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全育人”理论探源与模式构建

2017-03-12 10:49邓黎颜吴吉惠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双全育人德育

邓黎颜, 吴吉惠

(1.川北医学院 党委办公室,四川 南充 637000;2.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双全育人”理论探源与模式构建

邓黎颜1, 吴吉惠2

(1.川北医学院 党委办公室,四川 南充 637000;2.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形势复杂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考验,探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双全育人”德育机制迫在眉睫。“双全育人”以系统论、协调控制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论为根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考量,其对德育理念凸显、德育薄弱环节突破、德育理论研究深入意蕴深远。明确“三阶段”侧重、搭建“三育人”体系、发挥“三平台”功效,有利于开创“双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新格局。

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大思政”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正式确立[1]。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双全育人”)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精准把握,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巨大的时代价值,积极探源其理论基础,并尝试构建“双全育人”的“大思政”模式,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双全育人”内涵剖析

“全程育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时间上的考量,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性的要求,强调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大学生求学生涯全过程,其有两层含义:一是全程教育。即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认真规划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和方法措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二是全程考核。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进行持续性考察,做到学前考试与学后考试相结合,卷面考试与平时测试相结合,知识考查与素质考察相结合,克服传统的“一次考试定成绩,一份成绩定品质”的弊端。“全方位育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空间上的考量,强调拓展育人的多维空间,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使“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携手育人。其亦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立体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的工程,需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协同发力,大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实现立体化育人。二是全面育人。高等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个体为中心,以学生组织为载体去挖掘潜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育人,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倘若将“双全育人”看作是二维坐标,那么全程育人就是纵坐标,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全方位育人则是横坐标,规定着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二者从不同维度展开,共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

二、“双全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凸显党和国家德育工作一贯主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我党和政府聚焦的热点话题,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近20份,这些文件具有三大特征:一是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二是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在对国际、国内教育形势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科学论断,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也明确“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再次突出了“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三是高度重视任务落实。无论是在各类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中,或是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讲话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强调任务落实是核心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师资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也着重强调任务落实,“双全育人”模式的提出与党和国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更加鲜明地表达了我国的德育主张。

(二)助力攻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环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系列的薄弱环节急需攻克,“双全育人”的提出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发展:一是克服考核评价弊端。思想政治工作与知识教育工作具有内隐性特征,教育成果难以被量化,很难通过“文字的”或者“话语的”的标识来对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行评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实现学生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提升,因为学生掌握了政治知识并不等于认同现有政治体系,掌握了道德理论并不等同于拥有道德,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的政治、道德实践。“双全育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性,对考核形式主义弊端的克服具有现实意义。二是克服孤立教育弊端。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明确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教育理念,对人类社会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种观点在当今社会表现为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合二为一。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往往被隔离开来,如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其他教师仅承担知识教育或业务教育的责任。“双全育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性,能有效促进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统一。三是克服模式单一弊端。在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两张皮”实践的影响下,希望学生树立什么样的观念,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等观念根深蒂固,使得思政课课时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频繁,但是没有取得相应效果。“双全育人”高度重视教学载体的丰富,有利于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单一的弊端。

(三)促使学校德育理论研究深入推进

理论研究可以为实践探索提供有力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就要大力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使德育教育实践与德育理论研究携手发展。我国学校德育理论研究在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化的推动下,先后经历了德育理论研究科学化、德育理论研究现代化和德育理论研究人性化三个阶段。学校德育理论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与现实结合的产物,是对过去德育概念、范畴及理论体系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速度调整、社会改革深入、意识形态交融交锋等都赋予了德育更为丰富的含义,高校德育概念和范畴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学者程红艳研究指出,学科视野相对封闭、研究方法论基础缺乏自觉反思、教育重大问题道德审视缺失、德育理论与实践存在膈膜四大问题的存在[2],严重阻碍了学校德育理论研究的持续深入。德育理论研究必须打破过去单一、封闭的模式,建立一个整合、开放的体系,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无疑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加强对其的研究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动态的、整合的德育模式,实现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入发展。

三、“双全育人”理论溯源

(一)系统论筑牢理论基石

系统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籍奥地利学者L.V.贝塔朗菲(L.Von.Bertaanffy)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一学科的理论基础,其核心思想在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组合后可以产生部分所没有的功能性质[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诸多要素的支持与配合,以此发挥出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同时,系统论还具有开放性特征,强调系统要不断与外界交互联系,方可稳定存在。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再是封闭的,要将其置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环境中进行考察,以优化德育实践。“双全育人”模式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充分整合各个要素,使其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形成德育合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该模式正是系统论在德育领域运用的具体化。

(二)协调控制论强化方法支撑

协调控制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规律之一,也是协调控制理论的核心内容。协调控制律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坚持和协调各方面、各种类、各阶段的自觉影响,又要努力控制各方面、各种类、各阶段的自发影响,实现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的辩证统一[4]。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要求与社会现状等都会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这些矛盾,把握现有教育方式的不足,并有预见性地加以协调控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双全育人”的提出正是基于现实德育实效性不足以及新时代德育发展需求基础之上的,其是一种立足国家实际并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德育模式,核心优势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性与全面性,强调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与协调控制理论高度吻合。

(三)人的全面发展论明确目标引领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石,其核心观点在于人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充分、自由、和谐地发展。从德育的本质上来看,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的身上,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双全育人”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内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强调以“育人”为核心,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去建构社会所要求的良好品格,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双全育人”模式的基础理论,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明确了目标。

