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视角下的综合透视
——评《“十七年”河北小说研究》

2017-03-12 09:47苗雨时
关键词:燕赵河北文学

苗雨时

(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王宁的《“十七年”河北小说研究》于2016年9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七年’河北小说研究”的结项成果,从立项前开始的资料工作算起,历时5年。著作在具体详细的资料基础上展开,综合了政治、地缘与性别三重视角,对于区域文学、性别研究以及“十七年”文学研究,都算得上重要成果。

选取“十七年”河北小说为研究对象是一个亮点。“十七年”河北小说的兴盛,不论是对当代文学史,还是对河北地方的文学志,都是值得纪念与研讨的。梁斌的《红旗谱》名列“三红一创”的红色经典之中,是建构新中国史诗的重中之重的作品。《红旗谱》又与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刘流的《烈火金钢》、徐光耀的《平原烈火》、雪克的《战斗的青春》等构成了一系列的河北抗战叙事,不但在当时影响力不容小觑,于当代文学史而言也是难以忽视的存在。同时,孙犁的小说以及凝集在他周围的荷花淀派在当时与“山药蛋派”并称,也是主要的文学流派。刘绍棠、浩然则是异军突起的新人,堪称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家。然而,“十七年”文学研究,很多研究者因其政治性强、作家的艺术水准参差不齐而有意回避。“十七年”河北文学得到的关注更是寥寥,即便是在“红色经典”研究的短期热潮中也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因而,“十七年”河北小说的选题本身就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和亟待深入的研讨空间。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介入这样一个内蕴丰富的存在。如何突破“河北”作为一个研究范畴的存在,去发掘独特的、深蕴的内涵,成为河北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学者从地缘文化的角度阐释河北文学,而《“十七年”河北小说研究》掘进的向度之一正在于对地缘文化的认识。燕赵文化对“十七年”河北小说来讲意义重大,是展开本研究的前提。燕赵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独特的一元,以往研究常冠之以“慷慨悲歌”。近年,则有学者讨论古燕赵文化的消隐。《“十七年”河北小说研究》梳理了燕赵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认为燕赵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凝固的、单一的存在,而是一个具体的、历时的、多维的存在。如果说古燕赵文化是一个内涵着勇武、信义、豪爽、轻生死的任侠精神与变革图强、务本求实品格的综合体,那么畿辅文化的融入,则可看作燕赵文化历时性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古燕赵文化由此发生着客观的、本质性的变化。因而,从“慷慨悲歌”的单一认识中走出来,是燕赵文化研究走向深入与宽广的契机。同时,该书指出也不能就此忽视古燕赵文化本源的存在与力量。古燕赵文化凝缩在深层的集体无意识中,与畿辅文化碰撞、融合,生成了一个丰富的实体。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相应的文化因素被激发,迸射出巨大的能量。燕赵文化既是古老文化存续下的存在,又是畿辅文化融入后的存在,还是新的时代文化砥砺中的存在,它的历时性决定了生命力。因而,“河北”对于这项研究来讲不仅是一个限定研究对象的地域范畴,还是一个有效的介入文本的地缘文化视角。

既然燕赵文化是一个蕴含丰富的存在,那么在“十七年”河北文学的想象性建构中,哪些因素被激发,又何以被激发,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如果说时代语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对于“十七年”这个特殊的阶段来讲,政治意识形态性就是核心点。著者就此发现政治文化与地缘文化看似彼此独立,实则相互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间,政治文化强势影响了燕赵文化的乡土风光、乡土语言和风俗展现方式,使之承担了独特的叙事内涵。政治文化还有效激发了古燕赵文化和京畿文化中的一些因素,既有勇武、信义、豪爽、轻生死的一方面,又有政治性、服务性和典雅化的一方面。而这些因素之所以战胜了农业社会重土难迁、祈稳求安、克制隐忍的心理,关键在于以政治文化为尺度的选择。独到的见解有机融汇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是深入而具有启发意义的。

该著作还采用了与政治、地缘相互作用的另一个有效视角——性别。性别,指在生理性别基础之上,社会文化机制按照男性/女性的刻板印象对个体进行的心理与行为规范的两性特征建构。性别,既是一种深层心理因素,又是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世界范畴内,性别已经如同阶级、种族等概念一样成为历史、文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难以规避的研究范畴。作者既强调“性别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机制,是政治、经济、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也强调性别对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与参与。具体到“十七年”河北文学的建构中,性别文化则与地缘文化、政治文化交互作用,呈现出丰富而独特的文本内涵。无论是地方性格,还是性别分工、性别关系,乃至政治关怀叙事都呈现了三者的交互作用。政治、地缘催生了文化性格、性别分工的独特质素,也影响到性别关系。地缘文化涵养了务本求实的政治关怀,又透露出性别文化的因素。地缘文化则因新的意识形态性、新的性别文化的建构而迸发出力量与光彩。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未因“新”的发现陷入二元对立中,“旧”传统文化的存在一直在其论述的视野内,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相比时下一些刻意逐新而有失偏颇的讨论来讲,作者的客观与审慎值得称道。

可见,从地缘、政治与性别三重视角来透视“十七年”河北小说,打开了一个意蕴丰厚的视界。该书的意义还在于几个层面的启发性。首先,突破了“十七年”文学研究惯用的政治视角。具体文学文本的发生与蕴含不是唯政治文化使然,综合的视角得以窥见更丰富的内涵。其次,对于文化研究单一视角的突破。文化研究是学术界常用的方法,然而,正如“十七年”文学往往采用政治文化的角度,地域文学采用地缘文化的角度,女性文学则采用性别文化的角度,如此等等,似乎形成了惯式甚至壁垒。而实际上,文学文本的发生无不是在多元的文化语境之下。该书研究采取了具体的、交叉的、微观的角度,适用于“十七年”河北文学,而且对地缘文化研究、性别文化研究都具有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燕赵河北文学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我们需要文学
决胜脱贫攻坚的燕赵答卷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慷慨悲歌话燕赵
水黑燕赵
燕赵英杰
孙婷婷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