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甘肃省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000)
人本理念下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路径探究
王 琳
(甘肃省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000)
公共图书馆在服务社会、文化创新与传承的职能中一直具有重要作用,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管理理念和方式的革新对于进一步发挥图书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新时代下更加要求公共图书馆管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助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管理创新步伐,全面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人本理念
信息化、竞争力是新时代下尤为重要的两个主题,公共图书馆也依托于新的时代背景而不断发展。随着图书馆形式日趋虚拟、馆藏结构日趋多元,图书馆服务方式呈现出个性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新的驱动力使公共图书馆亟须在人本主义的指导下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组织行为。从实践中看,我国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在管理方式上还是沿用了传统的重物轻人的管理模式,将图书管理和管理制度放在突出位置上。一方面,以保护文献为中心,强调图书管理的规范性,与读者的沟通更多集中于图书保护、归还期限和处罚措施等方面;另一方面,以科层结构为主体,注重组织中的层级结构,强调命令的有效执行,管理中的决策权集中于少数管理者手中,大多数馆员只是按照上级指示照章办事,缺少对图书馆管理和运行的发言权和建议权,馆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往往在死板僵化的工作过程中被消耗殆尽[1]。新时代呼吁新思维,新思维创造新模式,因而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必将借此革新,制度的落后不应当成为广大社会读者追求真知的阻碍。如何通过人本观念的植入来改变过往重物轻人的管理方式,是摆在图书馆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2]。
人本主义的图书馆管理理念是一种双向维度的价值追求,首先要求图书馆以读者为本,充分尊重读者的诉求和愿望,向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其次则要求图书馆管理者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姿态接受馆员的管理意见,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读者人本主义角度出发,任何图书馆都是以“人”为中心,充分关注读者的意愿,满足读者需要不仅是图书馆管理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其管理模式是否成熟的关键。因此,对读者的人本主义关怀要求未来公共图书馆需要实现3个重心的转移,一是从图书本位转向读者本位,二是从严守规章转向灵活变通,三是从均衡化服务转向个性化服务。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以人为本的读者服务方式则既要体现在“入口”也要体现在“出口”上,即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植于在公共图书馆的整个业务流程中,要落实在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整合上,同时也要落实在咨询和信息传递上。长期以来,由于藏书观念的影响,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在于“书”,管理者和馆员也常常是站在书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而把读者的想法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更有甚者将读者与图书对立起来。在此观念的影响下,造成了图书馆与读者的两相割裂,这样一来就从根本上使图书馆失去了服务读者的功能。
从管理的人本主义角度来看,新时期的图书馆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包容地将图书馆馆员纳入管理决策体制之中,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他们施展才干、自我实现的平台,发挥基层工作人员的潜能。与此同时,也要将馆员的需要和图书馆战略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努力为图书馆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得以改进,尤其是在服务质量提升和服务流程简化上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大部分图书馆在理念上依旧没有把人放在首位,忽视了主体的重要性,既忽视了读者的需求,同时也漠视了馆员的个人诉求。这种认识上的落后,在无形中对图书馆功能作用的发挥产生了消极影响。
首先,重馆藏,轻读者。从当前的公共图书投入情况来看,馆藏支出依然在总支出中占据着较大比例,这直接说明了大部分的公共图书馆仍然没有调整好或厘清人本理念下馆藏与读者之间的先后顺序。对于依托人本精神的公共图书馆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认识图书馆收藏的价值和最终目的是在于使用,因此,在收藏上投入较大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其次,重技术,轻技能。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的普及,当前许多公共图书馆开始转型考虑集线上线下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建设,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建成了图书馆大数据库,为广大师生读者借阅图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馆员技能培训则稍显落后,更多依靠的是馆员自身在工作过程中的摸索。
服务的提供者与接受者都是人,因此服务是给予人的服务,其根本是要体现出服务的人性化追求。在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时代环境下,读者对于文献资料的需求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个性化的变迁,但是由于人本主义认识不到位、不深入,这就使得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依然难以满足时代的需要,服务方式依然没有从被动变为主动,服务模式依然没有从僵化转向灵活。
一方面,服务内容死板。受制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公共图书馆服务在内容上仍然停留在“借”和“还”的单一向度上,忽视了读者的需要。虽然文献保护功能是总体功能中的重要一环,但仅仅强调这一功能的图书馆终将会被历史所淘汰;另一方面,服务方式被动。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被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被动等待读者上门,没有渠道对读者的需求展开主动调查,探索满足读者要求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在当前自媒体的时代背景下,绝大多数组织都拥有自己的移动媒体渠道,例如微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可以及时发布信息与受众群体开展有效交流,但是公共图书馆却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好。其次,由于受重图书轻读者观念的影响,馆员在与读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很难避免沟通的困难、误解甚至是冲突,这在根本上对人本精神图书馆的建设造成了相当消极的影响。最后,是业务流程与部门布局上的不合理。虽然当前一直强调流程简化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既定布局的改良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因此公共图书馆依然存在不方便读者的因素。
