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的坚守与创新

2017-03-11 22:57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4期
关键词:学报学术期刊学术

曹 静

(渭南师范学院报刊社,陕西渭南714099)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的坚守与创新

曹 静

(渭南师范学院报刊社,陕西渭南714099)

目前,学报编辑普遍存在数据思维意识不强、数据分析能力较弱等问题,其职业意识,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以及数据开发、应用能力等远远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大数据时代,学报编辑必须增强数据思维意识,树立大数据分析理念,提升数据分析能力,既要坚守学术本位、坚守学报育人功能、坚守人文关怀、坚守工匠精神,又要创新工作内容与形式,审时度势,紧抓机遇,展开大数据在学术出版中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探索,做好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的良性转型发展。

大数据;高校学报;学术本位;人文关怀;工匠精神;创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媒体融合等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数据总量呈现几何式增长,信息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Big Data)时代。大数据在规模与复杂度上的迅速增长,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式,而且影响着企业的运作模式,甚至还引起科学研究模式的根本性改变。[1]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大数据给学术界也同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2008年《自然》出版专刊“Big Data”,从互联网技术、网络经济学、超级计算、环境科学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海量数据带来的挑战。2011年《科学》出版专刊“Dealing with Data”,主要针对科学研究中大数据的问题讨论了数据洪流(Data Deluge)所带来的机遇。近几年,我国大数据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绩,政府、企业、学术界等各界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高校学报作为高等教育院校教育科研、学术研究成果发布的重要载体,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校的学术创新、学术繁荣、学术人才的培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理应紧抓机遇,积极展开大数据在编辑工作、出版行业的应用研究,既要有所坚守,更要有所创新。

1 大数据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美国社会思想家托夫勒早在1980年就预言道:“如果说IBM的主机拉开了信息化革命的大幕,那么‘大数据’才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2]作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热点,大数据以其广泛的潜在应用需求和可展望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已在社会经济各领域产生深刻影响。

目前对于大数据仍未有一个统一并公认的定义。一般意义上,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机器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服务的数据集合。[3]学术界普遍认为大数据具有3V特性,即规模性(Volume)、高速性(Velocity)、多样性(Variety)。大数据的规模性反映数据量级,是指大数据巨大的数据量与数据完整;高速性反映数据产生及变化时效,可理解为更快地满足实时性需求;多样性反映数据类型属性,意味着要在种类繁多的海量数据间发现其内在关联。[4]除此之外,随着对大数据的进一步研究,有学者在3V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新的特性,即4V定义。关于第4个V的提法目前仍不统一,国际数据公司认为大数据还应当具有价值性(Value)[5],而IBM认为大数据具有真实性(Veracity)[6]。

2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的坚守

中国学术期刊出版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对学术出版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学术出版的技术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报编辑应利用大数据带来的更精细的市场调研、更精确的目标用户、更精准的针对性服务,认清大数据带给学术出版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创新本质,坚守学术本位,强化学报育人功能,对作者、读者、审稿人等用户给予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提供细致入微的学术服务,在编辑出版中坚持学报内容为王,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学术精品,提升学报的社会影响力。

2.1 坚守学术本位

多年来,学术期刊以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为导向,以进入各评价机构的来源期刊为目标,追求作者职称学历层次、被转载(摘)率、被引率、影响因子、下载量等各项指标。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与科研任务考核中,亦是以各家期刊评价机构所收录期刊为准则。因此,一些学报往往为了进入核心期刊行列,约名家、大家的稿件,优先发表职称、学历层次高的作者文章。能发表学术水平高的科研成果,这本无可厚非,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科、专业等差异,并不是十分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学术质量。同时,这种现象还催生了一批论文代发机构,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术出版的秩序和生态。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西北大学侯伯宇教授一生成果卓著,学生在帮助其整理申报科学院院士的材料时,发现他居然舍弃了发表在影响非常大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反而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非常不解。侯伯宇解释说:“有些论文虽然发表的期刊档次很高,但实际学术价值却不及另一些论文,我要选择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7]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大数据时代,用户需要的是学术信息,是某篇文章,甚或文章中的某个部分,学术成果的发表不再是学术期刊的专属,以往学术期刊的优势会被淡化,现行的以编辑部为单位各自为政的办刊模式终会被一种更优的模式取代,刊与刊的边界正趋于模糊[8]。学报编辑应借助网络数据、科技手段及专业素养,有效地甄别稿件质量,精选学术价值高、生命力强的符合自身学报特色的优质稿件。学术期刊应回归学术本位,学报编辑应始终坚守学术质量是学报的生命线。

