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出泉”民间传说的渊源考证及思维折射

2017-03-11 18:32魏凌青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魏凌青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0)

【文化研究】

“马踏出泉”民间传说的渊源考证及思维折射

魏凌青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0)

本文从“马踏出泉”这一民间传说入手,分析这一现象的来源,论述在“马踏出泉”中的泉的含义、马的意义,以及“马踏出泉”这一民间传说的来源之本,通过这一现象折射国人的精神空间与思维特征,为当下开展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马踏出泉; 考证;思维;折射

纵览各类地方志及其他神话传说, 经常会有“马踏出泉”的记载,

“马跑泉,在城西七十里。又名涌珠泉。旧志谓诸葛武侯南征过此,马跑出泉,故名。”[4]

《秦州志》记载:“相传唐尉迟敬德与番将战,军中苦无水,其马刨地出泉。”

“象州马跑井,在西乡下好里,汉伏波将军征蛮过此,渴无水饮,马以蹄跑地,泉即涌出,因名。”[4]

据《古丰识略》第八卷记载:玉泉井在无量寺(即大召)前。俗传康熙皇帝平息噶尔丹叛乱,凯旋路过大召“过此,马蹄踏地,有泉涌出,味清而甘,四时不竭,居民建神祠于其上。水侧流数步北汇为池,上盖巨石作井眼,寺前一带咸取汲焉”。

兰州五泉山在西北久负盛名,传说西汉大将霍去病将军西征途中,饥渴难熬,马蹄飞扬,竟然刨出了数眼泉水,有惠泉、甘泉、鞠月泉等、在清代得到兰州乡绅刘尔忻的大力维护修建,至今泉水依存,虽然水量减少,已无往日之盛景,然其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酒泉有泉,阻挡匈奴于塞北,赢得祁连山地区的战役胜利的霍去病,得到汉武帝赏赐的一坛御酒,他认为战功是众将士的功劳,将御酒倒于泉中,将士共饮,成就了一段佳话。也是酒泉市名来历的佐证。

“金昌马踏泉的由来,相传正是杨家十二女将西征至永昌,杨满堂扬鞭策马,蹄陷之处,踏开此泉,故名马踏泉。该泉现位于永昌县城的北海子公园内,泉水冬暖夏凉,清澈甘冽,泉眼上修建有一座六角檐彩亭,其内用石英石砌井潭,泉眼不时冒出气泡,状如珍珠,所以又名珍珠”[5]

《山海经》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晋水源头特有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常青。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

据《古丰识略》第八卷记载:玉泉井在无量寺(即大召)前。俗传康熙皇帝平息噶尔丹叛乱,凯旋路过大召“过此,马蹄踏地,有泉涌出,味清而甘,四时不竭,居民建神祠于其上。水侧流数步北汇为池,上盖巨石作井眼,寺前一带咸取汲焉”。因为传说是康熙帝御马踏出之泉,所以玉泉井又有“御泉井”之说。[6]

济南马跑泉名源于“北宋末年济南将领关胜抗击金兵入侵,壮烈牺牲,其坐骑愤而刨地出泉”的传说,济南还以“趵突泉”等诸泉水而闻名中外,号称“泉城”。

以泉命名的地方及名胜区数不胜数,例如,东南之泉州,西北之酒泉,华南之桂林蝴蝶泉等。

为什么会出现“马踏出泉”的故事,马踏出泉故事折射出古人的什么观念,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所在。

一、“马踏出泉”都与古代英雄人物息息相关

“马踏出泉”一般都会与历史人物或者英雄猛将联系在一起,唐朝的尉迟敬德、北宋的杨文广等,这些英雄人物都有彪炳千秋的功绩,在平息地区战乱与维系局部社会稳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一方平安与生产的持续稳定。北方民家春节家家户户张贴门神,都选用英雄人物,也是借助英雄人物的力量祛邪扶正,保护自己家庭幸福安康。利用英雄人物的能力扩充到日常生活,在人无法抗拒自然灾害及生命无常的社会语境中,增加心理的正义感。例如在南岭地点的伏波庙,祭奠马援、杨文广等诸位英雄人物,盘古庙供奉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物盘古,更富于地方传说特色。

二、“马踏出泉”中的“马”

马是中国社会长期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的动物之一,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为民众所熟知,在十二生肖中居第八。

