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慧民 钱 斌 魏 冉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文化与教育】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在网络美育中的作用
丁慧民 钱 斌 魏 冉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随着网络迅猛发展,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伪信息、泛滥的丑文化和恶现象逐渐蔓延开来。网络中的非美化现象,给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影响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身心的健康发展。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有关审美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基于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视角,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美育的引导策略。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网络美育;大学生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与冲击越来越强。网络中伪、丑、恶的文化和现象,侵蚀着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审美价值的追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来引导大学生网络美育,健全完善大学生网络美育就突显出重要意义。
网络美育是针对虚拟世界的自由受众展开的有关道德规范和审美理想的教育。它不同于传统美育,主要针对网络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来展开对教育对象的审美教育。主要包括培养人们的网络信息素养美、网络心灵美、网络伦理美。也就是说,培养网民筛选、鉴别、使用、传播网络信息的综合能力,塑造网民形成良好的心态和人格,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伦理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主张真善美相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美感教育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与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突破了以往狭隘美感教育理念的局限,主张通过审美地认识、把握、改造主客观世界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美感能力的提高”[1]。它是一个开放发展的哲学体系,处在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中,在当代依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首先,从其美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的美育思想是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产生的,其美育思想来源于时代和阶级的需要,属于无产阶级的审美教育实践。自从无产阶级出现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美学和文艺运动便摆脱了资产阶级的束缚,走向了独立、自主、自觉的道路。其次,从马克思、恩格斯美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前提来看。他们与历史上的美育思想有一定的传承扬弃关系,是对西方人文主义美育思想和欧洲启蒙运动、德国古典学说时代重要美育原则的进一步发展和彻底改造,是对空想主义、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美育思想的辩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也是从带有审美情调的问题提法开始的,这种提法对于他们在法国、德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一些先驱者来说,是很有代表性的。只是在自己思想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才把爱尔维修和狄德罗、文克尔曼和莱辛、歌德和席勒的人文主义理论转变成为历史的科学预见,同时也研究了实现这一预见所必备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力量。”[2]马克思和恩格斯学习接纳过人文主义的美育思想,但他们的美育思想不是停滞不前的、形而上的思想观念,而是不断地扬弃变化,把美学和美育思想引入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中。
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美是在人区别于动物的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创造了美和艺术。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把审美和美感属性从单纯的精神活动中抽离了出来,将其引入生产实践活动中,提倡劳动美育观和实践美育观。
(一)主张劳动创造美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从中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美育是实践的美育,不同于以往哲学家们的美育思想重在审视精神世界中的审美情调,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主张在审美教育的实践中改造人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并促进人们生产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审美作品,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与进步。毛泽东曾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真理往往从实践活动中产生。这一观点较好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劳动实践美育思想,即人们通过劳动实践来发现自己思想上的误区,纠正自身认识上的不足与局限,真正在劳动与生产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树立社会主义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进而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发挥劳动实践审美教育的作用,所以他在一生的革命奋斗中都践行着这一美育理论,如在延安时期开展的劳动审美教育,贯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劳动美育观,大力号召群众进行劳动生产实践,并将逃避劳动作为一种可耻的毒害社会的行为在思想上加以排斥,让广大群众以劳动为美,积极投身发现美和创造美的社会实践,用劳动实践来进行思想审美上的整风和价值观的引导。
(二)遵循美的规律改造主客观世界
马克思曾提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4]这句话表明了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同时也遵循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美的规律”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审美教育是针对人民大众的教育实践活动,主张在审美教育实践中,要充分重视和尊重美育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尊重美育活动的主客体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并考虑环境工具等因素的影响,真正按照美的规律来开展马克思主义审美教育实践。
(三)追求美与真和善统一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强调用真实的内容来进行审美教育活动,反对虚假和脱离生活实际的神化夸张。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注重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核心的多种社会关系是当今社会和国家进行审美教育的重点,让受教育者在审视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中感受美与丑的对立、真与假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强调的真实性包含倾向性,在提到文艺作品时,承认其中蕴含着作家、艺术家们的某种美丑观念和爱憎情感,提出要与社会的经济状况及国家性质相结合,审美教育的内容要体现无产阶级的性质和要求,要与国家的政治政策相符合。
