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歆 睿
(渭南师范学院 报刊社,陕西 渭南 714099)
【司马迁与《史记》编辑研究】
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教育部名栏“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建设与发展为例
詹 歆 睿
(渭南师范学院 报刊社,陕西 渭南 714099)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依托司马迁故里的地域优势和学校史记研究的学科优势,长期坚持开办“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培养了一批校内外的核心作者群,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该栏目于2014年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现已成为该刊的标志性特色栏目。《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说明,地方高校学报通过开办特色栏目并持之以恒地建设、发展,是扩大刊物影响、提升刊物形象、树立刊物品牌的有效途径。
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名刊工程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学报处在一种左右为难的发展困境中,一方面是学报所秉承的学术文化使命使得它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完成社会赋予的传承文化重任;另一方面,却因编辑力量薄弱、办刊条件有限、发稿周期长、发行量小、读者面窄、办刊模式僵化,陷入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特色栏目的创办可谓是现时摆脱困境比较理想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创办特色栏目,可以提升学报的品牌形象,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力,团结和影响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群体。正如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龙协涛教授所言:“有些高校是普通学校,有些学报是普通学报,但它们的某一、二个栏目却办得极不普通,形成了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特色,引起国内学术界乃至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关注。这是培育期刊品牌的可喜开端。”[1]15
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渭南师范学院学报》一直在积极地思考、探索、实践自己的特色化之路。它成长于华山渭水之间,创刊于1986年。从创刊号起,《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就发表了有关司马迁研究方面的文章,之后陆续设立“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秦地文化研究”“区域经济与特色产业研究”等栏目,推出大量研究秦东地区乃至陕西、关中—天水经济带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经济社会的精品佳作,成为人们了解秦东、陕西以及西部经济历史文化的窗口。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视察时提出要“扎实加强文化建设”,还提及司马迁与《史记》,指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学习借鉴作用,《史记》也是习总书记经常引用、阅读的书目里重要的一部历史文化典籍。作为《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标志性特色栏目,“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入选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三批栏目,是陕西省第三家入选教育部名栏的高校学报栏目。在入选名栏之前,栏目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建设生长期。栏目1989年设立第1期,至2017年9月连续设栏近30年158期,累计发表文章617篇,该栏目开办的历史之长、发文数之多,在名栏入选期刊中也是不多见的,这说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团队较早具有了特色意识和栏目发展意识。栏目也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陕西省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回望“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的创办和建设过程,可以看到,是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加上历任编辑团队长期的“策划”和“经营”及学校史记研究团队的有力支撑,促成了栏目的长期存在和不断发展。
(一)特色栏目的设立要依托学校的地域优势
学报所在的陕西省渭南市,地处三秦要道、八省通衢的陕西东部,这里是司马迁故里、白居易家乡,是华夏文明较早兴盛的地区之一,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积淀。1928年,渭南华县高塘爆发了渭华起义,之后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陕西早期共产党人,创建发展了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并发展成为西北革命根据地。作为当时全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及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作为司马迁的故乡,渭南市学术界、文化界以及民间对司马迁的祭祀、缅怀和对《史记》的研究一直绵延不绝,渭南市隶属的韩城市曾创办史记研究的内部刊物——《天人古今》。近年来韩城当地每年开展大型祭祀和文化活动,打造史记文化旅游产业,司马迁祠景区正在努力创建全国5A景区,投资2亿的景区综合提升工程项目已经开工,紧邻司马迁祠的国家文史公园已初具规模。栏目深度融入了地方打造史记文化的行动中,陕西省政协、渭南市人大、渭南市政协曾经发函称,栏目论文对省市人大、政协委员形成关于地方经济文化的提案起到了参考作用。可以说,司马故里史记研究的蓬勃态势催生了这个栏目,并为栏目的长期繁荣发展提供了文化底蕴。
