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丹
(郑州工商学院, 河南 郑州 451400)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农村机构养老问题研究
刘丹丹
(郑州工商学院, 河南 郑州 451400)
从农村机构养老的比较优势分析, 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农村机构养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养老机构供给匮乏; 服务产品单一, 缺乏灵活性; 机构服务专业化能力不强; 机构管理有待完善。 农村养老机构面临的困境有观念上缺乏足够认识、 政策上没有很好落实, 也有法治建设上滞后。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建议有三个方面: 从认知路径看要积极看待老龄化社会; 更新养老观念; 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从制度路径讲要完善管理制度, 增强发展活力; 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完善考核机制, 规范准入机制与退出机制。 从实践路径看就是要增加老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支持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 利用大数据养老, 提供长期跟踪的个性化管理服务。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人口老龄化; 机构养老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 养老问题也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 近一二十年, 我国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 出现了大量且普遍的空巢老人(有的还要照顾第三代的留守儿童), 甚至个别村庄只有老人和小孩, 使得农村地区面临着比城镇更严峻的老龄化问题。 同时,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老年人口的社会养老观念随之改变, 机构养老逐渐被接受, 因此, 关于农村机构养老对策的探讨与创新就显得尤其必要和迫切。
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相互依赖的一对矛盾, 理论上讲, 供给侧与需求侧应该都重视,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总体上以需求侧为主, 应该看到需求侧为主的管理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曾经起过重要作用, 但实践证明, 这种模式也有其局限性。 2015年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养老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也势在必行,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 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 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 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养老观念的不断更新, 机构养老的优势也在逐渐强化。
(一)机构养老的比较优势
1.可以享受专业化服务, 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农村空巢老人的增多, 家庭养老困难重重, 老人在养老机构可以享受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与护理, 适当参与一些集体活动, 提高生活质量。
2.消除孤独感, 提高生活品质
养老机构除了满足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的照顾需要, 还可以作为一个群居、 交流和娱乐的平台, 在这里, 老年人有机会一起交流, 做一些简单的娱乐项目, 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 精神上的孤寂感可以得到有效舒缓。
3.减轻家庭养老压力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村大量青壮年人口拥入城市, 我国农村出现了很多空巢村, 这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提出了挑战, 居家养老实际上已经变成老人自我养老的困局, 有质量的居家养老根本无法实现。 在这种背景下, 农村老龄人口进入养老机构, 实行集中养老, 老年人接受机构养老可有效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 减轻家庭的养老压力, 机构养老未来有望成为一种趋势。
(二)农村机构养老的社会效益
1.创造就业岗位, 扩大就业面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 养老机构未来在中国有着巨大的潜力, 养老机构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护理人员和管理人才, 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为大量相关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能有效提高就业率, 维护社会稳定。
2.子女获得解放, 创造更大价值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 使得农村的核心家庭增多, 421的家庭结构普遍增多, 农村青壮年人口因为生活压力需要外出或在家劳作, 同时还需要照顾家里的老人, 势必物质和精神压力很大。 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 建立养老机构集中养老将成为农村养老的趋势。 而农村大量养老机构的建立可以使子女从繁重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 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3.提高护理质量, 保障老人权益
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 患病的可能性提高, 家庭养老因为自身护理知识欠缺, 时间精力不足, 对老人的照顾难免不周。 养老机构可以招聘一些专业护理人员, 对一些患病或失能的老人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这样可以提高护理质量, 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各项权益。
养老产业领域的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越来越多, 面对如此庞大的养老需求, 养老供给能否与需求匹配成为关键。
(一)农村机构养老的现实困境
其一, 养老机构供给匮乏。 2014年9月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 全国养老服务机构供需失衡, 每千名老人床位数仅为20张左右。 调研数据显示, 与城镇相比较, 农村的养老机构严重匮乏, 一些乡镇下辖十几个村, 却只在镇上设立一个公办养老机构, 现有养老机构的数量根本无法满足全镇老人群体的养老需求。 我国的养老机构有公办和民办两种, 其中公办养老机构居多, 但主要针对的是农村五保户等特殊人群, 一般老人很难进入, 普通老百姓一般去的都是民办养老机构, 民办养老机构因为土地费用等其他费用较高, 大部分无法赢利, 生存艰难。
其二, 服务产品单一, 缺乏灵活性。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除了数量上的匮乏, 服务质量上也难以满足不同老人身心差异带来的个性化养老需求。 很多农村养老机构, 工作人员每天只是负责提供三餐和基本的生活服务, 如喂饭、 大小便的清理等, 服务产品单一。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些身体健康的入院老人很希望拓宽兴趣爱好, 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提高生活质量, 现有养老机构无法供给他们的多样化需求。
