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中法对西沙群岛的认知及政策的比较研究(1889-1909)
王 静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地缘关系而不是基于历史权利,法国政府、驻广东领事与印度支那总督府讨论西沙建灯塔、中国地方政府西沙主权宣示之事,内有觊觎西沙之念,但因内部意见分歧以及条件不成熟而作罢,此时亦有对中国西沙主权的“肯定”、对两群岛不归属于安南之论。两广总督派员勘查西沙、宣示主权,其目的和动机是针对某些列强的觊觎行为,并成为后来中国政府论证主权的重要历史证据。然而因对法国的动向不明了,中国政府并没有将其当作主要防范目标,致使相应的举措缺少针对性。中国政局的混乱和海疆意识的薄弱,使南海疆域危机处于逐渐加深的趋势。
印度支那总督;两广总督;西沙群岛;主权
19世纪末,法国殖民机构——印度支那总督府由于地缘关系开始觊觎西沙群岛,然而因获得情报、资料有限,它对西沙自然地理、历史的认知并不全面。更由于法国政府及殖民机构的内部分歧,对于是否进占西沙未形成一致意见。两广总督1909年派遣水师西沙主权宣示是践行主权之行动,也是地方政府首次勘查进而筹划开发的重要事件,它有助于国人在国防、交通等方面认知群岛的重要性。然而此次行动却引起法驻广东领事的注意,从地缘政治角度首次提出西沙群岛对法属安南、海上航行的重要,建议法国寻找“理由”占领之,不过对于何时占领以及如何与中国交涉,却显得犹豫不决。此时期法国因时机、条件不成熟而未采取行动,然而中方对法方的动向懵懂无知。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法国西沙政策进行了宏观的阐释,①如谭玉华的《二战前法国南中国海政策的演变》(《东南亚研究》2012年第5期)、王静和郭渊的《中法西沙争议及西沙气象台的筹设》(《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第4期)、Marwyn Samuel,Contest for the South China Sea(New York:Methuen,1982)、Monique Chemillier-Gendreau,Sovereignty over the Paracel and Spratly Islands(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96)等。但对1889—1909年法国对西沙的认知及政策,尤其是它对中国西沙主权宣示的反应着笔不多。本文基于比较研究视角,审视中法对西沙群岛的认知及政策,认为有益于剖析此时期的南海地缘形势,能为我们固守边疆提供一些启迪。
在印度支那殖民地巩固时期,法国对西沙群岛的关注,主要表现为对海洋岛屿的自然景观介绍,以及对海洋气候、水文和渔业的简单描述。早在1889年11月,英人主办的《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就转载了《海防通讯》(The Courrier d’Haiphong)的报道,指出西沙群岛(永乐、宣德)距离安南海岸122海里,距离海南岛180海里,②此处报道有误,以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为基点,北距海南岛榆林港182海里,西距越南岘港242海里,东距菲律宾马尼拉525海里,南距南沙永暑礁444海里。这些岛屿位于往来中国和新加坡(海峡)的通常航线,以及南海其他地方往来香港的航线上,利用良好的季风,船只能顺利地往返。“从战略角度上看,它们很重要,或可作煤炭供应站,或可为巡洋舰提供庇护所”。①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1889-11-9,3.这就从海上交通角度,对西沙战略作用进行了简单分析。从消息来源地和报道内容推测,法国殖民者或多或少对西沙群岛予以关注了。②海防于19世纪70年代被法军进占,80年代末已经被完全控制,殖民政府对市政进行规划建设,报刊宣传也需经殖民政府的检查。
实际上,此时法国及其殖民机构——印度支那总督府,对西沙群岛了解得并不多。从法国国内出版的地图来说,东亚地图中虽有对西沙群岛的标绘,但多为翻版或借鉴英国地图之物,且西沙地图的绘制内容乃至于准确程度都不高。《海防通讯》中虽有对西沙渔民活动、自然地理结构的介绍,然而内容不多,对各岛屿的分布、名称、植被、方位基本上没有谈及。印度支那总督府确曾注意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英国在西沙海域的探险或航海活动:德国在1881—1884年对该海域进行系统的水文观测,英国甚至在不同场合下主张在西沙某一岛礁上建灯塔。不过印度支那总督府认为,这两个国家的行为得不出占有西沙群岛的意图,“直到1908—1909年,似乎没有政权表明吞并西沙群岛的企图”。③Monique Chemillier-Gendreau,Sovereignty over the Paracel and Spratly Islands,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96,ANNEX 12,Note dated 6 May 1921,from the Directorate for Political and Indigenous Affairs,Government General of Indochina,Hanoi,p.192.
