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豪 辽宁大学
基于交易费用视角的区块链金融发展
李梓豪 辽宁大学
互联网金融是当下金融发展和创新的方向,从最初的传统金融互联网化到第三方支付的广泛运用,再到人们由比特币的兴起而发现区块链技术对于金融行业的影响,无一例外地引起了金融行业的巨大变革;区块链技术不仅日渐成熟,亦由于其自身去中心化等特性,在金融创新和探索中衍生出了多种应用模式;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一技术无疑是金融领域中减少交易费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能够大幅度地降低信息成本,增加交易频次,在金融活动中形成良性循环,并且也将在未来的金融创新中引领新的方向和趋势。
互联网区块链 交易费用 金融创新
金融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毫无疑问是创新性的,不断更新的技术亦在不停地冲击传统金融业态,监管体制必然随之变化。同时,人们开始尝试通过数学算法来建立交易双方的信任关系,使得弱关系可以依靠算法建立强连接,让一些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前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价值交换活动成为现实,这是在价值交换领域的一个重大进步。其中,金融交换活动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应用。在这一基础上,互联网金融希望凭借信息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实现竞争优势,本文要简单探讨的就是区块链金融这项炙手可热的技术究竟对信息成本等一系列交易成本有什么变革和颠覆呢。
区块链是由节点参与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特点是不可更改、伪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账簿系统。它是一个基于计算机代码构建的分布式记账,其本质就是交易各方信任机制建设的一个完美的数学解决方案。
梅兰妮·斯万在其著作“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及导读” 中, 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层面分为以下三种:区块链1.0:就是比特币,主要运用在货币移转、汇兑和支付系统;区块链2.0:智能合约,区块链技术被运用在金融或经济市场,延伸到股票、债券、期货、贷款、按揭、产权、智能资产等合约上;区块链3.0:是超越货币、金融市场以外的应用,特别是政府、科学、健康、文化和艺术上。
1.去中心化。去中心化表现在整个计算体系中没有一个确定的“中控台”,有的只是一套精密的算法,每一个置身于其中的交易者都如同数据一样平等,整个体系的运转不会受到任何人进出的干扰,稳定性极强。
2.去信任化。去信任化表现于在这个模式下交易不需要任何实质的监管和审查,因为所有信息都是双向公开的,能够最大程度降低由表面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
3.集体维护性。集体维护性体现在这个运行机制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了监察的责任,每个系统参与者都是信息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4.信用移转。区块链整个系统中的所有参与方无需相互信用就能够完成各类的交易,因为一旦信息经过验证添加到区块链上,将会永久地分布存储起来,除非能够同时控制超过51%的节点,否则仅对一个节点上的修改对数据库是无效的。
(一)数字货币。比特币是目前区块链技术最广泛、最成功的运用。比特币是一种建立在全球分布式网络上的、没有央行和第三方机构参与发行的、总量固定的加密电子货币。而在比特币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大量其他种类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统称为“竞争币”或“山寨币”。
(二)支付清算。目前商业贸易的交易结算一般都需要借助银行体系。这种以银行为第三方中介的方式需要经过数个银行和金融机构,流程手续复杂,这无疑增加了数倍的交易成本。相比传统的结算模式,区块链支付可以为交易双方直接进行支付,不涉及中间机构,在提高速度和降低成本方面能得到大幅的改善。
(三)银行征信管理。当下的银行系统管理,无论是借贷还是其他业务,大多都基于客户的金融信用,商业银行在查询客户的信用时,一般要征得客户的同意,并申请中央银行开放客户的查询权限,这一过程就可能存在许多问题,而区块链的优势在于可依靠程序算法完整诚实地记录每一个片段存储到云端,信息透明、难以篡改、使用成本低。
(四)金融审计。区块链技术特点决定了它能够完整诚实地记录所有流量数据,也因此能够保证每一个片段数据的完整性、永久性和不可更改性,因而可有效解决审计行业在交易取证、追踪、关联、回溯等方面的难点和痛点。
(五)证券交易。证券交易是一个典型的由中介机构撮合形成的中心化市场模式,当前大部分交易所就是这样运行的,区块链技术在此运行中有着明显的优势。由于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数据分布式储存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安全性,减少了其被攻击的可能性;同时去中心化的技术特点,可以保证交易的有效性,所有交易记录以及资产情况都双向透明,无法更改。
(六)资产权益证明。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实物资产或虚拟资产有赖于第三方的中心化机构予以确认和管理。区块链技术由于具有可追溯的优势,天然适合于资产权属的登记与管理,权益所有人可以利用区块链体系,通过其数据完整和集体维护的特点,对土地、房产、证券、债券以及其他资产权益均可以得到充分保护,因此必将会衍生出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产权益服务市场。
区块链技术由于其本身的“共享经济”基因和“忠实记录”的记账本能而被关注和探索,这些特性也注定了其发展方向与金融创新道路有着天然的契合。两者的全面融合,将会开启一系列全新的商业模式,即交易费用大幅度减少的模式,而这一模式也意味着全球金融行业正处于一个分岔路口。
[1]梅兰妮斯万.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及导读[M].中国,新星出版社,2016.
[2]程华,杨云志.区块链发展趋势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6(6):73-91.
[3]李政道,任晓聪.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探析及未来展望[J].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0):75-78.
[4]马光荣,李力行.金融契约效率、企业退出与资源误置[J].界经济,2014(10):77-103.
[5]王彦超.金融抑制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功能[J].经济研究,2014(6):86-99.
李梓豪(1993-),男,汉族,辽宁朝阳人,辽宁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