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婷
(大连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摘要:在各类学科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学科文化在不断地继承和创新中逐渐形成各自成熟的体系,并因学科知识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学科边界的日趋开放性,和学科文化整体的育人性特征,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职业思维、职业价值取向与职业行为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基于上述认识,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职业生涯主题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
关键词:学科文化;大学生;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28-02
大学生是大学学科文化的重要主体和关键因素,对学科文化的感知更具体,大学生影响着学科文化,学科文化也影响塑造着大学生。而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学学科文化的熏陶。在某种程度上说,大学学科文化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学习某一知识本身的影响更大。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科文化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力,使其成为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有力手段。
一、大学学科文化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基本特性
1.学科知识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在学科研究不断延展下形成独立特性,表现出独有的研究对象及方式,并随着无数学科建设者的积累、改善、创新,形成独特的学科文化。显然,学科在知识理论、研究方法论等知识体系层面的成熟发展是学科文化的基石,体现为相对的稳定性。且学科发展的时间越长,其学科文化便越稳定,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越丰富和牢固,学科研究方法也会越成熟、可靠。总之,学科文化在其发展中会形成学科特有而稳定的特点,不因外界因素改变而改变。
学科文化有着自身相对清晰的文化范围,一个学科的学科文化不会也无法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核心,自身学科文化也不会因其他学科而发生改变。相互之间有着比较清晰的界限,有着自身无法被同化,甚至是排斥其他学科文化的显著特征。这对于形成本学科的独特性和研究范围的专一性有着重要意义,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之初的职业选择产生了深远而决定性的影响。
2.学科边界的日益开放性。学科文化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科学研究的问题导向下,学科边界日益呈现出开放性特征。在某些学科的边界,如生物、化学等大学科,研究的拓展会赋予其子学科跳出母学科的趋势,相互之间有共通之处但也有显著区别和各自侧重。学科文化中非核心的部分极易发生改变,这种局部上的突破表现出学科边界的日益开放性。
在学科文化发展过程中,虽然相对各自封闭和独立,但是却绝不可能完全独自发展,并且不同学科的封闭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反过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开放性。例如,生命科学的研究不可能离开数学和物理等学科,互为研究手段,相互依赖、促进,相互利用对方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无边界职业发展背景下,大学生职业适应性能力的培养势必产生重要影响。
3.学科文化的育人性。从学科文化的角度来看,大学学科文化与学科组织成员的学术探究活动紧密相关。能够赋予学生实际的科研能力和文化知识。因此,大学学科文化所带来的学术探究能力是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文化的最根本、最有价值的特性。
在学科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对学科知识深入学习,知识体系的构建会逐渐稳固和丰富,而在构建这一个体系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认可学科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并且学科体系本身又能成为强有力的工具来形成这种思维方式。因此,学科文化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維能力及其价值取向。
二、学科文化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基本维度
1.学科文化对职业思维的影响。学科知识体系的稳定性决定其独特性,并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当中,对其职业思维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理工科的学科文化熏陶下的学生讲究逻辑思维,更敢于创新和推陈出新,而文科学生更注重理论和学术。这种思维模式便将延续性地体现在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对于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理工科学生更倾向于用线性的、创新的思维去解决,而文科学生则更倾向于用重复的、已有的思维去解决。这也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并且更适合于选择本专业对口职业的原因。同时,学科文化的独特性也决定了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学科语言,学科文化影响下的学生自然会用自身的学科语言来表达自我,这种个体的情感表达对自身具有独特性的职业思维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学科的特征还能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性格形成,而这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不可抗性,影响着学生本身与周边的教研活动环境,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对于学生性格的塑造还进一步地影响了学生的职业思维,因为一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拥有什么样的职业思维,外向的个性更倾向于快速干脆地解决问题,而内向的个性一般在职业生涯中处理问题更为慎重平稳。
这种影响就是塑造学生职业思维的巨大力量,由此,决定了不同学科文化下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职业思维模式,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学科文化不仅促使了社会职业分化的形成,也通过塑造出不同的思维模式保证了这种分工的合理和高效。
2.学科文化对职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当中的职业价值取向,对于其自身职业生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个体的职业价值取向是一种人格倾向,而对于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这种价值取向则是一种文化倾向,表现为大学生对于学科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并将这种价值取向体现在自身职业生涯当中。例如,数学和物理学科更注重运用严密的逻辑、准确的推理来解决问题,体现出该学科“求真”的价值诉求。这种体现在学科里每一个细节的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形成,并在未来的职业中鲜明地体现出来。大学学科文化影响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过程也是大学学科文化育人性的体现。
3.学科文化对职业行为方式的影响。职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还是个体的职业行为,它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实体部分。学科文化能够引领激励学生、增强学科凝聚力,也能发挥约束和制约的功能。这些正面效果会最终体现在学生将来的职业行为当中,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职业行为中表达自身观点上,理科学生在学科文化的影响下表达观点是更倾向于关注客观现实,而文科学生一般会加入更多的主观态度。二是在职业行为中的做事方式,理工科学生更倾向于独立地解决问题,而文科学生更倾向于与人交流,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同时,学科文化所培养出的实际能力、专业知识是其在职业发展中使用的直接工具,行为中是否充分合理地利用了这一工具是决定职业发展是否顺利的关键。所以,一个良好的学科文化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拓展学科文化,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措施
1.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职业生涯主题活动。要在各类职业生涯活动中广泛地赋予学科文化和学科特色,使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之初能感受到更多的学科文化,并且提高他们实际运用学科文化增强自身职业发展的能力。
2.学科教师一对一职业测评与指导。学科教师对于本学科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入,将其运用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经验也更为丰富。应积极搭建起学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学生学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个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增强学生在今后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3.搭建“互联网+学科文化”的宣传教育平台。如今处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建设和宣传学科文化,使其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更大影响,使学科文化能更深入细致地渗透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分发挥学科文化育人、导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胥秋.大学学科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1-4.
[2]肖楠,杨连生.大学学科文化及其“生成-演化”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20-23.
[3]陈何芳.大学学术文化与大学学术生产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1-7.
[4]韩延明.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4):89-93.
[5]刘克利.建设大学文化推进文化育人[J].中国大学教育,2008,(3):24-25,91.
[6]陈敏.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