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017-03-11 14:38冯颜利廖小明
文化软实力 2017年3期
关键词:帝国主义列宁资本主义

冯颜利,廖小明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冯颜利,廖小明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又称《帝国主义论》)创作于十月革命前夜,其内容除序言外,共包括生产集中和垄断、银行和银行的新作用、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资本输出、资本家同盟瓜分世界、大国瓜分世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对帝国主义的批评、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等十章,是完整系统研究帝国主义的光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资本论》的姊妹篇,是帝国主义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它坚持从经济基础看问题,从历史长周期看问题,从两点论看问题,因而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分析当今资本主义仍然有效。

列宁;帝国主义论;十月革命

2017年是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100年前,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真正完整意义地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转变。它不仅验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规律,而且对列宁总结的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入口等重要理论的验证。而指导十月革命走向胜利的正是列宁创作于1916年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由于这一著作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帝国主义做了完整的剖析和研究,创立了完整的、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因此,该著作也常常被称作《帝国主义论》。值此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之际,再读列宁《帝国主义论》,深入理解其科学内容与时代背景,既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写作背景与主要内容

(一)写作背景

一种重要理论的产生,往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为准确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迎接无产阶级革命的来临,列宁创作了《帝国主义论》。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写作既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也有重要的理论背景。

1.时代背景

列宁写作《帝国主义论》的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已经进入到帝国主义时代。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西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实现了这种过渡。从生产关系层面分析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集中,规模庞大的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垄断组织已经普遍存在。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统治了社会,垄断资本主义争夺、瓜分世界的形势日益激烈,世界各种矛盾尖锐激化,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抵消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果,也暴露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各国资产阶级政府为了进行战争,加剧了对本国人民的勒索和压榨,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人民反战、士兵厌战、工人罢工等反抗行动在欧洲不断蔓延,无产阶级革命情绪日益高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和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引起了列宁的关注和思考,也为他认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分析帝国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提供了条件。从时代本身来看,无产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也呼唤无产阶级理论家加强对这一时代内在矛盾和特征的研究,形成引领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2.理论背景

列宁写作《帝国主义论》也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首先,这一时期“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已经广泛使用,但是缺乏对帝国主义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分析。如前所述,二十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在这一“新”时代来临之际,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美两大陆出版的经济和政治著作越来越关注“帝国主义”,许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广泛使用“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来说明这个时代的特征,但都没有揭示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全面系统分析帝国主义的本质和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政治理论任务。其次,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以科学的理论研究驳斥机会主义思潮的干扰,实现对无产阶级正确的理论武装。二十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与机会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非常激烈,特别是与“考茨基主义”的斗争更加尖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考茨基提出了他臭名昭著的“超帝国主义论”,歪曲时代的本质,否定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大战爆发后,他提出了“保卫祖国”(即保卫资产阶级政府)的反动口号,说什么“大家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卫自己的祖国”,还公开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反对社会主义革命。为更好地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取得胜利,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列宁依据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创立了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最后,列宁为写作《帝国主义论》也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1915年,在彼得格勒成立的孤帆出版社准备出版一套题为《战前和战时的欧洲》的通俗丛书。该书编辑邀请列宁撰写这套丛书中带有导言性质即关于帝国主义的一种,列宁接受了邀请,并着手准备开始研究。在之前的1895—1913年间,列宁撰写了一系列的著作,如《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1895—1896)、《对华战争》(1900)、《危机的教训》(1901)、《内政评论》(1901)、《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俄国的生产集中》(1912)、《关于工人代表的某些发言问题》(1912)、《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1913)、《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1913)、《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等,都一定程度上涉及对帝国主义本质与规律的揭示和分析。与此同时,列宁还非常关注关于资本主义理论最新书籍的出版,曾为约·阿·霍布森的《现代资本主义的演进》一书撰写书评。1915年,列宁在伯尔尼研究有关帝国主义的问题。他从148本书籍和刊登在49种不同的期刊上的232篇文字中作了约50个印张的摘录、提要和笔记。*王令金,李元峰,张祥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38.列宁研究、检验和科学地分析了大量实际资料,为写作《帝国主义论》一书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二)主要内容

《帝国主义论》除序言外,共包括生产集中和垄断、银行和银行的新作用、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资本输出、资本家同盟瓜分世界、大国瓜分世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对帝国主义的批评、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等十章内容。进一步看,第一章至第六章是分析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第七章是对第一章至第六章的进一步概括和总结,第八章是从另一方面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第九章是从政治路线上深刻地批判“考茨基主义”,第十章是全书的总结。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分析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集中阐明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参见马正书.《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简说[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74(5):19-55.: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基本观点主要有:生产集中引起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现阶段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垄断促使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导致竞争加剧,危机加深;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银行资本日益走向集中和垄断(大银行控制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工商业业务,银行加强并加速资本集中和垄断组织的形成过程,对经济实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调节”);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操纵着国家的政治生活,在国内外实行残酷的剥削和统治,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最高统治者,帝国主义就是金融资本的统治);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其实质是帝国主义对外进行掠夺和剥削的手段,加深对落后国家的压迫和剥削,加深帝国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分割世界的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是全世界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的新阶段,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金融资本的统治造成了全世界殖民政策的特殊时代,帝国主义把瓜分殖民地当作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统治的生命线,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正是竞争和垄断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原则”的结合才是帝国主义的本质,正是这种结合在造成崩溃,即造成社会主义革命。

