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P”型英语专业职教师资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7-03-12 03:47郭珊珊
林区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实验区英语专业职教

郭珊珊,史 敏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226)

“3P”型英语专业职教师资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郭珊珊,史 敏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226)

在实践型、实用型人才市场的拉动下,职教师资的培养已迫在眉睫。通过分析英语专业职教师资的人才供需矛盾现状,探讨如何定位创新实验区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技能实践平台等方面深入探讨“3P”(profession-based以专业为基础、pedagogy-supported以教育学为依托、practice-oriented以实践为导向)型英语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并以创新实验区的具体做法为例证。

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英语专业

一、引言

中国职业教育的规模居世界之首,现有职业院校13 000多所,在校生3 000多万,年招生人数超过千万,在广大农村,每年约有500万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找到满意的工作。校企合作、基地实训、“订单式”培养等模式,使职业院校在当下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劳动力市场上占据“技术技能人才”优势,职业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实践型、实用型人才。

面对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经济大国的大好形势,国家对职业教育又有相当力度的政策支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场上所向披靡,天时、地利、人和的大背景使“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成为现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办学定位是“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为中职类和技术类院校培养师资。学校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契机,发挥办学特色和优势,构筑人人成才的“立交桥”,各个院系就如何制订突出核心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展开研究。本文就实验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突出核心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展开研究,制定出适合、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期有所帮助或启示。

二、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面对职教师资供需矛盾的现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改革的关键在于“定位”。张绍杰指出所谓“定位”,是指确定某一事物的位置或方位,英语专业本质上要求在一定坐标参照系中找到英语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并把握它的性质和特点[1]。因此,实验区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定位有其特别之处,即培养能够胜任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普通中小学的英语教学、管理及研究的专门人才。胡文仲也提到我国外语教学已经进入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个阶段,即“从2010年到今后若干年,是以培养多元化、多层次的外语人才为目标的新时期”,“做到培养层次多元化、培养方式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从整体上提高英语专业教育的质量,培养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多种需求”[2]。通过对2013年就业情况的分析,实验区的定位不仅要考虑目前的市场导向——中小学对英语教师的需求占教师需求就业市场的主要方面,同时兼顾社会对职教师资数量兼质量要求的日益凸现,以及整个学校“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定位,将这些都作为定位确定的整体依据。

三、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英语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如果定位明确,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将使改革事半功倍。“培养目标,是指在符合教育目的的前提下,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通常涉及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要达到的能力目标。”“这个问题之所以是最基本的,是因为它决定着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与评估、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的专业建设问题。”[1]

实验区2007年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较熟练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在高等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和普通中学进行英语教学和科研的教师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2011年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较好的教育和语言文学理论功底、较强的外语教学能力,能够胜任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普通中小学英语教学、管理和研究的专门人才。

对比可知,2011年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强调语言功底的同时,相对2007年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和教学能力的体现,是“语言+教师”的综合。另外,2011年的职场方向更切合实际,不再死守“高等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而是将方向定在“职业中学”,同时将范围由“普通中学”扩大到“普通中小学”,这也符合目前毕业生的职场走向。这样的改变也刚好体现了张绍杰对当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需要与时俱进的批评,他认为:“教学大纲只对某一专业在某一阶段起着宏观控制的作用,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总是提出新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专业教学大纲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确定一个明确的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培养目标,是各类院校英语专业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1]

2011年的培养目标未能正视另一个大势所趋并采取相应改变,近年来国家对职教事业的大幅度支持升级,使职教扩招比例加大,势必会引来新一轮的“职教教师热”。面对毕业生目前处于应聘的瓶颈期:缺乏厚实的商务、管理和贸易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很好地胜任职中开设的相关课程讲授和研究,学生急需扩充自身的知识结构,加强英语以外的专业知识延伸和掌握,从而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应对职场挑战。因此,本研究提出适合本实验区英语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3P”(profession-based,pedagogy-supported,practice-oriented)型:即培养以专业为基础、以英语教育学为依托、以实践为导向,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商务及管理和贸易等专业技能、较好的教育和语言文学理论功底、较强的外语教学能力,能够胜任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普通中小学的英语实际教学管理和研究的专门人才。该培养目标保留2011年的求职方向描述,以及对英语教育学和英语基本功的要求描述,但增加了对英语以外其他专业的目标描述,这将是实验区英语改革的最大尝试。正如胡明扬所说:“如何确定外语学科的教学目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定教学方法,这个问题历来是很多人士十分关心的,并且也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3]一旦培养目标定下来,就会涉及到培养模式的其他方面,如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和实践平台等方面。

