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娜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
浅谈《黑骏马》中的乡土情怀
谢娜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
《黑骏马》作为张承志先生八十年代重要的寻根文学代表作,记录了千千万万的草原儿女不断成长的历史,同时也是草原人民摆脱磨难的心灵史。小说通过其具有诗意的语言风格以及丰富的文学价值,至今依然散发着特殊的魅力。因此,国内外学者不断地从自然生态、归乡模式比较、语言风格、象征手法等多个视角对其进行阐释与解读。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理论分析法,试图从对大草原魅力风景的赞美、对草原母亲女性形象的爱恋以及对纯粹草原文明的向往中系统阐述了《黑骏马》的乡土情怀。
黑骏马;乡土情怀;草原风景;草原文明
故乡一直都是很多文人无法解开的情结,是思想和感情上的依恋。对于我国文人来说,这种情感尤其深刻。对故土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即使有一天不得不离开故土,也会在生活中体现自己埋藏于心的乡愁。
在文学作品中,对思乡之情进行表达的非常的多。其中,张承志的《黑骏马》中也流露出浓浓的乡土情怀。通过相关的书籍和论文的阅读发现,当前很多学者在对《黑骏马》小说的研究讨论过程中,有的是直接从张承志生平经历入手探究,得出众多关于张承志小说中的“寻根”特点;有的是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来谈论该小说与别的乡土小说的异同,还有从原因入手剖析小说中乡土情怀。所以,在借鉴与创新的指导下,笔者认为需要从《黑骏马》中的乡土情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着手动笔。因此,本文首先从描写大草原的句子及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中寄托着对童年时代美好的追忆;其次,结合作者知青经历以及自幼缺少父亲关爱的特点分析其对额吉、索米娅形象的描写,突显出对来自草原女性的关爱的愧疚和怀念,展现出作者对草原母亲——伟大的女性形象的爱恋;最后,在对作者离开草原,经历了现代文明的无奈之后再次感受到草原文明对内心的抚慰,重获力量,踏上征程的描写,分析作者对纯粹的草原文明的向往这三个层面系统剖析《黑骏马》中乡土情怀。
张承志在《黑骏马》中所描绘的大自然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读者在阅读完之后都非常的向往这样的美景,其对草原美景的描述堪比梁晓声对北大荒的描写成为当今文坛对自然进行描写的新的发展方向。他的作品与一般的对自然风光进行描绘的乡土文学是完全不同的,更加追求对大自然的心灵化和人格化的描写,更加具有象征性。正如张承志对草原风光的描写,能够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黑骏马》中对巴帕和索米娅诉说真情的瞬间,将日出描写的非常的壮观,人们所感受到的意象也是非常不同的,能够感受到在草原美景中,人的超越自然的情感。这是一种当代文学创作非常喜欢采用的自然观形式,正如《狼图腾》作者在作品中假借草原“生态问题”而流露出强食弱肉的“自然观”,被人指责为“法西斯主义”。《藏獒》作品的出现,马上又被人称为是与《狼图腾》完全相反的草原“自然观”,其实细究这些作品,可以说并不具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观”。“自然观”不仅仅包括外部的自然界,还应当包括人的内部的自然。尤其是对于文学而言,恐怕再花大力气描摹外部的自然界,绝对也比不上科学家们的细致和客观。而文学家笔下的自然界即便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冷静客观,骨子里还是充满了人的内心投射到自然界而已。张承志在其笔下所描绘的自然画面,并不是通过读者从未见识过的景色来吸引读者而是以一种以人的情感作为切入点,对读者进行打动,给读者带来深深的启示。
