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然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北京 100024)
电视节目中,除了纯粹的新闻类节目,鲜有不涉及到情感的。我们在这里讨论的电视情感类节目,是指以情感为文本、以非文艺化形式展现的、旨在促进情感沟通和交流的电视节目。
电视情感类节目从运作形式上可以分为情感类谈话节目(talk show)和情感类真人秀节目(reality show)。这一类节目在我国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起到了沟通情感、缓和矛盾、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情感消费等问题。关注并研究电视情感类节目中的情感表达与消费问题,可以引导这一类节目的健康发展。
有人说,情感是“人类自然和本能地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并非经由人类有意识地思索而产生,且通常表现为某种表情和行为上的改变。”[1]我个人认为,情感是基于人本能的在一定程度上可控的心理活动。人类的情感是伴随着人类灵智的觉醒、心灵的开化而逐渐丰富起来的。人的情感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在人类所有的有意识活动中,几乎都有情感的参与。
情感作为人类的内在心理活动,它的本质是表达,价值也在于表达。情感之所以能成为人与其他个体,与群体联系、沟通的纽带,在于这种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可以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情感的表达是由表达者和受众共同完成的,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受众组成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变化而变化。现代社会最广泛的传播工具莫过于电视。所以,电视节目中涉及到人们的情感世界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电视这种大众传媒手段与情感这一人类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相遇,电视情感类节目也就应运而生了。
情感类节目是“以人物的感情故事为资源,以煽情为手段,以动情为目的,试图用情感架起电视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为我们建造一座公共的情感家园”[2]。上个世纪的80年代,情感类的选题在节目上初有涉及,比如说广东电视台《青春夜话》节目。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等地电视媒体出现了一批以情感为主题的情感类谈话节目。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在随后的十余年中不断发展,1998年7月,湖南卫视推出《玫瑰之约》,成为了我国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先行者。新千年以来,电视情感类节目不断成长,形式、内容、编采手法逐渐多样化。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的生活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开播,创下了一个新的收视热潮,为我国的婚恋交友类节目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以后的几年,电视情感类节目几乎遍地开花,省市县级电视台几乎都有这一类节目播出。观众的眼光由新奇而变为平常看待,此类节目也由爆发期进入了平缓期。尽管已不复当年的火爆,但已在节目类型中稳占一席之地。可以预言,电视情感类节目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会受到电视制作者和受众的青睐。
情感类节目自进入我国观众的视野中以来,一直以一种或朴素温馨,或活泼动人但却不失真实的风格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情感类节目出现的初衷,是为了给广大受众提供一种心灵上的疏导和抚慰,通过当事人在节目上的言论、表现,引起观众心灵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净化”情感的效果。
情感类节目的出现,满足了受众扩大自己的视野,去看到自己之外的其他人的人生百态的愿望。除此之外,情感类节目在对于纾解社会矛盾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什么人们需要情感类节目?随着社会转型的速度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交流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社会不断发展,生活逐渐富裕,通联手段越来越先进,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疏远,心灵越来越孤独。人们的情感需要沟通和交流,情感作为人际交流的纽带和桥梁,通过电视这种大众传媒手段进行传播,满足了人们情感的焦渴,人们在节目中体味情感甚至引起共鸣。
电视情感类节目的产生虽然有其必然性,但这类节目以情感为文本,借助大众传播工具,将极具私密性的个人情感公之于众,极易披情感表达之衣,行情感消费之实。所谓的情感消费,就是以情感为噱头和手段,去达到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甚至其它某种功利目的。表现在节目中就是传播媒体、当事人和观众以情感为名目,各取所需,最后达到互利共赢,但观众的情感被消费了。
后情感是由社会学者梅斯特罗维奇提出了一个新的社会学概念,是19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类情感”,它是一种新的被“智识化”、“机械化”,由大众媒体生产的社会情感形态。“情感已经成为一种被消费的产品,已经不是传统那种自发的真实的情感”[3]。在后情感社会语境下,电视情感类节目看到的表演者看起来更加的表面的、可见的。由此看来,在后现代社会这样的条件下,情感成为了被虚拟,被消解和被包装被重新诠释的那个。电视情感类节目与后现代社会迎头相撞,情感沟通是受众的需要,而情感被消费又是这一社会的特征之一,其尴尬就可想而知了。
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情感类节目的增多,原本被视为纯洁而私人化的情感走到聚光灯下,变成了一件消费品。情感是产品,观众是买家,那么媒体和当事人就是卖家。从这个角度看,媒体乐于制作情感类的节目,当事人也乐于在节目中坦露心声,这两者能够各取所需。
现在是一个“收视为王”的年代,布尔迪厄说过:“收视率是一个隐匿的上帝,它统治着这个圈子,失去一个百分点的收视率在某种情况下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4]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媒介要生存,必然在乎收视率。在人与人之间冷漠的时代里,真实的情感或者强烈的刺激就成为了人们最想看到的东西。情感类节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满足了人们这样的心态,有悲情叙事,有娱乐刺激,甚至有时候还会有一些离奇荒诞的故事被搬上荧屏。
