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方位

2017-03-11 16:52段华明
岭南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陷阱特色发展

段华明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大政方针,就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制定了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开辟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准确丰富内涵,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十九大精神扎扎实实落实在我们的工作中。为此,我刊特设十九大精神学习研究专栏,展示专家、学者学习研究的最新成果,以飨读者。并诚望领导干部、专家和学者围绕学习研究十九大精神,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为不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方位

段华明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是世情国情社情党情等历史方位的时代性变化。面对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全新站位和世情坐标,既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又促进包容性发展,规避“修昔底德陷阱”;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国情特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克服“中等收入陷阱”;根据中国社会性质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防止“分化西化陷阱”;因应具有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党情的重大变化,全面从严管党治党,避免“塔西佗陷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历史方位;马克思主义当代形态;规避“四大陷阱”

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中国各项事业发展提出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视野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党全国人民新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1]唯物史观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544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是世情、国情、社情和党情等历史方位的时代性变化,而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历史主动性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凸显应运而生的历史必然性。

一、 世情: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全新站位和发展坐标,既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又促进包容性发展,规避“修昔底德陷阱”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着宏阔剧变的世情背景。今天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化与波折同现,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综合国力竞争和国际主导权博弈日趋激烈。今天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1]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2016年中国GDP达到11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相当于排名其后的日、德、法GDP之和。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中国的持续稳定发展与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为世界提供了广阔空间。2006年美国是全球127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这一数字是70个;到2011年实现逆转,中国成为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而美国则降为76个;2015年,以中国为最大贸易伙伴国的国家已达到160多个,遥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制度性权利得到显著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的份额和投票权升至第三位,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成员,中国发起成立亚投行、成立丝路基金、成立金砖银行。中国对联合国的贡献综合评估已达到第二位。中国正在从国际体系的参与者迅速转向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成为国际主导议题和重大方略的提出者和推进者,各国普遍更加看重中国、倚重中国,无论是国际性事务还是地区性事务,无论是经济、贸易、文化还是政治、安全等领域,国际社会更加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期望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引领责任。

中国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提供中国方案和建议,成为当今国际格局变动的重要表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占据人类思想和道义的制高点;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以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拓展对外开放与发展合作的战略空间;奉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坚持睦邻富邻安邻,以防止形成围堵中国的区域联盟;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以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等等。这符合世界潮流和国际民意,是中国倡议得到全球响应的重要原因,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如何规避“修昔底德陷阱”是重大现实课题。修昔底德陷阱是说,新兴国家在崛起过程中必然会对现有大国霸主地位形成挑战,因此现有守成大国必然对新兴大国采取全面遏制的政策,从而引发冲突与战争。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影响力引起美日等国的警惕和不满,也引起西方一些势力的忌惮。出于霸权主义心态和维持既得利益的目的,个别西方国家以维护现有国际秩序为名,或明或暗对中国进行围堵和遏制,掀起一股股反华浪潮,在中国内培植亲西方势力和反政府势力,在国际上挑起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南海问题,制造朝核危机等,试图阻挠中国前进的步伐。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作为、敢担当、共发展”的应对,既有大国气量,也有大国手段,张弛有度。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这样的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隐忧,习近平2014年1月接受美国《世界邮报》专访时指出,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习近平2015年9月访美时再次提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建设性管控分歧,促进包容性发展,从而规避“修昔底德陷阱”。由是看到习近平作为大国领袖的卓越智慧和政治担当,也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时代意义和国际意义。

二、 国情: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克服“中等收入陷阱”

国情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新的时代条件和国内外发展大势,准确判断和理性把握中国发展新阶段的国情特征,明确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命题,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现实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进行历史上罕见的和平崛起。同时,发展的粗放式问题更加显现,能源、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几近极限,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越来越明显。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改变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将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到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防风险,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主动下调经济增长速度。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需求不振。正是在这种情势下,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高速增长经济体在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后,一般都会经历经济明显减速和换挡的过程,经济发展也会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譬如日本1969年之前的10年经济增速平均在10.4%,之后的10年降为平均6.3%。韩国1988年前的10年增速平均为10%,之后的10年放缓为平均7.6%。[4]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必经阶段。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时此刻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期间必然会经历若干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会引起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发生阶段性变化,标示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新常态,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变化趋势和运行规律,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良策。“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后发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GDP3000美元)后,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绝大多数中等收入经济体会呈现经济增长的长期停滞或徘徊不前,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方面与高收入国家竞争,人均GDP难以突破1万美元,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甚至社会动荡等问题,无法真正实现转型和现代化。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赶超和转型,克服“中等收入陷阱”。一是深化改革向市场体制全面转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二是政府在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中发挥因势利导作用,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三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公平正义、持续发展与和谐稳定的社会。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对中国国情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构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成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基础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新颖而重要的现实条件。