在张承志的作品中,自然不仅仅是背景,也不仅仅是人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它就表现对象,作家通过对它们的表现已经探索一种新自然观。当离开故土9年的白音宝力格重回伯勒根草原时,已经完成了从草原牧人到畜牧厅的科学工作者角色的转变,父亲却很不喜欢他的身份,不了解他重回草原的初衷,根本不理解他重返故乡的心境……他只有在曾经这片养育他的草原寻找安慰。他催马,踏上伯勒根草原,见到阔别已久的故土,当曾经熟悉的事物出现在眼前时,他也对草原产生了感慨,对草原发出了这样的质疑,草原那么的美好,但是那些离开你的人,你是无法感受到他的痛苦的。这是一个漂泊在外游子重回故土对土地最直接的告白,这更像是对草原大地的亲密撒娇。对张承志而言,对自然的表现几乎贯穿了他创作的全过程,从一开始的《黑骏马》《北方的河》到后来的《金牧场》,都是如此,自然、人与神在他的作品中是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表达与中国作家此前的风格确实有相当大的变化。自然在张承志笔下具有的主要是象征意味,不能因此而否定他小说的价值——爱自然、尊重自然的观念在作家们的笔下还很少见。
在《黑骏马》中多次出现对蒙古草原一草一木的赞美。并且《黑骏马》中所描写的草原,有着丰富的色彩,这种绚烂的色彩同时承载着草原儿女的活力,这也是张承志所要追求的故乡美好之处。15岁是儿童和青年的分界,15岁的白音宝力格看到从小一起长大的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得小索米娅时,深深地被吸引了。不知是春季好天气的原因,还是因为小索米娅脱去了皮袍子,阳光照耀下的索米娅散发出独特的光芒,霎时间让白音宝力格心动。情乃情之美,心境的变化引得所见草原风光都有所变化。他骑上3岁马刚嘎·哈拉在草原上小跑。残雪在逐渐昏暗的天色里愈发的白亮。土地在薄暮中颜色很黑。一阵凉风吹过,积雪和炊烟以及春牧场都覆盖上了青的颜色。紧接着,奶奶和索米娅以及白音宝力格等,坐在篝火旁边,自由的进行聊天。这时候的景色不仅有青濛濛的海湾之景,还包括火焰里冒出来的橙色的火星,小河的流水也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各种各样缤纷的色彩汇聚在草原上,在他们的每天的生活中经历着恬静而又与众不同的日夜。这样的白天和黑夜是魅力草原最集中的展现,表现了草原生活非常和谐的一面。
草原有别于现代化大城市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草原与生俱来的恬静美,其自然生态的美是城市中无法体现的,也对草原的宁静之美进行了滋养。此外,草原的美也是对草原人的美的反映。青年时期的白音宝力格对于草原中所发生的一些愚昧和落后的事情,显然是无法认同的,于是他选择离开所养育他成长的草原,离开了他深爱的曾经的家园。然而,在外漂泊近10年,白音宝力格所获得的不是他一直所向往的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生活,现实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主人公曾经认为自己可以很容易的得到现代社会的文明,没有想到的是却是在喧嚣的社会中逐渐的背离自己内心的世界,成天面对的是枯燥的公文和永远不能结束的会议以及人与人不断的摩擦,最为严重的就是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处理。而最终能内心得以平静的依然是深藏在心底的草原以及其中的美好事物。
张承志在《黑骏马》的文本中之所以大量描绘大草原风光,散发浓郁的自然气息,是为了凸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不可抗拒的共生的内在关系,为了表明草原儿女对草原故土无法割舍的浓浓乡愁。
张承志的《黑骏马》载着诗情,合着古歌,泛着大草原的艳艳绿光,向人们展开现实牧民生活的画卷。他把文学家的眼光与人生体验和作为历史工作者独有的观察生活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和谐地结合起来,将自己对草原妇女赤子的忠诚和情人般的爱恋注入其中,浓缩进任何一本有关的历史和生活教科书都难以括尽的人生哲理。
作者按照设计的思路让读者跟随主人公白音宝力格的足迹,骑上黑骏马踏进广阔的大草原去寻找昔日的爱人,倾听他从心底唱出的对母亲高尔基式的赞美。白音宝力格从小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在少年时期,父亲将其送到草原上额吉奶奶的蒙古包里成长,从此便在老人的慈爱的关照下投进大自然的怀抱,与奶奶和她的亲孙女索米娅一起融化在大草原里,长大成人。在整日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之中,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之间产生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并且逐渐发展成为恋人。在白音宝力格返回草原准备与索米娅结婚的前夕,他发现自己的爱人索米娅已经被恶棍黄毛希拉奸污,而且有了身孕。奶奶对这件事情表现的比较麻木,索米娅也开始疏远他,白音宝力格感受到无尽的屈辱和痛苦,决心离开草原。他在14年后重返草原发现奶奶已经不在人世,索米娅也已为人妇。当主人公白音宝力格,骑着那匹见证了他与索米娅爱情和成长经历的黑骏马找到索米娅时,发现曾经一起长大相爱的姑娘在草原上获得了很快的成长。情节毫不奇险曲折,然而挚切情感的发抒、流泻,火炽激情的挥洒、喷涌,痛切的回首,湛深的哲思,昂奋的展望,使小说沐浴在抒情的瀑布之中,具有诗的韵味,诗的意境和诗的美。
