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春洋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炒面委员会
文/任春洋
“背上一袋干炒面,行军作战真方便。祖国人民关心咱,千里万里送前线。炒面香,炒面甜,一把炒面一把雪,枕着石头盖着天。艰苦奋斗是光荣,消灭敌人勇向前!”这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广为流传的一首快板诗,诗歌充满豪情壮志,但是也从侧面展示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
朝鲜战争爆发后,志愿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抗击侵略者。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的第一仗,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就此被拉开。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抗美援朝战争相比于以往的国内革命战争在食物供给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一则后方补给困难,由于制空权掌握在美军手中,飞机狂轰滥炸使得运过鸭绿江的食物很少能到达战士手中;二则烹饪不便,生火做饭的炊烟极易引起敌人的注意,从而暴露我军位置。
志愿军战士“饥无食”的情况很快引起了东北军区后勤部的注意。于是,1950年11月8日,第一次战役刚刚结束,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李聚奎、副部长张明远等,向总后勤部提出“以炒面为主”“制备熟食,酌量提高供给标准”的建议。同时,将样品送到志愿军征求意见。这种携带方便又易于保存的食物得到了彭德怀司令员和洪学智等几位副司令员的首肯。
炒面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食品。不同于现在市面上的炒面条,而是以糜子、芸豆、玉米、青稞、甜菜根、小麦、大豆、高粱米为原料,炒熟后磨制成粉,具有可以随时食用的特点。1950年1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召开解决志愿军后勤保障的专题会议,会议部署国内党政军各部门要在一个月内完成650万斤炒面,52万斤熟肉任务送往志愿军前线部队。1952年11月19日,东北人民政府召开会议落实该项任务。
作为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长春市此次分得的任务是50万斤炒面。长春市政府在《长春市炒面工作总结报告》中提到“(1950年)11月22日市接到了这伟大的任务后,立即召开了会议,研究了如何完成任务的办法及各单位任务的具体分配。市委成立炒委会,在申市长(申力生,时任长春市市长)和吴副书记(吴铁鸣,时任长春市委副书记)的亲自领导下来进行工作,翌日便召开了各单位负责同志的会议布置工作,宣布了各单位的任务数,更强调了任务的重要与防奸保密问题,并简单地介绍了沈阳市已取得的炒面经验。”
“这次市分配的炒面单位共19个,各单位共动员3000多人参加这一工作。至12月8日止,前后共15天,已基本上结束了这一工作,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共计炒成熟面643759斤,共用原粮772304斤(小麦228161斤、苞米152285斤、高粮米315831斤、大豆76027斤),付出加工费高粮83685斤(按出面数付13%高粮),超过了原计划29% (计143759斤)。”另外还在此报告中介绍了一些成功经验,如“各单位负责同志重视这一工作,亲自出马自上而下进行普遍地深入政治动员,是我市这次能胜利完成任务的主要原因”、“针对着群众的思想及具体情况,提出了适当的口号,鼓舞大家前进,号召大家设法克服困难”,以及在组织方面和炒原粮技术方面的具体经验。
成立炒面委员会,体现出长春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群众对于抗战支前工作的重视和努力。据统计,从志愿军入朝参战到1951年6月,国内运往前线部队干粮6290万斤,占所有运过去的粮食总数的17%,其中绝大多数为炒面。一捧炒面一捧雪,已经成为志愿军战胜美国侵略者、保卫和平、艰苦奋斗的缩影。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其中后勤工作是胜利的保障,炒面充当军粮是我军后勤部队、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项创举,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单位:长春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