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路选择视角看社会主义实践100年*

2017-03-11 14:38
文化软实力 2017年3期
关键词:苏联道路马克思主义

赵 斌

从道路选择视角看社会主义实践100年*

赵 斌

十月革命开辟的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都是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10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苏联兴衰成败的历史和中国艰难曲折而又成功的探索,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比100年间苏联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这一正一反的两种探索实践对我们今天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实践;道路选择;现实启示

十月革命开启的苏联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和中国艰难曲折而又成功的探索,都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值此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之际,深入思考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经验、重视面临的挑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百年前,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落后国家找到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将马克思主义由科学理论变成了现实,以列宁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走上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道路。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在黑暗中前行的中国和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寻找爱国救亡道路的仁人志士开辟了一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的新道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道路从此焕然一新。

一百年间,社会主义苏联经历国内和国际战争,巩固和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并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广泛传播到多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重要的力量;但随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进行否定评价开始,苏联逐渐走上了否定领袖、怀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改革中最终走上了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选择资本主义的道路,导致20世纪末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历史性事件。一时间,马克思主义失败、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终结等思想和言论充斥世界。一百年间,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在历经同盟背叛的国民大革命、“左”倾错误主导的工农民主革命中逐渐走向成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成长壮大,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彻底结束了中国人民受剥削的历史。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走过弯路,但最终走上了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百年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历史,但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与精神不容否定,苏联模式的历史功绩需要客观总结和评价,苏联共产党执政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需要我们理性对待。一百年后,社会主义中国各方面得到极大发展,而资本主义却面临重大危机,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对比之下,“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再现生机。

苏联道路和中国道路有各自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但二者都是“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77.,虽然十月革命与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百年之后,实践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对这一不同结果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对我们当今和未来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在道路选择和历史评价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它指导我们以时间、地点和条件的转移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纵观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一百年的历史,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在道路抉择和解决现实问题中选择正确的方向和方法;而摒弃实事求是的原则,必定要走向邪路或错路的泥沼。

具体道路选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在革命道路的具体选择上,苏联和中国都依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情况,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俄国经过1905年革命和1917年二月革命结束了沙皇统治,虽然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没有解决当时俄国的现实危机和问题。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人抓住机遇发动了十月革命,通过首先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随后扩展到全国城市和农村的形式,最终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指出:“俄国历史的新时期从此开始了,这第三次俄国革命终将导致社会主义的胜利”*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我们建立了苏维埃这种国家类型,从而在世界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即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时代,它取代了资产阶级统治的时代”*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49-450.;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在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苏联的影响下,制定了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并积极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却遭到国民党反革命势力的背叛和屠杀。八七会议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决策,但“城市包围农村”的苏联革命道路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主流选择,在此指导下“集中力量攻打中心城市”的方针使中国革命力量损失惨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在一段时间内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直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的开始。直到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才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开始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比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我们发现,两者都是在实事求是原则下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成功的、创造性的实践。十月革命之前,包括列宁在内,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主要依据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其他社会主义先驱者们的理论阐述。十月革命的发生,“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自此之后,人们“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6.了。毛泽东在总结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探索爱国救亡道路的经验时指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6.

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转折就是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也就是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全盘否定,导致苏联内部和社会主义阵营思想混乱,继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反苏反共浪潮。其中的关键就是对斯大林及其苏联模式的评价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是历史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对此,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全面、客观地分析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功绩和问题,全面、准确地评价了斯大林的功过是非,稳定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指出,“苏联模式的形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巩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曾经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苏联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6(0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也面临着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问题。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指导思想的正确与错误,客观地总结了产生失误与曲折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革命领袖的认识和行动也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由此,我们更应该坚持实事求是这一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原则,也就是将特定的人物和实践活动放到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去分析,不能强加以现代的标准和眼光;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实践遵循实事求是原则还离不开评价者的立场和目的,因为不同立场、不同目的对待同样的人物与事件也会有不同的结论。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警惕和坚决反对通过夸大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错误来否定历史人物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做法。

二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斗争与同一中促进事物向前发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都是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进行的,整个实践过程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行的,因此,曲折和错误在所难免。我们在对比分析社会主义实践100年进程中是非成败的原因时,一定要抓住内因这个根本原因,要通过理论和正反两方面实践的总结分析,明确独立自主原则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继续保持。