法国政府把西沙群岛提到议事日程是在19世纪90年代末。根据1921年法国殖民地档案记载,1898年法国殖民部接到法驻海口领事用安全代码写的信函,该领事认为从帕拉塞尔群岛(Paracel Islands,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对印度支那重要性的角度,引起印度支那总督的注意是恰当的。④Ibid,ANNEX 12,Note dated 6 May 1921,p.191,pp.192-193.法国外交部据此制定进占西沙群岛的计划,但法国政府未给出何时实际执行的指令。另据1909年5月4日法国驻广州领事伯威(J.J.Beauvais)与法国外交部长的通信中说,“回想起1898年我担任海口副领事时,您向我要尽可能多的关于帕拉塞尔群岛的信息,以及中国政府可能对他们(印度支那总督)占领的任何异议,然而我并没有提供”。⑤Ibid,ANNEX 15,Letter dated 4 May 1909 from Mr Beauvais,Consul of France in Canton,to the Minister for Foreign Affairs,Paris,pp.201-202.至于伯威为何未遵从外交部长的命令,目前没有资料可以解释,但这似乎表明对于是否占领西沙,法国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
法驻海口领事关于西沙问题的信函对殖民部、印度支那总督是有影响的,法国殖民部、政界某些人物,以及法驻北京公使、印度支那总督等人,对是否“进入”西沙进行了讨论。1898年12月,法国殖民部把新闻工作者沙布理埃(N.Chabrier)想在帕拉塞尔为渔民搞个供应站的信转给印度支那总督。根据当时法驻北京公使毕盛(Pichon)的消息,1899年6月印度支那总督杜梅尔(M.Paul Doumer)告知殖民部,并不认为沙布理埃做生意的意图应由政府批准,这实际是对沙布理埃要求的委婉拒绝。然而杜梅尔认为,鉴于帕拉塞尔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法国可能会仔细考虑防止另一个列强在那里立足”,于是他主张设一座灯塔,作为后续提出主权的根据,但是此事没有下文。⑥Ibid,ANNEX 12,Note dated 6 May 1921,p.191,pp.192-193.
这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沙布理埃为何提出此问题,因为它是其他问题产生的“原点”。目前法文档案及中文文献中未找到相关记载,然而从《字林西报》描述的西沙“贸易信息”看,西沙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有利可图的买卖场,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促使沙布理埃提出上述请求。该报说:中国渔民们将渔获物和其他海产品,用大帆船运到安南、中国和马来半岛,在那里渔获物每担卖到12-22美元,其他海产品每担卖到50-60美元。盐在群岛上有很好的卖点,值得注意的是一担鱼在岛上值12美元,能买一担米和另外一担(种)盐,它们总共仅值3美元,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有利可图的买卖。“《海防通讯》介绍,从法国立场上说,在群岛上建立补给站,并专营盐类,同时伴随水产业而来的工业能够取得丰厚利润”。⑦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1889-11-9,3.尽管当时国内外报刊对西沙渔获物和其他海产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状况的报道或刊载并不多,但由中国渔民百余年在西沙的生产、对南海“更路”的熟悉,以及华人在南海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广泛分布来看,进行这种贸易交往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印度支那总督虽不支持在岛上进行渔民设施建设,但企图通过建设灯塔谋求西沙主权,然而由于法外交部、海军部的反对,其想法最终没有实施。1899年8月1日,法外交部指出,占有帕拉塞尔不会为法国提供一种战略或贸易上的利益。殖民部的意见倾向于印度支那总督,支持在西沙某一岛上建造灯塔,认为“这种占有”会排斥他国可能占有的企图,并向外交部建议道:“在这样条件下,建造一座灯塔是否具有防止任何外国竞争的好处而又不会授人以一种背信弃义的冲突之借口。如此建造成的灯塔对于在附近地区进行极危险航行的各国船只将会起极大的作用。”①《法国外交部档案选译》,耿昇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1年第3-4期,第77页,第78页,第78页,第78页,第78页。这是殖民部试图说服外交部的说辞,但相当长时间内外交部并没有反应。