(二)课程设置

1.从单项技能课程向多项技能综合课程转型,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012英语专业规范》规定“英语技能课程的学时占英语专业课程总量的比例为40%, 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所占比例为35%”[4]。2014年,实验区课程基本符合《2012英语专业规范》的规定,如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语音、视听、口语、泛读、写作、语法、口译、笔译等内容,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语言学导论、词汇学、英语国家国情、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毕业论文写作、英语测试、微格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常俊跃等提出“两类课程的人为割裂是否具有科学性?为什么不能开设英语专业知识教学与技能高度融合的课程?”[5]这是大胆的设想,具有现实意义。

针对《2012英语专业规范》对课程的相关规定,常俊跃等指出“规定的单项语言技能课及英语综合课存在局限。首先,人为规定分别开设听力和口语是否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能否开设专业知识和听说训练相融合的教学课程”[5]?以上这些质疑不无道理,因为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单项进行的,如能将多项技能综合到一门课程上,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效果会更好,事半功倍。因此,实验区改革将从课程设置改革入手,大幅度精简合并单项技能课程教学,如听力和口语合并成视听说课程,将语音合并到基础英语、泛读中,语法和写作高度融合成读写课,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有机结合,从而相辅相成地得到提高。

常俊跃等还提出以下疑问:开设独立的阅读课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课能否开成专业知识与阅读、写作等有机结合的专业课程?可否不再硬性规定各高校开设写作、口译、笔译等课程,而是规定开设关注写作、口译、笔译技能的课程,允许各校开出自己特色鲜明的课程?英语综合课是否必须规定开成基础英语和高级英语[5]?与此相对应,实验区的举措是将英语以外的专业知识课程学习与语言技能课程综合起来,例如:没有了泛读课,取而代之的是商务英语阅读;没有了口译和笔译,但有专业性更强的商务口译和商务笔译;没有了基础英语和高级英语,推陈出新,开发商务基础英语。类似的情况,还推出商务英语听说和商务英语写作等专业技能与语言技能相结合的课程,而且使课程改革遍及大学四年所有专业的课程学习中,使学生从大一就有比较明确的专业方向意识和语言技能意识。

“在国外外语专业及我国港台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多元、课程特色明显的大背景下”[6],实验区在充分结合就业职场变化的同时,也兼顾了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尽早找到完美的黄金分割点。

2.强化英语以外的专业特色,使学生找准专业,寻求复合型发展

“3P”型复合人才中的第一个P(profession-based以专业为基础)是指英语专业能力和非英语专业能力的双向发展。戴炜栋对英语教育发展的实质有一段“工具性”隐语的精辟看法:“英语教育的发展实质上是英语‘工具性’的充分体现和具体化,包括‘对工具的需求’‘对工具的加载’和‘对英语这一工具使用能力的量度’,同时,各英语院系也一直充当着‘孵化器’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对外语人才进行进一步精细分工,以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和层次英语人才的需求。”[7]因此,实验区的改革方向不是培养全才而是培养专才,尤其面对职教师资的培养,一定要从非英语专业入手,使学生知其所学并知其所以学——职业中学、技工学校需要这方面课程的师资,有这方面“对工具的需求和加载”,而实验区就是充当职校的“孵化器”,在满足社会精细分工的这条锁链上成为关键一环。目前,实验区计划在英语专业以外开设的课程有商务管理和国际贸易。根据课程设置改革需进一步展开,目前已开设或拟开设的课程有:商务基础英语、商务口译、商务笔译、当代商业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跨文化商务交际、宏/微观经济学、宏/微观经济法、商务谈判、商业文化、商务礼仪、市场营销等课程。