2.2 坚守学报育人功能

高校学报扶植各学科领域的新生力量,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是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9]赵大良编审就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专门做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长江学者计划的特聘教授,还是两院院士,其成长都与本校学报有关系,或是其第一篇文章发表在本校学报,或是当时发表文章时其身份是副教授以下,甚至是学生。“那些在高校学报发表论文的学生或青年教师,尽管不一定全部成长为拔尖人才,但也是各个领域的骨干。”[10]毋庸置疑,无论说是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的一种方式,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都不能抹杀高校学报在我国,特别是在高校科技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尽管学术期刊普遍具有育人的功能,但由于高校学报与高校之间的隶属关系、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师生关系,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是其他学术期刊所无法完全替代的。高校学报在培养研究生的严谨科学作风、学术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成效显著。[11]

目前,受诸多因素影响,一些学报为了跻身核心期刊梯队,或多或少地挤压了硕士研究生,职称、学历层次较低的年轻教师的发文空间,严重弱化了学报的育人功能。

大数据时代,学报编辑应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搜集、挖掘、分析年轻作者的学科专业、研究兴趣等潜在的有价值信息,甄选出学术态度严谨、学术诚信高且有一定学术能力的潜在学术人才进行重点培育。首先,学报可针对该类作者开设专栏。如《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开设的“蓓蕾园地”就是以刊发硕士生群体文章为主,兼顾本科生群体文章的栏目。其次,针对年轻作者的来稿,学报编辑应本着尊重、平等的态度与作者积极沟通,无论是宏观上文章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还是微观上文章的结构层次、逻辑关系、表达方式等,都应提出中肯的意见。对于有可取之处的稿件,尽量给予作者修改的机会,通过反复讨论,多次修改,直到达到发表的要求。最后,学报编辑应与年轻作者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学报编辑与作者探讨学术问题,交流学术观点,甚至共同参加学术会议等,为学报的发展储备优秀的学术团队。正如巴金所言“作为编辑工作者,你们应当把自己看作这个园地的园丁……你们还有将‘萌芽’培养成树木的责任”[12],高校学报编辑应坚守学报的育人功能,把一批批有学术潜能的青年作者,培养成各个领域的优秀学术骨干。

2.3 坚守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编辑对作者、读者的人文关怀源远流长。出版大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内部宣扬“奉作者、读者为衣食父母”的理念,并且也身体力行。鲁迅、巴金、叶圣陶等编辑大师所秉持的一切为了作者和读者的人文关怀精神,更是体现出一代编辑大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编辑与作者、读者的沟通交流基本通过电话、手机以及电子邮件、QQ、微信等网络通信工具进行,编辑、作者、读者不用见面就可以完成相应的工作。诚然,网络的确给编辑工作带来诸多便利,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的虚拟性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陌生,编辑与作者大多就工作问题进行沟通,学报编辑的人文关怀精神体现不足。

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级。[13]无论技术如何先进、社会如何发展,人的基本需要都应得到重视。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应坚守人文关怀精神,充分尊重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热情而真诚地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努力提供精准服务,满足他们合理的个性需求。

2.4 坚守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编辑活动中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14]大编辑家鲁迅一直十分重视书刊的编校质量,凡他编的书刊,一定亲自校对。他在《三闲书屋校印书籍》也曾说:“宁可折本关门,也不偷工减料。”资深出版人张静庐评价亚东版的旧小说时说道:“……错字的确不曾有。据我所知,汪原放先生每一部书的校对,总在十二次以上,其工力与耐性是值得我钦佩的。”[15]鲁迅、汪原放等等名留青史的大编辑家的这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代代编辑同行学习,他们所取得的令人钦佩的成绩,更是无数出版人一生都在竭力追求的出版臻境。

大数据时代,学术出版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对学术期刊的编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报编辑更要坚守工匠精神。一方面,网络技术、媒体融合技术的深度发展,促使学术成果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精准性更高,以往传统出版模式下的质量隐忧将会轻易地被从事相同领域研究的读者、专家发现,致使学术期刊形象受损;另一方面,随着学术出版的转型,未来对编辑创新能力(数据搜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统计(计量)、科学评价、网络交互等)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以往存在的“重编辑、轻校对”“重技术、轻内容”的现象,会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学报编辑在学报的编校活动中更应该发扬工匠精神。

