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的新征程
——“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高层论坛”综述

2017-03-11 20:06:06贺予飞
网络文学评论 2017年3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少数民族文学

文/贺予飞

2017年7月24日至26日,“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高层论坛”在避暑“林城”贵阳举行。论坛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中南大学研究基地、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主办,《小说评论》编辑部、《网络文学评论》编辑部协办。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葛建军、贵州省作协党组书记张绪晃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相关议题建言立说、论道亮剑,在时空跨度、思想深度、现实热度与批判力度等方面达到了网络文学研究新的高度,具有开创性、突破性和历史性意义。

一、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发展面貌的宏观体认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学特色和网络文学的民族阵营,成为中国文学中一支不可小觑的文学劲旅。中南大学欧阳友权教授指出,我国55个少数民族已经有蒙古族、藏族、苗族、土家族、彝族、侗族等27个少数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文学网站,陆续涌现出中国民族文学网、三苗网、侗族文学网、穆斯林文学网、西域风文学网等与少数民族文学相关的网站、频道和论坛100余家。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增长迅速,血红、金子、公里、虹玲、米米七月、宋炳龙等一批少数民族实力名家长期活跃于各大网络站点。具有民族特色的网络文学已打造出少数民族作家新的精神家园,是文学新秀诞生和成长的摇篮和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力军。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队伍中,欧阳文风、徐杰、龚举善、马季、肖惊鸿、杨玉梅、潘年英、苏日娜、乌兰其木格、石曼婷等专家学者和少数民族批评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有深度的论文。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网络文学一项重要而富有特色的板块,但仍然处于蓄势待发的创生期和成长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网络写手多,知名作家有待成长”“作品丰富,但精品力作不多”“理论研究稀缺,批评成果薄弱”的三大“短板”。就此,他提出了发展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三条路径:一是要增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认同感;二是加强母语体验,以民族性来弘扬民族精神;三是建立一体多元的网络文学的发展观,在少数民族文学趋异与中华民族文学趋同之间形成一种文学张力。

与会专家们切入网络现场,以史学眼光和空间定位来调试思维聚焦,关注文学变迁。湖南省委讲师团欧阳文风教授归纳出我国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共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转型期三大阶段,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模效应。发展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具有重要意义。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学新人的培育,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而且传承和发展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全新的草根文学,正以强大的向心力构筑少数民族新的精神家园。海南大学杨彬副教授从历史结构出发,认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与汉族的关系呈现出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主导语言方式、时空观念和历史功能的区分定义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少数民族的独特历史使命和未来态势都值得在新的高度上加以认识和重估。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编审庄庸从底层设计到顶层设计的思路梳理了中国网络文学的生态空间分布图景,并以区域化、大数据到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切入,探索了中国网络文学“贵州模式”的可能性路径。贵州可以利用丰厚和内生的地理文明和资源禀赋,探索和实践“互联网+”形态业态和生态,重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母题、故事原型和类型模式,在“中国题材、全球视野”背景下构造出独特的“中国智慧,贵州模式”。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从文学、文化、政治、社会等层面高屋建瓴地总结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价值与作用,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他指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是中国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仍属薄弱环节,需要大力加强创作、研究、评论以及宣传推介工作。研究者们应当注意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特点和规律,从研究少数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题材中去寻找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特点,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特殊性在网络文学中得以体现。他提出,网络作家在创作中应当树立一体多元的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以客观地、历史地眼光书写文学,防止大汉族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倾向,并表示今后将加大对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扶持力度,争取尽快把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的短板补上。

二、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基础理论的纵深扩展

如何界定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解决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身份认同问题,是本次论坛讨论的焦点。贵州财经大学周兴杰教授梳理了以题材、族别、语言作为考量标准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界定方式,认为这些标准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他对比了“互联网+”概念的提法,提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界定也应回归到语用学这一本体形态,将落脚点放在“少数民族+”之上。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在遭遇读者群体这一“新部族”后,以“少数民族+”的方式在多样化的类型下重写民族史诗。欧阳文风教授认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是指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以少数民族为题材发表在网站上的文学作品。他提出以少数民族网站为主的平台归属方式来界定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湖南科技大学袁新洁教授认为界定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方式需要理论创新,他以贵州“千岛文化”为例,从文化的视角来区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北京大学邵燕君副教授以文化立场切入,认为判断文学作品是站在大汉族的立场或是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是界定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关键。陈崎嵘认为,相比题材、文化、网站等划分方式,以作家族别的方式来界定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最具稳定性和操作性。欧阳友权教授提出,题材、族别、语言、平台、文化等都可以作为界定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方式,学界应该采用更宽松的标准来对待少数民族网络文学。