3.使英语技能与教育学更好地融合,突出实践型、创新型师资培养

“3P”型复合人才中的第二个P(pedagogy-supported以教育学为依托)是指英语教育学知识的掌握和英语教学技能的发展。除了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师范类院校开设的经典教育课程,实验区目前相关的教育类课程有:教育技术学、教师口语技能、英语教学理论、英语课程设计、英语测试、英语微格教学、英语教学微技能。此外,针对职教师资的培养,实验区将推出一些与职教相关的教育专业课程:认知科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英语教育学、国内外英语教学法流派、国外职业教育、职教英语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大学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知识灌输,改变现有的考评形式,增加实践课的比重和每门课中学生练习操练的比重,在真正意义上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确保将学生的能力提高落到实处。”[7]戴炜栋等提出的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将英语技能课和英语教育学进行融合,使学生在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前或学习过程中就沉浸在某一教育理论的指导及教学模式的熏陶中,达到实践与理论的高度统一,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或通过一些实证研究去证明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如实验区的部分教师开展了英国职教改革(SCL“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培训后,将这一教学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使学生感受国外职教的上课模式,对他们思考国内职教的课堂管理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益处较大。

4.建立长期职教教学实习基地,加强学生在职校和企业的实习力度

“3P”型复合人才中的第三个P(practice-oriented以实践为导向)是指在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理论及课堂实践已经取得一定质和量的水准后,通过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的巩固实现学生就业,以实践为导向,并被社会所接纳。

目前,实验区学生实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四第一学期开展的为期10周的师范生教育实习,一般在中小学校进行;另一种是大四第二学期开展的商务和翻译方向,即非师范学生展开的为期8周的专业实习,一般在公司和企业进行。但这相对大学四年8个学期,每个学期18周课时的总量来说并不算多,最主要的是这两种实习都淡化了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如果学生不到职校去具体了解学生的状况和教学软硬件环境,深入了解校方对师资的需求和具体要求,就无法在将来的职场中胸有成竹、脱颖而出。如果学生不到公司或企业去实地考察,了解其中的商业运作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就不能明确进入职校后将向什么方向努力才能被社会所接受。所以,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力度,尤其是在职校的实习应该是专业与教育的综合实习。实验区尝试“10+8+8”模式的实习方案,即保留原来的10周中小学教育实习和8周非师范专业实习,增加8周的职校综合实习。

这也意味着要拓展实习基地的建设,从之前的若干中小学实习基地发展到遍及广州珠三角地区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为一体的教育和综合实习基地。另外,要切实加强与中小企业和国有、私营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试,以实践为导向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将来人才市场和社会大舞台对他们的考验。目前,实验区学院领导每年都到天河区东圃中学、骏景中学和佛山市顺德区均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调研,就做好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及师范类学生教学管理、就业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交流与探讨。同时,2011年学院党政领导还走访了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并与该单位就搭建实习与就业平台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商谈,达成共识。实验区已基本达成以下共识:搭建以广州为中心,以普通中小学为主、职业学校为辅的就业实践平台,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就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增强。

(三)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不在大楼,在大师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明确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目标是先决条件,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实验区面临的最大挑战将会是教师的结构问题。目前,实验区教师有一半拥有高级职称,四分之一的教师是博士以上学历,80%的教师年龄不到50岁,基本上都是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外国语学院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实验区的教师从各大高校毕业后都带着文学、语言学和翻译专业的背景,但从前面所论述的课程设置改革可知,将来发展的大趋势是英语语言知识与英语基本技能相关课程的缩减和非英语专业类课程,如商务、管理、经贸类课程的增加,这也意味着上基础课的教师人数会递减,而对专业教师的需求将会增加。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实验区将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向职教最成功的德国学习,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研究和实践操作,以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开展。

1.引进“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

德国对于职教师资实行严格的资格标准。专任教师需通过两次国家考试并具备两年的企业实习经验,方可获得在校任职资格。部分优秀的专科学校提出更为具体和严格的要求:专业课教师的学历为博士,拥有五年以上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和两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与企业合作开发相关项目的能力[8]。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是一种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因此,要求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基本不能实现。但可以根据目前实验区已开发或待开发、拟开发的课程,尝试从企业中引进相关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即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来开展诸如商务实践方面的相关课程建设。