白发奶奶是植根于蒙族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的具有鲜明历史感和民族色彩的老妇形象,其生命历程见证了草原古老生活和草原民族的习性以及牧民妇女的命运等。
张承志通过这个形象,把源远流长的蒙族牧民生活的历史长河引渡到作品里,在历史的观照下展示现实。或许奶奶与广袤无垠的大草原贴得太近,融化得太久远了,她那圣洁的心灵缺少现代文明朝露的滋润,也几乎没有受到现代社会种种文明弊病的熏染。她的性格美带着强烈的原始、素朴的色彩,飘逸着古老文明和古老野蛮的混合味。传统美德的凝聚、民族旧习俗的积淀、历史锈迹的透浸,充分体现在白发奶奶所散发出的气质感。索米娅的被玷污毁灭了老人人生流年的最后愿望。但是这并没有在她的心目中激起相呼应的狂澜。在她身上,看不到自尊心被伤害的痛苦,也没有人格受侮辱的愤激和暴怒。她只是带着冷漠的目光注视着草原上比比皆是的丑恶,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宽容和自慰。
作者在充分展示出奶奶的母性之爱和古朴之美后,通过她的形象把我们引进草原的深处,使我们认识到这里并非神话般的圣地。质朴憨厚的牧民无力彻底摆脱原始蒙昧的羁绊,于是兽性的猖獗和肆意发泄被默认了。道德的沦丧被无可奈何地宽容了,与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不协调的“草原的习性和它的自然法律”,在相当的程度上还支配着草原人民的生活,决定着牧民妇女的命运。
索米娅是一个不为丑恶、侮辱、痛苦、艰辛所湮灭,而在人生的旅途中以顽强的毅力,巨大的忍耐力支撑着,以善良美好的心向往着,以勤劳的双手开辟着,以坚实的步履跋涉着,不断走向成熟获得新生的草原女儿典型。作者准确地捕捉到她从幼女到成年妇女的各个不同时期的特征,连缀起她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的剪影,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索米娅的生活轨迹,我们可以在草原儿女面临的艰难的生活外表的躯壳之下,发现草原人们的温情和朴素以及一颗异常刚毅和热烈的心,同时也读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人生和人性的故事”。
索米娅有着在大草原的怀抱里和白音宝力格共同依偎在慈善奶奶的膝下两小无猜的快乐的童年;也有过燃烧着灼人的希望之火,翘首幸福未来的美妙时节;她还得到过白音宝力格热烈的拥抱和多情的亲吻,畅饮过青春和爱情酿制的琼浆。然而,这一切如同缀在空中的七色彩虹,很快就逝去了美丽的颜色。丑恶带着淫荡和狂笑扑向她,玷污了她。在作者的历史透镜之下,索米娅的遭遇,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偶然不幸,使人窥见的是在整个民族的风俗习性、伦理道德、愚昧状态下合理而又合法的具有历史内容的丑恶。痛苦的泪水冲刷不掉留在索米娅身上的污痕。女性的自尊、性格的倔犟和隐忍又使她不愿以哀诉求得情人的宽解与同情(她本是无辜的、纯洁的),这就注定了她的爱情悲剧。她失去了应得到的一切,却又只能把生的勇气和希望寄托在她不该得到、不愿得到而又偏偏得到了的东西——腹中的胎儿身上,这是对草原女儿命运的一个多么荒谬的颠倒和残酷的恶作剧。
索米娅那带着敌视的目光,失声的痛哭和忘情地对恋人狠咬的一口,表明了她身上性爱与母爱的无法统一的尖锐冲突,透露出草原上的一代新女性已经从古老民族野蛮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沉睡中,被现代文明之美所唤醒,有了强烈的感到屈辱、痛苦的自我意识,这是一个多么漫长而又艰难的历史进步。索米娅形象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她没有在受辱受难中沉沦,而是以一种坚韧、顽强的姿态面对生活。