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梦”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构境意义

2017-03-12 20:24杨乐强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2期
关键词:教育发展中国梦

杨乐强

(武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中国梦”思想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它尤其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是一种生存论的关怀,是一种形而上的观念关怀,从而也是一种价值关怀,这种关怀的实质就是对教育构境意义的张扬。

关键词:“中国梦”;教育发展;构境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49-02

“中国梦”理念的提出显现为对当代中国发展的一种思想指导,它尤其是对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思想指导。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谋求民族昌盛国家富强这一矢志目标的具体化表达,它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总体诉求,这种诉求必然要具体化为一种对教育的生存论的关怀,彰显它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构境意义。

一、“中国梦”理念对教育的关怀是一种关乎人的生存论关怀,显现为教育构境的整体性

“中国梦”强调中国人对于实现民族强盛的主导诉求,强调民族强盛的人本取向,必然对教育显现为一种生存论的关怀。所谓生存论,它是一种关乎人作为主体存在、以及人作为主体生存过程同天地物相互关系的理论。生存论一方面要自觉地把人的生存看作是一种确定性与可变性、内在性和超越性等张力的统一,另一方面要肯定和揭示人的这种张力性特征何以会使人的存在具有一种既超越于一般存在物又与周遭世界形成本质性关联的意义性存在。生存论关于人的预设包含着对从自我中心到终极性的实在转变的总体结构的再现和内在脉络的握捉,它既肯定人的当下生命存在、当下的价值构建和当下的意义积淀;也突显对未来图景的预设,对未来应然性群已和谐、天人贯通的期盼以及终极价值实现的构建,因而生存论本身在表达着一种关于人的应然生活的追求、理解与引导的同时,彰显着对人自身生存实践活动的深层意蕴的解释,通过阐明在人与终极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精神世界、人与永恒或不朽之关系中人的生存的总体性、过程性和价值性等特质,建构出人之生存的互动而和谐的应然性图景。

“中国梦”作为生存论人本关怀的具体化表达,以其对个人、对民族、对国家三元统一的强调张扬它对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生存论叙事旨趣,以对人本主体的总体性、过程性、价值性的叙事关怀来表征其形而上的核心品质。“中国梦”人本关怀的总体性是指人的生存总是包含着形而上、形而下和形而后三个维度。当代中国人的生存少不了与“中国梦”——这一终极者的关联,“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驱动力和精神图式的生存引导,使我们每个人的生存不可或缺,因而,与“中国梦”这一终极者的不可规避的关联性是生存中的形而上问题;此外,每个人的生存还与自然、与社会群体和他者、与自身是交织在一起的,构成了自然—社会—人三者共在的系统,如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无序转到有序构成了生存论的形而下问题,也是每个中国人需要思考、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而生存的形而后维度所表征的则是生存趋势的预知和生存的代际关联性的揭示及诠释,它指向生存的应然性建构,并且含涉着一种乐观主义的底蕴,突现生存论未来引导的基本指向。人之生存的形而上、形而下和形而后三个维度相依相渗,形成生存的总体性立体景观,人只有融入到这种总体性的生存结构之中,寻求合适的定位,发挥合理的功能、作出合理的贡献,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这是生存论总体性的个体要求,也是“中国梦”人本关怀具体落实的基本向度。

二、“中国梦”理念对教育的关怀是一种注重生存过程的人本关怀,显现为教育构境的持续性

生存的过程性是指人的生存总是一个具有内在转化能力的持续性维度,具体表现为从未完成性到逐步趋向完成、从个体趋向群体、从无序趋向有序,从张力关系到对张力的超越等等过程。在这个具有多种转化趋势的过程中,生存论强调人的生存是一个含摄多种转化的统一过程,孤立的转化是没有意义的。

