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辉(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石家庄 050024)
【高等教育研究】
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模式创新研究
李 辉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石家庄 050024)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自2007年启动至今,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顺利开展,该项工程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导青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同时,也暴露出培养目标模糊、选拔方式僵化、课程体系刻板化、学员管理短期化等问题。针对此状况,应从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训内容、培养方法、团队建设等方面研究并探索新时期高校“青马工程”实施的新模式,更好助力“青马工程”在高校实施过程中有效达到培养真正合格的“高校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目标。
“青马工程”;问题剖析;模式创新
为了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进一步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引导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07年5月15日,团中央在北京高校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途径,有效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从思想到行动上不断提升成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截至目前,“青马工程”已经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顺利开展,而“青马工程”的实施过程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变迁的新特点新形势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新的历史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相互激荡碰撞,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如何在青年大学生中间培养一批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题和首要任务。[2]高校“青马工程”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益探索。一是“青马工程”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重要路径。通过“青马工程”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同时,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二是“青马工程”是引导青年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障。伴随着时代变迁,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最终必然要落在青年一代身上,在高校实施“青马工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正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可靠保证。三是“青马工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推动力。这是由于“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因此,在实施“青马工程”过程中,在广大青年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3]
在实践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全国高校在实施“青马工程”过程中,基本都能够按照团中央的相关工作要求,组织策划并执行各项培训任务,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塑造相结合,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活动,通过各项主题培训、专项培训、系统培训,有效构建起高校青马培训的整体模式,确保“青马工程”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了可喜的预期成果。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青马培训在实施中存在并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解决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训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在高校青马培训实践工作中,各高校设定的培训目标有很多,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有政治思想性目标、理论素养性目标、实践操作性目标、行为示范性目标等,可以看出培训的目标集群很多,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各高校的侧重点也往往不尽相同,各高校团委根据各自对“青马工程”的理解角度不同而不同,很多时候甚至出现同一所高校不同时期在其青马培训目标的侧重点上呈现变动,这就造成了青马培训目标体系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青马工程”由于其教育培训的特殊性,其目标也本应该具有一定确定性才能够真正达到预期的教育培训效果,否则青马培训的实施终将背离其应有的目标方向,弱化青马培训的特殊属性。
(二)选拔方式的僵硬化与单一性
各高校青马培训在学员的选拔工作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普遍存在选拔方式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大多保留着僵化的传统视野下“优秀学生干部”选拔习惯,由于传统选拔方式的过于单一化,青马学员的层次与类型也受到一定的选拔制度束缚,缺乏应有的灵活性,这一状况也使得高校的青马培训丧失了更多培养对象的可能性,从受众群体的多样性以及培训效果的角度而言,我们应更好地改革优化青马培训的选拔方式,实现传统选拔与创新选拔、学生骨干与普通学生、团委选拔与个人自荐相结合的立体式综合化选拔形式,在创新并完善选拔体系的基础上,有效助力青马培训效果的提升。
(三)课程体系的刻板化与单向性