三、 社情:根据中国社会性质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防止“分化西化陷阱”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中国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展现出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争让位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凸显。现如今,全球治理变革破立拉锯,南北差距不断拉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矛盾加深,改革不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呼声日益强烈。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低迷,恐怖主义、极端主义蔓延,生态环境问题严峻,如何实现更好的全球治理以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成为世界性重大课题。与之相伴的是,随着民主化的推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增强,对国家、政党、政府的企盼和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实现更好的国家治理以满足人民福祉,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从统治走向治理,呈现为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越来越被广泛接受,有人甚至宣称“治理时代”到来。

国家治理这一话语在中国社会实践和政治理论中提出得比较晚,但实际上从新中国成立起,我们就一直在推进政权建设、制度建设,积极探索符合中国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早就开启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议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并充分认识到治理能力是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性发挥、影响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长远的时代眼光,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使国家发展始终走在快车道,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中国的政府、社会显示出强大的治理能力,取得显著的治理成效,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肯定。

中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独特的优势,总体上是成功的。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治理的制度体系还不成熟、不完善,治理能力还亟待增强。比如治理主体比较单一,党委政府起着绝对主导作用,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的地位并不突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格局并未形成;治理方式强制色彩过浓,协商程度不足,法治化进程缓慢,制度化、规范化不够,政府权力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还多有出现;人民依据制度、程序参与治理的观念、能力相对欠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诉求多元,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加剧,治理的共识越来越难以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对于中国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加快完善制度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学习借鉴现代文明优秀成果,这个过程要去伪存真,注意分辨,警惕西方“西化分化陷阱”。“西化”就是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多党制和私有制;“分化”就是分裂中国,企图分而治之。西方还推出“中国垮台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救世论”,企图瓦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推进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正确的治理方向,谱写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篇章,有效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

中国创造的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方略和经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人口规模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治理实践和经验会适合于世界上的某些人群;中国地区差别很大,治理实践和经验会适合于世界上的某些地区;中国文化多样、民族众多,治理实践和经验会适合于某些文化和族群;中国与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处于类似发展阶段,治理实践和经验会适合于处于类似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中国不同于西方的治理现代化,将给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作出新贡献,也超越西方简单地用民主与专制来衡量是否文明、进步的话语陷阱,推动中国话语的国际化。

四、党情:因应具有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党的建设的重大变化,全面从严管党治党,避免“塔西佗陷阱”

党情是一个政党在一定时期的性质、政治等基本情况。从现状来看,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同时,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国内外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具有新的历史特点,迫切需要党的创新理论指导。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90多年来,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牢记历史使命,迎接风险挑战,解决时代课题。时至今日,执政党处在新的时代坐标和历史方位上,正领导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领导亿万人民进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要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越是靠近我们的奋斗目标,越是面临严峻的客观形势,越需要集中全党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加强党自身的建设。管党治党是完成历史使命的政治保障和政治前提。[5]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管党治党经验,大大提升了应对曲折、风险、挑战、考验的能力。但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党内存在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腐败现象渗透党的肌体,严重影响党的形象,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一些党员干部思想空虚,不信马列信鬼神,有的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崇洋媚外,缺乏民族自信;部分党员干部政治动机不纯,把入党作为升官发财的通道、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对党的事业漠不关心,在党不言党,在党不爱党,在党不护党;部分党员干部法治意识淡薄,特权意识浓厚,热衷关系圈、潜规则,不讲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言行没有底线,等等。这些问题无不说明在新时期党的自身建设形势严峻、任务艰巨,需要下大力气解决,提升自我更新能力,维护自身健康,以避免“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是指当政府丧失公信力后,无论政府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民众都将给予负面评价。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持续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三严三实”,补钙壮骨,固本培元;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完善各种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强调把纪律挺在前面,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强调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强调抓住“关键少数”,建设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主体因素。

不同历史方位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论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和主动适应世情国情社情党情的时代性变化,站位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全新坐标,立足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铁的纪律全面从严治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使中国的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

[1]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N].人民日报,2017-10-2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正确认识“修昔底德陷阱”[N].人民日报,2016-04-17.

[4]王一鸣.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J].求是,2014,(22).

[5]杨汉卿.党刊要善用学术讲政治[J].岭南学科,2017,(3).

(责任编辑:武晟)

D61

A

1003-7462(2017)06-0005-06

10.13977/j.cnki.lnxk.2017.06.001

猜你喜欢
陷阱特色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的特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陷阱
陷阱2
陷阱1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