海军部支持外交部的态度,并提出具体反对意见。1899年9月29日,海军部长拉纳尚(Lanessan)在致外交部长德勒卡塞(Delcasse)的信中,不仅提出与外交部同样的观点,而且指出灯塔建设是一项很难完成的工作,需要大量资金,“很可能与我们所追逐的目的极不协调,不成比例”。②《法国外交部档案选译》 ,耿昇译,《中国边疆史地 研究报告》1991年第3-4期,第77页,第78页,第78页,第78页,第78页。另外,海军部指出西沙灯塔之建设,英国是主要受益者,因为往来该地区的主要是英国船舶,“英国政府却丝毫没有在这些小岛上建设一座灯塔的意图”。③《法国外交部档案选译》,耿昇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1年第3-4期,第77页,第78页,第78页,第78页,第78页。其潜在之意是法国没有必要为人作嫁衣。可以说,对于是否占领西沙群岛、是否进行灯塔建设,法国政府的两个关键部门——外交部与海军部的意见是一致的。
从当时印度支那气象台建设刚刚起步的情况来看,建设灯塔似乎没有可能性,即它没有技术力量来完成此事。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劳积勋·夫洛克(Aloysius Froc),于1896年12月任徐家汇天文台台长之职,他与法国及殖民地气象、水文事业联系紧密。④劳积勋所著的中国海洋水文的著作《远东天气》,曾被法国海军部水文地理部出版,并作为法国海军在远东航行的指南。参见洪世年、陈文言:《中国气象史》,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93页。1897年,劳积勋应印度支那总督杜梅尔之请,前往考察和选择印度支那气象台台址,并帮助组建。⑤王钱国忠:《风云岁月——传教士与徐家汇天文台》,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年,第179页。1926年,劳积勋在退休会上说:“当吾应我会院长,后为印度支那总督之杜梅尔之命,于该相邻殖民地成立与本台相似之观象台时,吾亦只如一驯服学子依样照作而已。”⑥海关总署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三卷·1831-1942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第240页。法属殖民地气象事业发展缓慢,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印度支那气象台就军事用途和气象研究来说,都有求于中国。⑦正棠:《海纳江河——竺可桢治学》,毛正棠主编:《俊彩星驰——求是学人群芳谱》第1辑,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4页。劳积勋从事的是印度支那陆地气象工作,未及海洋诸事,更遑论西沙灯塔了。不仅如此,劳积勋在1931年4月香港远东气象会议开议时,与安南观象台台长法国人勃鲁逊共同向中国政府申请,由中国政府建筑西沙观象台(内有灯塔)。1932年3月,法国政府声称西沙群岛应属越南,国民政府海军部予以驳斥,其所举例证中就有上述内容。
印度支那总督因得不到法国政府高层的支持,加上法国强行租借广州湾激起两广地区民愤,⑧例如,1898年6月27日,法国外交部长致法驻北京公使电,内中有:“鉴于当地居民对于我们表示着敌对情绪,尤其是雷州知府的态度,因此我不得不烦你请求中国政府对两广总督立即发出训令,以使他注意维持这个地区的秩序,同时也请求中国政府保证我们和平占有租给我们的地域。”参见龙鸣、景东升主编,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合编:《广州湾史料汇编》第1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93页。担心威胁法国在远东利益,故未推进此事。另外,殖民部1899年11月3日致函印度支那总督,通报外交部、海军部对此问题的意见:(1)外交部不支持灯塔建设。殖民部在信中转述说,他曾就建设灯塔“恰当的时机问题”请求外交部,德勒卡塞表示“不大支持计划中的这种设施建设”。⑨《法国外交部档 案选译》,耿昇 译,《中国边疆 史地研究报告》1991年第3-4期,第77页 ,第78页,第78页,第78页,第78页。(2)海军部长拉纳尚则觉得“帕拉塞尔群岛无论从战略还是贸易观点来看都不具有任何意义”,并认为如建设灯塔,“这项工程无论如何要由印度支那总督府负责和出资实施”。⑩《法国外交部档案选译》,耿昇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报告》1991年第3-4期,第77页,第78页,第78页,第78页,第78页。这实际是对建设责任的推脱了。西沙距离安南遥远,如果没有海军部的海上支持(运输)和技术帮助,仅靠殖民政府则很难建设灯塔,故此事便没了声息。