苏联和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相似的问题:第一,社会主义建设在人类历史上无成功经验可循,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创新与摸索;第二,都面临资本主义的外部围剿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干扰,需要在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第三,在相对落后的大国,落后的经济、复杂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因素使得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更多的挑战。而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重的苏联因素,而这种对苏联和苏联模式的依赖又随着苏联内部对斯大林的评价、中苏关系的变化,而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具体的发展道路,但从基本原理来说,都离不开并且都必须遵循十月革命的普遍规律。一切修正主义者所提出的修正意见,正是要否定这些基本经验、普遍规律和共同道路。”*吴冷西.十年论战(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4.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就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模式,而是要将基本经验同具体现实相结合,既要总结前人的成功经验又要警惕错误教训,坚持独立自主,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历史、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从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在列宁去世之后,斯大林主导和参与建立起了苏联模式:在根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制度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在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在思想文化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在具体的制度建设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评价我们应该客观、科学,既要肯定它的优势和历史功绩,也要看到它的弊端。但坚决反对通过夸大问题来对苏联模式进行全盘否定,坚决反对通过否定苏联模式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错误做法。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宝贵财富,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革命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料。“苏联的基本制度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弊病和错误是在具体制度的环节上出现的,它表明了改革的必要性,不能证明社会主义失败的必然性。”*周新城.为什么要纪念十月革命[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4):52-59.江泽民于1991年12月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苏联东欧的变化,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证明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破产”。1993年,江泽民在使节会议上指出,“东欧演变、苏联解体,说到底,是因为执政的共产党出了问题,背弃了工人阶级先锋性质,不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的目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因此,才导致政治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错误。”

三 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僵化的苏联模式不仅阻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给中国和其他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对比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指导下的改革和中国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下的改革历程及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必须在改革中实现发展,但改革绝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路的动摇,而是要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前提和基础之下,脱离这一基础的改革,必定将社会主义引入歧途。

社会主义必须在改革中实现发展。恩格斯在晚年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时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社会主义是存在矛盾的,因此,需要通过改革解决矛盾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改革,社会主义就可能走向僵化。但是,改革正确与否要建立在正确认识改革的内容和目的之上,并不是所有打着改革旗号的实践都是正确的。不同路线指导下,改革的性质完全不一样。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是需要改革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在不断的改革中实现发展,但是这种改革绝对不是改变社会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革新和自我发展。苏联解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前进用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8.一旦以改革的名义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或者削弱社会主义因素,必将给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严重的灾难。

苏联在推进改革时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主要领导人的评价并没有作出具体的、历史的和科学的评价,反而对苏联模式进行了片面的、否定的总结,认为它是“极权官僚模式的社会主义”、“严重变形了的社会主义”、“曲解了的社会主义”和“专制的社会主义”*贺新元.从现代化路径角度比较“苏联道路”与“中国道路”[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9):13-17.。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指导下进行的是“一步到位”的激进式改革,推进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打着修正“僵化的苏联模式”的改革口号进行资本主义的复辟,用多党制取代共产党一党领导、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多元化和资产阶级自由思想削弱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这种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不仅没有促进苏联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而使社会问题更加严重,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社会主义苏联的解体和苏联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失败。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必然需要改革,但社会主义改革的出路绝对不是放弃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改革没有现成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需要共产党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但这绝不意味着只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同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也在探索改革的道路和方向。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7.为此,他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研和理论、实践探索,他指出,中国的现实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是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在坚持和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前提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把市场经济纳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发展生产力的重大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改革开放提供的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为继续推进改革,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制度性、深层次难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成为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强大指导思想。

警惕和反对改革过程中的错误认识和思想。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革的同时也必须同一系列的错误思想和认识作斗争:第一,坚决反对以改革或创新的名义动摇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需要改革,改革的多过程中也需要创新,但是创新必须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道路前提下的创新,是社会主义框架范围内的创新,要警惕和坚决反对以创新的名义否定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做法。第二,正本清源,坚决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在社会主义主义改革的进程中,各方势力、各种声音的斗争不可避免,我们需要提高警惕、注意甄别,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改革为借口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比如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苏马非马”的谬论、通过否定苏联模式来否定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苏联合理性的做法,等等。第三,坚决反对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恶意侵蚀。近年来,出现了以大历史、全球化、现代化、多元化、人本主义等概念淡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与对立,以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逻辑和思维掩盖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的看法与做法,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根基就会不稳。

(编辑:邓红)

赵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双重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12AZD00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苏联道路马克思主义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