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杰
(中共运城市委党校,山西 运城 044000)
【文化哲学】
镜鉴
——管仲治国理政智慧
马红杰
(中共运城市委党校,山西 运城 044000)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2700多年前,管仲在齐国进行了一次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的改革,本文将从治理思想、治理方略、治理成效三方面进行深入解析。
管仲;治理思想;治理方略;治理成效
春秋“五霸”,首霸齐桓公。齐桓公能够成就霸业,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管仲的辅佐,齐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被誉为“春秋第一相”。
管仲治齐之初,《史记》记载:“区区之齐在海滨、地舄卤、人民寡。”“区区之齐”说明在管仲之前齐国的面积很小,梁启超《管子传》“习见夫管子以后之齐,诚涣涣乎大国也,然不知其前此实区区海滨一弹丸已耳!”[1]“在海滨”说明齐国远离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黄河中游地带。“地舄卤”说明齐国土地盐碱性较大,粮食产量较低。“人民寡”说明齐地人口较少。面对上述困境,管仲依靠何等治理思想使齐国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管仲思想主要见于《管子》,胡寄窗认为,此书是伟大的经济巨著,现存的七十六篇中,有三分之二以上都涉及经济问题,且将近二分之一主要是研究经济。[2]
“以人为本”是管仲治理思想的核心。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管仲第一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命题,《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3]
管仲治理的核心思想主要表现为三个关键理论。首先,强调“富民为先”,《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4]其次,主张“农商并举”《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5]最后,提出“轻重理论”,通货积财,贵轻重,慎权衡,富国强兵。在经济领域中,轻重理论就是通过权衡货币及粮食的供需、贵贱,采取措施使国家富强。在对外方面,通过权衡轻重,依靠对外贸易和商战制服他国。
(一)富民之路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管子·乘马》“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把土地分下去,实行分户经营,使人民抓紧农时。有学者认为,这个政策是我国最早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农业容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一旦发生饥荒的话,老百姓食不果腹,所以管仲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国储粮。
管仲主张国家调控,以工代赈。《管子·乘马数》:“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每遇天灾,容易产生大量流民,国家应进行宫室台榭修建,以促进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吴晓波认为,管仲其实是一位尊重市场规律的国家干预主义者,视其为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6]
(二)强国之道
1.四民分业
管仲提出:“士农工商四民者,不可使杂处”,其把民众按照各自行业的不同分为士农工商,并按行业聚居在固定的地方。管仲认为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事”;二是“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三是“不见异物而迁焉”。[7]可以看出,管仲强调行业的专业性、传承性、稳定性。
把社会各阶层按职业来划分管理,管仲是历史上的第一人。这种专业化的分工模式,自管仲之后,一直是历代王朝社会分工的指导原则。细致的职业化分工及世代相传的制度安排,是中国早期文明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2.曲衡之数
郭沫若云:“曲衡之数即‘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之意。”要使全天下商人来齐国贸易,就需提供优厚政策与优质服务。
一是“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虚车勿索,徒负勿入,以来远人。”[8]说明齐国实行的是单一税制,税率低至“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以此来吸引外地商人来齐国贸易,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二是“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带一辆马车来齐国经商,提供住所、免费食物;带三辆马车的,则另外免费提供马的饲料;带五辆马车的,另外提供仆人为之服务,可见,齐国的营商环境非常好。
3.盐铁专营
《管子·海王》“唯官山海为可耳”。“官山海”即管山海,山主要产铁,海主要产盐,这两种物资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
管仲强调盐铁为国有资产。在资产国有的前提下,管仲主张民间生产、统购统销。《管子·轻重乙》“故善者不如与民,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有杂之以轻重,守之以高下。”国家计算好产值,计算好赢利,最好交给民间经营,不管是盐还是铁,民间生产出来的只能卖给国家而不能出售,然后用管控价格的方式与民间实现三、七利润分成。
管仲估计,万乘之国人口约为千万,如按成人征收人头税,应纳税者大约为一百万人,每人每月征三十钱,为三千万钱。若实行盐的局部垄断,每升盐酌量提价出售,每月可能得到六千万钱,实行盐的垄断,可望得一倍于人头税的收入,而表面上确不曾征税,不致引起人民的“嚣号”反对。[9]
盐铁专营使得历代政府收入由税赋收入和专营收入两项构成。以盐为例,三国时期,魏蜀吴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斗争不断,食盐几乎被视为国家的生命线,《三国志·魏书二十一》“夫盐,国之大宝也。”唐朝的盐利收入达到了中央实际总收入的二分之一或至少达到五分之二。南宋政府财政中“鬻海之利居其半”。管仲之后,除盐、铁之外,专营的范围越来越广,汉武帝时酒专营,唐宋时期茶叶专营,当今的石油、烟草等都是国家掌控。
(三)图霸之术
管仲为使齐国“和平”崛起,曾人为操纵丝织品、麋鹿和狐皮等商品的价格,引诱周边诸侯国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从事上述副业,然后待时机成熟后突然制造局部粮食危机和经济危机,迫使对手投降归顺,这便是历史上“服帛降鲁”“买鹿制楚”“狐皮得代”等典故的来历。其中,“服帛降鲁”是管子轻重篇中的经典案例之一。
现代国际关系史上,这种策略反复地被他国使用。为防止悲剧发生,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10]
齐国的都城临菑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业繁荣,殷实富足。《史记·苏秦列传》“临菑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於远县,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11]
管仲治齐及其成功实践对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几点启示:一是国家治理上注重理念的创新。齐国在发展之初,地舄卤、人民寡,能发展起来说明先进理念是发展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的集中体现。二是开放发展上注重软环境建设。管仲为了使全天下的商人来齐国贸易,从优惠税收和优质服务两方面,着力打造软环境。三是国际交往上注重规则制定权。管仲“九合诸侯”令曰:“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目前,国家间竞争的最高形态是国际规则制定权的竞争,我国在这方面的话语权与自身实力还不相称。要借鉴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多方发力,通过合法、合理、合情的方式,获得与本国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规则制定权。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我们要总结发扬,使之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
[1]梁启超.管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42.5.
[2]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288.
[3][4][5][7][8]管子.管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294.479.245.248.307.
[6]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6.
[9]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358.
[10][11]马迁.史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8.26.
【责任编辑:周丹】
D691
A
1673-7725(2017)08-0186-03
2017-06-05
马红杰(1984-),男,山西运城人,助教,主要从事党建党史国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