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伟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互联网+”视角下现代学徒制职教模式的发展探索
王志伟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当前互联网思维与手段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作为我国正在探索和发展的新型职教模式——现代学徒制,在这场由“互联网+”引发的社会变革中,应该从易到难,分步实施,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校企联合推进,着力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职业岗位实践体系设计,从而走出一条“互联网+”视角下有中国特色的学徒培训之路。
互联网+;现代学徒制;职教模式
2012年由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近年来这一概念已被国家高层领导认可。2015年初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希望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各个传统行业。职业教育如何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利用“互联网+”发展思维与手段,推行现代学徒制职教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之路,是我国教育界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的特征及其发展前景
当前学界对于“互联网+”的定义多种多样,但究其内核无非是传统各行各业利用互联网思维与手段对其进行改造与融合,从而提高各行各业各类主体从事经济、社会、行政、公益等活动的效率,降低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易费用,提高交易速度,并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与高速传播机制,实现各类活动的透明化,解决交易各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六个特征[1]:一是跨界融合。跨界是互联网思维与手段运用于传统各行各业的前提;融合则是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主体特征。二是创新驱动。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托的就是互联网运营勇于自我否定、自我突破的创新本质。三是重塑结构[1]。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社会各类团体组织的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是尊重人性。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出现后带给社会最大的变革就是每个生命个体得到了关注。无论是经济领域的“精准营销”,还是教育领域的“因材施教”,都利用互联网手段越来越关注每个生命个体。五是开放生态。开放、透明、互动、迅捷、反馈是互联网生态的基本特征,也是其不同于传统传播形态的主要特征。六是连接一切。连接一切可连接的节点,贯通一切可贯通的通道,流转一切可流转的信息,共享一切可共享的思想,这正是“互联网+”的魅力。
相对于国内热衷的“互联网+”思维,国外有些专家则认为互联网已死,如谷歌掌门人施米特(Eric Schmidt)就认为互联网即将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物联网,即从以人与人之间的文本图像交流为主被改造成以物与物之间的联接为主,使人在相互联系的同时能够监控操纵各种人造物和机器设备[2]。不过,笔者认为这种向物联网发展的趋势,恰恰是“互联网+”思维及其手段在未来深度浸润、改造各个传统行业后的态势,这种“通过虚拟化的扩展现实相互联结,利用主从机器人遥距操作,通过使用信号传感物联网,使人们可以在网络虚拟空间或真实工作现场,从事各种类型的工作、学习,甚至生活”的未来场景,将是“互联网+”深入发展、改造现实后所呈现出来的景象。
未来的这种景象借用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主任翟振明教授的观点,在这“虚拟的扩展现实”中原现实社会中的物体最终会衍生出这些角色:一是人替(avatar),即直接由用户实时操纵的感觉综合体;二是人摹(agent),即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摹拟人,可以是系统创设的,也可以是用户创建的;三是物替(inter-sensoria),即对应于物联网中的物体的服务于遥距操作的感觉复合体;四是物摹(virtualphysicon),即虚拟世界中各种不被赋予生命意义的“物体”;五是人替摹(avatar-agent),即用户脱线时派出的假扮真人的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摹拟人替;六是动物替(animalavatar),即可将动物接入虚拟世界的综合体;七是动物摹(animalagent),即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摹拟动物[2]。
上述“扩展现实”的角色实际上在近年网络与科技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有些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如“人替”——当前医学界一些微创手术,机械手臂实际上就成为了医生为患者开刀时操纵的感觉综合体;“人摹”——在一些网络游戏中由系统创建并由人工智能驱动与游戏玩家对垒或同进退的模拟人;“物摹”——如网络游戏创建的虚拟环境与物体;“物替”——如汽车导航仪在导航运行过程中显示的行车路线与三维立体地理图景等。不过,这些角色并没有呈现在系统集成支持和物联传感网络中,还只是辅助地、单一功能地为人类所用。因此,“互联网+”的发展首先会出现部分与互联网结合比较紧密的传统行业(如物流业)建成物联传感网络,在系统集成支持下运行该领域的虚拟化扩展现实,并和现实产业的运作相融合,实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引发“羊群效应”,促使其他行业加速进入,同时,由于国内劳动力人口的锐减,机器人替代现象日益普遍,将使得制造业、服务业有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改造自己的冲动,而整个社会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也会对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活动、事业单位与社会团体组织的业务活动产生极大影响,促使他们将互联网的虚拟化扩展现实应用到社会管理、服务当中去,从而在实现应有的服务、管理、社会公益职能的同时,大大缩减这些机构在现实生活中的规模、结构。
(二)现代学徒制职教模式特征及其发展轨迹
