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责任

2017-03-12 07:46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大学研究

黄 巨 臣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大学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责任

黄 巨 臣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大学使命指的是大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之中所应当担负的责任,这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在面对气候趋于恶化的今天,大学要坚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使命。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传授、实现内外部多方位的合作、进行有成效的研究以及培养有道德和责任感的人等途径来促进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

气候变化;中国大学;大学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领导人在国内外各种重要会议中,不断强调:“要以高度负责态度应对气候变化。”21世纪,气候变化问题使得人类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气候变化导致的旱涝灾害频发、农作物减产、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发展中国家所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国的大学应明确自身使命,发挥应有作用,致力于问题的解决。

一、中国大学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教人们探讨高深的知识并不仅出于对知识闲逸的好奇,而是它对国家以及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学要对社会变化做出积极反应,通过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去改造和促进社会的发展”。[1]13大学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过程中,无论在大学内部还是外部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在传授气候知识方面的不足

目前,中国大学在气候变化教育方面远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首先,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气候变化认知的不足。2011年,陈涛等对67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6643份有效问卷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对气候变化问题了解程度较高的大学生仅占25%[2]。针对大学生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行动意愿,2015年万红莲等对宝鸡文理学院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对气候变化很了解和较为了解的仅占16%和25%,而在这两者中有99.8%的学生愿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3]。气候知识教育对大学生在气候变化方面的认知有重要作用,进而影响行动的意愿,而目前学生所接受的气候变化知识却远远不够。其次,有关气候知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过少。我国大学多在气象类专业中有关于气候知识的课程,其他专业很少或是基本没有开设此类课程。即使在气象类专业,所设置课程多为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应用气象学方法等,并没有专门的气候变化方向的课程,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缺乏一个理性的认识。

(二)大学的内外部合作意识较为淡薄

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使命之一,大学必须对社会问题给予足够关注,与社会各领域都有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目前,我国大学在气候领域开展合作的意识较为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学与校外的企业合作不足,数量总体偏少,合作领域也较为狭窄。虽然气候变化研究对于人类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因进行相关研究复杂,需要大量资金、仪器设备和科研人员,大学与企业在研究气候变化的合作项目并不多加见。二是高水平大学与一般大学的合作不足。目前在进行气候变化研究方面,主要是高水平大学间的“强强联合”研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合作的中国环境项目。而高水平大学与普通大学在这方面的合作却鲜有报道。

(三)大学环保领域科研的功利化倾向

大学拥有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浓厚的科研氛围,因而相比于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更容易做出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但是,当前一些学者在功利化价值的导向下来开展科研活动,有意改变科研过程和条件,得出与事实相差甚远的研究结论。例如,一些学者在石油、石化企业的资助下进行科研,最后得出了全球气候没有变暖、气候变化属于正常现象的结论;有些人获得灾害类研究基金的赞助,就故意夸大气候变化导致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和程度,以迎合赞助商需要,更有些人在申请时事先认定气候变化必然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等诸如此类。欺骗性科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造成相当不利的影响。

(四)大学人才培养中生态道德教育的缺失

我国大学普遍存在人才培养中生态道德教育缺失。大学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但我国大学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多重视专业技能而轻视生态道德的教育。大学没有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计划和目标,大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着道德失范、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人们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和纸张,随意焚烧生活垃圾,无节制的用电等。这些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不仅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也会严重破坏环境。大学的重要使命便是要培养人,使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转变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在这一点上大学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改革。

二、中国大学应对气候变化应有的使命

“大学不是某个时代,一般社会组织之外的东西,而是在社会组织之内的东西。”[4]人们把高等教育看成是使个人为生活或为某种职业、专业做好准备的机会。今天,大学是促使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机构,这一点显得比以往更为清晰[1]75。我国大学应对气候变化的使命可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体现出来。

(一)大学要坚守人才培养的使命

哈瑞·刘易斯对于“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学应为社会培养原则性强、受人敬重的领导人;应该培养学生重要的价值观、性格、道德,让他们愿意为了全世界人民的福祉而学习”[5]。大学理所应当的要去关心社会所亟需解决的气候变化问题,并在人才培养中教给学生社会改革和文明进步的最前沿知识[6]。教学中传授的气候知识不仅能体现大学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更要去引领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日常工作之中,推动气候改善。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除了进行气候领域知识的传授,生态道德教育也至关重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大学尤其要注重通过多种途径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组织领导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引领世界发展的气魄。