晚清政府虽未知法国觊觎西沙之事,但对法国在海南地区的行动还是保持了一定的警惕性。19世纪末法国频繁非法勘测琼州水域,在中法战争期间,曾经派舰18艘在榆林港停泊,逐日操演。①苏云峰:《张之洞与海南建设,1884—1889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清季自强运动研讨会论文集》上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第494页。迨至1889年,法国兵舰进出榆林港测量水道的非法活动引起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注意,他指出琼州除海口而外皆非通商之处所,法国派船在榆林港测探水道,实属居心叵测。②张之洞:《致总署》(光绪十五年八月初五日),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7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368页。为监视此事,他命署琼州总兵李先义,“带同精于测绘将弁数员,乘驾兵轮前往榆林港,测量勘察”。这是历史上官方首次对榆林港的勘察,对港口状况及军事地位有了进一步认识。随后张之洞向清廷奏议《查勘榆林港形势筹议驻营筑台片》:“查琼州海面七洋州一带风浪最恶,无可停泊,若将此港筹备完密,设琼海有事,我之铁舰与敌舰攻击之时,倘值风暴不便,得此可资收泊。又有炮台以为犄角,实为讲求海军必争之地。”③《查勘榆林港形势筹议驻营筑台片》(光绪十五年九月二十日),《张之洞全集》第1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20页。奏折被批阅后,榆林港的军事建设工程随即展开。
海南岛与西沙群岛臂指相连,对于它的战略筹划和建设,有利于南海权益的维护,更何况晚清政府对西沙群岛的管辖、渔业开发,史籍乃至于舆图是有详实记载的:(1)西沙群岛既定的法律地位,在中国官方印行的政区地图上有准确反映,例如1894年的《东南洋各国沿革图》、1904年和1905年的《大清天下中华各省府州县厅地理全图》中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2)中国渔民所使用的《更路簿》,对西沙岛礁之间针位和更数掌握熟练,这是他国所无法比拟的。法国早期档案亦承认中国渔民在西沙群岛的生产活动事实。(3)巡海管辖。因为西沙群岛远离大陆,生活条件艰苦,政府没有必要在此驻军管辖,为此巡海以彰示主权就成为必要方式,这有众多史籍记载,诸多学者已进行过研究,故不再赘述。不过有一点必须承认,无论官方档案还是地方史籍对西沙群岛的记载均失之于笼统,而渔民掌握和了解的实际情况难达于官厅,如此隔阂状态显然不利于南海海疆的治理。
尽管西沙早已列入中国版图,但当时与海南岛相比,从地缘战略的作用来说毕竟居于次要地位,且此时国际社会对于远洋中不毛之岛如何发挥战略作用尚未进行理论探讨,也未有实践经验。法国将越南变为殖民地后,向太平洋上一些岛屿进行殖民扩张,以位置重要、面积足够大且能为迁移人群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为前提条件,而西沙群岛不具备这样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晚清政府疏于治边,迨至南海疆域事起时,才着手勘察及规划。宣统元年三月(1909年4月),两广总督张人骏从日本手中接收东沙岛,认识到中国南部远洋岛屿具有为他国觊觎的潜在危险性,“粤疆濒临南海,大洋中,洲岛甚多,只因险远难通,遂致终古荒废。而外人之觊觎者,转不惮穷幽涉险,经营而垦辟之,东沙岛之近事,其明征也”。④《张督之奏报》,陈天锡编著:《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西沙岛成案汇编》,商务印书馆、香港印刷局,1928年,第22页,第22页。又查有西沙者,在崖州属榆林港附近,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张人骏于4月、5月连续两次派员勘察,大致明晰了西沙群岛的自然地理及分布情况,为此他上奏称:“该岛共有十五处,内分西七岛、东八岛,其地居琼崖东南,适当欧洲来华之要冲。为南洋第一重门户,若任其荒而不治,非唯地利之弃,甚为可惜,亦非所以重领土,而保海权。”⑤《张 督之 奏报 》, 陈天 锡编 著: 《西 沙岛 东沙 岛成 案汇 编· 西沙 岛成 案汇 编》 ,商 务印 书馆 、香 港印 刷局 ,1928年 ,第22页,第22页。