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一些欧洲国家(如德国、英国)在现代科技与教育手段发展过程中坚持了这一制度“师徒传承”的内核,并将其与现代规模化的职业教育相结合,创新出现代学徒制职教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规模化职业教育所没有的五大基本特征:(1)总是指向某一技艺,立足于某一行业;(2)提供学徒培训的企业与学徒之间通过契约来完成双方权利义务的界定;(3)采取的是工作本位学习,即在工作中学习,边工作边学习,边学习边工作;(4)由提供学徒培训的企业向学徒提供一定报酬(或工资或津贴,有的还提供膳食与住宿);(5)提供学徒培训的企业与学徒之间的学徒培训协议都是有一定年限的[3]。正是由于这五个特征,使得参加学徒培训的人员成才效率要远高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能使学徒掌握企业正在使用的最先进技艺,而且学徒所拥有的技艺特质还能直接与企业需求相对接,最重要的是一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默会知识也可以通过师徒传承直接使学徒理解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界曾有过对学徒制的探索,但主要学的是苏联模式——职业学校制的学徒培训,其后于20世纪80年代也曾学习过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但当时只求“形似”,并未能领悟其真谛,当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还未到推行现代学徒制这一职教模式的最有利时机,因而未能获得成功。近年来国家提出了经济升级转型的战略目标,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人力资源的提升迫在眉睫,这既需要高端、高精尖人才,也需要高技术工人、中低层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人员,而后一层次人才需求的数量尤为庞大,这正需要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来满足。然而我国当前众多职业院校虽然扩大了校园占地面积,新建了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扩招了学生,但培养出来的学生总是不尽如人意,得不到企业、社会的认可,其中就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问题,基于此,2013年12月教育部在全国选择了一些高职和中职学校,以及地方教育部门联合企业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探索。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又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现代学徒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2015年年初教育部又遴选了100多家院校联合地方教育部门和各类型企业扩大对现代学徒制职教模式的探索,希望将现代学徒制的五大特征内化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之中,实现现代学徒制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完美融合。
“互联网+”与现代学徒制职教模式分别代表着未来社会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而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的,因此如何将“互联网+”的思维与手段与现代学徒制融合起来,利用互联网升级和改造现代学徒制,可能会为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推进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道路。但就目前而言,这种探索和融合还存在着以下现实困境。
第一,职业院校在运用现代学徒制培养职业人才过程中如何将“互联网+”的思维、技术和手段与这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深度整合,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议题。其实当前互联网思维与手段已经渗透、介入职业教育领域,如微课、慕课等开发,课程网络平台的开设[4],甚至翻转课堂、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等,都是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产生的重大影响,但如何在职业教育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理论课程及学徒培训课程的开发中全面引入互联网思维和手段,革新课程的各个要素(如课堂、教师、学生、教材),则还未有职业院校做过尝试和探索。其中主要原因当然有现行院校管理体制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参与者(院校教师、学徒培训的企业师傅、参与现行学徒培训的企业管理层与院校管理层、参与现代学徒制培训的学生等)的思想意识还未能做好迎接这种挑战的准备。因为如果按照互联网思维与手段来改造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职业院校的规模就要大大缩减,院校专业教师要完成从院校教师向学徒培训师傅的角色转变,其工作场合更可能要改换为企业作业工场或工作现场,而企业师傅则有可能需要完成以前由院校专业教师完成的微课、慕课等的制作,参与学生则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或甚至全部时间呆在企业的作业工场或工作现场,理论课程或实务操作课程很可能就是在虚拟化扩展现实中由学生与教师、师傅各自控制的各自的“人替”以操作“物替”方式进行,而且很有可能现在分界清楚的院校课堂与学徒培训课堂,到那时根本就无法分界,而职业院校与企业或企业集团可能会合二为一,甚至可能在“互联网+”深入发展的前提下职业院校绝大多数不再由国家办,而是由企业办,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则在监督、评估的前提下,提供学徒培训经费。
第二,如何让传统行业、企业在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手段与思维来推进现代学徒制也是一个难题。一些传统行业企业本身也需要在“互联网+”思想下进行升级改造,互联网手段与思维在传统行业企业中的整合运用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当然也需要有大量新鲜“血液”(人才)才能成功。从理论上来讲,此时这些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利用现代学徒制来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时机是非常好的,但这又会增加行业企业的额外资金投入,而且这种资金投入还不能立马见效,因而在国家没有对现行学徒制项目进行资助的前提下,其是否有投入的意愿是一个问题。同时,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整合传统业务,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如果失败则会给开展现代学徒制项目的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如果职业院校联合传统行业企业利用“互联网+”对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职教模式的改造,放在行业企业自身完成改造之后进行,则会遭遇行业企业前期改造过程中的基层技术、管理人才如何获得的问题,即使解决了这一问题,也会出现完成改造后自身的组织人才架构已完成的情况下,还会对基层技术、管理人才有大的需求等问题。