换言之,人从未完成趋向完成的过程,首先应该与人和终极者的贯通互动过程相统一,人的生存从这种统一中获得信仰标志和终极性的定位;其次应该与人和自然的共生过程相统一,自然在这种统一中是肯定和维护人的生存还是否定和毁灭人的生存,取决于人在自然面前是维护自然还是毁灭自然,因而人的生存和成长同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平等对待自然,维护自然应有的“尊严”和节律,是人的生存之自然定位的自然标志;其三应该与人和社会的和谐互动过程相统一,人的生存是在与群体的关联、在与他人的关联中进行的,人的身份和地位是由社会确定的,当人从自我走向群体,融入到社会的结构,按照社会需要的角色参与社会的和谐互动过程时,他会得到积极的肯定性的价值评价和社会定位,否则,他会得到消极的和否定性的价值评价和社会定位。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努力证明自己的社会位格的合理性,这是个体的人与一定群体和谐互动的前提,也是特定群体成为社会主体、支撑社会体系有序运行的个体要求,它同时彰明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是人的生存的社会使命和社会标志。其四,它应该与人的精神情感转化过程相统一,这就是说,人的生存转化不仅仅是信仰上的、自然维度的和社会维度的过程,它同时还是一个关涉人的思维方式、观念要素和情感状态等主观情感的转化过程,生存转化只有呈现为意识状态的革新、思想观念的解放、主观情感的爽暢等等内在世界的变化,才能呈现这种转化的彻底性和完善性。所以,生存转化的过程性不可缺少主观的维度,主观维度是生存转化的内在标志。其五,应该与时间本身的暂存性转向永恒性的过程相统一,简言之,转化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过程的持续性。时间既彰明了转化的动因,又彰明了转化过程的方向性,还彰明了转化的进程和各种具体成果。没有时间维度的转化过程是难以想象的,生存论不假设任何不可想象的神秘。

三、“中国梦”理念对教育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关怀,显现为教育构境的价值性

它通过生存论关于生存的价值性的阐释突现它对中国人梦想实现的价值关怀和价值构境的引领。所谓生存的价值性是指人的生存活动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对于人的成长和完善的希望、对于人与自然共生一体的客观需要,对于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需要等多种需求的可满足性。一般而言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及功能对于主体需要的一种契合关系,一种客体满足了主体需求而产生的意义现象;价值活动即主体的对象化需求与客体朝主体设定和改造的方向变化而产生的主体化的互动过程,简而言之,价值活动即是主体需求与客体投契的互动和整合过程。一般而言的价值和价值活动,仅仅涉及一个两极关系和一个互动契合过程,体现的是最简单的主—客结构和最基本的功能现象,价值哲学就是以此为基础而逐渐演绎成为一种体系性的叙事。而生存论的价值或价值性,当然涉及价值活动的两极结构及其需要—投契的互动功能,但是,生存论不止于这种简单结构及其功能关系,它从生存的总体视域和生存的持续过程性把价值及价值活动看成是与生存同一的总体现象和根本性的过程。首先,它扩展了需求主体的内涵,把需求看作不单是人这一主体(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的需求,它还是一种超越个体主体或群体主体之需求的人与自然共生一体所启示出来的客观性需求,包括尊重自然的需要、按照自然节律的要求平等对待自然,反对对自然的暴力开采和无所顾忌的掠夺等方面;需求还表现在人与人、自我与他者的张力中所含摄的和谐共存的希望上,这种对和谐共存的需求以及对社会有序、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具体需求,是通过社会自在运动及其无数合力综合作用而启示出来的客观普遍的需求,它同样超越了某一特定主体的单一需要。不管社会利益主体多么不同,也不管社会在结构和体制上如何不平等,尤其是当人们处于不同的意识水平下,在自觉性之有无和共识与认知之是否达成等尚成疑问的态势下,对和谐生存的需要始终是不可否认的、有利于人类整体存续的生存论需求,对这种需求的厘定和张扬,体现了生存论对一般价值论关于需要主体之内涵的扩展,突现出生存论需要主体之多元性、交互性和超越性等特点。其次,生存论在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同一性上看待人类生存的价值活动。即是说,价值主体只有同时作为价值客体,以自身的生存活动满足其他主体的需求,它才能作为需要主体从其他价值主体的活动过程及其贡献中获得自我满足,简言之,贡献和获取、自我需求与他者满足是同一生存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只有彼此同一,我他不二,生存作为价值活动过程才能得到延续和演进。其三,生存论把生存过程看作意义建构和意义实现的过程,而意义建构和意义实现的实质内容即是价值活动,即是价值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同一不二地进行着的需要与契合的交互过程,这种价值活动肯定了人的存在和自然、社会、他者的存在的同一性,肯定了人的生存及其周遭世界的有序化向度,因而生存和价值活动是具有同一性的总体过程。对这种同一性的揭示和肯定,是生存论维护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性之所在。

总之,“中国梦”理念通过生存论的关怀显现它对教育发展的生存构境意义,并进而推动教育的意义构境,推动教育的价值构境,从而,“中国梦”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最终是对教育构境意义的总体张扬。

猜你喜欢
教育发展中国梦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实施对于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透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谈中英中学教育差异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