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伟
(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 063210)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热”不断升温。截至2006年,“全球100多个国家近3000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和专业”,很多国家已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汉语热”的时代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应运而生。我国国务院学位办2007年正式授权开设,截至今日,该专业已有十余年的办学历史。回顾该专业十年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2007年5月3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达《关于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和推荐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人选的通知》,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24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开始起步。2007年10月24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TCSOL)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颁布。2007年11月,国家汉办颁布了《国际汉语师资标准》。2009年6月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中央民族大学等39所院校开设该专业。2010年9月2日,再次批准19所。2016年授权3所。2017年授权37所。截止2018年,全国共有148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
1.2.1 专业设置、开办论证充分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而开设的。2006年10月1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北京召开论证会,专家、学者充分分析了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汉语师资短缺现状。同时借鉴英国设立TESOL专业学位、日本开设日本语教育专业、法国开设法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专业等办学经验。专业设立后,关于课程如何设置,实践、实习如何安排等问题,培养单位、培养教师继续摸索、探讨,为此,“国家汉办还利用暑期专门举办了培训班,由国内24所开设专业硕士的院校与加拿大UBC大学的专家共同参与,其主要目的是借鉴北美地区第二语言教师培养的经验”。可见,该专业从开设之前到开办之后,相关专家、学者一直在探索、论证,每一步发展均建立在充分调研基础之上,可谓论证充分。
1.2.2 专业发展指导到位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开设以后,国务院学位办、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先后两次颁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性培养方案”),第一次主要针对在职生,第二次主要针对全日制学生。两个《指导性培养方案》均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工作起到了规范作用。由此可见,该专业的起步阶段,国家教指委指导全面、到位。
2011年以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进入了探索阶段。111所(第五批尚未招生)培养单位积极摸索和优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国家汉办、学位办、教指委等领导机构不断关注、指导和推进该专业的健康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探索阶段成绩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据笔者调研发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努力探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新模式。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基于“地球村”理念,以全球化视野、国际化思维设计了外向型“1+2+X”培养模式。沈阳师范大学创立了“1+1>2”的培养模式。辽宁大学主要针对韩国、朝鲜、日本和蒙古几个国家培养汉语师资。云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均针对东南亚培养汉语师资,逐步探索一条区域化培养的新模式。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主要针对中亚和俄罗斯培养汉语师资,其中,新疆财经大学还十分强调“通过辅修财经类第二专业学位和加大中外合作院校交换生的力度,为新疆与中亚汉语推广及文化经验交流提供高层次人才”, 培养模式可谓独特新颖。由此可见,各培养院校均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办学条件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新模式。
2.1.2 标准建设、评估体系逐渐完善
探索阶段出台了一要求、一标准,同时组织了一次专项评估工作。“三个一”行动后,汉语国教育硕士培养工作进一步完善。“一要求”是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的出台。该文件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性质、培养目标、素质、能力、实践训练、论文写作要求等均作出了详细说明。 “一标准”是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该标准对具有明确职业指向的专门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学位论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评估”是指学位办[2014]42号文件下发的《2014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方案》,该方案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实施,对2009-2011年获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58所院校进行专项评估。该次评估有效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规范发展,确保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
2.2.1 改革创新意识强、成效大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单位的逐渐增多,部分院校积极探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问题。通过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逐步探索出了该专业的教育规律。创新成果如下:强调与国外汉语用人单位建立紧密的、实质性的联合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了该专业教师选拔、激励和评价机制;注重吸引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教师,形成“双师型”的教师结构;注重学生的定向培养。由此可见,部分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培养规律,努力创新培养模式,积累了办学经验,促进了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明显提高。
2.2.2 发展速度放缓、培养质量提高
较之初创阶段,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在探索阶段发展速度放缓。在初创阶段的四年中,该专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24所到81所的飞跃,2011年至2015年五年间,并未设置新院校,恰恰相反,国务院学位办、国家汉办和教指委分别于2009年和2015年两次评估检查已开设院校的培养状况,对评估成绩不理想院校进行停招整改。学位办、国家汉办和教指委先后出台的各个文件,从不同方面规范了人才培养过程,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由此可见,在过去的十余年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经历了起步阶段和探索阶段,每一阶段均有相应的特征。了解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对于我们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培养模式大有裨益。
[1]冯丽萍,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长江学术》,2009(1):113—116。
[2]范晓玲,新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探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09—113。
[3]国家汉办年度报告(2006年),4页。网址:www.hanban.edu.cn/report/pdf/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