从图书馆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来看,服务的质量与品质与图书馆馆员的受重视程度相关,无论是从经济人还是社会人的角度出发,任何人都会更加愿意在受重视程度高的组织工作,在越受重视的组织,其工作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更高。馆员的人本理念管理是促进馆员健康发展、推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校图书馆馆员管理依旧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待遇制度安排不合理。本文一直强调图书馆馆员需要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要突出奉献和人本主义的精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馆员在社会中首先还是以“经济人”的身份所存在,对物质的需求是任何馆员最基本也是合理的需求,而且物质激励与人本管理本身也是不冲突的。从笔者多年从事图书馆工作的经验来看,大部分图书馆馆员对于待遇的追求是相对性的,这种相对性不在于对待遇绝对数额的追求,而在于横向之间相互比较所形成的公平感,在行业系统内部的比较中,不可否认的是图书馆馆员的岗位工资和福利待遇远远低于其他部门,这也是造成馆员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其次,管理体制行政色彩浓重。管理体制决定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员意识,而人员意识的形成则是构建起组织文化的基础要素,想要实现人本化的管理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体制和组织文化行政倾向过强的问题[3]。从当前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来看,行政管理权力过于膨胀,学术权力相对弱化,馆员队伍中行政本位的思想也很突出,导致对馆员主体地位的忽视,馆员自我管理、参与管理的水平不高,从而影响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效率。
首先,树立提升馆员综合素质的管理理念。倡导多方参与、大众决策、群策群力的民主决策机制,无论是在图书馆管理的大方向还是小调整中都要充分考虑馆员的意见。馆员参与到决策制定、计划形成、组织实施的全过程中,有助于培养馆员的主人翁意识,让馆员真正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命令的被动接受者,更是决策的制定者。这样可以调动馆员的积极性,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同时,要引导馆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鼓励馆员参加继续教育,提升文化素质水平。另外,要加强馆员的道德素质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导向,人本精神的馆员管理体制不能够脱离思想教育而存在,因此,要通过各种灵活的方式方法来对馆员进行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训。馆员是图书馆的一线工作者,在创新图书馆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同样重视培养馆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馆员真正献身于图书馆事业,全心全意为广大读者服务[4]。
其次,提高图书馆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任何组织是否能够有效地实现其组织目标与管理者自身的素质高低密切相关。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管理者想要实现高效管理,需要从自身做起,做到严以律己,以坚强的意志和正派的作风影响馆员,让馆员从内心真正地尊重管理者,认同管理者的决定,从而更好地执行管理者所下达的任务。
最后,增强组织内部的协调能力。在构建图书馆内部的沟通平台时,要注意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岗位轮转的方式让所有馆员了解到所有岗位的工作内容,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另外,也可以召开馆员工作交流会,让馆员相互借鉴经验。
由“馆藏导向”向“读者导向”转变不仅是当前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着力构建人性化借阅环境。图书馆的内部环境要以“人书合一”、“情致高雅”为最基本的建设依据,重视读者的感受,让读者能够在图书馆静下心、省下心、放下心,给读者提供较好的阅读体验。当然,良好的阅读环境并不是要求高校图书馆需要太过华丽的装饰,在无形中造成资源的浪费,内部环境的改善要尽量遵循“简约而不简单”的原则。
其次,图书馆的设施摆放要体现人性化的要求,当前很多图书馆设施齐全,从表面看来已经可以满足读者的全部需求,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往往事与愿违,给读者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1)简化书库方位指示库的标识,尽量减少代码类的指示方式,保证读者能够看得懂、找得到。(2)在布局上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性,在不破坏整体安排的情况下,尽可能考虑到较为极端情况下的读者情况,书架、书桌、座椅之间的间距必须以让读者感到舒适为基本标准。(3)在自习区设置插座,方便读者在借阅和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电子设备。
最后,提供形式多样的人本服务。可以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时代的便利条件,仿效政府部门建立公共图书馆的“两微一站”,全面覆盖移动电子终端,打破时空界限与读者进行交流。建立方便读者查阅所借书目情况、办理借阅手续的网络移动平台,为读者简化不必要的流程,节省读者借阅图书的时间成本[5]。另外,要建立匿名读者信箱和定期举办读者交流会,了解和把握读者不断更新的诉求,接受读者的监督。
人本精神下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是一个综合性的、全方位的管理模式,为了监测管理体制的人性化,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以量化的方式加以衡量。
首先,读者满意度评价标准。该项评价标准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阅览室设置(书架和阅览桌的设置);馆藏文献(包括纸质文献、光盘和数字化资源)的质量;馆内温度和湿度;书籍摆放的整齐程度;馆内环境的清洁度;馆内照明状况;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以及文献的更新速度与新技术电子设备的引进等。
其次,员工满意度评价标准。该项评价标准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员工工作环境的安全性、舒适度;员工工资、福利待遇;员工职业规划、发展状况;员工培训制度以及领导对员工的重视度等。
再次,信息资源质量评价标准。该项评价标准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信息本身的权威度、准确度、客观性以及新颖性。
最后,完善结果反馈机制。该项评价标准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1)正式的反馈机制:通过设置意见箱、意见簿,网上建QQ群、BBS等方式收集读者的信息需求;(2)日常的反馈机制:成立读者委员会、举办读者座谈会,获取读者对工作人员服务的满意度信息;(3)主动的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主动了解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通过这几种形式搜集反馈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形成报告,全面、公正地评价人本管理实施的结果,进而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1]彭丹.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于晓冬.新世纪图书馆的创新管理[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5(4):27-28.
[3]王喜和,肖希明.图书馆管理创新之路的探索——科层制管理与人本管理的融合[J].图书馆杂志,2009(11):19-22.
[4]符露.从公共管理视角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J].河北科技图苑,2010(2):18-20.
[5]肖希明,王喜和.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J].图书馆论坛,2009(6):63-67.
G40-03
A
1671-1246(2017)22-01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