(一)马是交通和生产助手

“骏马能历险”,在交通工具单一且低效的年代,马能负荷,帮助民众负载重物,以致在某些地区成为主要交通助手,在西南地区的“马帮”,方便了少数民族生活,促进了民族地区贸易,甚至至今,在一些地区,边远民族地区或者牧区,马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助手作用,骑行,其力量与速度都远胜人力,在交通运输中是人最得力的助手。

在农业生产中充当农者有力的助手,马的改良,参与到农事,犁地负荷,驾辕拉车,使得民众在农耕中增强了生产的力量。

(二)马在冷兵器时代的扭转战局作用

冷兵器时代的铁骑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冲锋陷阵中,马更是发挥着人力所无法比拟的作用。

在人们观念中,马是超力量的一种动物,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马到成功”,伯乐与千里马的对立使得千里马成为优秀人才的代名词,马已经冲出了动物属性的范畴,赋予更多人的期望与寄托,对马的作用的宣扬也就理所当然了,马进取敢为的精神与中国图腾崇拜“龙”结合在一起,使得马与龙的腾跃合二为一,就是通常所说的“龙马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马不仅仅是一种有着超力量且具有民族图腾崇拜的神物了,马与神结合在一起,也融合了神龙的特性.。马也是十二生肖中的一员,位居第八。

甘肃武威出土“马踏飞燕”,骏马奔腾,蹄踏飞燕,在立体学和形体学上构成完美的结合,是中国出土艺术品中难得一件珍品,成为中国旅游标志,从中国古代开始,人们对马的超越力量的憧憬与幻想在这尊艺术品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个铜塑被认定为中国旅游标志,体现了马的飞速,可以跟飞燕的速度相媲美.

三、“马踏出泉”的“泉”是农耕文化精准的体现

中国历朝历代关于“泉”的史料的确不少,很多地名会冠以“泉”名,福建的泉州,甘肃的酒泉,山西关于泉的传说,如济南就被称之为“泉城”,名山大川都会以泉而名闻于世,泉水对于生活与生产的意义非凡。农耕观念在中国民众观念中根深蒂固,费孝通的沙俄老师史国禄曾说过,居住在西伯利亚的中国人会在冻土中埋下土豆,期盼来年获得更多的土豆,不失为中国人深厚农耕观念的体现,在然而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在,也有在耶鲁大学陪读子女的中国家长,在校园种植蔬果而赢得校方的认可的轶事。

(一)泉水的生活饮用意义非凡

泉不仅给人们提供甘甜的饮用水,保证基本生理之需,在战争行军中,大规模的行军,对饮水的需要可想而知,曹操也是在行军中苦于无水才迫不得已想出“望梅止渴”,“三军未发,粮草先行。”其实也是包括有充足的水源,而甘甜的泉水则是行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保证。

“灵泉,在城西七十里,不涸不流。”(p50)

“响水泉,在水南江岸,水味甘美。”(p51)

“思微山,在旧县二十里,有甘泉,四时不竭。”

“天堂山,在城东北六十里。有泉不涸,水最清甘。(p52)”,甚至在兵荒马乱时期,成为难民的避难场所。如“韶谭岩,......中有一泉,渟涵可鉴,昔人避兵于此,号曰“小桃源”。 ”

(二)泉对农耕生产的决定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社会,农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主要位置,连从事农业生产的“农者”也是居于“士”、农、工、商”四民之二,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而处于常温、盐碱度适中的适宜泉水成为农田灌溉的重要保证也就理所当然了,有泉有田,有田就有村落,老百姓围田而居,实际上也是为泉而居,泉水其实也是民众聚集生活生产的中心点了。其实从古代文明遗迹所处大河大川之滨也能说明水对生产,对于文明的形成与可持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泉的滋养民众保农业生产的意义与大川其实是相同的。

也可以用于农业生产,为农田提供灌溉用水,可以说是农业生产中最不可缺少的部分。

《天水县志》载:“渗金寺在东西十里的马跑泉镇,泉出寺中、极甘洌,源壮可灌溉田。”

“白莲池,在府城西北关外,有九窍出泉,民赖以灌田。”

“六寨山,下有二泉涌出,民田籍以灌溉。”

“郭漏山泉,果朴山泉……灌溉南乡里田亩。”

“黄桑猺山泉,在城东八十里……灌溉东乡里田亩。”

