胡启军)

(三)利用普教资源,以教育信息化提升送教上门质量

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佛山市顺德区安排普通学校教育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服务,依托区启智学校成立特殊教育支援服务中心,对区内特殊教育工作尤其是送教上门工作进行研讨和评估。区启智学校借助各方专业力量,建设了涵括直接用于残疾学生训练的适应性、认知、康复课程,以及指导随班就读、送教教师设计针对性训练方案的行为训练类、认知类、康复类指导课程的送教上门课程体系,并将课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开发送教上门电子课程、图形操作课程APP,形成送教上门课程网络框架,从而为不同类型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课程,确保送教工作的专业化。(王涛)

(四)奔走在乡间的希冀

海门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我市“送教上门”工作的通知》《送教上门学生管理办法》《送教上门教学工作常规》《送教上门学生个人档案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由义务教育学校负责本施教区的送教上门工作,并对送教上门学生的学籍管理、经费使用、考核评估和奖励措施等作了具体要求,使送教上门工作有章可循。海门市注重多方位宣传送教活动,通过电视台、电台、新媒体等多种渠道扩大送教上门社会影响,让更多的人关心弱势群体,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海门市重视送教上门工作研究,通过申报课题、举办专题研讨会、组织培训等形式,提升送教上门工作质量和水平。(顾鸣鹃)

(五)开展“送教上门”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自2014年10月开始,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承担了颖东区无生活自理能力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学校成立了送教资源小组,与家长拟定了送教协议,明确规定了送教双方的职责和义务。送教资源小组设计了《送教上门学生登记表》《送教上门学生情况调查表》《送教上门学生个别教育计划》《送教上门学生康复训练记录表》等一系列用于过程管理的表册,以便详细地了解送教学生家庭情况、病史情况以及家长对送教工作的想法。送教教师在充分了解送教对象现状后,针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按照分类确定不同的教育康复训练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计划。送教计划制定后,教师按计划每周实施一次送教,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的同时,向家长指导示范训练的方法。送教资源小组每学年还邀请家长参加送教工作会,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刘士俊)

(六)托起折翼天使的求学之路

早在2013年底,江都区特殊教育学校就启动了“送教上门”工作。在前后近4年的送教实践中,学校感到,单靠特校教师和普校教师送教是不行的,因为这些送教的特殊儿童少年,除了认知学习需求,更重要的是康复训练需求。但特校和普校的教师,在康复这块还是一个短板,所以积极寻求残联的支持,与残联合作,请残联安排康复中心的康复师一起,共同参与到送教工作中来。要保证送教上门工作可持续开展并提高送教质量,还必须得到政府职能部门在人力、财力方面的支持,如送教人员的调配、工作量增加的补助、往返的车旅费等。(王斌)

(七)一个都不能少

铜陵市特殊教育学校每年8月份都对前来报名入学的孩子进行入学能力评估,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都进入学校就读,但问题行为较多、基本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家长同意,自主报名,学校采取送教上门的形式解决入学问题。这是学校的招生制度。送教上门前,从八大领域对每个孩子进行评估,根据摸底评估,与家长交流,捕捉信息,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再结合教师的特长分工结对。实施方案就是学校的送教制度。送教上门工作每学期汇报一次,既是经验分享,亦是成果展示。每名送教教师将自己的评估、分析、实施、成效一一展示,有文字、有影像,接受全校教师的指正。教务处在教师们交流的同时,检查教师的资料留存情况,以便为孩子们后面的教育留下第一手资料,同时考量教师的教学效果。(胡莹)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方俊明教授作了总结性发言。他说,送教上门支持保障体系必须得到巩固和完善。第一,必须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送教的问题不仅是特教的问题,是与大教育有关的,特教的问题也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是与社会有关的,同时还需要家长的认同。送教上门如果单靠教师的积极性,可以做到一段时间很好,但持久不下去。第二,必须是普特结合,得到普通学校的支持,并且要按照普通教育来衡量,而不是把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这个短板分开督导。

会议还组织了“体验塞外送教之路”“走进草原上的特校”两项专题活动。乌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学校从建校开始先后为34名特殊儿童送教,累计送教1 900多人次,行程4万多公里。学校自主编写了一套针对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送教校本教材以及家庭指导手册,构建了以认知生活能力培养、自主康复和生活适应为重点,民族文化风俗、各学科相互衔接、交叉、融合的送教上门校本课程体系。为了用行动诠释支持,全国各地送教同仁循着乌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学校送教的足迹,一路颠簸前行,穿越牧区,体会塞外送教之艰辛,体会乌拉特前旗特教同仁心中的大爱。与会者积极认同该校“教育与康复并举,生存与发展并重”的办学理念,都为这只“草原上的特教雄鹰”热情点赞。方俊明教授有感乌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特作《卜算子》一首,表达了与会同仁的心声:“鸿雁含秋草,折翅苦难飞。大爱岂容雁离群,教康护汝行。烟雨江南路,高风塞北情。天南地北圆一梦,送教上门庭。”

2017-09-12

顾明珠,女,《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主编。

G760

A

1006-4702(2017)05-0056-05

(责任编辑张建蓉)

猜你喜欢
送教上门残疾儿童上门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当代陕西(2019年23期)2020-01-06 12:18:02
试论残障儿童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探索
学周刊(2017年35期)2017-11-27 19:11:53
送教上门的实践探索问题研究综述
融合教育架构下“送教上门”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上门可行 诊疗不可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44
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8期)2016-10-31 18:22:37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民政(2016年9期)2016-05-17 04:51:33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少水平低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14
生意上门
美上门:“爱美丽”是个刚需
创业家(2015年2期)2015-02-27 07: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