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聊斋志异》的戏曲传播

2017-03-12 00:56史原博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21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6期
关键词:聊斋二十世纪川剧

史原博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000)

二十世纪以来《聊斋志异》的戏曲传播

史原博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000)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由于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以及不同的文化视角,自问世以来就被广大民众广为传播。同时以《聊斋志异》为蓝本的而衍生出的戏曲也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优秀作品的传承是由优秀的传播来牵引的,本文就来谈一谈二十世纪以来《聊斋志异》的戏曲传播。

聊斋志异;戏曲传播;聊斋戏

一、《聊斋》的写作背景

《聊斋志异》的写作背景。蒲松龄字留仙,终生为考取功名努力这,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能如愿。生平以教书为生,晚年才补碎贡生刘世德先生认为蒲松龄一生一共考试八次,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康熙十八年春(1679),《聊斋志异》在蒲孤愤和对功名强烈的追求欲望的感情之下,他不顾世俗不顾世人对鬼神的偏见,愤然着笔于此书。且不言作品的性质如何,我们知道厚积而薄发,简单地说,有压力就会有动力,《史记》,《项脊轩志》,《出师表》莫不是如此,加之其社会环境,这样的作品传播甚广,是有其理由的。

二十世纪以来特殊的历史背景。其一,政府介入《聊斋》的传播,自解放后,《聊斋志异》受到中央越来越多的重视,毛泽东就指出《聊斋》可以当做史料来看,就比如《席方平》这一篇。政府如此的目的无非是为巩固统治,批判否定斗争,缓和矛盾的消极不可取行为。其二,出版者对于《聊斋志异》的推动,随着出版媒体及自媒体的迅猛发展,行业竞争力的增强,出版的经济效益越来越重要,《聊斋》符合大多数读者的审美需求及其猎奇心理。

二、二十世纪聊斋戏的历史背景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转化为戏曲的这样一种存在应运而生。聊斋文学转化为戏曲,是作者本人为天下先的,所以这里不得不提。

文有雅俗之说,汤沈之争就是证明。因两者皆关乎作品的接受,雅服务于文人士大夫,俗却很利于被广大的下层民众所接受。因此蒲松龄晚年致力于将聊斋文学改为俚曲。他在继承明清以来俗曲小调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的基础之上,以民间故事为素材,以淄川方言为主要语言,以曲调紧密结合为行腔原则,创作了一系列供人欣赏的优秀俚曲作品。作者将民间故事集合编排成文学形式的《聊斋志异》,再用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还源于民间,这样的雅俗之间的转换,正是笼络了天下读者之人心,使其影响力剧增,亦开拓了聊斋系列改文成曲的先例,这是戏曲有优秀广泛传播最主要的根源之一。

三、戏曲:聊斋戏

(一)传播层次

戏曲的传播层次,我们在王廷信先生的《戏曲传播的两个层次——论戏曲的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可以看到戏曲传播可大致分为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本位传播是戏曲传播的第一个层次,它主要指戏曲舞台艺术的整体传播和分支传播,主要靠民俗来进行;延伸传播是指在戏曲本位传播基础之上对戏曲艺术各类讯息的传播,是第二层次,它则主要体现在广告发布、演出评论、新闻传递、知识教育以及对造型艺术的渗透方面。虽然本位传播在农耕社会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在戏曲的文学层面上,后者是更为容易表达的,二十世纪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第二层面也显示出了它的必要性。

二十世纪以来,经过不断的编创与出演,聊斋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民国时期由成兆才改编的评剧《花为媒》开辟了作品改编的先河。