(四)崇尚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教育活动主要是围绕教育对象展开,其目的是培养教育对象形成社会主义的审美思维,抵制伪丑恶,实现自身的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差异没有消失之前,异化劳动还支配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时,人们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美育的思想是要引导全社会树立劳动实践审美观,通过审美教育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的极大进步和现代化。而其最终目的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开放的并与时俱进的发展体系。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既是美感的教育,也是综合性的教育。即使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也依然具有真理性、现实感和生命力。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指南,用其方法论价值推进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美育工作。
(一)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丰富了网络美育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关于真善美相统一的美育观。当下的大学生网络美育着重提升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培养其健康的网络心理,网络美育的内容不够全面,也不够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网络美育的内容应当结合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加入马克思主义真善美的教育内容,灌输劳动创造美、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并在网络美育的教育中强化大学生对信息积极求证的心态,着重提高大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在大学生网络美育中树立马克思主义对善的追求,注重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其内化为社会主义道德,把服务他人、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作为自身的道德追求,真正使大学生能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网络中的伪丑恶,并在网络美育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健全网络关系,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创新了网络美育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主张通过树立典型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和人物进行审美教育。人们通过对典型文艺作品或事迹、人物的学习、模仿等来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和能力。习近平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这句话的意思是强调我国的文艺工作者要创造出一批符合时代发展,符合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文学作品,用这些优秀的典型作品来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大学生的模仿学习能力较强,我们在树立正面典型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反面典型开展全社会范围内的批判和讨论,如对网络审丑的典型开展全网全民的教育批判,使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审美的态度批判网络中的伪丑恶,进而促进大学生网络审美的健康和健全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拓展了网络美育的视野
互联网上的欣赏网络审丑、网络病毒、网络犯罪等网络审美失范行为,正是由于一些大学生的审美意识淡漠、伦理责任感弱化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的畸变加剧了网络生态污染与审美失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曾多次提及“美”,强调美育的作用:“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我国政府、文艺工作者和社会学者越来越重视对美的思考及美育建设。在当代,美育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而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一定的政治经济,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必定要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对国民进行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对于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研究和应用是社会主义中国日渐审慎和不可回避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一种大美育观,要求综合把握各种社会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综合开展马克思主义审美教育,拓宽了大学生的网络美育视野与境界。网络美育要充分了解大学生审美思想及行为发展的复杂性,他们既容易接受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也容易受到网络伪丑恶现象的干扰和感染,单靠某一种教育方法不能完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真善美观念。大学生网络美育的开展可以采用融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为一体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针对大学生受网络伪丑恶现象的影响而产生扭曲审美价值观的不同发展阶段,实事求是地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如预先防治、价值引导、真善美的矫正等;但要注意,由于网络世界信息更新快,具有隐匿性和欺骗性,在开展大学生网络美育活动时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加强对大学生的预防教育和反复教育,抓好每一个阶段的衔接和转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高雅的网络审美观,提升其审美思维与修养,熏陶学生的情趣,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学生的智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真、善、美人格的养成,使其成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维护者与践行者。以规范网络空间秩序,优化网络生态环境,培育抵御网络犯罪的“抗体”,推进网络空间的综合治理。
[1]董学文.论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本质和特征[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11.
[2]里夫希茨.马克思论艺术和社会理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3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26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7.
【责任编辑:王 崇】
G641
A
1673-7725(2017)01-0097-04
2016-10-20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审丑’泛化与‘审美’复归研究”(项目编号:13BKS09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2BKS083)的研究成果。
丁慧民(1962-),女,安徽黄山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