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智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925)
对高职思政课建设中三个问题的思考
——以思政课教师为视角
唐智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925)
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关涉范围广泛。为了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思政课教师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改进教学实效、形成综合素养,并在内在反省和外在约束的共同作用下,实现课程建设和职业生涯的双赢。
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师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由于思政课课程内容较强的理论性,课堂教学容易产生的枯燥性,青年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社会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和形势政策发展的超前性等因素的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局面仍然存在,课程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1]。思政课建设良好实效的实现,有赖于诸多方面的积极协同,其关乎思政课教学大环境的改善,关乎学校的宏观规划,关乎各层级领导的认识水平,也关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等等。本文仅从教师个体的角度,分析和探讨思政课建设中的三个问题。
在许多普通高校(主要指本科院校),教师的学历水平、专业匹配度较高,这就使得在思政课相关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能够用精准的语言、科学的理论、恰当的素材阐述和分析相关问题,能让学生通过真正研究学理的方式形成正确的认知。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的较高专业能力外,学生的文化素质较高也是一个外在动因。由于文化素养比较高,在进入大学、接触某一门思政课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对某些理论或问题有过比较清晰的认知,甚至有过初步的研究。因而,教师们势必要有更高的学识、更广的见识、更深的知识,将理讲清、将事叙清、将史阐清。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学历相对不高、专业相对庞杂(除了马克思主义门类下的各专业之外,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等相近专业的教师不在少数,文学、文艺学甚至理工科学历背景的教师也一定程度存在),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相对不高、对思政课普遍兴趣不大。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在入职之初,大家对思政课这一工作和这一事业,多怀着较高的憧憬,甚至为此严阵以待。但不久之后就会发现,如果将理论讲得太深,学生们会如坠云雾、甚为反感,将历史说得太细,学生们也会不知所云、毫无兴趣,长此以往,教师自说自话,学生们自行其是。最终,教师得不到学生“好评”,学生得不到教师赏识,师生互不买账、互相伤害。相反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少讲或不讲理论,少说或不说历史,多用新闻时事、网络桥段、传奇故事,效果却出奇地“好”。加之,高职院校多不主张过多地进行理论宣讲,而鼓励“理论够用就行”,主张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专业课的方式方法改造思政课课堂。在学校和学生的双重“挤压”下,教师们往往会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投其所好,助推“教学实效”的彰显。长此以往,思政课教师备课的重点已经不在理论本身,而在于形式方法和学生喜恶。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经典著作研读不多、相关书籍涉猎很少、时政要闻掌握不足、重大观点领会不深的现象比比皆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首先认清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在新媒体背景下寻求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2]。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的许多知识、理论、历史,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或许难度稍大,但这并不能成为思政课教师放弃宣讲的理由。我们可以在清晰掌握思政课相关理论历史的基础上,用简单的、接地气的甚至符合新时代青少年审美需求的词汇或话语体系表达出来。简言之,晦涩难懂的书面语言,应该用浅显易懂甚至喜闻乐见的口头语言阐述出来。这样既保持了理论宣讲的本位,也凸显了教学实效的目标。当然,多关心学生的喜恶、多考察学生的行为,一定程度地“投其所好”,以争取教学过程中更大的主动性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实现真正的入脑、入心、震撼心灵,才能够让学生受启发、得教益。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陷入困境,最根本的问题表现为教学实效性差[3]。思政课教师平日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旁若无人地阐述,究竟有多少效果,教师们不一定有清醒的感受。尽管教师们已经竭尽全力,甚而水平很高、能量很大、视野很宽、成果丰富,但是,这样的课堂和教师并不必然获得学生的青睐。教师们的用心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学生的切实欢迎。学生们欢迎的、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认真聆听的思政课堂,笔者认为大体上有以下特点:(1)实用性。教师业务能力很强,在业界或校内声名赫赫。学生深感学习机会难得,如果错过听课机会会造成自身损失或永久遗憾。(2)自发性。学生本人有较高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能较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会随意放纵自己。(3)兴趣性。学生与教师有相似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愿意聆听和相信其阐述,并通过聆听完成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研究。(4)被迫性。有的思政课教师要求严格,一旦出现课堂失范现象,学生可能面临严厉处罚,甚至造成“挂科”、不能毕业等恶果。综上所述,某门课程之所以能被大家认真聆听,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学生的实用性考量。当然,这种实用性,取决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评判能力,有的“实用”可能是基于短期诉求,有的可能是基于今后一段时间的职业发展,有的可能是基于更长时期的职业生涯。