其三, 机构服务专业化能力不强。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来看, 供给侧改革应与需求侧结合起来, 目前农村养老问题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不到位。 老年人由于身体功能退化, 免疫力下降, 往往体弱多病, 加上子女进城打工后带来的心理失落和精神孤寂, 这需要护理人员针对入院老人的不同身体状况、 精神状态和性格特点, 进行专业的护理和照料。 很多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人员配备不全, 致使很多老人无法得到针对性的照料, 让老人及家人备感无助。
其四, 机构管理有待完善。 一是管理者水平参差不齐。 农村很多公办或民办养老机构的管理者大都文化水平不高, 部分工作人员就是农民, 缺乏专业教育背景, 部分养老机构管理混乱。 二是管理理念滞后, 服务意识淡薄。 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往往先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 实现利润最大化, 老人的一些合理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1]三是管理制度不规范, 存在安全隐患。 如2015年5月河南鲁山老年康复中心发生的火灾, 后果非常严重, 类似这样的老人权益受损事件时有发生, 管理制度不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农村养老机构困境的原因探析
一是观念因素。 对很多家庭来说, 养儿防老一直是中国大多数家庭养老的方式, 中国传统观念上养老是一个家庭的责任和使命, 农村很多家庭甚至在养老问题上觉得对老人只要不缺吃少穿就可以了, 很少把养老问题作为一个课题来对待, 当然也很少关注老人的兴趣爱好和生活质量。 在这种观念影响下, 从各级政府到社会团体对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养老问题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也导致很多养老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
二是政策因素。 机构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支撑”, 而不仅仅是“补充”, 由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强调,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 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 国家要在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补贴支持+人才培养和就业+ 鼓励公益慈善组织支持养老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国家上述扶持政策在农村基层并没有很好地落实。主要表现为部分养老机构定位不准确; 现有政策因部门职权分割或操作性不强等原因落实不到位; 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土地、 融资、 连锁经营、 风险分担等领域的关键政策尚未实现突破。[2]
三是法治因素。 调研结果显示, 农村机构养老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法治因素有关, 当前农村养老机构缺乏法律保障, 从养老机构的设立、 运行中的资金等问题都没有法律体现, 在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 法律建设的滞后也是制约我国农村养老机构发展的关键因素。
供给侧改革对我国农村养老领域的启示是增加机构养老的有效供给, 提高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将供给侧与需求侧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 借力供给侧改革, 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共享理念, 使农村老龄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农村机构养老发展的认知路径
1.积极看待老龄化社会
习近平强调, 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 要积极看待老龄化社会, 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 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 是仍然可以有作为、 有进步、 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 在这点上,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 比如日本政府针对一些退休后有就业意向的老龄人口成立一些专职机构, 专门为老年人就业服务, 帮助他们顺利再就业。可以在养老机构成立业余老年大学, 聘请一些有文化、 有热情的老年人讲授课程, 给予一定的报酬等等。 通过各种方式使老年人积极看待人口发展规律和老龄化社会, 使他们明白老人照样可以大有作为。
2.更新养老观念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 农村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中的老人生活上艰难, 心理上孤独, 无法享受到晚年生活的幸福, 更多的是凄凉和无助。 近年来, 空巢老人自杀的案件屡见不鲜。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家庭一直是中国人天然的养老组织, 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 要让他们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 走出家庭, 突破传统观念, 选择另一种养老方式或许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3.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纳入法律范畴, 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养老供给侧改革必须将供给侧与需求侧紧密结合起来, 在了解老人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有效供给。 过去家庭养老或机构养老只注重老龄人口物质需求的满足, 很少关注其精神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更应满足他们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农村机构养老发展的制度路径
1.完善管理制度, 增强发展活力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农村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因为自身身份的限制, 在土地使用、 融资等方面并没有享受到足够的政策优惠与扶持, 减弱了养老机构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也削弱了创办人的积极性。 因此, 政府须强化责任意识, 优化融资环境, 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 使公办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公平竞争, 增强活力。 二是完善配套机制。 国家扶持政策要落地生根, 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机制作保障, 确保各部门可以协调配合, 步调一致。 如土地、 税收、 行政性收费等政策扶持, 也包括对老龄群体的优惠政策, 如金融政策、 医养结合及其他民政政策等。 加强责任追求制度, 对于职能部门的各种不作为, 应加大惩处力度。
2.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 能由政府购买的服务, 政府不再直接承办, 这表明, 未来中国公办的养老机构将会减少, 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 提供的养老服务将成为养老产业的主流方向。 在养老机构发展的过程中, 也应不断完善各项相关法律, 保护民营养老机构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3.完善考核机制, 规范准入机制与退出机制