张人骏上述之论是从海上交通、战略位置角度,初步认识到西沙群岛地缘作用的重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从“海权论”观点谈及经略西沙群岛的重要性,这与如下因素有关:(1)地方政府对海洋领土主权的日益重视。“海权”思想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渐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并初步运用于分析中国海疆形势。此时在与葡萄牙澳门海界争端、与日本东沙岛维权纠葛中,广东官员、绅商与知识界对“海权”体会尤为深刻。(2)与张人骏个人经历有关。在专制体制内,执政者的思想、性格对政权的规划和运作所起作用甚大。张任职于广西、广东的宦海生涯为其提供了对海洋的理性认知,以及边防海患如何抵御的专业性知识,这使其具备了同时代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开阔视野,接收东沙进而经略西沙也是在情理之中。(3)列强觊觎西沙群岛的事实。19世纪末英、法、德等列强多次非法勘测西沙,进行水文、地质研究。然而据当时英人创办的《字林西报》,以及法国档案文献记载,似乎德国人在西沙的勘探行为直接促动地方政府采取行动。《字林西报》刊载:“来自香港领事的电报说,鉴于东沙群岛引发的争论,中国当局正着手开发西沙群岛,据说德国人最近勘探了该群岛。”①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1909-06-01,7.法国档案记载:“(1909年)3月26日和31日,中国媒体报道一艘欧洲炮舰最近航行至西沙群岛,西沙群岛是中国对帕拉塞尔群岛的称谓。”②Ibid,ANNEX 15,Letter dated 4 May 1909 from Mr Beauvais,Consul of France in Canton,to the Minister for Foreign Affairs,Paris,p.200.当时《申报》也报道:“粤督日前接某员电禀,谓风传现有某国兵轮泊于西沙岛,派兵上岸勘测,所问如是,未知确否。”③《西沙勘测之风传》,《申报》1909年3月31日,第3版。《东方杂志》也作了类似报道。由此看来,他国兵舰频频进入西沙群岛,已经引起了地方政府的警觉,并促使其最终采取行动。
为巩固西沙群岛的“海权”,两广总督设立“西沙群岛筹办处”(以下简称“筹办处”),从经济、海军、交通等方面具体筹备经营西沙事宜。首先,择定榆林军港,以作为西沙之奥援。筹办处认为西沙各岛面积狭小,无战略回旋空间,军队屯驻几不可能,为此必须在临近之地寻找战略支点,“西沙各岛孤悬海外,既无淡水,又无粮食,轮船并无避风之所,必择一妥近之地,藉资接应”。④《往勘后之详报原文》,陈天锡编著:《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西沙岛成案汇编》,第17页。经过缜密考察后,筹办处认为崖州的榆林港、三亚湾与西沙群岛,相距“仅一百五十余海里,旦暮可达,应即开辟两港,为西沙之接应”,⑤《往勘后之详报原文》,陈天锡编著:《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西沙岛成案汇编》,第17页。遂建议以两港作为经营西沙群岛的根据地,并提出加强榆林与西沙联系的军事办法:(1)专派兵轮以为运转之用。由榆林港运送西沙驻岛人员的淡水、粮食,开采磷矿的外运需专轮,故派广海(兵轮)往来榆林与西沙之间。(2)加强军事巡弋。添拨兵轮,巡阅各岛,实行常态化管理。当时法国人在海口设一轮船公司,专行琼崖西路,托名传送书信,关注榆林港。筹办处认为,当时琼州内地洋人无多,并无书信可传,法国“每年津贴该轮经费钜万,其命意所在,已可概见”,⑥《附带经营榆林港之计划》,陈天锡编著:《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西沙岛成案汇编》,第15页。故派遣兵轮巡弋有抵制、威慑法国之意。(3)经略榆林港。开辟西沙群岛,先以榆林港为根据地,岛上所用可取于此地。为此一是开埠筹款、整顿盐法、开办牧场、开矿;二是开官银分局、恢复电报局、修路等;三是开伐木公司,以收大利;四是备有专轮运输,经营各岛。筹办处首先将经营榆林港之办法,呈送总督府。张人骏予以同意,并为此上奏总理衙门。然而此经略西沙之筹划在政府鼎革之际未及实行,但经略西沙思路却从此理清,民初之后崖州逐渐成为经略西沙乃至于南沙的后勤和军事保障基地。
其次,加强西沙经济开发。领土的地理位置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经济开发程度和水平,且此举与边疆建设密切相关,如开发效果良好无疑会加强与陆地的联系,并成为巩固疆域的重要措施。筹办处意识到通过经济开发将使西沙群岛与陆疆的联系更加紧密,为此提出如下建议:(1)派员分办,以专责成,分东沙岛、西沙岛、榆林和三亚各为一股,每股以事之繁简定用人之多寡,因事属草创,应量才录用,不拘常格。(2)酌拨20万两经费,在榆林、三亚两港,购民地,筑盐田;设立西沙分厂,派员驻扎经营各事,并筹备西沙应用材料及招工等事。(3)招工开采岛上磷矿,聘请外国化验师,随时化验磷矿以评定价值;同时兴畜牧、种树,作久远之谋。上述建议要旨为海陆经济、军事建设同时并举,并相互呼应、相互助力,但如何使西沙的经济开发与主权的维护有机结合,进而形成一种有效机制,地方政府官员虽进行探索,但未最终解决。