2.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并派送教师参加培训、实习和进修,从而转型为专业教师

如果引进 “双师型”教师还不能解燃眉之急,可以尝试将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实现这一转变就要通过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和转型,借助职业培训、专业实习和学历进修等途径得以实现。在德国职教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是必须履行的义务[9],但目前我国对职教教师培训进修等方面的举措还处于空白阶段,教师的意愿不够强烈,学校没有相应的鼓励机制和有力措施引导教师开展继续教育。

3.使继续教育与教学和科研并重,作为对教师专业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

目前,高校教师幸福感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与科研的严重脱节——一方面要上好课当个好教师,另一个方面是科研上要立项目、出成果、写文章、投论文,当两者都无法实现平衡或均无起色时,“publish or perish”的机制会使人失去激情、全无斗志。如果教师在专业转型的道路上能够寻求到教学和科研相融合的方法,甚至找到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新方向,对于教师会是很好的激励。在全社会都讲究多样化的时代,针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也不能整齐划一、统一标准。国外的一些做法:为确保职教师资的整体素质,德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职教师资考评制度,德国规定职教师资每两年进行一次脱产进修,并将进修与物质利益挂钩,进修后可提高工资待遇、改变教师职务等。职业院校建立专管小组对教师进修效果进行两年一次的考核,合格者可晋升一级,不合格者重新进行相关学习和培训,或者是要求离岗[10]。国内高校如能充分意识到继续教育对于教师成长、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四)搭建专业技能实践平台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连续几年来,实验区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切实加强学风建设,以练促学。一直以来都注重开展晨读和英语角活动,而且这两个活动已成为实验区的一种独特风采。其次,通过举办专业基础系列竞赛,以赛促学。每年实验区都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水平和学生特点开展师范生技能比赛、模拟交易会、英语口译比赛以及英语语音语调赛、商务词汇赛、商务写作赛等专业类比赛,成效显著。此外,自2011年以来,实验区已连续4年荣获学校师范生技能大赛中讲课比赛决赛的一等奖,这与实验区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学以致用的机制分不开。一方面,实验区建立了师范生教学技能保障机制,使师范技能训练制度化、系统化。制定了《外国语学院师范生基本功考核方案》,加强对师范生的技能考核,训练学生具备一口普通话、一手规范字、一份标准教案、一堂观摩课、一套多媒体课件的“五个一”师范生基本功。另一方面,实验区致力打造专业技能实践平台,将其作为第二平台,并把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视为第三课堂、第三平台,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实践师范技能。

四、结束语

目前,面临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局面,对英语专业职教师资提出了新要求,经过多年在新实验区的初步实践论证,证明“3P”型英语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准确定位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是先决条件,改革课程设置是重中之重,而师资建设是关键,见习实习和第二课堂是有效保证。只有统筹大局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有效制定和执行才能实现真抓实干,培养出以专业为基础、以教育学为依托、以实践为导向的英语专业职教师资复合、专业和专门人才。

[1]张绍杰.面向多元社会需求和多元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对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中国外语,2010(3):5—7.

[2]胡文仲.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与展望关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核心课程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11.

[3]胡明扬.外语学习和教学往事谈[A].外语教育往事谈[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0.

[5]常俊跃,赵永青,赵秀艳.关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核心课程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11):9.

[6]李梦遥,张逸辰.两岸三地英语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620—621.

[7]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2007(4):6,9.

[8]汪文敏.从制度层面审视中外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差异[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1(3):52.

[9]薛晓瑜,胡业华.国外职教师资培养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6):62.

[10]杨柳.德国“双元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钱晓玲〕

3P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Refor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from English Majors

GUO Shan-shan, SHI M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26, China)

In the current talent market, practice-based and practical labor force is highly needed, and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become urgent.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detailed practice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this research explores how to locat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reform, and set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bjectives, and discusses the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nd the vocational skill practice platform design to determin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3P Style” for English majors, namely, profession-based, pedagogy-supported and practice-orien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English majors

2016-12-01

2012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子项目——突出核心能力培养的英语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制订(2012ZSZG81)的部分成果;省级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英语)”(粤教高函2014-07)的阶段性成果

郭珊珊(1982—),女,广东梅州人,讲师,硕士,从事英语教学研究;史敏(1970—),女,安徽全椒人,教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和外语教学研究。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2.049

H319

A

1008-6714(2017)02-0108-04

猜你喜欢
实验区英语专业职教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的通知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