第三,职业院校在利用“互联网+”思维推进与行业企业的现代学徒制合作过程中,能否接受由此带来的剧变,并适应这种变化,也是一个考验我国职业教育界智慧与能力的问题。目前如果我国将“互联网+”思维与手段真正运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预见规模小型化、专业化、与企业合作的无界化,将是未来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趋势,当前学生动辄上万人、专业大而全的职业院校将会让位于学生数千人、重点专攻某一大类优势专业的职业院校。当前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主要以院校为主将会让位于校企合作完全以企业为主,甚至会出现由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情况,这将促使学校与企业一体或企业与学校一体,从而使制约当前现代学徒制开展的一系列因素将不复存在,学生在学校也就是在企业,在企业也就是在学校。学校实训室既是企业生产虚拟化扩展现实的一部分,企业工作现场也是学校教育虚拟化扩展现实的一部分。这种剧变会对当前职业院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架构、教师身份、专业设置、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备产生极大的冲击,管理职业院校的政府机构、院校管理层与师资是否能接受并努力适应和完成这一变革,对当前的职业教育界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第四,国家、省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政府行政部门能单独或联合出台一系列利用“互联网+”思维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措施,这也将会极大地改变“互联网+”思维与现代学徒制的结合进程。当前国家教育部正在稳步推进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其实就是为未来出台扶持现代学徒制项目的政策措施积累经验,进而完成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中相关现代学徒制内容的修订和完善,而政府部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探索并确定学徒培训中学徒身份及其权利义务、校企双方职责权利、政府提供扶持或资助的办法等,还需要紧跟国务院提出的“互联网+”经济改革发展思路,将互联网思维和手段改造职业教育的思想糅合进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中去,并体现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中,体现在未来修订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中。如果政府教育部门在推进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不能结合国务院利用“互联网+”推进经济改革的新思路,则会丧失将互联网思维与手段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最有利时机。虽然最终可能不会改变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与互联网思维和手段的完美融合,但可能会走一段弯路,会花更大的成本。
第五,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其所呈现的教育方式越来越不同于传统方式,社会、家庭、学生、家长是否能接受这种变革,也决定着现代学徒制与“互联网+”结合的难易程度。未来“互联网+”介入下的学徒培训过程,可能更类似于当前年轻人喜爱的网络游戏方式,学生乐于接受,但一些家长、家庭能否接受则值得怀疑,尤其是当这种培训模式带来的效果未能及时转化为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条件时,情况更是如此;未来“互联网+”介入的理论课程学习,可能会更多地以“微课”“慕课”等课程形式存在,需要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但这些课程形式的改变将导致知识的碎片化,而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能否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是存疑的。如果监控不力,再加上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些课程形式能否起到相应的知识传授功能,也是有问题的;未来“互联网+”介入下的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原有专业教师及课堂教学的作用将大为淡化,学生参与学徒培训的过程也是生产或服务提供的过程,其会因此要求获得报酬,但若职业教育学费体制不改革,学生、家长则会质疑学费的用途,继而会对职业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提出质疑,这都会影响职业院校、合作企业对课程与教学过程进行“互联网+”改革的积极性,从而影响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
如何将互联网思维和手段与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探索有机结合,并能将这些代表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思维与手段用来塑造新型的学徒培训方式,是一个值得所有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深思的议题。笔者认为,其发展路径具体可表述如下。