四、“双全育人”模式构建

(一)明确“三阶段”侧重点

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要经历“引路教育”“筑路教育”“出路教育”三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贯穿于始终,我们要秉承全程育人的原则,有针对性、层次性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引路教育”侧重思想引领。“引路教育”多在入学第一学年开展,主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业、工作、情感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引导,为大学生涯指引道路。高校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体使命;要开展适应性教育,帮助大学生尽快融入新的生活;要开展爱校荣校教育,帮助大学生强化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激发专业兴趣和信心;要开展法律法规以及校纪校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规矩意识。二是“筑路教育”侧重知识积淀。“筑路教育”多在第二、三学年开展,主要通过经常性教育,增强政治认同。高校要开设基本政治理论课程,既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又要不断丰富教学材料,以鲜活的案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马列主义中国化教育、国家大政方针教育[5],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讲授国际、国内形势,提高学生对复杂形势的判断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开设热点问题教育类课程,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三是“出路教育”侧重社会对接。“出路教育”多在毕业当年开展,主要通过心理辅导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成功融入社会。高校要开展择业观教育,深化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具体职业讲解职业道德与修养,使大学生在职业道德实践上有更清晰的路径和自觉;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方面的讲授,帮助其成功就业。

(二)构建“三育人”体系

“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者协同发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一是教书育人抓好“全课程”。“全课程”即要在持续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课等课程的巩固保障作用,形成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此外,无论是思政课或是其他课程,教师都要做到教学态度多上心,课前准备勤用心,课堂教学肯费心,课后指导多关心,发挥好教书育人的基础性作用。二是管理育人抓好“全部门”。管理育人即学校管理部门及人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育人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行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施加影响,达成育人目标的过程。管理育人具有鲜明的间接性和全方位性特征,要求学校管理工作都围绕学生进行,管理人员都围绕育人发力,切实将功夫做在管理上,目标落在育人上;要实行管理育人目标责任制,将管理育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层层落实管理育人的责任、任务和目标;要以问题为导向,完善规章制度体系,持续推动制度“废改立”工作,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进行查缺补漏,使管理育人制度化、规范化和全员化。三是服务育人抓好“全渗透”。服务育人侧重强调教辅部门和后勤部门扎实开展服务性工作,为师生创造出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把党和国家对师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润物细无声地浸透于具体工作实践中。服务育人要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强化培训、完善激励等方式,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增强育人活力;要求推广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优化服务流程,简化繁杂程序,为师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6];要求畅通服务反馈机制,及时、认真地研究师生对服务工作的意见,有针对性的帮助师生解难题,办实事;要求完善服务保障内容,以师生在不同时期的差异性需要为基础,对师生开展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做到既服务又育人。

(三)发挥“三平台”功效

“三平台”即社团平台、网络平台和实践平台,这三大平台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至关重要。一是充分发挥社团生力军作用。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生力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辅助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社团的本职主业,需在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指导方针的基础上,倡导开展主题鲜明、内涵深刻、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将社会主旋律融入到社团活动中,使社团活动突出思想性、鲜明时代性、体现层次性;要引入项目式管理,实行“好点子竞争上岗”,建立优秀项目基金,重点奖励意蕴深远、设计新颖、组织严密的社团活动,激发社团的活力;要注重与社会互动,一方面鼓励社团校内“搭台”社会“添柴”,另一方面支持社团活动开进社区、开进企业,与社会实现共享、共建和共创。二是牢牢把握网络阵地。网络育人是“双全育人”在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既指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又指传授与网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涉及网络舆情管理、网络社区建设、网络技能培养、网络人格塑造等方方面面。我们要着眼于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始终坚持以满足国家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此为出发点创新工作形式与内容,以此为落脚点评价工作效果与成绩;要持续加强网络阵地平台、工作队伍、技术产品等方面的建设,切实紧跟时代步伐,以网络视角看待、解决网络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新起来,活起来,火起来;要准确把握互联网去中心化特点,积极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克服填鸭式、宏大叙事的说教模式,同时强化“网上”与“网下”育人的互动性与共享性,做到既能“键对键”又能“面对面”,努力实现思想教育渗透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三是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性[7]。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与升华,更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要从组织领导、宣传导向、运行保障、考核评估等方面着手,加强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探索[8],构建高校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在理念、内容、途径、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使实践育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纵深发展,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持续激发他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与活力。

[1]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N].人民日报,2017-01-26(09).

[2]程红艳.当前学校德育理论研究之反思与展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1):21-26.

[3]邢晓红.系统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动因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9):30-34.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96.

[5]张欣欣,基辉,彭庆红.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23-25.

[6]刘军国,佳莫,梓峰.高校“服务育人”的实践与探索: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一站式服务大厅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0):82-86.

[7]蒋德勤,侯保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143-147.

[8]刘宏达,许亨洪.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内涵、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5):170-176.

Exploration of the“Two Full-education”Theory and the Model Construction

DENG Liyɑn1,WU Jihui2

(1.Office of Party Committee,North Sichuan Medical University; 2.School of Educatio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 637000,China)

Information network,cultural diversity and com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ing a severe challenge.It is imminent to explore the“two full-education”in which all-round education is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Twofull-education”is based on the system theory,coordinated control theory and peopl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nd it shows its consideration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from the time and space perspectives.It i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minence of the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the breakthrough of its weak link and the further study of its theory.As a result,it is conducive to creating a new pattern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emphasize“three stages”,set up “three full-education”system and bring“three platforms”into play.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All-round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

A

1009-8666(2017)05-0108-06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5.016

[责任编辑、校对:李书华]

2017-02-24

南充市社科联“十二五”社科规划项目“激励四川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NC2015C049);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于激励理论的四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201410638014)

邓黎颜(1990—),男,云南普洱人。川北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吴吉惠(1970—),女,四川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理学。

猜你喜欢
双全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多复变数某些双全纯映射子族精确的系数估计
诗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两类双全纯映照子族在Roper-Suffridge延拓算子下的不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