学报编辑要以生产高品质文化产品为己任,主动学习新技术,建立大数据时代的立体化思维模式,借助各种新兴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选题策划、约稿、审稿等工作。就内容而言,学报编辑要以严谨的态度对稿件进行选择和审读,判断其学术观点是否新颖,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学术价值;就形式而言,编辑要合理剪裁取舍,使稿件逻辑结构合理,论述严密,同时要注意语法规范、标点符号等细节问题,力求文章内在思想深刻,外在视觉精美,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14]总之,学报编辑应坚守工匠精神,在日常的编辑、加工、校对工作中,多一份严谨,多一份诚信,多一份坚持,把精美的期刊奉献给广大崇尚科学的有识之士。[16]

3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的创新

3.1 树立大数据分析理念,增强数据分析能力

维克托等人认为:“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数据分析思想应做三大转变:一是转变抽样思想,样本就是总体,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二是转变数据测量的思想,要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芜杂;三是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17]大数据时代,学术出版行业的决策应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之上,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在编辑、审稿、校对、排版、印刷等方面,以全新的理念承担数据信息加工、分析和传播的职能。

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增强数据思维意识,提升数据分析能力,获取数据的手段要较传统出版模式下更加多元。学报编辑在工作中,要注重搜集数据资源信息,如各类搜索引擎、高校与科研机构的门户网站、国家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免费中外文数据库、高校图书馆中的各类数字资源以及学报门户网站与投稿系统等等,熟练掌握以上资源信息的检索方法,甚至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论坛等,挖掘一定数量的目标作者;在进行选题策划、组稿时,应先搜集作者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等相关数据,挖掘、分析出作者的学术能力、学术诚信、学术道德等信息,有针对地进行约稿。另外,有学者也探索出编辑可以通过外包形式获取相应的市场信息[18],这在某种程度上既能减轻编辑的工作压力,又能提高出版效率,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3.2 了解用户需求,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

高校学报编辑应利用高校丰富的资源优势,对学术期刊网络大数据进行深度搜集,挖掘学报的各类用户的新的需求,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

一是了解作者需求。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学报编辑才有择优刊文的可能性,学报质量才有可靠的保证。高校学报编辑应搜集学报相关学科领域的作者数据,挖掘其学术背景、研究方向等信息,通过分析、筛选后,对其推送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信息,介绍学报栏目情况,推荐学报所刊发的相关科研成果供作者参考;追踪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推送学报发文目录等信息给各类项目团队;提供作者要求的其他合理的学术服务。二是了解读者需求。高校学报的受众多为高校教职员工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由于专业研究的需求,其往往只针对某一专业方向进行有选择的阅读。读者将从订购某种刊物转向订购相关的文章,甚至是文章中的某个部分。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应积极主动挖掘出读者对学报的需求信息,实时精准化推送相关内容,做到按需出版。三是了解审稿人需求。优秀的审稿人队伍对学报质量的提升和发展显得至关重要。高校学报编辑要充分搜集各学科专家、学者的各类信息,及时优化审稿队伍。除了给审稿专家及时推送学术会议、研究领域热点等内容外,还要提供各种中外文数据库的资源和使用方法以及方便审稿人审读稿件的其他服务。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要因人而异地提供各种学术服务,真正做到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

3.3 创新学报内容,拓展多元出版模式

“学术研究正从过去的单一领域向全领域的方向发展,各学科间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和深入交叉融合,对信息的需求也呈多角度、全方位和智能化。与学术期刊处于同一环境体系的学术创新模式、学术研究范式、知识形态、知识获取及处理机制的改变,都直接影响着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学术期刊必须转型和发展,融入大数据的大学术中去。”[19]高校学报编辑要充分认识到学术期刊转型的重要性、必然性、科学性,率先进入角色,进行学术期刊网络大数据的高端分析,发现学术出版活动的规律,掌握学术出版行业发展的趋势,找出影响学术期刊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统筹规划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