第一,分步骤稳步推进,先易后难,试点先行,政策、法规后至,国家适时按项目或按专业给予资金资助,是实现互联网思维、手段与现代学徒制探索完美结合的基本路径。国家在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一些具有“互联网+”特征学徒培训项目的开展,在推广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项目资金支持政策加大对具有“互联网+”特征学徒培训项目的资助力度;另外,国家还须稳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促进校企或企校之间进一步融合,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室、工厂、门店、车间等方式提升学徒培训的层次,将经过互联网思维和手段改造过的企业工作岗位纳入学徒培训项目;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当前公共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实训室建设的支持力度,将其建设成先进的相互关联且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内部培训机构也联网的网络实训室,并由相关企业提供培训项目,参与学生在网上进行学徒训练,完成企业项目后由行业协会或提供项目的企业发给相应的资格证书,达到国家相关职业资格要求的,则可由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将现代学徒制职教模式融入“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企业过程的具体路径,笔者认为可以分几步走。
(1)在国家政府机构出台引导并鼓励“触网”的传统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学徒制合作政策的同时,职业院校在选择行业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探索时,也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有意进行互联网建设的行业企业。即使校企合作当初,行业企业并无“触网”战略,院校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去影响行业企业,使之重塑战略方向,引入互联网战略与思维,并将之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
(2)校企学徒培训合作体现互联网战略与思维的切入点必然首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人才培养定位除了要明确职业岗位外,还须对该职业岗位所需的各项职业能力进行讨论,由于其将直接关系行业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学徒未来的职业生涯,因此不能局限于行业企业当前岗位所需能力的研讨,而必须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尤其要考虑行业企业在经互联网战略与思维改造过程中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变化,甚至要对岗位未来20年、30年后是否存在、以何种形式存在、到那时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又会有哪些要求,为保证现在培养的学徒10年后还能适应职业岗位,当前需要强化的是什么能力等问题都要提前研究,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未来国家政府部门可能会制订以专业为基础的学徒培训标准,以此作为资助资金的发放依据,其中可能会涉及职业岗位及其职业能力的描述,但笔者认为这只是这一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不会出现不同企业对同一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在共性要求基础上有差异化要求的情况。
(3)校企学徒培训合作体现互联网战略与思维的主要着力点必然反映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由于职业教育本身不追求学习者自身专业理论体系构建的系统化,只要求掌握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类专业知识,因此知识以点状方式呈现,将会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甚至操作技能也会以这种方式呈现,这就为互联网视角下学徒培训中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即“微课”“慕课”等网络短课程完全可以解决学徒对点状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实现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相关课程点状知识“微课”的共享,这必然会导致院校师资和教学场所规模的缩减,也可能会导致未来院校学费收取将以点状课程的收费为主,从而也必然导致院校力量向自身优质专业的聚拢。当然互联网点状理论课程必须有一个严格的学员评价、监控体系,才能真正保证学员的学习效果,而这在当前已都不是问题。
互联网介入前提下职业院校提供的实训课程将以虚拟化扩展现实中的实践操作项目为主,但这与当前许多职业院校中所使用的计算机软件模拟实训有所不同。当前众多模拟实训软件有的是单机版,有的是联网版;有的只能人机对抗,有的可以人机对抗也可以联网后人人对抗,但究其实质,其只具有相应的模拟功能,至于模拟真实环境的程度如何,那就千差万别了。而未来这种虚拟化扩展现实中实训项目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项目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项目可能就是与院校合作的企业在虚拟化扩展现实环境中需要完成的生产经营问题或一些点状工作任务;二是项目只是将现实企业中“人替”对实物的操作,转换成了“人替”对“物替”,“物摹”或对“动物替”、“动物摹”的操作。最后,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室、社会公共实训室及企业培训机构的联网,使得它们在虚拟化扩展现实环境下并没有明确的分界,但功能定位上会有所区分,前两类实训室可能会将既耗成本又不能立马见效的职业岗位基本职业能力培训的项目承揽下来,这些操作技能的训练相当一部分也是以点状、短项目形式呈现,方便学生操作练习。
(4)校企学徒培训合作体现互联网战略与思维的重点还在于学徒培训。未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及校企融合度的加深,“校中厂、厂中校”与“校中店、店中校”将会越来越普遍,以及社会经济智能化、网络化不断发展,尤其是未来现实生活中所有事物都有可能联结上网,形成网络社区、厂区、学区、生活区的虚拟化扩展现实,而这将会使未来的学徒培训不需要在学校与企业两个场所之间进行,而且虚拟化扩展现实的存在可以使学徒突破空间距离的限制,在此地的企业工场或店堂内学徒通过网络以三维影像(即“人替”)跟远在千里外工作现场的企业师傅,通过操作“物替”或“物摹”的方式向企业师傅学习操作技能,企业师傅可以三维影像(即“人替”)操作“物替”方式向千里之外在现实工作现场中的学徒传授操作技能,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现场以实操演示的方式带领以三维影像(即“人替”)形式出现的学徒学习。因此未来随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界限会逐渐模糊,以后的职教集团发展过程中有的学校会衍生出生产经营、服务业务,而有的企业也会展现其职业教育功能,因而未来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很有可能突破现有的事业单位及教师事业编制人头管理体制,取而代之是以专业为基础或以学徒项目为基础的行政管理体制,招生以专业或学徒项目为基础,行政拨款、资金资助则以生员数及学徒项目为基础,学费收取则以课程为基础,学生入学后首先接收的是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是一个培养资源包,包括专业内各个方向、点状课程、学徒培训项目的整个资源及其时间安排,供学生自主选择,灵活学习。