“牙温猺山泉,在城东一百八十里……灌溉上安里田亩。”

“圣塘山泉,在城东八十里,灌溉北上天百亩。”

“大井泉,在南乡,水泉衍沃,足灌村中田亩。”

甚至因此而形成产业,“泉不减而荇荷盛。天启见,建碧霞元君庙于此……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以花为业。”[1]当然如果泉水对天地的滋润中断,就会对百姓的生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每年都是眼巴巴望天吃饭,要是天不作美,一遭旱灾,什么收割都没有了。他们受着自然环境的支配,确是可怜。在这种环境下,心理上总是要求帮助,要求一个有支配自然的权力者,不能不想到神…….,他们太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支配而要求满意的安慰。”[2]“我认为风俗习惯的改变,是要从环境上改变,从教育上收效。”[3]

(三)泉在美学中的一席之地

在美学角度,泉已经超越生活层面的意义范畴,泉水的甘甜清冽,带给世人的不仅仅是饮用生产的享受情怀,泉的宁静与绵绵不断,深深影响了国人美学追求,泉与冷月等融入了中国美学范围,泉的美学意义在很多文艺作品中得到淋漓精致的体现,《二泉映月》、《蝴蝶泉》等文艺形式更是给泉印上了美学的色彩。泉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生活之需,成为一种精神追求的体现,但是这种追求本身也很难与前两者分开的。是由实用角度衍生的一种美学感觉与追求。

“融县云际山,在城北十五里,出云必雨,有翠玉,寒碧二泉。(p56)”

“象州濮泉,在城东四十里,松桂森罗,水石交映。(p65)”

“五潮泉,在北下之漏村。其水有潮如海,每日五次。潮时水则满起,旁彻田亩。落则低下,仅有水从泉口细流。今每日尚有三潮。”

“来宾县双泉岩,在城西北一百里,有泉水冬温夏凉,相传昔人肄业其中,常患无水,忽一日双泉涌出,故名。(p68)”

“格栏泉,在城北八里。泉出于石,最为清澈。(p69)”

四、“马踏出泉”的折射:马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图腾信仰之一,泉是农耕观念的延续与反映

(一)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但是这种见首不见尾的动物对于老百姓的生活而言却是遥不可及的,在脆弱的农业社会中,龙被赋予了更多的寄托,祈求带来风调雨顺,除此之外,龙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不多见,而马在战事和农事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是真正能够为民众所见所闻的,这样看来,马是中华民族的另一种图腾崇拜,也不是勉强之说。在人类利用自然无助的时候,夸大甚至神话马的力量也就不为怪了,借助马的超越力量,折射的是民众对力量的祈求,对力量美的向往,体现了人类在与自然抗争过程中自身力量的薄弱。

(二)反映了特定时空下民众的思维形式

“马踏出泉”这种现象反映的是特定时空下民众的思维形式,寄希望于英雄人物或者图腾崇拜,这在民族甚至落后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从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证的。

因泉成寺院庙宇现象,屡见不鲜,泉的饮水功能扩大到神化的集合,寺院庙宇的泉水更为其增添几分神秘与温馨,让寺院庙宇更彰显其无所不能的神灵与完美。当人们势单力薄,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无法抗衡各种天灾人祸的时候变得一度得消沉,但是这种神秘力量又促使他们振奋起来,更多的对于自然的无助和对超力量的渴求,是富于中国文化思维的延续。

(三)是中国根深蒂固的农耕观念的折射

也是中国根深蒂固的农耕观念的折射,借助神话传奇人物与骏马的神力,带来生活与农业生产用水的方便,是生产水平和认知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的民众自我思想的一种安慰与憧憬,缓冲战争带来的创伤,期盼生活的富裕安康。也是一种准宗教式的朴素思想的反映。

马踏出泉,是中国长期农耕思维的体现,也体现出贫弱农耕生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期盼,是中国式思维的生动体现,彰显中国人在远古时代对生产实用主义的推崇与美学的有机融合。

[1]顾颉刚.妙峰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5:28.

[2]容肇祖 妙峰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5:138.

[3]容肇祖 妙峰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5:138.

[4](清)王锦修,吴光升,撰.柳州府志(标点本)卷之四[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

2016-10-22

魏凌青,女,广西人,广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K203

A

1672-2086(2017)01-0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