高校学报编辑要创新学报内容,除了过去以文字、图片、表格等表述的平面媒体信息的传统学报内容外,还可以增加论文实验过程的原始数据、实验过程的图片、音频、视频以及作者实地考察、采风所录制的音频、视频等内容。另外,高校学报编辑还要应用大数据的新技术,积极探索以学术期刊为纽带的大数据全产业链和新业态发展路径,学习掌握大数据信息的获取、存储、管理、分析、阅读、协作和共享等新技术,搭建产学研合作、人才对接平台,加快实现以学术期刊为主的全媒体出版,如信息定制、按需印刷、网络出版、云出版等,拓展多元出版模式,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学术期刊的新要求。[7]

3.4 打造特色栏目,增强学报核心竞争力

李宁通过对CSCD收录的部分高校学报的调查分析,发现绝大部分高校学报栏目设置存在缺乏系统性、同质化明显、缺乏活力、设置依据不合理等问题[20],尤其是地方高校学报出现“千刊一面”的同质化现象更为严重。尽管各高校学报纷纷通过创办特色栏目的途径,着力提升学报的品牌形象,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力,人力、物力投入很大,但大多收效甚微。

大数据为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大数据时代,用户需要的是学术信息,期刊是否核心的边界越来模糊。高校学报编辑应主动发挥自身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搜集与特色栏目相关的作者数据,分析其学术背景,以点带面挖掘出一个研究团队并积极联络,推送特色栏目信息、学术动态、研究热点、学术会议、研究专家等信息,团结和影响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群体,建设一支学术能力强、学术态度严谨、学术道德高的特色栏目作者强队,真正打造出学报“人无我有”的至臻精品栏目。

著名出版公司O’Reilly的创始人TimO’Reilly曾断言,未来属于那些能把数据转换为产品的公司和人群。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编辑要紧抓时代机遇,树立数据思维意识,增强信息整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中,既要有所坚守,又要有所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确保学术出版转型的正确方向。

[1]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36(6):1125-1138.

[2][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潘琪,张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3]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6):647-657.

[4]Bryant R,Katz R H,Lazowska E D.Big-data computing:Creating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in commerce,science and society[R].Computing Community Consortium,2008.

[5]Barwick H.IIIS:The“four Vs”of Big Data[EB/OL].(2011-08-05)[2017-10-02].http://www.computerworld.com.au/article/396198/iiis_four_vs_big_data/.

[6]What is big data? [DB/OL].[2017-10-02].http://www-01.ibm.com/software/in/data/bigdata/.

[7]杜耀峰,赵岩,王晓阳,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追记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侯伯宇教授[N].陕西日报,2011-11-30(3).

[8]周小华.“大数据”中国学术期刊的转型与发展机遇[J].科技与出版,2014,(4):102-104.

[9]蒋函,刘雅琴,韩永吉.重点高校学报的功能定位[J].现代情报,2006,26(11):171-172.

[10]赵大良,杜秀杰.简论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J].编辑学报,2009,21(5):380-381.

[11]柳百成.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服务[N].新清华,2005-12-12(2).

[12]巴金.祝青年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萌芽》创刊致词[M]//巴金.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13][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导读[M].李树业,导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14]李静.论“互联网+”时代编辑活动中的工匠精神[J].出版科学,2017,(2):52-55.

[15]张静庐.一本书的诞生[J].读书与出版,1947,(9).

[16]牛怀岗.浅议学术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8):90-93.

[17][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8]何亚明.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编辑工作的转型[J].传播与版权,2014,(5):65-66.

[19]周小华.大数据时代中国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2-18(B03).

[20]李宁.高校学报栏目设置现状分析及作用探讨[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57-160.

The Adherence and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 in Big Data Era

CAO Jing
(Press Agency,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China)

At present,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have poor data thinking awareness and bad data analytical ability.Their ability,such as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ideology,knowledge structure,data exploration,and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so on,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big data era.In big data era,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data thinking awareness,the idea of big data analysis and data analysis ability.They should not only stick to academic standard,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journal,humanistic care,and craftsmanship spirit but also bring forth new ideas to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ir job.They also need to consider the situation and catch the opportunity to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in academic publishing,and finally contributes to good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journal in big data era.

big data;university journal;academic standard;humanistic care;craftsmanship spirit;innovation

G237

A

1009-5128(2017)24-0084-05

2017-10-12

渭南师范学院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大数据时代地方高校学报的转型与创新发展(17YKP12)

曹静(1979—),女,宁夏海原人,渭南师范学院报刊社编辑。

【责任编辑 马小侠】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期刊学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