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其体态和容貌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她的性格和声音也随之而变。但是她始终没有改变初衷,没有宽恕罪恶,没有丧失善良美好的心灵。对于弃她而去的白音宝力格,她没有不成情人便成仇敌的反目相视,始终保持着对情人的美好记忆和深切怀恋。她希望白音宝力格在有了小孩之后可以送来给她抚养,等养大了再把孩子送还的描述。是表现索米娅人情、人性美的最精彩、抒情的一笔。她要把自己的母爱无私地倾注在旧时恋人的后代身上,以此弥补人生中有情人不能结成眷属的缺憾、以她那高尚纯美的母爱,升华被压抑的情爱,补偿未能实践的妻爱。在此,索米娅的形象达到母性、妻性、女儿性的最完美和谐的统一。伴随时代的进步,索米娅离开伯勒根河,开始从事社会工作,也是索米娅生活方式的一种转变,从野蛮的生活环境中走向现代文明,感受时代的进步所带来的社会文明的发展。她用双手和汗水在对社会的贡献中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成熟起来并获得了新生。索米娅在学校里从勤杂工做起,后被转为正式的职工,从其面对该变化的神采中,能够看到新时期草原女儿命运的转机。
这种草原的母性光辉使得白音宝力格受到了很大的震撼,经过了九年的不断漂泊,白音宝力格所迸发出来的血性以及生命力使得他产生了对于婚姻关系以及生命的感悟。草原生存形态以及母性意识之间所产生的巨大的生命力不断的冲击着白音宝力格,使得他开始明白老奶奶那种富有同情心同时又善良的母性性格,对索米娅长期过着平凡又艰辛的生活所体现出来的生命力以及母性的光辉等有了更深的感悟,人们坚强的性格是这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黑骏马》在倒叙以及顺叙上面不断的切换,促进历史和现实的不断交融。通过白音宝力格离开草原九年以后又返回草原,寻找白发额吉以及索米娅这一核心的线索,对草原文明和个体生命之间相互崇尚的价值基点进行了彰显,同时也体现了乡土情怀。
虽然人类自认为是万物之长,但是大自然的很多神奇之处,人类至今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探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也失去了这种优势。不得不承认,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在草原环境当中,人们对于天灾人祸的畏惧、对于大自然的无奈,又唤醒了原始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的那种畏惧。在不断迁徙以及游牧的进程中,牛、羊、马生存状态无时无刻不在维持牧民的生存它们是草原的未来与希望。对于家畜的依赖,使得牧民逐渐的产生了对圣灵最纯粹,同时也是最原始的那种珍爱。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通过世代的延续与传承,逐渐形成了草原文明和个体生命之间的价值基点。《黑骏马》当中的两位主人公索米娅与白发额吉两位女性的形象可以很好的体现这种对个体生命推崇的草原文明。
小说的主人公在面对草原文明时,也在吸收现代文明的洗礼。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感受到了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冲突所产生的孤独感。因为主人公从开始就使用中原文明的道德标准审视草原中的各种行为,所以和索米娅、额吉之间的隔阂不断的凸显。因为索米娅受到了家暴从而导致家庭道德规范所极为重要的东西——贞洁的丧失而痛苦,对于索米娅怀有希拉血脉的事实无法接受,对爱情也产生了动摇。一直到主人公回到草原以后,看到了其其格,同时还有她那与年龄不相符的忧郁以后,才让白音宝力格意识到了自己的自私。
与中原文明不同的是草原文明受到生命意识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被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准则。额吉根据草原文明,形成的价值观对其所收获的价值进行判断,认为道德只是生命意识的一个附属品而已。从额吉的角度来看,生命只是自然产物的一种,不管个体生命如何产生都应当自形成的那一刻起受到尊重与正视。不管是谁都得遵循草原价值的基点。尽管索米娅受到了羞辱,唯一值得欣慰的事情就是她孕育了新生命。因此,额吉并没有怨恨希拉,只是淡然而又平静的接受了这个事实。从索米娅的视角来看,母爱已经超越了爱情。在她受到羞辱以后依然保持沉默,没有对白音宝力格做过多的解释,这是因为他自身对于新生命的到来是满怀希望的。正是草原文明的那种纯粹对生命的敬畏,额吉和索米娅都能够欣然接受其其格。