(二)戏剧性

首先二十世纪的戏曲传播越来越突出了戏剧性。我们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中看到:“宋之滑稽戏,虽托故事以讽时事,然不以演故事为主,而以所含之意义为主”,得出了“以歌舞演故事”的著名论点,宾语是什么?“故事”,所以在古时戏曲的故事性即情节性是很重要的,古人注重的是诗意的创造,就如琴挑,就如男女间互对诗歌的情形,这也许就是对唱词韵律优美,情境诗意的一种古典的追求吧,但在20世纪之后,中国国门打开,西方大量戏剧理论输入后,西方的“戏剧性”情节的曲折和构设是中国戏剧家和改编者越来越注意的地方。这种戏剧性的理念越来越影响着《聊斋志异》相关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就如吉剧《骂鸭》,原作仅仅二百字,但经编剧的动刀,增加了许多本没有的情节和矛盾冲突,便诞生了一部新的戏剧性得到巨大提升的讽刺喜剧。

(三)两个剧种的聊斋戏

其次不得不谈的是两个剧种的聊斋戏:川剧聊斋戏和京剧聊斋戏。

川剧聊斋戏是其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一员。三百多个剧目中,川剧聊斋戏占了三分之一。杜建华老是对于川剧聊斋戏的研究,可谓深入而有深度。川剧聊斋戏的成长与繁荣是有其原因的,在杜看来,可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上,川剧是流行于民间的地方戏曲,因而他的大众型是和《聊斋志异》的通俗性,属于民间的特性是相吻合的。客观上来说,巴蜀移民文化具有兼容性,它和四川思想学术界的人文思潮,聊斋精神有相似之处。

杜建华在《<聊斋志异>与川剧聊斋戏》中曾经总结独立演出的聊斋戏135出,正本戏91出,折子戏44折。具体见原书,本文不再一一列出。川剧聊斋戏有三个发展高峰。第一个是《聊斋志异》的第一个刻本青柯亭本出现 以后至民国初,由剧作家冉樵子。黄吉安改编的聊斋戏。第二,建国初期,四川省在1954年成立的川剧剧目鉴定委员会,重新整理和改编了聊斋戏二十多出,如 《宦娘》、《促织恨》等。第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川剧聊斋戏就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如《瑞云》、《井尸案》等。

京剧聊斋戏是聊斋戏最先由小说改编成戏曲较成功的一批地方剧种。陶君起在《京剧剧目初探》中著录有四十一出,收列聊斋戏30本:《马介甫》、《珊瑚传》、《孝妇羹》、《田七郎》(义血酬恩)、《婴宁一笑缘》(憨婴娘)、《心欢乐》、《姊妹易嫁》、《荷花三娘子》(荷花配)、《鸳鸯镜》、《西湖主》、《江城》、《晚霞》、《连锁》、《金生色》、《花姑子》、《伍秋月》、《莲花公主》、《长亭》、《胡四娘》(势力眼)、《细柳》、《巧娘》、《青凤传》、《宫梦弼》、《粉蝶》、《青梅》(才子佳人)、《梅女》、《义烈奇缘》响果)、《聂小倩》、《人鬼鉴》、《奇异传》(陆判十王庙奇医传)。

四、传播对象

最后一点要说的是传播对象:具有民主意识的广大人民群众。二十世纪之后,民众带有很强的民主意识。二十世纪改编的戏剧大多都是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与新时代的民主意识结合起来。就如吕剧批判黄尚书仗势欺人的专职意识,赞美危难救人的现代意识,在初层的观剧心理上满足了猎奇心理,在深度的情感表达上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对美好品格美好社会的愿望,这是能从聊斋戏的传播中能体现出的东西。所以说读者是我们创作时必须要考虑的,那么在此之前更应关注大众的审美,由俗转化为雅,再由雅转为俗,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被接受,继而能流传。

[1]苗怀明:二十世纪蒲松龄及《聊斋志异》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刊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06.

[2]杜建华:《聊斋志异》转化为戏曲的十种方式——以传统川剧为例[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3.01.

猜你喜欢
聊斋二十世纪川剧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密码破译
聊斋书介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聊斋杯”精品石选登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川剧条纲戏舞台创作探究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我的川剧变脸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