青马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很大程度上由于设计不够科学、投入成本有限等问题的影响,显得过于刻板与简单,而学生所喜爱的生成式课程模式以及体验式的培训模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应用,这使得课程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于青马学员学习培训的实际需要,严重阻碍了青马培训预期效果的实现。同时,参训学员在课程体系中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和自由性,也就是“课程体系单向性”问题也在青马培训实施过程中充分暴露,青马学员原本具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与体现,失去了课堂上师生双向互动的良好作用,严重影响了青马培训应有预期效果的实现。
(四)学员管理的短期性与脆弱性
众多高校青马培训的实践模式所暴露出的短期性与临时性问题直接造成了青马学员凝聚力欠缺、团队意识欠佳的状况。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及培训后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有效管理与引导,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余热”服务广大学生,这也直接造成了参加培训的学员对青马培训工作没有很高的认可度,对青马组织缺乏强烈的归属感,这就很难在学生自我管理及学校治理工作中凸显优秀青马学员骨干的舆情收集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难以形成长期培养、长期依靠、长期引导、长期发挥作用的良好机制。
(一)多层次目标唤醒:高校“青马工程”培养目标的再研究
要更好地实现青马培训的预期效果,我们就必须深入分析“青马工程”的真正目标和终极价值。为了增强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应该从“青马工程”的历史缘起及当前的时代背景中去寻找“青马工程”培养的多层次目标。而本文主要从培养对象维度,按照青马学员主体“知”“情”“意”“行”的思想认知逻辑谱系,有效唤醒各高校在该项目上的目标意识。
1.“知”:理性思维和科学世界观塑造
马克思个人思想从“青年黑格尔”到“青年马克思”的发展恰恰为高校青马培训“认知目标”给出了生动的教育启示,那就是青年的成长与发展,最重要的是思想的发展与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科学世界观的塑造与形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青年学生骨干能够对马克思主义有清晰客观的认知,逐渐培育其正确的科学世界观,成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优秀青年学生。缺乏青马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认知”的青马培训终究会“走样”与“变味”,这也要求我们在组织策划青马培训工作中务必坚守“认知”目标为基础的培养准则,要让广大青马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确性及其理论体系有深刻的认识和整体性把握,要让广大青年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坚信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切实有效提高受训学员的认知水平。
2.“情”:关切人与社会发展的政治情感培育
能否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能否饱含热情地做一名共产主义信仰者,这是青马培训的重要目标。在培养受训大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在青马培训过程中要时刻提高受训学员的政治情感,这是当前很多学生所欠缺的,也是在培训过程中容易被忽视和淡忘的。尽管目前诸多高校在青马培训课程设计上涵盖很多时政内容,并运用时尚新颖的形式来博得受训学员眼球,但很多时候欠缺基本的政治情感教育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丧失情感培育的青马培训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失败。因此,新时期高校青马培训要在课程设置、培养内容中更多地融入政治情感内容,通过营造适合青马培训的校园政治环境、人文艺术环境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受训学员的情感,让参训学员真正能够“心怀天下,力求真知”,关注人民、关心社会,积极主动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贡献青春力量。
3.“意”:社会主义信仰坚韧品质的巩固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高校青马培训应该让青马学员在认知培养和情感激发的基础上,培养“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坚韧品质,将自己的学习生活、未来发展与“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相连,并能够成为党的政策的热情忠诚的宣传员和传播者。同时,要让青马学员透过“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学说”“民主社会主义”“宪政主义”等多元思潮的华丽衣钵,认清其内在的思想本质与政治立场,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宣传者和笃行人。因此,青马培训要坚持多层次引导、多角度宣传、反复性教育的原则,引导青马学员理性看待中国发展道路上现存的社会问题和内部矛盾,深刻理解新时期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做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人。
4.“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笃行
行为示范与榜样效应是青马培训的目标归宿。这一目标就是要在青马培训的过程中引导广大青马学员在思想境界、理论素养、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严于律己、勇于超越,成为能够让广大学生认可与肯定的榜样力量。同时,新时期高校青马培训在目标体系中应该充分关照学生的习惯养成以及责任承担。因此,青马培训应该充分考察并培养受训学员在学习生活中爱心公益、帮扶助人、社会担当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着力塑造学生成为能够勇于付出、敢于担当、善于挑战的学生先锋,有效监督他们在课堂学习及社区生活等环境中慎思笃行,做好优秀学生的典范代表,以实际行动赢得尊重与信赖,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学生榜样与精神领袖。
(二)青年学生智库培育:高校“青马工程”培养对象“再选择”研究
主要是展开对传统“青马工程”培训对象遴选模式的反思,按照培训的最终目标、培训预期成果,反推培训对象选择的合理性和针对性,整体推进“青年学生智库”构建与完善。
1.从全面推进到精英选拔