在小其其格降临到这个世界以后,因为长得小而经常被人耻笑,人们说他不是人是怪物,要趁早丢掉,此时,额吉对这些说法进行了怒斥,他说这是一条一条鲜活的生命,自己在草原生活了那么多年,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任何的生命,不管是牛还是羊或者其他动物,就是把这孩子交给乳牛,乳牛都不会放弃她。额吉的对待生命的态度充分体现了草原文明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额吉从来不会去伤害任何一个生命,对于任何的生命,她都特别的尊重,在这方面她比许多现代人都做的要好。
除此之外,尽管达瓦仓经常命令其其格做各种家务,可是通过观察他晚上为其其格盖被子的这个微小的举动,我们能够发现他对于其其格所表现出来的另外一种关怀。数年前,达瓦仓在一个晚上,发现索米娅,此时她因为牛车损坏而不能为额吉送葬,一边抱着孩子,一边痛哭,没有任何的帮助。此时,草原人本身所特有的那种爱护弱者的本能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不仅帮助索米娅为额吉送葬,同时还主动照顾起了母女俩。在达瓦仓看来,是否私生无所谓,生命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不管是索米娅、白发额吉抑或是达瓦仓,他们都表现出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体现了牧民潜意识里崇尚个体生命的草原文明的价值基点。
在中原文明当中,民族凝聚力需要个体崇尚伦理道德。可是,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文明过分的重视伦理道德但是忽略了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而白音宝力格是现代文明的科学工作者,对于城市的生活早就心生厌倦之情,在回到草原生活以后不断的深化自己对草原的认知。并且其与索米娅的重聚,也让主人公恍然大悟,过去对于草原文明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在经历了出走和困惑以及回归以后,主人公开始认识到这种草原中最为纯粹的文明,从而实现了人生蜕变,逐渐使用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整个草原文明,并产生了对草原文明的向往。
《黑骏马》本身就是一首写给母亲的赞歌,在整部书中都弥漫出对女性形象的崇敬,虽然其中也包含了一种模糊与偏激的情绪。可是这种情感可以真正的打动人心。因为他既不会出现陈陈相因的团圆,同时也不会出现各种惊人的惨剧。它所表达的是美好事物的流逝,但是唱出来的恰恰是那种永志难忘的魅力红霞。尽管读者所感受到的是一个古老草原文明的故事,重新审视其带给我们的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湿润的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已知和未知。
[1]蒲华睿. 对《黑骏马》中索米娅的身体解读[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81-83,96.
[2]王铎. 草原之歌,命运之轮——论原型批评视域下的《黑骏马》[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6):76-78.
[3]彭晓红. 重读张承志的《黑骏马》——探索草原文化天人和谐相处思想的现实意义[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43-45.
[4]程诺. 站在辽阔的草原上——从文艺民俗学视角论张承志《黑骏马》[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17-19,42.
[5]唐超. 寻找精神的家园——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黑骏马》[J]. 怀化学院学报,2016(6):79-81.
[6]高娃. 《黑骏马》生命意识探析[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4):114-117.
I207.25
A
2096-4110(2017)01(c)-0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