思政课教师在讲授相关内容的时候,需要真正关心学生的需要(当然这种“需要”不一定能被一个学生认知,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思政课毫无用处,而这种“毫无用处”可能并非事实真相,只是限于他们的年龄与学识水平,目前难以认识到而已)。笔者认为,学生已清醒认识和尚未被认识的“需要”主要应该包括:(1)辅助解疑答惑。思政课或曰思想政治类课程在学生阶段是不缺乏的、甚至是最常见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到初中高中,持续到大学阶段都在学习。之前阶段可能较多地解答了“是什么”的问题,现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即“为什么”(原因)和“怎么办”(应对)的问题。只有清晰地解答原因和应对,才能更加坚定学生对相关知识和理论的认可之心和践行之志。(2)助力完成学业。学得好不好、成绩是否优秀、会否出现“挂科”等问题,都是学生较为关注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往往缺乏对于学习任务的科学认知。对思政课这种与职业素养“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他们极有可能选择听之任之、恣意妄为。因而,在实施思政课教学的时候,进行一定的外在“强迫”,也是必须的。如果没有这种“强迫”,大家可能随时就懈怠了、忘却了。有了这种“强迫”,起码能维持一定的动力与热情,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实现质的提升。(3)推动形成“真知”。不少高职学生也想让自己的大学生涯更加充实,在大学期间学到更多的有用知识。经历上述“强迫”后,学生阵营发生明显的分化,一部分学生醉心学习,一部分学生忘我消遣,一部分学生徘徊悱恻。而上述几部分人的比例,可能取决于教师的授课“质量”了。这种质量,不仅仅是精深的理论、清晰的逻辑、详实的数据、全面的掌控,可能更需要我们将这些书上的理论与知识,能否用符合新生代大学生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否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在这期间,教师的个人禀赋、修养、内涵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的水平“高”,学生容易心悦诚服,至少不会随心所欲。为此,我们应该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涵、整合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方法等举措,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教学体系向能力体系的转换,帮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
除了专业能力和教学实效方面的问题外,高职思政课教师在综合素养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短板,如:(1)法律素养缺陷。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不少思政课在实施前五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学适应、思想教育、道德教育问题)时,比较容易胜任,但对后三章(关于法律教育)的讲授就显得比较吃力。当然,也有相反的,即一些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思政课教师对法律部分的讲授表现得如鱼得水,但对其他内容的表述却显得功力不足。出现这一问题是由教师学历背景的特殊性决定的。一般思政类专业背景的教师缺乏法律方面的专业训练,而法律专业背景的教师往往在思想政治领域又稍显不足。这种问题,在不少学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比较严重。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师生之间的信赖感。
(2)历史知识不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对教师的历史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而现实生活中比较容易发现,思政课教师很容易将相关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与人物等)说错,有的错误甚至是低级的、常识性的错误,令人遗憾。因而,一些“明智”的思政课教师就学会了“聪明”(或曰无奈)地进行处理,如模糊化处理(不清楚人名的不胡乱说人名,不记得准确时间的说大概时间),这相对于那些乱说一通却言之凿凿的老师要好很多,至少不会直接误人子弟,但也并非长久之计。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不动真格(如多读历史书、多看纪录片、多浏览历史文章等)恐怕是不行了。
(3)经济理论缺乏。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工作。经济相关理论在思政课多门课程中多有涉及,其中,宏观经济运行相关理论尤为重要。如果对其不清晰,我们将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明显被动,或效果不佳。自己囫囵吞枣,学生必然含糊不清。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思政课教师必须在打好坚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加速知识、信息的新陈代谢和与时俱进[4],用相关理论解释现实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4)文化底蕴不佳。思政课教师的文化品质,决定着大学生的政治质量和水平[5]。一些思政课教师上课的时候,只能局限于教材本身,或者只能临时从网络搜集一些表象的案例。由于对所举案例整体把握不够,或语言文字应用过于呆板僵化,以至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用错典故、讲错故事的现象普遍存在,引发学生不满,甚至贻笑大方。上述方面的知识缺陷,只能通过思政课教师苦下功夫,没什么捷径可走。不过,教师们可以采取由浅入深、分清主次、区别轻重、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具体而言,与思政课直接相关的、非常重要的、马上要用的先学,而无直接关系的、不太重要的、短时间用不上的可待时间允许、时机成熟了再学。总之,要学是趋势,多学是优势。只有通过扎实学习、积极思考、用心揣摩、深入研究、反复应用,思政课教师才能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邹宏秋.着眼教学实效探索高职思政课与专业教育融合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38-39.
[2]骆静.新媒体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及发展新途径[J].新媒体研究,2016,(02):51-53.
[3]陈欢,钟国云.传统教学困境下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26-27.
[4]贺微.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2):50-52.
[5]卿前峰,丁科.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文化特质及素质培养[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03):40-42.
On Three Problem 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From the Perspective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Teachers
TANG Zhi
(Guangzhou City Construction College,Guangzhou 510925,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vers a wide rang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struc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to form a comprehensive literacy,and through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mselves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to achieveawin-win situation i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occupation career.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ideologicaland politicalcourse construction;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teachers
G 712
B
1671-0517(2017)02-0047-03
2017-03-06
唐智(1984-),男,湖南湘潭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