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述琼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610500)
现代性视域下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认同路径
黄述琼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610500)
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认同路径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要提高自身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文化认同, 只有不断完善自身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才能在现代视域下立足,与其他民族文化完成平等交流;另一方面,在现代性的视域下,少数民族电影处于一种新的存在语境中,要求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与现代相适应,符合时代性需求,目标以实现更多人的艺术文化认同, 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多民族国家;文化视阈;叙述认同
对于当代电影现状来说,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研究大多以少数民族的文化作为少数民族电影传播的核心内容。 而少数民族文化的定义是什么? 是一个界限明确的、永恒不变的定义,还是伴随不同时代要求而改变的领域。其实我们所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文化内涵不再是单纯的文化形态,而是包括复杂历史、民族文化以及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多元文化形态,更不能脱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以及中国电影的事业与产业并行的生产机制等现实语境。总而言之,现代化语境中的少数民族电影的产生与被接受的道路是曲折的、布满荆棘的。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领域中,民族作为文化与政治共同体在中国团结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纳日碧力戈认为,族群从本质上说是情感--文化共同体,民族学家将中国的少数民族划分为族群, 而非国族意义上的民族。所以,无论是从文化层面上还是从艺术层面上,文化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一不将促进少数民族电影的成长。在少数民族电影研究的现有成果中,常常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处于对立当中,其中“十七年”系列电影尤为突出。如《摩雅傣》的故事破除了旧社会的迷信,赞美新社会将其命运改变。 采取类似模式的还有修路、民族地区互助组等题材表达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其均在反映正反二元对立下以新胜旧的政治寓言。服从于政治,承担着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相对立来看,是片面的,并不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真实体现。从美学角度分析,中国影视艺术集中表达的是矛盾。这种矛盾是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的聚集与冲突。自诞生起至今,中国电影的发展从未从社会矛盾与文化矛盾中脱离,相反,它一直默默倾听时代的声音。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即是基于现实矛盾的美学精神。
在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认同研究中,什么样的文化才是属于少数民族文化是政治与美学的冲突中的现代性问题。以王志敏的主张为重要例子,他认为少数民族电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中,作者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身份原则比题材原则更重要。因为,作者原则不仅包括题材原则,而且还包括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严苛地限制了电影的创作者、内容以及作品的表达形式。民族电影的内容、传播介质还是表达形式都是变化的、流动的。电影作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要将文化进行改造和建构。詹姆斯W.凯瑞提出传播仪式观。他认为媒介的传播不只是信息的扩散,还是在时间上对一个国家的关联; 传播过程是建构和共享文化的过程,它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行为。所以,通过媒介的传播和建构,生活中的民族文化不再和电影所改造得来的成果是同一文本。
如利科所言,对于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认同的途径中认同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固定认同,即自我在某一个环境中被赋予身份,由镜像式的心理投射给予定位,这种认同只是固定的属性和定位;第二种认同则是通过文化的建构和时间的积累,不同情况下产生相对应的关系的叙述认同。叙述认同会在文化的规范和不同时空下,产生不同的形变。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表现民族特色的同时,也表现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想象。国家的民族政策表明了少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与少数民族地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则通过对和谐的民族关系的再生产,强化对一体化国家认同。《圣地额济纳》中男女主人公的关系对应着国家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描写,还体现在对边疆--中心叙事形式上。少数民族从边疆向中心的靠拢表明了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归属感。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兴盛、和谐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仅是各民族多元文化交流的最佳媒介,也是重构团体记忆,再生产和谐的民族关系, 强化中心与边陲的联系的重要工具。
要实现现代性视域下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认同路径首先要做到文化自觉、重视文化的叙述认同,与其他民族文化完成平等交流,将少数民族的优秀智慧和思想哲理融入电影当中,通过对少数民族现代视阈的反省来反思人文关怀, 在反思中唤起人们对文化多样化的关注和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在现实矛盾中寻找其真正的艺术价值。通过想象国家与民族的关系以强化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充分发挥国家认同的隐性功能,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1]纳日碧力戈.问难“族群”.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3(1).
[2]张同道.20世纪中国美学变迁与影视艺术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9(3).
[3]王志敏.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界定问题.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金鸡百 花电影界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4][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5:7.
[5]廖炳惠.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6]陈剑雨.重视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中国电影家协会.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五届中国 金鸡百花电影界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100.
黄述琼(1964- ),女,四川成都,副教授,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