民族性作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主要特质之一,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爱读文学网总编吴长青认为民族性的基础是文化认同,以90后为主体的网络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其接受效果要远超传统纸媒。他还指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中的“民族性”流变及在文化融合中的退场是繁荣网络文艺亟待需要警惕的问题。河北保定市作协副主席桫椤认为,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的新形态,为少数民族写作处理“民族性”与“大众性”的关系提供了有利契机。平衡“内部”和“外部”的双重身份,使“民族性”逐渐成为“大众化”的内容,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中南大学博士生贺予飞认为,一部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之生成,不能简单地打上地域、场景、民俗、宗教等形式化标签,文化观念、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等才是民族性的骨血,它影响着文学作品的人物塑造、情感形式、叙事张力、审美风格、价值判断等诸多问题。

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理论的纵深拓进中,很多思考路径具有开创意义。杭州师范大学刘克敌教授认为,网络文学创作早已得到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学创作界的承认,其相关理论探讨也开始进入深水区。他指出了网络文学研究中的知识谱系性问题,认为批评家亟须提高专业素养,走出传统的阴影。中南大学禹建湘教授探讨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IP产业路径,他认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一方面可以学习网络文学中已有的产业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可以研发少数民族诗歌IP、音乐IP、PGC生产的产业开发路径。鲁东大学何志钧教授以大数据产业角度切入,提出少数民族网络文化借助大数据进行深度智能分析和建模,可以促进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与文化生态建设,推动少数民族文艺资源开发和网络文娱产业发展。贵州财经大学冀志强副教授从媒介、模仿、消费、快乐四个关键词入手,归纳和剖析了文化理论视域中的网络文学症候。《网络文学评论》执行主编世宾从办刊策略出发,就刊物所涉及的责任范畴,譬如及时跟进网络文学创作及相关产业链的动态,梳理网络文学发展脉络,积累网络文学史学资料等角度,提出了网络文学史构建的可能性。

三、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批评与创作的互动实践

理论批评与文学创作互动火热,成为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的7位成员对血红的系列作品展开了细致深入的文本解读与品评。中南大学聂庆璞副教授对于血红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出其作品主要存在虐女倾向、文化多元性、丛林法则等特点。作品主题中所展现的流氓英雄主义、流氓爱国主义、流氓民族主义戳中了网民读者的爽点,是小说成功的关键因素。贺予飞将血红的创作放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网络转型中,从“变异种子”“侠匪形象”“生命价值”出发,剖析了《升龙道》的少数民族网络转型方式与意义。邓桢认为,血红的“流氓四部曲”作品展现了“痞子文化”的魅惑感,并对血红作品中的欲望性和反女性写作提出了改进建议。严立刚认为《巫颂》是以穿越的方式建构巫的世界,作品构思独特,想象大胆,文字厚重、扎实。张若玉从《邪风曲》亦正亦邪、非人非仙、魔道兼修的人物形象分析了其精神内核。李树把《巫颂》看作网络文学洪荒题材的里程碑,以虚实结合的角度解读神话时代的洪荒世纪。苗雪宁提出,血红的《逆龙道》所构建的异人世界是一种乌托邦的救赎,也是对当下世界的超越。针对各位专家的评论,血红不仅进行了热切回应,而且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会。他认为,网络文学是传统文学这棵大树上的寄生藤,少数民族文化为网络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养料。他坦言,各位专家提到的一些思考角度能启发他今后创作出更高质量的作品。

除了研讨血红的作品外,还有一些学者对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中许多具体作家、文本以及现象都进行了批评实践。山东师范大学周志雄教授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出发,剖析了网络小说的创作之源。他以《紫阳》《将夜》《花千骨》等为例,分析了网络小说中的正能量叙事、散点透视、多角错位、挖坑与悬念设置、成长模式等写作技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继承。他认为,网络小说讲述的是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故事,能够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探索了新道路。西南石油大学学报副研究员程海燕从作品更新速率、自身形象打造、真善美价值观等方面入手,深度评析了唐家三少的正能量书写。贵州财经大学程振红副教授以《医生》和《沧浪之水》为例,阐释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视阈关联。西南大学童龙超副教授从少数民族歌曲歌词出发,剖析了口头艺术的口头行为、声音形态等内涵和特性。

此次论坛是全国首个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讨会,国内主要从事网络文学研究的老中青三代学人悉数到场、盛况空前,研究者们深入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现场,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并行,学理反思与前瞻构想共举,标志着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实现了向少数民族文化空间的新开拓。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少数民族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26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24
揭秘网络文学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16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网络文学的诞生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