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磬雅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100875)
传播音乐
——基于对北京音乐教育的考察
郭磬雅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100875)
笔者于2017年3月30日、4月7日在北京市八一中学和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听课。通过此次实践活动,笔者学习了最新的现代音乐教育形式,并强化了我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传播音乐的使命。本文通过对中学和小学音乐教育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认为音乐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因材施教,丰富音乐教育形式,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给课堂教育增添魅力。
中小学音乐课堂;课堂记录;音乐教育
在此次观摩过程中,学习了有关中小学课堂音乐教育的相关知识,了解应该如何运用音乐让学生们感受和理解自然、人文社会以增加其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在音乐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到乐理知识,掌握一门乐器和唱歌技巧,更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老师的神圣使命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因材施教的也是重中之重,
笔者有幸于2017年3月30日到八一中学参加北京市中学音乐教育研讨会。会议开始时,安排为我们做开场讲话的是八一中学音乐教研室组长梁老师。他在会议中曾说:“音乐教育是一门培养孩子审美、文化、配合及感知的综合类课程”。就笔者的理解,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教会他们如何看总谱,在学习如何看总谱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音乐,对音乐有基本的识别和鉴赏能力;二是培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集中力和合作精神。比如,让不同的孩子来演奏或演唱一个单位拍中的前后半拍分别,要求他们至少坚持四个小节也就是八个单位拍等。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中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最后,则是要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比如,在乐队演奏中所有的同学都不可任意妄为,必须听从指挥老师的安排,这样才能保证乐曲的完整性和可听性。
另外,为了确保教学效果,如何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也是施教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首先是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尽量多的让学生们用器乐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如电钢琴等),而不只是通过单一的合唱形式让他们了解音乐。且即使是进行器乐合奏,也要尽量避免大齐奏的出现,否则将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施教者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应当好好运用乐器这一工具,让学生在教学课堂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其次就是教学内容的丰富化。高中生从小接受学校定制式的音乐教育,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到了高中阶段的学习,施教者应该减少陈述性知识的灌输转而向他们传递更丰富的实践性、技巧性的知识,如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演奏乐器或演唱歌曲表现自己;如何对音乐进行创作、改编,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会议还请来了另一位重量级的老师和我们一起探讨中学教育的可能性——中国“玩转音乐”的项目负责人冯老师。冯老师上课的宗旨是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让他们把音乐“玩儿”起来。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语言,包括旋律语言、节奏语言、和声语言。这些语言让音乐变化无穷,任意搭配在一起就能够成为一首动人旋律。
本次观摩恰逢创编教学,冯老师强调,要在课外学习规矩,把手上的能力练好,让学生们先练习相关曲目,等到他们对乐曲熟悉到一定的程度后,开始教他们练习如何模仿,如:填空,老师出上句,让学生接下句,或老师出一三小节学生填二四小节等练习。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就不知不觉了解了音乐的层次:①纵向层次:旋律层(高音)、②织体部分(和声层加打击乐)、③低音(贝斯)。通过教学生创编音乐,可以让他们很直观的了解到音乐作品,尤其是器乐作品中的层次,与此同时也学习了很多配器相关的简单却很重要且实用的知识。
除了乐曲的创编教学外,冯老师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即使出现了瑕疵也不能够因此而停止音乐。人的记忆都是有限的,实践类艺术在演奏时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演奏者需要做的就是尽力保证乐曲的完整性、可听性,这样即使演出是有瑕疵的也是成功的。但如果出现演奏中断的情况,即使之前的演奏是完美无缺的,这次演出也是失败的。
在整个会议中,两位老师的发言让我受益匪浅。通过他们的讲解,笔者更加了解到在中学的音乐课堂中,施教者应该如何进行教育,而中学的音乐课堂教育有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在中学课堂中,让学生能够了解音乐是什么,可以做到演唱、演奏、表演综合性艺术形式,并能够熟练的识读乐谱就是最终目的。
笔者于2017年4月7日来到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进行了小学二年级音乐课堂的听课、观摩记录。课堂中的几个部分令笔者影响深刻:首先是课程导入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老师用歌唱的方式带领学生们发声,用音乐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都拉回到课堂中来,也让同学们感受到接下来上课的内容。老师弹钢琴伴奏并以歌唱问答的方式向在座的各位老师问好“12 34 |5 — |1 5. |6 3. |54 32 |1 —||”。老师用上行的音阶唱出问题,学生用下行的音阶唱出答案。这种课程导入方式,将音乐贯穿整个课堂,让同学们在课程开始时就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音准及节奏。其次在歌曲《小渔篓》的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留白部分。在这一部分教学中,老师用钢琴伴唱的方式向同学们示范了歌曲《小渔篓》。在歌曲《小渔篓》示范完后,向学生们提出三个问题,让他们在听的同时思考感受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歌曲让他们联想到了什么以及歌曲让他们想象到了什么画面。提出问题后,老师开始了第二遍示范并要求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笔者认为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课堂留白设计,就好像美术一样,在课堂中要留出相当一部分时间是让学生们自行思考的。只有有了他们自己认真思考这一过程,才能够更加深刻的记住他们所学知识,减少他们遗忘的可能。
由于低年级学生难以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欣赏、聆听的却又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在这部分教学中,笔者认为施教者需要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他们不至于在欣赏、聆听的过程中走神。
除此之外,课堂留白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对课堂所学习的内容有了自己的思考,而不仅仅是施教者进行填压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也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习惯于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