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原凤
(讷河市讷南镇政府文化站,黑龙江讷河 161322)
本文在分析当前图书资料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信息化技术对提高图书资料管理质量的影响,围绕着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现实明确具体的图书资料管理思路,找准图书资料管理改革的着眼点,全面提高图书资料管理有效性。
信息化有助于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转变传统的纸制图书的存在形式,增强管理数据信息的质量,满足不同对象对各类图书资源的需求。当前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更好拓展图书资源获取渠道,在网络环境下获得馆藏图书资源可以更好实现共享,发挥出现有图书资源的优势,体现出图书信息的独特价值。而且馆际之间还可以加强了联系,实现图书资源在不同区域的优势互补,进而使图书资源在各自的范围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分享与交流,切实解决了各自的缺陷和不足,同时节省了图书购买经费,更大范围的满足了图书供给需求。
信息化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图书资源获取与传递变得更加方便,图书资料的服务形式也更加多元化,通过信息渠道可以全方位的满足用户的具体图书需求。一方面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丰富图书资料,满足如电子期刊、经典著作、电子图书,以及各种文献数据资料的供给。另一方面也可以打破读者的地域限制,可以满足读者随地随时利用图书资源的需求。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广泛支持下,电子文献也克服了信息文献价格昂贵,不易保存的缺陷,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可以随时传递到读者手中,馆藏图书与电子文献向着节约绿色方向发展。
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信息化的图书资源不仅满足了共享使用的需求,而且还可以更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首先,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对图书资源的描述,在各种条件下更好的检索图书资料信息,可以更有效快捷的获得较高价值的图书资料。其次,图书管理部门在开发先进系统的基础上,还可以应用大数据方式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优化图书资料供给方案,切实满足用户的现实需求,达到加强图书供给优化,更好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目标。第三,图书管理部门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各种推送服务,从而满足用户的具体需求,解决图书资源供给方面存在的不足。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图书资料的利用率更高,数据信息传递的方式更先进,读者与供给方可以更好的相互了解,从而实现更大范围信息供给。
当前信息化环境下一方面提高了图书资源的获取效率,另一方面也读者的图书资源获取要求也日渐提高。在信息化环境下突显出图书资料供给不足的问题。首先,现有纸制图书资源的信息化水平与质量不足,特别是在一些馆藏古籍没能进行有效的电子化,因此影响图书馆数据信息资源的价值。其次,在信息化环境下图书资源类型与图书资料数据总量不断增加,但是图书资料分类管理不足,存在着对现有图书资料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相对混乱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图书资源管理有效性。第三,当前出于保证电子资源安全考虑,为进一步降低电子图书资源管理风险,往往设置较为复杂的电子资料请求审查程序,因此影响图书电子图书资料供给速度,影响电子图书资料供给质量。
当前不少图书资料管理理念还停留在纸制思维阶段,还缺乏相对先进的管理操作方式,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满足现代化图书资料管理的需求。首先,在信息化环境下缺乏先进的图书资源软件,现有的软件不满足用户多元化、智能化、个性化的需求,现有的检索工具不满足用户高精度检索的需求。其次,还缺乏人机交互的服务软件与在线互动的管理模式。当前现有的电子图书资料处理系统只能接受处理一般的检索指令,相关软件还不能围绕着用户的个性描述语言进行内容检索。第三,目前图书资料的信息化还只能在PC端使用,还没能围绕着移动互联网开发APP软件,现有的软件不能满足多元化交互使用的需求。第四,传统的管理技术手段还不能满足与用户在线互动服务需求,传统的管理模式没能不能解决用户个性化需求,不能实现对用户的智能化推送服务。
信息化背景下的图书资料管理日益突显出传统的管理方式模式下的管理人才缺失问题,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影响信息化图书资料的建设工作。首先,当前图书管理部门现有人才结构不合理,存在着信息技术人才相对较人,传统管理人员不具备从事信息化环境下图书资料管理等的问题。其次,图书管理人员的提升培训不足,当前图书管理部门缺乏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全面培训机制,现有从事图书管理业务人员不具备进行信息化操作的能力,或者存在着信息技术相对过低的问题。第三,由于当前信息化图书管理人员少,图书管理人员操作信息技术水平落,因此不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严重的影响图书管理工作效率。
为了适应图书信息化管理需求,应当完善的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工作体系,着力形成有效图书资料管理制度,使传统的纸制图书管理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全面提高图书资料管理水平,满足读者的信息化服务需求。首先,要加强各种信息技术建设工作,特别是加强物联网的建设工作,提高互联网技术水平,实现互联网技术的优化组合工作,注重加强网络共建共联,形成优化的网络体系,为图书资料数字化提供基础。其次,加强现有图书资料信息化水平,不断实现现有图书资料的网络上传,注重提高图书资料的信息共享水平,切实转变传统的下载服务模式,更好的满足用户的再线阅读需求,提高图书资源管理有效性。第三,开发各种专业的数据库,注重将各种形式的数据资源发布在网络当中,形成完善的数据信息体系,解决数据资源传统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满足用户的图书资料使用需求,还要在信息化背景下全面加强具体的图书资源管理工作。首先,形成个性化的图书资源管理工作体系,注重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深度的数据信息检索工作,能够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具体的电子数据资源的购买工作,从而满足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其次,在大数据环境下加强对读者需求的解读,全面实现对读者的数据分析,注重在了解读者兴趣需求的基础上,提高个性化与主动服务,从而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全面提高智能化的图书资料供给服务水平。
为了解决图书资料管理中的问题,还要形成立体化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体系,保证满足图书资料在网络环境中的传递需求,实现图书馆之间信息的互动共享。首先,应当建立起电子图书资料的信息共享机制,由于现有的图书馆都不可能独立的提供所有信息资料,因此必须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扩大满足读者需求的覆盖面,更好的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其次,加中馆藏图书的目录建设工作,提高检索工具的功能,保证数据信息与用户建设起普遍的联系,从各个角度满足用户的图书资料使用需求。第三,还要在信息化背景下实现对图书资源的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数据传递障碍,全面提高图书资料数据服务有效性。
结论:信息化技术影响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有效性,应当根据当前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的措施,完善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体系,在个性化、智能化、多元化过程中提高图书资料管理水平。
[1] 刘玉新.论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素养[J].晋中学院学报 ,2011(4).
[2] 田沐禾.着力提高信息化环境图书馆员素质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13).
[3] 刘剑池,薛佳.高校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