最后,在西沙岛、榆林港、东沙岛、省城以及轮船分别安设无线电,以通消息。筹办处指出各岛相距遥远,“一切公牍风信,非电不能迅传”。⑦《往勘后之详报原文》,陈天锡编著:《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西沙岛成案汇编》,第17页。晚清时期电报在边疆建设上用途极大,郑观应指出:“两国构衅,赖电报以传递军机,则有者多胜而无者多败……即令沿海要害,有炮台而无战舶,则炮台亦孤立无徒;有战船而无电线,则战船亦应援莫及。”⑧郑观应:《论电报》,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2页。1900年前后广州督署及马口、前山、威远等要塞和广海、宝壁、江大、江巩、江固、江泽等江防舰艇之间首先设置了无线电机,能互通消息,利于防守,及时应变。西沙对岸崖州万县陵水各处,原已安设电线,筹办处计划在西沙群岛中岛设无线电,以接通内地、崖州。⑨《图画新报》1909年6月1日,韩振华主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138页。两广总督府核准之后,声称拟将无线电局所用仅达100海里的电机,改用能通500海里的电机,并由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派人与礼和洋行和香港威林斯基公司洽购电台机器事宜。不久,晚清政府被推翻,建设电台之事也就暂时搁置下来。①吕一燃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76-1077页。
两广总督派员勘查西沙、宣示主权,其目的和动机显然是针对某些列强的觊觎行为,然而因对法国的动向不明了,并没有将其当作主要防范目标,致使相应的举措缺少针对性,迨后来法国编造证据提出“主权”声索,当局者拙于应付也就是势所必然了。但无论如何,西沙宣示主权的行为成为后来中国政府论证主权的重要历史证据,筹办处提出的开发西沙的规划模式也为后来经营海疆提供了借鉴。勘查人员对西沙群岛分布、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岛礁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方疏于记载的缺憾,这些工作与《更路簿》相互补充,亦成为我论证主权的佐证。此时法国对西沙的认知,基本上源于中方公布的勘查结果,它对西沙的实际“调查”是在15年之后了。这时它已明显背离此前对西沙主权属于中国的承认,是对中国主权的公然践踏了。
西沙群岛在本区域内所处的重要位置,及中国政府疏于防范,必然会引起他国的觊觎,背后驱动因素是对地缘利益的攫取。中国地方政府在一个月内两次查勘西沙之举,引起了法驻广州领事伯威的注意,他根据“线人”掌握的情报,及时将中国政府的举动、影响等情况报告给法外交部,并提出占领西沙的建议。伯威之信函虽没有立即引起法国政府及其殖民机构对西沙群岛采取行动,但影响十分深远。该信函有如下主要内容:
首先,分析中国宣示西沙群岛主权的历史背景。东沙岛事件发生后,引起了中国政府对中国沿海岛屿的关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天朝的组成部分。这些岛屿包括帕拉塞尔群岛”。②Ibid,ANNEX 15,Letter dated 4 May 1909 from Mr Beauvais,Consul of France in Canton,to the Minister for Foreign Affairs,Paris,p.200.下文中引用该文处,不再注明。恰巧此时,中国报纸对一艘欧洲炮舰在西沙活动的报道,激起了中国政府对领土主权的担心,故两广总督向西沙群岛派出勘察队。伯威推测,中国地方政府对于西沙群岛,“军舰将频繁、定期访问,意图是避免类似东沙岛事件的再度发生”。
其次,帕拉塞尔群岛处于河内和香港之间,地理位置重要,对法属殖民地的航运安全威胁甚大。因海上沉船事故频繁发生,法属印度支那总督府曾一度考虑在西沙群岛某一岛上建一个灯塔,但因资金问题而放弃。伯威主张在此关键时刻法国应采取行动,“防止中国政府占领这组群礁,似乎符合我们的利益,我们或许进行些许研究,就会很容易找到论据,它能清楚地表明我们的权利,以及无可辩驳的证据”。
最后,提出法国占领西沙群岛的前提条件,即不能激起中国民族主义浪潮,否则得不偿失。“如果说这场角逐(指占领西沙群岛——笔者注)得不偿失的话,那么这种做法或许是极不可取的。所有的事情要考虑,如视而不见,因我方的任何干预可能导致(中国)新一轮的民族主义浪潮,这与我们占领西沙群岛获得的好处相比更具破坏性”。③Ibid,ANNEX 15,Note dated 6 May 1921,p.203.关于这一问题,伯威曾请示法外交部长意见:是否阻止中国政府有效地占领这组群岛,或者视而不见,不去刺激中国的“民族主义”。据法国文献档案记载,伯威似乎没有得到任何答复。④Ibid,ANNEX 12,Note dated 6 May 1921,from the Directorate for Political and Indigenous Affairs,Government General of Indochina,Hanoi,p.193.