高校青马培训全面推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青马工程的宣传面、覆盖面、影响度,但是覆盖面过于广泛或者过分追求覆盖范围,就会造成弱化精英骨干学员的塑造与培养问题。新时期高校青年学生群体的发展与成长需要更多的思想引导与价值干预,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而高校青马培训工程正是解决该问题的一项重要实践举措。但是,我们应该以在培训工作中需达到的预期培训效果、培训目标逆向反推我们应该选拔的培训对象,这样才能够从始至终按照预期设计优化培训方案,提升培训效率,达到良好的青马学员的最终目标。这要求我们能够在肯定全面推进模式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有选择地理性筛选能承载本校青年学生中间思想宣传和正能量传播的学生个体及群体,同时也打破固有的一味“学生干部再回炉”的陈旧套路,更多选择那些喜欢参加并应该参与的学生先锋和学生精英加入培训,通过青年培训平台的教育影响后,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校园影响力和思想传播力,传递校园青春正能量,引领并践行校园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在青马培训的过程中及过程后,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制度构建,建立起“青马精英学员智库”,在学校日常的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章程制定修订、学生维权及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学生智库”功能,让参与培训的精英骨干能够真正跟着共青团走,打造敢打敢拼有智慧有能力有作为的青马优秀学员集群。
2.从传统“优秀学生代表”到普通学生
新时期青马培训应该敢于打破传统青马培训的制度束缚,在坚守政治性原则的基础上,创新选拔策略,吸收更多的学生加入青马培训行列,真正凸显青马培训的学生代表性。在思想多元化和发展多样性背景下,学生的个体和群体发展趋同性逐渐降低,选择适合本人及本群体的特色化发展道路是当前青年学生自我职业规划的重要着力点。在此形势下,高校青马培训在选拔学员上应该在舆情收集和实践调研上狠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学生群体,遴选出能够真正代表各类型学生群体的学生达人,在学生创新创业、学术科研、社会服务、自我管理、校园文体活动等多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英雄和精神领袖,无论该部分学生是“近乎完美”抑或自身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瑕疵”,我们也应该本着“治病救人”“为我所用”的原则吸纳他们参与到青马培训队伍中来,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与洗礼,让青年学员的思想认识和价值选择更科学更理性,成为更加优秀的学生达人,成为共青团学生工作队伍中的重要依靠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在各类学生活动和学生发展工作中彰显青马学员的核心力量和人格魅力。
3.从主流推荐到个人申请
高校传统的青马培训模式更多地选择主流推荐与选拔,能够把握选拔标准、能够控制选拔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这种选拔模式很大程度上抹杀并剥夺了更多学生参与学习培训的权利,打击了很多有意向有热情参与却没有机会的学生的积极性。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应该在主流推荐选拔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有选择地开辟出“个人自荐”模式通道,在控制人数的前提下,给能够主动报名参加培训的学生应有的机会,坚持“态度”与“能力”“代表性”相结合原则,吸纳一批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培训的学生群体,在这些学生群体中有效塑造并培养优秀的青马学生骨干,有效扩充和调整受训学员的代表性和层次分布,调动能够自荐报名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校园“学生智库”的代表性,更好地发挥受训学员的影响力和积极性。
(三)生成式课程体系构建:高校“青马工程”培训内容优化研究
主要是在吸收传统“青马工程”培训课程体系精华因素的基础上,有效融入更多的时代因子和个体因素,提升受训学员的主体性地位,尊重青年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特点,凸显生成式培训课程体系的优越性和吸引性。
1.主流宣讲与答疑解惑相结合
高校青马培训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坚持主流宣讲和答疑解惑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思想引导和政治教育功效。主流宣讲与答疑解惑的结合凸显的是双向互动学习培训模式的实践外显,能够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答疑解惑式课程模式的设置和优化能够真正触摸青年学生的内心思想和心理特点,对学生群体真正思考、真正热衷、真正在乎的事件与思潮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能够在培训过程中真正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实际问题,达到教育与改造学生思想的最终目的。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勇于质疑、乐于怀疑,这也是确保青马培训工作成效的重要基础,缺乏思想碰撞的学习与培训终归是形式与过场的重复,难以让受训者印象深刻、深入血脉。因此,创造各种条件,优化课程体系,在创新主流宣讲形式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需求和特点,以“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中国道路何以行”“当代中国社会现象面面观”“学生组织建设与校园文化风向标”等为主题有效增设互动环节以及答疑解惑环节,在有效疏通学生思想的基础上,再做好他们的思想引导工作,才能有效优化青马培训的吸引力和创造力,取得预期的良好培训效果。
2.单方灌输与体验感受相融合
“灌输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其无法比拟的知识传授及思想教育优越性,高校青马培训也是如此。但是,简单的“单方灌输”很容易造成受训学员的反感,也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培训的兴趣和新鲜感。所以,在合理的“灌输”培训基础上,我们应该充分重视青马学员的学习主体性和首创精神,注重学员自身的学习体会与感受,搭建学习交流、实践调研、案例分析、经验分享等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平台,让参训学员能够有效沟通、充分表达、积极疏导,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积极引导青马学员参与“主题升旗仪式教育计划”“五四青年节集中宣誓仪式”“‘三下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调研河北’主题社会调研活动”“团队力量素质拓展”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员主体体验感受的教育功效。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青马培训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凸显整体课程体系与群体、个体特质差异的有效对接,在培训的课程设计、执行过程中充分体现“计划性与灵活性”相融合的原则,打造有方向性有灵活性有感染力的生动课程体系。