受电视这个平台本身的话语形式以及“收视为王”导向的影响,近年来的情感类节目出现了“跑偏”的现象。后情感社会中情感的尴尬和市场利益的引导,电视情感类节目中的灵魂——情感,在很多节目中,不再是联系媒体、当事者和受众的纽带,而是被当做“卖点”,成为媒体、嘉宾和投资方各取所需的盛宴。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电视有娱乐性。娱乐节目把快乐带给受众,这是电视这一传播媒体应有的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有娱乐性。情感类节目的主旨是真情与沟通,如果弃此不顾而追求节目的娱乐性,这本身就是鼓励、引导人们去消费情感。
这种消费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狂欢的语言方式,这样的话语方式重点是如何取悦大众,不一定要让大众如何思考,但是一定要让人们感觉刺激,狂欢式的话语方式大多出现于情感类真人秀类型节目之中。“故事通常都是当事人的一些殊经历和情感历程”[5],组织一些或有趣、或可乐的故事,用观众最易接受、接受最快的逻辑和语言,娱乐观众。二是在谈话类节目中经常出现的“悲情叙事”。荧屏上嘉宾讲述着自己的各种不易,或生活困顿,或迭遭不公,或爱恨情仇,或生离死别,这些讲述极富真情又极其悲苦,而叙述者总在坚守,总是善良,等等。观众对于悲情的叙事方式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感,从艺术层面来讲,这种略带凄婉哀怨的叙事方式能刺激人们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对人物就会产生一种悲悯,与此同时,观众的心灵上就会将自己的感情投射于人物之上,就会产生一种艺术上的“净化”作用。人们往往认为,悲伤的故事的可信度要更高,实际上这种“悲情叙事”,导致情感的泛滥,使得节目不真诚,可信度不高。
狂欢也好,悲情叙事也好或者是其他什么形式也好,只要在节目中有违于情感的真诚表达,我们都可以认为情感被消费了,因为“过分”就意味着不真诚。
节目中的当事人是情感表达的载体。电视情感类节目中有许多感人的人物、事件,但不可否认也有不少当事人借助电视节目这个平台,为自己博取出镜和同情。我们看到在一些节目中,有些人就是为了赚人气,为了自己出名,甚至想以上电视节目的方式来打开自己的“明星之路”,对他们而言,情感在这里不过是一个工具和噱头,是吸引受众眼光的一件光鲜的外衣,内里裹着的是他们另外的打算。
实际上,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受众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接受不同的媒介产品来获得情感上的抚慰和体验”[6],人们隔着电视荧屏,对电视上追求爱情的男女们品头论足。这种“虚拟的真实”,带来了一种观众没有体验过的,没有接触过的刺激,进入到其他人生活中的快感及心态上的某种平衡。观众被节目吸引,是因为节目上嘉宾的作秀,他们的表达方式,恰恰迎合了观众的窥私欲。
电视台创办情感类节目当然首先是为了发挥媒体功能,传递人间真情,弘扬正能量,但在商品经济的大背景下,想要电视台完全抛弃利益是不现实的。把节目做好,吸引更多的观众,培养出稳定的观众群,使节目有一定的收视率,这本身就是利益所在。但在现实中,也存在为了收视率而使节目过度市场化的现象。
情感类节目的生命是真实,但有的节目为吸引眼球,却突破这一底线,编造的故事,披着真实的外衣,把虚假的情感输送给观众。比如被网友们揭发出来的“情感专业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感类节目中出镜,讲述着截然不同的情感故事,却都说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这是对节目的亵渎,对观众的戏弄,对媒体公信力的摧毁。
情感类节目本该成为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平台,所关注的问题应当是普遍化、大众化的。然而目前电视媒体上出现的情感类电视节目,“真人秀”的成分越来越多,选题大多是情感中的阴暗面,诸如三角恋,不伦恋,家庭暴力,亲人反目等。情感的阴暗面被放大,容易让人们对于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产生疑惑,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思想上造成负面的影响。这种看似适应市场需要、抢占市场份额的制作理念,其实是对情感类节目本质和目的的背叛,对传媒公信力和责任意识的自残。
虽然电视情感类节目不复当年火爆,但已在节目类型中稳占一席之地,由当年的“畅销”,变为现在的“常销”。电视情感类节目要继续走下去,就要继承和发扬已经取得的经验,吸取种种“跑偏”的教训,遵循电视传播规律,尊重市场规律,走出一片新天地。
情感类电视节目有其自身的传播规律,那就是以真情感动人,以温馨感染人,以故事温暖人,以正能量激励人。情感节目要想走得长远,不能为了博眼球、追求收视率而背离节目主旨。情感类节目不仅是婚恋、调节,一些谈话类节目也属此类。在这一类节目中,嘉宾可能是名人或明星。这也很好的,观众也希望能了解这些人的情感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普通老百姓,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只要不故弄玄虚,不猎奇,就能得到观众的青睐。情感类节目由当年的新潮,变成今天的普及,嘉宾由当年的高大上,变为今天的以普通百姓为主体,这就更加提醒制作者,必须坚守讲述老百姓的情感故事,回归情感的自然本色。
市场的作用在于资源配置。电视情感类节目出现的本身,就是这种资源配置、调节的结果。市场规律就是优胜劣汰。对电视情感类节目而言,恪守核心价值,传播人文关怀,担当社会责任,坚持情感本位,杜绝情感消费,才是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成功的电视情感类节目对此已作出证明。如何使节目主旨朴素且动人,平凡且深刻,还是要“打假去伪”,深刻领会节目主旨。市场也许会有一时的混乱,但终究会大浪淘沙,认可那些真心为观众,把真情展示给观众,把真爱传递给观众的节目。
电视情感类节目在中国已走过近二十年的历程,伴随着中国的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经历了从火爆到从容,由绚烂归平淡的过程。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偏差,但只要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加强电视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电视情感类节目定会大有发展,为弘扬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5]盛兰.情感的生产与消费—基于社会学与传播学视角的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501.
[2]尹鸿.公共情感家园—评河北电视台电视谈话节目《真情旋律》 [J].中国电视,2005(4).
[3]沈宏芬.后情感主义理论梅斯特罗维奇的社会情感批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4]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6]蔡骐.悲情叙事的影像传播—解析我国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J].现代传播, 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