(二)特色栏目的生存要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
作为我党创办的第一所高校,渭南师范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赤水职业学校”(后更名为“赤水农业职业学校”)。这所具有光荣办学传统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高校培养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原副局长韩新民,著名党史研究专家、《习仲勋传》作者贾巨川等一大批优秀校友。史记研究是渭南师范学院的研究优势和学科特色。该刊学术顾问、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张大可先生评价“渭南师范学院是史记研究的一个重镇”(引自张大可先生致该刊的亲笔信),也有学者称渭南师范学院是“正在崛起的史记研究高地”,栏目发文总数的1/4来自于学校的史记研究团队。1994年,学校成立了“史记研究室”,后更名为“史记研究所”,在本科生中开设史记研究选修课程,涌现出了一批老中青结合的史记研究学者。近年来,史记研究团队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转载转摘;已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不含编著、论集),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高校优秀人文社科成果奖13项,校级奖励30余项。学报编委会主任丁德科教授为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主编《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和“《史记》选本丛书”和《史记论著集成》,他本人发表在栏目的论文《论司马迁精神》(2016年第1期)被《新华文摘》2016年第6期全文转载,他认为司马迁精神有四个方面:“铁肩担道义的致世信仰,妙笔著文章的处事作为,理性并辩证的哲人思维特质,尚古更崇实的人文风范。”[2]5
2004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指出,通过高校社科学报名栏建设,提高我国高校社科学报专业化水平,突出高校社科学报的品牌效应,带动高校社科学报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是对刊物长期坚持特色栏目建设、继而提高刊物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肯定,也说明刊物按照名栏建设实施方案精神进行的长期的探索是可行的、有意义的。
(三)特色栏目的发展要有长远的空间
笔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一,特色栏目不等于地域文化栏目,关于地方文史资源、地方区域经济的栏目可以定位并建设成为该刊的特色栏目,并不断成长为名栏。地方高校学报可以将地域文化栏目定位成学报的重点栏目或主打栏目,但是一定要考虑到该栏目在国内外是否有长期生存发展的空间,是否有可以依托的校内外的学术资源,是否有一个可以长期投入的编辑团队。笔者粗略统计,在入选教育部高校学报名栏的65个栏目中,地方栏目仅为11个,它们是“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东北亚文化研究”“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北京学研究”“船山研究”“闽文化研究”“赵文化研究”“徽学”“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东北亚区域合作”。“藏学研究”“蒙古学研究”笔者认为不属于地方栏目。哪些栏目属于地方栏目可能大家的观点不尽相同。这说明,地方栏目想要发展成为有影响的特色栏目,需要站在国家甚至世界层面思考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地方栏目需要有较为宽广的视野和定位。第二,有了特色栏目并不是就有了名栏或标志性栏目,这中间还有很长的建设期和发展期。只有办刊具有一定时间、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得到本学科同行办家认可、在学术期刊界没有其他栏目可以替代的特色栏目,才能称为名栏,才能是该刊的重点栏目或是标志性栏目。一个刊物应该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努力探索与思考,开办什么样的栏目可以发展成为名栏,栏目的成长性和可持续发展空间有多大。
在笔者看来,刊物或栏目的“经营”,是一个长期投入、持之以恒的内涵发展过程,是集聚各种办刊资源、不断发展的过程,更是学校、编辑部、编辑个人齐心协力、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入选教育部名栏之后,学校给予学报更多支持,编辑部上下也齐心合力,力争把栏目建设成为海内外史记研究重要的学术平台。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渭南师范学院教育部名栏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学术平台”,确定了名栏建设方案和名栏建设负责人(正处),在报刊社成立了名栏编辑部(科级建制)和专人负责的名栏资料室,并且从人员、待遇、资金、办公条件等方面大力倾斜,栏目以及学报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在学校领导和本校史记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下,栏目影响、学术质量、年度发文数、作者队伍、编辑力量不断提升和加强。学校史记研究队伍的研究也得到学校基金立项、资助出版、成果发表、特色课程选修等方面的鼓励与支持。如果说之前20多年的建设是“厚积”的生长期的话,那么近年来栏目和刊物的发展则是“薄发”的快速发展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栏目选题策划
入选教育部名栏后,因发文数急剧增加且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编辑部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细分为以下子栏目:“司马迁思想研究”“《史记》文本研究”“《史记》史事研究”“《史记》人物研究”“《史记》文学与语言研究”“《史记》文献与传播研究”“《史记》地理研究”“《史记》学术动态”等,各子栏目发文数相对平衡。学报自2014年起每年出版6期史记内容的刊物,且整期全部是史记内容,实现栏目专刊化。编辑部也尝试过申请专业化的《史记学刊》,后因国家政策原因未能如愿。