3.教育与自我教育相协调
高校青马培训的效果良好与否,一方面在于青马培训工作组织策划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于受训学员能否主动积极地学习与培训,实现有效的自我教育。只有参与学习培训的学生主动将学习内容内化为自我思考内容,才能够真正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受训学员应该本着自我负责的态度设定参与培训的个人提升目标体系,在思想认识、价值观选择、实践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多方面设定预期的学习提升目标。只有如此,才能转化“被动受训”的尴尬为“主动学习”的乐趣,真正在青马培训中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与培训效果。因此,我们在培训中应该更注重青马学员自我培训的效果展示与成果巩固,有效建立起“青马学员成长档案”“青马青春大讲堂”“青马学员·我们的微公益”“校园文明青马行”等活动,让学生成为青马课堂的主角,有效发挥学员的慎独自律精神,激发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提升。
4.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对接
“思想引导”与“价值梳理”在青马培训工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厘清思想迷雾方能树立科学世界观。但是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要提升青马培训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也必须充分关注学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5]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中融入更多的现实性问题和学生实际困境性问题,增设“你眼中的创新与创业”“社会压力与心理调适”“恋·爱·性”“交往困境与交往智慧”等交流和研讨内容,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对接,让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看待学业、情感、生活交往、就业创业等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诸多问题及困境,在引导与疏导的基础上,让青马学员带领更多的学生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不迷茫,不徘徊,理性坚毅地去面对各种学习与生活困难。
(四)多样化体验式熏陶:高校“青马工程”活动载体创新研究
主要是不断丰富“青马工程”的教育载体,系统化思考体验式载体创新问题,发挥新媒体宣传、校园思辨会、“青马沙龙”等更多的载体形式助力多样式体验对“青马学员”的熏陶与影响。多样化生动化的体验熏陶能够让青马培训的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探索创新性的多样化活动载体对于做好高校青马培训工作意义重大。
1.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在发挥青马培训传统理论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效,善于结合“四进四信”“中国梦,青春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六有’大学生”等内容打造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彰显主题实践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功效。要充分带领青马学员利用周末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深入农村乡间地头、城镇企业厂房社区等,了解社会,关注民生百态,全面认识真实客观的生活世界。同时,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团委在组织开展青马培训过程中充分发挥校本学科师资优势以及西柏坡革命教育基地的地缘优势,在参观学习、实地调研等基础上,充分挖掘红色革命教育资源的生动影响力和感召力,在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尊重历史、爱党爱国、敢于担当的重要情感,真正达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育人引导人的效果。
2.青马学员校园思辨会
在青马培训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根据青马学员的思想特点,尝试搭建起“青马学员校园思辨会”活动模式,让学员能够在轻松自由的“校园思辨会”模式中,自由发表各自思想观点,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思辨会导师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帮助青马学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达到思想梳理的预期效果。在这样的模式下,广大青马学员的真实思想才能够充分表达和彰显出来,有效疏通,有效引导,并在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的基础上,得到心悦诚服的“真知灼见”。
3.新媒体研讨平台构建
面对学生所热衷和痴迷的微信、微博新媒体元素,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优秀青马培训学员的思想传播引导优势。以河北师范大学共青团为例,一直以来指导青马学员在 “河北师大青年”“河北师范大学学生会”微信平台以及微博平台开辟“青马之声”谈论板块,结合学生关注的校内外热点时政和生活焦点问题,积极发声,建言献策,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网络研讨中来,广开言路,有效引导,在提高青马学员自身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校内青年学生思想引领的功能,敢于发声,善于发声,懂得发声,理性发声。
4.团队工作成果总结分享会