此后在相当长时间内,法国及其殖民机构在西沙问题上保持沉默,没有采取任何动作,而且还在某种条件下有对中国西沙主权承认的表述。十年之后,虽然法国殖民部、印度支那总督对西沙心存觊觎,但此时法国政府某些部门一再承认西沙群岛是中国领土,这其中有1909年中国政府西沙主权宣示对它的深刻影响。1921年1月23日,法国巴黎海军部在写给河内远东海军司令部的信中仍承认:“1909年中国人声称拥有西沙群岛的所有权,这是到目前为止唯一可找到的资料。”⑤Ibid,ANNEX 12,Note dated 6 May 1921,from the Directorate for Political and Indigenous Affairs,Government General of Indochina,Hanoi,p.193.他还转请交趾支那总督(南圻总督)查找其他西沙文件,后者曾下令在总督府档案室里查找,但毫无结果。海军部的立场,实际上是延续了十年之前它在此问题上的立场。8月22日,法国外交部长布里昂在写给北京驻法代办的信中认为:“我同意萨罗先生(SARRAUT)和龙先生(LONG)的看法,由于中国政府自1909年已确立了自己的主权,我们目前对这些岛屿提出要求是不可能的。”①内阁总理兼外交部长致北京法国代办莫格拉先生,巴黎,1921年8月22日,法国有关西沙群岛问题的部分档案(译文),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此时法国政府担心西沙群岛地理位置接近安南,如中国西沙布防可能会威胁它的安全,故内部协商西沙之事时一再强调,中国如承诺不布防于西沙,可以公开承认西沙群岛属于中国。
法国此时在该问题上保持了沉默,未采取侵占西沙的政策,主要原因有:一是法国担心如采取行动干预中国宣示西沙主权的行为,可能会激起中国民族主义浪潮。法国这一政策延续了相当长历史时间,一战后,法国考虑到自身在列强侵华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战后的惨重损失,为保全并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采取了保守政策,即“法国不做任何满足中国民族主义政府要求的事”,“法国执行的是对中国‘不说、也不做’的政策”。②Morse,Hosea Ballou,Far Ea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oston,New York,1931,P.755,p.776.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依据不平等条约修建滇越铁路,清朝政府需承担巨额的征地、补偿费用。在此背景下,法驻华使馆的副官布瓦索纳(Boissonnas)在一封信中提出,法如在西沙问题上让步,保住中国政府的面子,可能易于解决滇越铁路的补偿问题,“在此情况下,法国放弃对西沙群岛的所有权要求,可能看起来像补偿要求”。③Ibid,ANNEX 12,Note dated 6 May 1921,p.193.此时,法国海军部、外交部、殖民部均认为,对于印度支那来说,帕拉塞尔群岛无论从战略还是从贸易方面看都不具有任何意义。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忙于欧事,无暇东顾,故法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未在西沙采取任何行动,法国有关档案中未再提及西沙群岛。
不过仍应看到,伯威之所以会提出如此建议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或诱因。一是法国在南海北部的航运、贸易量日益增多,使之对近在咫尺的西沙格外关注。法国自1899年租借广州湾后,逐步控制了粤西沿海航运,法船在北海、琼州、雷州占有地缘优势,如1900年占北海进出口吨位的73%,并积极向广州扩展;1901年进出广州港的法船增加到342艘次(62300吨);到1903年进出广州港的法国船只超过德国,仅次于英国,居第2位。④方志钦、蒋祖缘主编:《广东通史》近代下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735页。二是西沙地缘位置对法属殖民地——安南的战略安全、贸易发展很重要,如果被中国或其他列强控制,会对法属殖民地产生威胁。这是法国政府及其殖民机构某些人耿耿于怀之事。三是中国在西沙群岛的地位还不巩固,且国力虚弱,法国殖民者可以轻易寻找借口进入西沙海域。尽管这些因素看似当时没有发挥作用,然而却在潜滋暗长,终成为法国后来采取行动的主要诱因。可以说,法国对西沙群岛的认知和政策,不是源于领土主权的自然归属,而是对外力促动的条件反射。