编辑部也尝试开设各种专题研究。专题研究集中探讨某个方面的问题,信息量大且传播集中,有益于读者的接受和利用。例如,2015年栏目开设“史记学人研究”专栏,这是“对研究者的研究”。这组文章全面记述和评价了韩兆琦、张大可、王立群、杨燕起、赵生群、俞樟华等当代史记研究界成绩显著、影响最大的10位专家从事史记研究的学术之路、心灵之旅和挥之不去的史记情结,有的专家发出了“我为史记而歌,我为史记而狂”的真情告白。2015年至2016年,出于史记大众化、普及化和拓宽选题范围的考虑,编辑部还策划了“史记观止”“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专题。司马迁生年问题被称为《史记》十大疑案之首,其论争达半个世纪,两种主要观点正好相差10年。2017年,针对史记研究界正在热议且争论不休的司马迁生年问题,栏目开设“司马迁生年”专题,聘请中国史记研究会张大可先生担任栏目主持人,期望各家的论争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贡献。
(二)培养校内外的核心作者
据统计,同一作者在本栏目发文最多达17篇,其他的4至6篇,年轻的作者多为2至3篇。作者有来自我国香港、台湾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研究者。栏目发文数从2010年至2016年分别为15篇、26篇、29篇、37篇、57篇、112篇、107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5年来栏目的发文数为342篇,占全部发文数的61%。栏目编辑每年参与《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的编写,负责每年度史记研究论文的统计。2015年、2016年全国史记研究论文分别是417篇、410篇(包括报纸、博硕论文、会议论文,非学术类期刊中关于史记研究的论文),栏目2015年、2016年分别发文112篇、107篇,可以看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每年的发文数占全国该类学术论文的1/4,栏目已经成为海内外史记研究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史记研究界的知名专家张大可、韩兆琦、可永雪、杨燕起、俞樟华等,他们或被编辑部聘请为学术顾问和栏目主持人,或长期惠赐佳作并指导栏目建设。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先生发表在2013年第5期的《做好〈史记〉选本研究与整理工作》,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15期摘转。北京大学胡宁博士发表在2013年第10期的《司马迁并非下狱死》被《新华文摘》2014年第2期转摘。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俞樟华教授给本刊来信说:“作为一名史记研究人员,我是该栏目的核心作者,也是它的关注者。在长期的编创往来中,我们形成了互相支持、互相提高的友好合作关系。”(引自俞樟华先生致编辑部的信)
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好地学习、利用栏目发表的文献,编辑部从已发表的文章中精选100篇,编辑出版《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名栏论文粹编》,分为上下两册,201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编辑部计划每2至3年出版1本栏目优秀论文汇编。编辑部也主动注重编读互动和编创交流,2015年10月和2017年5月,分别在浙江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举办作者座谈会,因在栏目发文,有的作者晋升了职称,有的研究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作者对栏目和编辑的浓浓谢意使编辑们对名栏事业产生了价值感和崇高感,也坚定了编辑们办好名栏的信心和决心。
(三)加强与学术界的交流与融合
渭南师范学院与中国史记研究会、北京史记研究会多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编委会主任丁德科教授担任全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他带领的史记团队成员和编辑团队除承担研究会的项目与课题外,每年参加中国史记研究会年会等学术活动。学校史记研究团队和学报编辑团队已成为全国史记研究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韩城市司马迁学会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编辑部领导和栏目编辑也积极参加。栏目的学术动态每年都会刊发当年史记学术会议的综述文章。特别是韩城市司马迁学会和司马迁祠文管所拥有史记研究方面的“田野资料”,对史记研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编辑部与他们也建立常态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栏目借用韩城旅游日渐升温的优势开展栏目的展示和宣传,同时对韩城当地也提供学术与培训方面的智力支持。
入选教育部名栏后,编辑部每年举办1至2次栏目建设发展或史记研究方面的会议。2014年5月,举办“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名栏建设与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2014年12月,举办陕西高校学报研究会学术年会,省内各高校共有近200位代表参会。2015年10月,举办“纪念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150余名海内外史记研究专家到会,各位专家围绕“《史记》与人文精神”展开面对面的即兴演讲和辩论,现场气氛热烈,会后栏目设本次会议的专栏刊发了各位专家的发言内容以及会议综述。2016年5月,栏目邀请了陕西省内教育部名刊、南大核心、北大核心以及部分985和211高校的学报主编,召开了“名栏建设与发展专家咨询会”。2016年12月,邀请本刊学术顾问、著名华裔经济学家、英国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姚树洁教授莅临编辑部指导办刊。2017年,栏目正在开展“《史记》所载地域文化研究”专题有奖征文活动,计划在2017年下半年开展获奖论文和优秀作者的评选,举办颁奖活动,对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和作者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编辑部也注重与专家、作者的交流与互动,每年至少走访1次史记专家,栏目不收取任何版面费,且有较高数额的稿酬。由于与史记学术团体和研究单位的深度融合及良性互动,使得编辑部拥有了固定的审稿队伍和作者群体,在同行专家中也享有较高的声誉。
(四)以栏目的发展提升刊物的质量和影响