我们在青马培训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学员的体验与感悟,在建立班组的同时,还在各项活动中,灵活组建各项活动临时团队。在实际培训工作中,以团队小组为单位分配工作任务,倡导集思广益,集体完成各项工作,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以及完成后召开工作分享会,培育青马学员的合作精神与分享意识。同时,为了增加团队任务完成的吸引力,我们增设了奖励机制,让学员能够以活动为教育平台提高自我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五)长期性团队模式孕育:高校“青马工程”培养实效性的理性思考
这一实践探索主要是解决“青马工程”短期性、形式化的弊端,实现对受训学员的长期引导与有效管理,更好地提升青马学员的团队认同感和存在感,也在更高层次上有效实现“青马工程”的实际目标。
1.青马学员班级长期运行管理
高校青马培训在投入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的基础上,势必要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但是,现实的短期效益弊端在实际中充分暴露出来,形式化短期化的培训使得学生群体对其认可度和归属感都不够,这就严重影响了青马培训的真正效果。为了更好地弥补这一工作的不足,我们在实践中尝试建立起青马培训学员在校期间的长期管理联系模式。在这样的管理和联系模式下,我们能够长期与青马学员保持畅通联系,发挥青马学员的集体动员优势,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举办各项专项主题青马培训会,让参加培训的学员在校期间长期在青马培训中受益,也能够更好地增加青马学员的组织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青马学员的集体凝聚力和现实战斗力。
2.“青马培训班学员”联系会制度
青马培训各期学员应该建立起翔实的信息登记制度,建立起校内“青马培训班学员联系会”制度[6],以QQ群、微信群以及各类网络平台为基础,建立长期联系机制,并在原有班组团队负责人的基础上,选拔出能够认真负责的联系人,负责各群组的沟通联系及相关信息发布,在此基础上,增强群组内学生的认知情感,并在校团委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有效发展在校的各届青马培训学员成为可靠的思想宣传员和信息舆情收集员,长期以各种形式服务广大学生。同时,我们也将结合各届青马学员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文体活动开展情况,举办专项活动,为在校青马学员营造温馨和谐并充满正能量的特殊的学生组织集体。
3.突发事件应急干预制度以及校园文化及校园管理青马智库制度
在校内建立青马培训学员长期联系及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我们也会充分发挥优秀青马学员在校内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过程中的骨干力量,在校园舆情信息收集与反馈及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时,充分依靠并发挥青马学员的集体力量,让青马学员能够敢于亮明身份、敢于伸张正义、敢于破解难题。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顾问委员会、校园学生维权服务平台以及其他各项学生学习生活及学校建设与发展工作中,充分建立起由优秀的青马学员组成的“学生智库”,尊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倾听来自学生基层的真实声音,吸收来自学生群体的好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发挥青马学员团队的力量。
[1] 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Z].中青发〔2007〕27号,2007-10-16.
[2] 陈立力.研读原著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10,(10):104-107.
[3] 毕海燕.在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1):126-128.
[4] 张澎军.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重要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7,(2):4-8.
[5] 郭超,李廷宪.系统思维:推进实施“青马工程”的思维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6):34-37.
[6] 肖庆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长效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2):57-59.
【责任编辑 曹 静】
The Research of Innovative Training Project for Young College Marxists in New Period
LI Hui
(College of Marxism,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s: “The Young Marxist Training Project”, initiated from 2007, has been smoothly launched in the most part of China and has made periodic achievement on promoting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guiding young people to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eanwhile, the problems such as vague objectives, rigid selection mode, stereotyped course system and short-term student management have been exposed. This research will be conducted on training objectives, participants, contents, methodology and team construction to explore the innovative mod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Young Marxist Training Project’ and offer the assistance on achieving the objective—cultivating the qualified “young college Marxist”.
Young Marxist Training Project; problem analysis; mode innovation
G640
A
1009-5128(2017)02-0013-06
2016-12-08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模式创新实证研究(SQ161119)
李辉(1984—),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师范大学讲师,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