(5)校企学徒培训合作体现互联网战略与思维的关键还在于学徒培训框架的制订和学徒培训效果的考核。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现状,较宜采用以学徒项目为基础来制定学徒框架的方式,但不宜以项目为基点而宜以专业为基点来开展,并需要将制定学徒框架的权利下放到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借鉴德国学徒制的做法,组建某专业专家委员会(可由代表企业利益的一定数量企业代表、代表学徒利益的一定数量工会代表和一定数量的职业院校一线教师代表组成)和某专业框架教学计划委员会(可由省内某专业教学水平最好的6~10所高职院校的教务处长组成),同时再组建一个某专业学徒制推进工作协调委员会(由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对专家委员会和框架教学计划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协调,从而制定出本省的《某专业学徒制培训条例》和《某专业学徒制框架教学计划》[5],这两份文件必须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两年修订一次,在制订和修订过程中要根据市场中企业“触网”情况逐步加入其所涉职业岗位融入互联网的相关内容。同时,学徒培训效果的考核可以和我国现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所实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融合,但该证书的考核内容要根据《某专业学徒制培训条例》和《某专业学徒制框架教学计划》的内容来设置并不断调整,参加并完成学徒培训项目和课程的学生,通过资格考试的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未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也离不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两样都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而用“互联网+”战略与思维武装起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将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将证明我们完全有能力和智慧将互联网思维和手段融进学徒培训,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职教模式。
[1]佚名.互联网+[EB/OL].(2015-07-20)[2016-10-12].http: //baike.baidu.com/link?url=yrjznsXpR_4aA3XnWsQ0WZU 1GAedtb6RpgcbNydyoIiVibZQeoYSiIeHTKsJ3TOFXl4tQI m6I5mCUPc3Kv01Nq.
[2]翟振明.从互联网到“黑客帝国”,人类要开始应对无节制的技术颠覆[N].南方周末,2015-05-29.
[3]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蒋亚琴.基于集团化办学的高职会计专业群内涵建设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3-46.
[5]王志伟.现代学徒制职教模式中学徒身份及其权利义务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8):18-22.
(编辑:徐永生)
Developm ent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Model in Vocational Education:A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Plus Era
WANG Zhi-wei
(School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WuxiVocational InstituteofCommerce,Wuxi214153,China)
The Internet thinking andmeansare changing every aspectof human society,at the same time,modern apprenticeship,a new vocationaleducationmodel,has been explored and implemented in China.Therefore,in the Internet plus era,modern apprenticeshipmodel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improv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ismodel can be gradually practiced from simple to complex;themodelshould be supported by national policies and promoted with the efforts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training programs concerned should be adjusted and the designingofprofessionalpractice system should be emphasized.
Internet plus;modern apprenticeship;vocational educationmodel
G710
A
1671-4806(2017)01-0072-06
2016-10-20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下的高职商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4SJB343);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小组办公室基金重点资助项目“职教集团与现代学徒制有机融合的路径探索”(B-a/ 2015/03/013);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创业发展课题“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研究”
王志伟(1972—),男,江苏无锡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宏观经济、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