刊物近年入选两家核心期刊名录,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5,扩展期刊)”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5,2017)。在第五届全国高校学报评优活动中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14),这也是刊物连续5次在全国文科学报评奖活动中获奖。刊物还获得“陕西省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14)、“陕西省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编辑部”(2014)等多项荣誉。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陕西高校学报评优活动中,《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因名栏建设和转载成绩较为突出,被评“陕西省高校名刊”(文科学报共9家),跻身陕西高校学报的第一梯队。编辑部在2015年和2017年两次被评为学校先进集体。
入选名栏后,刊物的二次文献转载率也有提高。先后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转摘共计34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观点摘编5篇。
渭南师范学院在“十三五”规划中,特意编制了“期刊影响力提升计划”,其中对该栏目的发展作了详细规划;对校内作者在栏目发表的论文,在科研任务考核、科研奖励方面视同核心期刊文章,从制度层面保障栏目发展。编辑部内部也每年举办编校质量自查、编辑沙龙(新老编辑工作经验交流会)、出版档案归档检查等活动。编辑部重新修订了岗位职责、出刊制度和编委会工作条例,新制定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主持人制度”“关于奖励转载转摘论文作者的规定”等规章制度,对邀请的栏目主持人,编辑部每年度支付专家劳务费,对被全文转载的作者给予一定奖励。编辑部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已经实现了面向读者的免费开放获取,建立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QQ群和微信群,与原有的纸媒、网媒一起全方位地为读者阅读和检索文献提供便利。
张大可先生在致本刊的书信中这样评价栏目:“激发了司马故里人民的热情,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勃兴,促进了渭南师范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凝聚了一批学者,造就了一批新人,搭建了一个渭南师范学院与全国学术界交流的平台,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产生的社会效益不可低估。”
(一)特色栏目应把握学术前沿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蒋重跃认为:“质量需要编辑水平来保证”[3]2,优质高效的编辑团队是栏目不断提升与发展的人力保障。加强栏目的学术前沿性,一是可以开拓栏目的空间,二是栏目生存发展的要求。只有保持前沿性,才能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关注的目光,才能吸引更多优质的稿件,才能在社会产生良好的反响。在栏目策划方面,尽量克服单纯从文学、历史学方面选题,并策划不同的专题,如史记与秦东文化研究、史记与西部经济文化研究、史记考古研究、史记文化人类学研究、史记写作思维方式研究、史记隐喻研究等。条件成熟时,拟推出“名家谈史记”“我与史记的故事”(史记研究者访谈)“高校教师学史记”“大学生史记学习心得”等选题。在学报发展过程中,注重与学校承担的各级史记科研课题结合,促进史记科研成果的产出;注重史记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如史记与秦地民俗研究、史记与关中方言研究;注重把史记的研究放入到古代文学、汉语、文学理论、现当代文学的视域,如现当代文学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史记中蕴含的文学理论思想等方向。
(二)特色栏目应着眼于学校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
“高校学报自创办后,就肩负着推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任。这三个重任即是学报(当然包括名栏)的三大本体功能。”[4]3这说明,学报与学校的学科建设是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的,特色栏目的建设应着眼于学校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渭南师范学院的史记研究团队是栏目生长与发展的学术资源,而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不断发展又使得学校的史记研究呈现出繁荣兴盛的局面,优质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详细的阐述和部署。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史记研究不断升温,研究成果颇丰、队伍壮大,学术会议频仍,海外史记研究也热情高涨。基于海内外史记研究的繁荣和学校史记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渭南师范学院提出了“努力建设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重地”[5]5的奋斗目标,除了悉心打造教育部名栏“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之外,学校还成立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以学科为分界下设9个研究室,整合学校的史记研究团队,打造史记研究基础性、引领性、服务性的平台,共同致力于史记的研究和普及,该研究院先后被评为“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自2004年起连续编辑出版集工具性、资料性于一体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每年出版1卷,目前已出版11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建成了全方位展示史记研究成果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展览馆”和“中国史记研究网”,图书馆专门设立了史记研究资料室和“司马迁与《史记》专题文献数据库”。以上一栏、一院、一鉴、一馆、一网、一库的“六个一工程”,旨在建设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重地。研究团队与商务印书馆合作,校勘整理了《〈史记〉选本丛书》(8卷),史学家张岂之先生曾撰文给予高度评价。与中国史记研究会、商务印书馆合作的重大项目《史记通解》(9卷400余万字)、《史记论著集成》(20卷1200万字)已经出版。研究团队出版的成果还有《史记观止》《史记观止(英文版)》《史记人物大辞典》。目前计划进行的项目有《史记疏正》、史记全文英译等。