(二)大学要坚守科研的使命

“大学被组织了在很多学科和维持进行探索的运作团体,它们处于最好的地位,协力地训练一代又一代显得好奇的有才智的人,生产科研成果。”[7]大学在进行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为让大学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变得有意义,不致使陷入盲目状态,研究必须是充满激情的和带有持久动机的。在进行气候领域的科学研究时,比研究本身更重要的是正确的动机和目标。否则,研究将变得空洞而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因为,科学家们“研究得出的结论通常难以推翻,尽管这些结论最终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其对政府政策和社会公众的影响已经造成,而且短时期内难以消除”[8]。这就要求大学的科研工作者应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规范,尽力减少研究成果有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大学进行气候领域科学研究,既要注重理论研究,也要注重应用性研究。应用研究必须以理论为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其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对于缓解乃至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来说缺一不可。

(三)大学要坚守社会服务的使命

“大学深知,其作为社会进步力量的代表,若是无法发挥出它对社会应有的作用,便会失去生存的价值”[9]。正是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大学获得了政府的扶持和公众的认可,自身得以延续发展。人们总是希望大学能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关心公众的利益诉求并对此做出回应。面对气候变化,大学有责任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和先进的思想、技术来造福社会,促进问题的解决。大学通过教学来传授知识——这种人类所发明的最经济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把那些普通人变成社会所需的各种各样优秀的专业人员[10]。接受过高级专门训练的毕业生给社会带去了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在专门领域开展的科学研究,大学的活动与社会关注的问题产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挖掘知识的价值,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成为科研工作者的共识。

三、中国大学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一)传授气候方面的知识

为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大学应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气候变化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大学应提供有关气候变化方面的选修课。开设气候变化的选修课程应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不仅要向学生讲授气候变化的现状、成因、影响、发展趋势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等等知识,而且要着重提升他们的环境素养,感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深刻意义。另一方面,大学应采用多种方式对社会公众进行气候变化知识的传授与传播,培养环保意识。

(二)实现内外部多方位的合作

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大学应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师生的多方合作关系。第一,在学校与学校合作方面。一所大学与强校合作,应侧重于科研方法的改进和技术的创新;与弱校合作,则注重科研成果的共享,特别是对弱校传授先进技术和方法。第二,在学校与政府合作方面。大学要善于利用政府提供的科研经费,对气候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使研究成果最大程度去影响政府政策,促进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第三,在学校与企业合作方面。大学要充分利用最新科研成果,帮助企业进行生产工艺改造,提高企业的节能减排能力,研发更绿色环保的产品。第四,在学校与师生合作方面。学校要引导师生共同参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并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使得研究变得更具有教育和启发意义。

(三)加大实践与科谱教育

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研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培养科研工作者的道德责任感。气候变化的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有“知识的良心”,以确保成果不会因为要迎合某些机构或组织而被恶意的曲解和滥用。第二,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大学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理论研究要紧紧围绕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这几个方面来进行,侧重研究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气候变化与政治选择、气候变化与文化消费的关系研究。集中力量对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第三,要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这既包括将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科普教育,也包括将研究成果在水资源利用、农业生产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急需解决的方面进行应用转化。

(四)培养有生态道德和责任感的人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作用,但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更是如此。气候变化问题十分复杂,这需要人们深入地去分析思考影响气候变化的多种因素、危害的具体表现以及原因等。大学通过教育不断塑造学生,使他们成为富有才智、善于探索,能为自己和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应对气候变化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要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以自身行动,承担生态与环境保护责任。

[1] [美]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陈涛,谢宏佐.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因素分析——基于6643份问卷的调查[J].中国科技论坛,2012,(1):139-141.

[3] 王红莲,雷敏.西部大学生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初探——以陕西文理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5,(18):110.

[4] [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3.

[5] [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6] 眭依凡.大学的使命及其守护[J].教育研究,2011,(1):70.

[7] [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77.

[8] [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7.

[9] [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37.

[10] [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0-15.

(责任编辑:刘学伟)

University'sMissionduringCopingwithClimateChange

HUANG Ju-che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Research,Xiamen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05)

The mission of university is the responsibility shoulder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rogress of society.Nowadays,with the climate's condition deteriorating than before,Chinese universities should undertake the mission of talent-cultivating,science-researching,society-serving.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various methods in the knowledge-imparting, achieve the multi - directional cooperation inside and outside,implement the right and successful research,and cultivate the person filled with morality and responsibility,thus contributing to solving the issues of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Chinese university;the mission of university

10.3969/j.issn.1009-2080.2017.05.004

2017-08-25

黄巨臣(1990-),男,广西武鸣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G641

A

1009-2080(2017)05-0018-04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大学研究
“留白”是个大学问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