当时中国政府对法国动向知之不多,地方政府对法国觊觎西沙群岛亦未有认识,但对法国在海南地区的行动保持了一定的警惕性,国内相关报纸对此进行了报道。1906年《申报》报道,法国殖民地报馆在巴黎开会宣读报告说,“法国应占领海南岛,并中国数省地方,庶世界或有战事,得保守法在远东之形势”。⑤《法拟固守远东之势力》,《申报》1906年11月7日,第2版。1910年9月7日,接替张人骏继任粤督的袁树勋指出,琼崖榆林港地当南洋门户,为各国必由之要径,法国觊觎已久,“去年该国巴黎殖民报之报告,上下议院协议,谓苟该国遇有世界大战,不可不占领琼崖岛等语”。⑥林忠佳、张添喜等编:《〈申报〉广东资料选辑》(选辑七·1907.7-1910.3),广东省档案馆《申报》广东资料选辑编辑组1995年11月,第288页。为此他建议妥筹布置,以重边备而固海防,但国运鼎革之际,中国边备之地遂无暇顾及。
此时期法国政府和印度支那总督府对西沙群岛虽有所认知,但因内部意见不统一,尤其是顾忌到中国政府的西沙主权宣示,故无论是在岛建渔民设施还是建灯塔的企图都没有实现,然而印度支那总督对西沙主权的觊觎却为后来侵占埋下了伏笔。值得注意的是,法国殖民机构承认中国渔民经常到岛捕鱼,该群岛“只有中国渔民,其需求几乎等于零。相反那里却对一名在那里生活的欧洲人有真正的危险”。⑦《法国外交部档案选译》,第77页。《海防通讯》说西方人对西沙群岛知之甚少,但中国人经常光顾此地。⑧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1889-11-9,3.后来法驻广州领事伯威致法外交部长的信函中,也说中国渔民是生活在荒凉岛屿上的唯一人群。①Ibid,ANNEX 15,Letter dated 4 May 1909 from Mr Beauvais,Consul of France in Canton,to the Minister for Foreign Affairs,Paris,p.201.这些记载未提及安南人到西沙捕鱼之事,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法国欲在西沙采取行动时,历史上安南人出现西沙之说才屡屡被提及,其动机和目的显而易见。实际上,18和19世纪包括安南在内的东南亚人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同中国有一定的差距。英国人克劳佛对此有一个中肯的说明:安南的对外贸易,全由中国人完成。他们包括商人、水手和航海家。安南本地人很少冒险越出海岸。②J.Crawfurd,History of the Indian Archipelago,Vol.3,pp.513-514.参见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50页。
通过中法对西沙的认知以及各自采取政策的比较研究,能为我们固守边疆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首先,国家领土的保全、疆域的巩固,首要是国内政局的稳定,使敌方无可乘之机。自近代以来,中国边患不断的主要诱因是内乱不止,它使中国边疆经略失去稳固的后方支持,所制定的有效政策时被遮断,致使前功尽弃。此种情况又为敌方趁机利用,它们通过武力或外交向我索取利益,鲸吞领土,而我则无妥善应付办法。如前所述,法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觊觎西沙群岛并进行多次讨论,终未采取行动,除本身的原因外,忌惮于中国主权捍卫行动是主要原因。迨到后来(20年代中期后)认识到中国内部混乱可以从中取利,故决定出兵占领西沙。其次,对与我边疆有关的外部力量或他国的动向或举措应保持警觉,要通过各种渠道、方式搜集可靠信息,及时进行边疆形势预判,制定有针对性的外交政策和军事行动方针,否则任何举动可能无的放矢,徒然错过大好时机。法国内部讨论西沙之事时,其通过安置在中国的情报系统,及时掌握中国政府的举动和规划,从容制定各种政策,反观中国政府对法方动向懵懂无知,自始就处于被动状态,敌我双方未交锋胜败已见端倪。最后,政府对南海疆域形势的判断、经略的制定,应用前沿理论进行指导、规划,尤其注意跟进世界海上强国对洋中岛屿、边缘地带理论的发展。③参见郭渊:《南海九小岛事件及中法日之间的交涉》,《世界历史》2015年第3期。自近代以来,洋中岛屿因航海技术、作战方式、战略认知等因素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战略上的重要性,如果经略失当或意识薄弱,难免为敌方所觊觎或攫取。
(责任编辑:李孝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世纪上半叶南海地缘形势与国民政府维护海洋权益研究”(15AGJ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静,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邮编51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