(三)特色栏目应扩大审稿和作者队伍,丰富稿件的机构和地域来源
“导致特色栏目难以为继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这样几个:其一,选题过小、领域狭窄、作者偏少、成果有限;其二,没有研究机构作为依托,未能很好建设自己的作者群体。”[3]2对一个学科一个领域进行研究,应考虑这个领域的潜力,其内容能否长期支撑、其研究能否上升到学科领域以及研究群体的规模。虽有名家学者对学报的关注和支持,但《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审稿队伍和作者群体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主要约请中国史记研究会、北京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专家审稿,以后逐步扩大到理事和其他专家范围。在作者队伍建设方面,争取史记研究人员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扩大作者地域分布,丰富作者层次,注重加强同我国台湾和日本、美国等地研究人员的联系,拓展稿源。
“鸿文穷究天人秘,伟论深探治乱源”,这是已故的唐宋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先生为《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题词。日本著名学者今鹰真说:“《史记》是古今中外所有历史书中价值最高的一部历史巨著,很多国家的很多人为其魅力所吸引,兴趣持久不衰。”两千多年来,史圣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发愤著书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矗立起不朽的精神丰碑,我们将继续弘扬司马迁的人文精神,学习《史记》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司马迁的故乡,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尽微薄之力。
[1] 龙协涛.学报的核心期刊与特色栏目[J].云梦学刊,2004,(2):14-15.
[2] 丁德科,马雅琴,梁建邦.论司马迁精神[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5-18.
[3] 蒋重跃.特色与质量的统一:名栏建设的努力方向[J].赤峰学院学报,2016,(1):1-2.
[4] 潘国琪.关于名栏发挥培养人才功能的两个认识问题 [J].赤峰学院学报,2016,(1):3-4.
[5] 丁德科,王炳社.努力建设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重地[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5-14.
【责任编辑 朱正平】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pecial Column Construc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Journals—Tak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Sima Qian and Historical Records”, the Famous Column of China’s Ministry of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ZHAN Xin-rui
(Press Agency,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NU) is uniquely located in Sima Qian’s hometown and is uniquely relied on the discipline advantage of WNU’s research of Historical Records. It has had a group of core authors inside and outside and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home and abroad, which promotes WNU’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it consistently opened the column of “the Study of Sima Qian and Historical Records”. The column ent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ird batch of famous journals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famous column by China’s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14, and is the iconic column of Journal of WNU.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WNU’s construction has reflected that it is the efficient way for the local universities to set up the special column and persistently to construct, develop and enlarge the journal’s influence, to promote the image of publications, and to establish the famous brand of publications.
journal of local university; special column; project of famous journal
K207
A
1009-5128(2017)17-0069-06
2017-06-25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类重点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报的选择与应对(17SKZD08)
詹歆睿(1975—),男,四川大邑人,渭南师范学院报刊社副编审,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编辑出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