提高农村养老机构的准入门槛, 加大审核力度, 保证入口质量; 加强对农村各养老机构的考核, 完善各项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对那些发展较快、 服务质量好、 有创新意识的养老机构予以奖励; 而对那些服务质量差的养老机构要加大惩戒力度, 保证机构养老的良性发展。
(三)农村机构养老发展的实践路径
坚持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 把破解目前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不协调和不平衡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 从养老供给侧发力, 鼓励多元化品牌化发展, 扩大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 加强中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供给, 不断增强养老服务业持续增长的动力。
1.加大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理念融入养老服务, 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农村老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不断丰富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 鼓励社会志愿者加入养老事业, 定期去养老机构与老人互动, 介绍社会上的新事物和新技术, 真正使老龄人口的养老从现在仅仅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生存型养老向发展型养老转变, 提升老龄人口的生活品质。
2.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支持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仅仅依靠政策无法满足各种需要, 因此, 我国提出养老产业的概念, 区别于之前的养老事业,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大力发展高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这样将养老需求与养老产业联系起来, 使产业市场中供给方面和需求方面相互呼应。 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可概括为三个方面:资金需求、 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 老年人的资金需求依赖于社会保障、 保险计划及金融产品的供给, 产品需求依赖于老年人商品市场的供给, 服务需求依赖于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供给。[3]发展养老产业鼓励技术创新,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将高新技术应用于老年人的穿戴产品, 创造出更健康、 更适合老年人群体的商品。
3.利用大数据, 提供长期跟踪的个性化养老管理服务
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 也曾提及智能养老。 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支持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 鼓励健康服务机构利用云计算、 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 提供长期跟踪、 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目前, 大数据助老已经开始实施。 例如, 在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街道的浙江省老年服务产业园里, 老年人的一日三餐都将依托大数据完成——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素质、 消化系统、 饮食爱好等数据, 定制化地为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 入园的老年人每天的膳食都将有据可依、 有据可查。
[1] 李伟.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河南省X县为例[J].理论月刊, 2015(8):148-150.
[2] 贾婷婷.人口老龄化形势下农村机构养老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34-36.
[3] 魏华林,金坚强.养老大趋势: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162.
[责任编辑 尹 番]
Rural Area Institutional Senior Support Reviewed under the Scope of Supply Side Reform
LIU Dan-dan
(ZhengzhouCollegeofBusinessAdministration,Zhengzhou451400,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rural area institutional senior support, existing problems thereof under the scope of supply side reform include: insufficient facilities, inadequate services, lack of flexibility, inadequate professionalism of institutional services and problematic management.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rural area institutional senior support is faced with include lack of awareness, inadequate implementation of related policies and lagging legislation. Under the scope of supply side reform,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f the suggestions in rel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 senior support: cognitive aspect: proac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aging society, updating senior support related awareness, and sympathy for the mental needs of senior people; policy aspect: improving management, increasing development momentum, enhancing related legislation, enhancing assessment mechanism and standardizing entry and disqualification mechanism; practice aspect: increasing supply of cultural services, facilitating senior support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and innovative health products, utilizing big-data in senior support and providing individualized follow-up management services.
supply side reform; population aging; institutional senior support
2016-11-05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6A910001);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172400410602)
刘丹丹(1982—), 女, 河南三门峡人, 讲师。
C913
A
1009-4970(2017)01-00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