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视阈下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结合中国经济下行压力

2017-03-11 18:32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杨 青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教育研究】

人力资本理论视阈下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结合中国经济下行压力

杨 青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面对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要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同人力资本理论相结合,在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带动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经济改革

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的出台导致我国高校录取人数的迅速攀升,与此相匹配的教育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却并未呈现相同增长速度。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质量和数量不均衡发展。[1]因此,斜坡路上的高等教育不得不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来扭转发展趋势。同样,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所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也迫切要求全国各方面给予援助和支持,包括高等教育领域。鉴于此,人力资本理论无疑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增添动力。[2]

一、概念厘定

人力资本理论并非新世纪的产物,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学研究中,最初的领军人物是舒尔茨和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资本由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两部分构成。物力资本一般指物质产品;与之相反,人力资本则特指生产者投于劳动者身上的无形资本,这种无形资本同样能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最早是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该报告认为:可持续发展应同时兼备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这一观念最先在经济领域形成,囊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和社会持续。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同教育可持续发展是相类似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从服务角度来讲,是指为国家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以此推动经济发展;第二,从自我提升角度来讲,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以此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二、关系界定

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本理论相互关系的问题上,笔者借鉴了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刘晓琴的观点,她强调的是通过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3]

刘晓琴将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介,为社会直接或间接地提供资本劳动力、人才体制、技术机器,以及受教育人口受教育程度氛围营造。具体而言,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同人力资本理论之间的关系体现在:目的、实质、作用。

就两者的目的而言,他们都关注人的因素,关心人口质量的提高;就实质而言,他们的核心都是人的质量的问题,即应该倾向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时,两者在发展、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相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宏观上的指导作用。人力资本理论则从微观的角度存在于具体的应用领域。因此,前者是根源和本质,后者是具体实施和表现形式。

三、经济效益及限制

在理清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本理论之间的关系后,需回过头来审思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及其限制,以此来提出相应的举措对症下药。[4]

央志强、吴绍春对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古巴五个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我国政府相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仍不够高的结论。但相较我国对教育领域中其他部分而言,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在5个国家中排名第二,可见在对教育投资结构上仍需调整。[5]与之相对应,姚艺龙、刘晋华、谢中秋等学者对中美两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比较,得出:较之美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教育部门的低效率。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局限性所在。[6]

(一)内在制约性

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部分,不仅需要国家的资金支持,更需要其提供适切的就业前培训,为高等教育同就业岗位之间搭建绿色通道,在实现人力资本最大化的过程中增添催化剂。某些学科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因而对于国家的回报率也较高,从而为其赚取了更多的投资。但这样的运行模式会达到某一临界值,当临界值出现时,国家对其投入再多也不会得到更多的回报。换言之,当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时,就会出现停滞甚至降低。同时,受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也会波动。其次,对于个人而言,投资高等教育并非仅仅为了获取物质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还源于精神层面的提升,这种获得通过人力资本理论很难得以衡量。所以,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发挥和衡量具有很大的内在制约性。

(二)外在不平衡性

高等教育的外在表现即高等教育对国家和个人的贡献。这种贡献是通过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从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体现出来的。但事实情况是,国家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投资不一,导致高等教育地区间和校际间发展不均衡,更进一步造成高等教育对于国家投资的回报率不一。从而影响到地区间、校际间人才流动的差异,拉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四、改革启示

综观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的发展现状,我们急需透过经济改革下行趋势的表面现象,将人力资本理论同高等教育改革相结合,助推中国经济稳步健康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提出了两点建设性的意见。

(一)加大投资并优化结构

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应使政府成为人力资本的首要投资者。政府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产出急需的人力资源,同时,政府的资金流动会作为民间投资的风向标,间接增加民间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关注。当前,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正如在内在制约性中所提到的,国家对于高等教育中某些突出专业的投资达到一定临界值时便不会再增加回报率,因此,把控好这一临界值,对于合理运用国家教育经费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协调校际间以及区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推动缩小地区间经济差异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人力资本理论对高等教育贡献率的衡量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因此,在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间要尽力达到均衡的状态,切忌片面化。

(二)建立统一多层次的人力资本市场

针对市场岗位短缺的情况,我们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优势。岗位短缺的问题同市场结构有很大的关系,20世纪是数字信息化的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逐步由“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高新技术岗位的空缺严重阻碍了中国创新发展的道路,而真正能胜任这些岗位的毕业生却少之又少。其次,市场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刚毕业的学生由于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懂得实际操作而被企业拒之门外的情况屡见不鲜,因而建立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和工作岗位实践经验之间的过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再者,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傲慢的心理,不愿意做底层的基础工作。管婷对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大学生自认为是精英,对工作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认识激烈的就业竞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目前高校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因此,针对这一问题,高校需积极发挥顶点课程的重要作用,摆正毕业生从业前的择业心态,从而更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7]

[1]田恩舜,别敦荣.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10.

[2]韩文秀,李全生,慕静.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5.06.

[3]刘晓琴.人力资本理论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大学教育科学,2003(06).

[4]陆小兵,张必春,占侃.试论当前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及其限制——兼对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投资观点的反思[J].教育与经济,2012(04).

[5]央志强,吴绍春.中美印日古高等教育投资水平国际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03).

[6]姚艺龙,刘晋华,谢中秋.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中美比较研究——基于Feder模型的实证检验[J].学术研究,2011(12).

[7]管婷.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3).

2016-11-15

杨青(1992-),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G40-05

A

1672-2086(2017)01-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