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波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价值、路线
◎任 波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从职业教育供给侧入手,针对职业教育结构性问题推进的改革。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可以加快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职业教育价值理性回归,优化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结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线:以机制创新为导向,激发职业教育供给效率与活力;以理念变革为基础,实现教育价值理性回归;以信息化为抓手,实现职业教育精准供给。
职业教育;供给侧;内涵;价值;路线
供给侧改革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创新举措。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大批社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合理的职业教育供给体系结构对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合理化及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整个职业教育体系都属于供给侧,职业教育既是供给侧改革的对象,也是供给侧改革的主体。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指以提升职业教育供给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为抓手,调整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供给层次,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同时,通过建立与市场需求变化相对接的供给结构调整机制,矫正职业教育要素资源的配置扭曲,保障职业教育供给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逐步扩大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的需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能够有效化解职业教育供需矛盾,扩大优质职教资源和产品的供给,这不仅能够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需要,而且还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有效打破了过去单一僵化的教育供给模式,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职业教育产品和服务,满足受教育者的多样化需求。
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学校类型之一,承担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重任。要推进职业教育供给结构转型,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供给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要素资源的合理化与科学化配置,进而扩大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
激活社会总需求,满足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更多的“中国智造”产业,实现社会的创新发展;培养大量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一线技术人才,将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职业教育天然地将教育与社会生产活动联系起来,职业教育改革既要遵循教育的本质规律,也要兼顾教育与社会生产活动的联系。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将职业教育对接产业行业发展,单纯追求“高技能”“高技术”等功能,职业教育主体对象的发展性愿景将无法实现。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将“职业人”的培养作为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职业院校要培养出具有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认同感、职业创新精神、创造力、思辨力及终身学习力等多种能力素质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使职业教育的供给符合产业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整体供给情况来看,“技工荒”“民工荒”问题长期存在,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制造业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对于技术工人、高技能型人才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较为强烈,人才供给还存在很大的缺口。然而,从劳动力人才供给端来看,又呈现出另外一种景象,大学生就业难、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等问题愈演愈烈,导致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对此,在“工业4.0”时代和“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职业教育供给质量、扭转劳动力人才资源配置扭曲状况的根本之策。通过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能够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人才供给结构对产业转型升级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对整个国家供给侧改革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当前,面对新常态下的社会转型新形势,打破行业垄断、回归市场调节是新常态下的应然之势,尤其是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内的应用推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日趋高涨。这既为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被认为是打破计划经济时代所遗留的教育关系壁垒的关键。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计划监控机制与现代市场调节机制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就此而言,必须通过机制创新,对职业教育内外部发展关系进行重构,建立以机制创新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路线图。
一方面,创新职业教育治理机制。根据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面向中国制造业2025,全面贯彻现代职业教育方针,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在政府、职业院校、市场之间构建新型关系。明确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理清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改革中的权力清单;确立职业院校的自主办学地位,划定职业院校的责任清单;确立市场主体的重要参与者地位,划定市场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负面清单,以此圈定各方主体权利与责任范围。
另一方面,创新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划定职业教育公益底线,确立市场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负面清单,严格遵照“非准不入”的参与原则,逐步扩大市场的参与范围,建立职业教育供给的市场参与机制,进一步丰富职业教育产品供给的种类、层次和形态。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市场参与的逐步放开,将极大地解放职业教育生产力,从职业教育供给端引领市场需求,创造更多新的职业教育需求点。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不能僵硬地使用“二分法”,将“供给”与“需求”绝对分开。职业教育人才有效供给、精准供给的实现首先需要掌握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因此对“需求侧”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教育,无论其外延还是内涵,都跨越了传统的普通教育的范畴,即跨越了职业与教育、经济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要跳出传统教育的范畴,采用“跨界”的思维来思考职业教育机制体制创新。
第一,职业教育的范畴需要跨界思考。产业数字化时代来临,产业转型升级改变了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教育不能只包括对学生技能知识的培训,还应包括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第二,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需要跨界思考。传统的教育观认为,学校是办学主体,而且应该作为唯一的承担者。但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多元主体办学体系的形成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三,职业教育办学场所需要跨界思考。校企合作不仅仅是“校中企”“企中校”,应该将企业的参与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将企业作为教育的第二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真正意义的实践实训,实现人才共育、成果共享。
减少无效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要义之一。通过信息化手段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加精准和智慧的供给,可以降低职业教育供给成本,提高职业教育供给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无效供给。
1.职业教育供给精准化
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能够提升职业教育核心供给能力。精准供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分为“供给识别—精准供给—精准实施”三个阶段。
供给识别阶段,能够实现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教育供给服务,避免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错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脱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不对接以及职业教育与社会公共服务不相适应等现象的产生。
精准供给阶段,职业教育供给主体可以借用各类数据库信息和信息化手段,及时对专业设置、教学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方式等进行“匹配性”调整,避免教育“供给过剩”与“供给真空”同时存在的现象。
精准实施阶段,职业教育供给者通过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人才结构布局、产业发展规划等综合分析,获得科学的办学方向,从而保证职业教育供给的具体实施精准到位。
2.职业教育供给智慧化
“互联网+职业教育”、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广泛深入的应用,使得职业教育供给更加有效,更加智慧化。
第一,借助大量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整合各领域、各地区的资源,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跨界融合,从而推动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与资源共享。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在校本教育资源、区域性教育资源与国家教育资源三个层次之间的流动融通,推进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与浪费。
第二,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使教育供给侧改革更加迅速,及时敏锐地捕捉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行业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以及技术人才流动和需求的变化,实现教育供给的精准化、个性化、高效化和优质化。
[1]杭永宝.职业教育的经济发展贡献和成本收益问题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85-96.
[2]高驰.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6(22):23-26.
[3]任波,宋世杰.论新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11-12.
[4]吴倍贝.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迫切要求及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7(3):21.
[5]任波.终身教育视域下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探析[J].辽宁教育,2014,(11):39-41.
[6]吕景泉,马雁,杨延,刘恩专.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17-18.
[7]宋世杰,高红梅.国外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启示和借鉴[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7-8.
任波,沈阳广播电视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