在这部光辉著作中,列宁科学地总结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其在国际关系上的总体情况,阐明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对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经济政治特征和基本矛盾,作了全面、深刻地分析,揭露了机会主义、修正主义产生的根源,以及反对帝国主义同反对修正主义的必然联系,揭示了帝国主义形成、发展和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以及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进一步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制定理论和路线指明了方向。

二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理论意义

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总结和分析了《资本论》出版半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对帝国主义做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并据此撰写了《帝国主义论》。该书进一步阐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是我们“透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通称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武器和显微镜。”*王令金,李元峰,张祥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37.

(一)《帝国主义论》是《资本论》的姊妹篇

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进程来看,还是就其产生的历史影响来看,《帝国主义论》都是一部划时代的光辉著作。它是列宁主义的主要代表作,也是解剖资本主义本质和规律的重要武器。如果我们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与马克思的《资本论》进行一个比较,可以看到,一定意义上说,《帝国主义论》是《资本论》的姊妹篇。

首先,二者形成的时代背景体现了延续性,分析的基本矛盾具有一致性。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时代,尽管无产阶级革命的命题已经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宣告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97-798.也就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意识到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计划写一部有关政治经济学的著作来探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评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以此帮助无产阶级认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由此可见,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已经暴露出自身矛盾,需要通过分析这种矛盾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列宁写作《帝国主义论》的时代整体上说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背景,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只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更加突出。而且如前所述,众多的理论家、思想家已经开始密切关注帝国主义的时代变化,列宁之所以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帝国主义,目的就在于进一步揭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矛盾的新特点,在于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所导致的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的必然性。因此,从总体性范畴看,《帝国主义论》与《资本论》,这两部著作写作的背景存在历史的延续性,所要揭示的规律本质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如果要说有差异,仅仅在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着眼于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条件一般规律的分析,而《帝国主义论》则着眼于对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特殊表现的分析。

其次,二者所持的根本立场高度一致,运用的分析方法基本一致。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实现了其毕生的两个重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有机结合。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剖”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也揭示了资本主义自身内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这种矛盾最终导致资本主义被“埋葬”的必然性。《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同时还是一部哲学著作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之作。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始终体现的是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唯物史观的根本方法。列宁《帝国主义论》运用了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更高的帝国主义阶段做了系统和全面的分析,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及其经济实质,阐明了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联系,指明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性质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很显然,在立场和方法上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具有一致性。

最后,《帝国主义论》是对《资本论》基本原理和基本结论的坚持和发展。如前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根本方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解剖和分析,尤其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等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其中,劳动价值理论是基础,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是核心,资本积累理论是落脚点。这几个方面理论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针对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新特征进行的全面分析和说明,其立足点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阐明的资本积累等基本原理和基本结论,列宁在运用这些原理和坚持这些基本结论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作了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垄断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及其基本经济特征,揭露了帝国主义的内在矛盾,评价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其内容重点涉及生产集中和垄断、银行和银行的新作用、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资本输出、资本家同盟瓜分世界、大国瓜分世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等。由此可以看出,列宁的分析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的基本矛盾,突出了对帝国主义本质和新特征的揭示,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坚持和发展。

(二)《帝国主义论》是帝国主义时代的《共产党宣言》

众所周知,《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应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邀请而作。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根本规律。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重点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埋葬资本主义旧制度和建设共产主义新社会是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是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根本道路,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等基本原理。正是这些基本原理和理论观点的提出,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当然,由于《共产党宣言》是应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邀请而作,所以其既是科学理论的阐释,也有政治宣言的作用,其所提出的原理和结论是兼具原则性和策略性的纲领。因此,坚持和发展这些原理、原则和策略纲领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重要任务。列宁在坚持马克思和恩格斯观察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立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聚焦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并对此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形成了著名的《帝国主义论》。因而,从其影响和价值来看,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就是帝国主义时代的《共产党宣言》。

具体来看,之所以说《帝国主义论》就是帝国主义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在于:首先,《帝国主义论》进一步说明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所固有的内在矛盾的分析,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这里的不可避免等同于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必然”。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更加深刻地分析和揭示了这种必然性:“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生产的社会化,而绝不是单纯的‘交织’;私有经济关系和私有制关系已经变成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外壳了,如果人为地拖延消灭这个外壳的日子,那它就必然要腐烂,——它可能在腐烂状态中保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在机会主义的脓疮迟迟不能治好的最坏情况下),但终究不可避免地要被消灭。”*列宁.论资本主义[M]//中央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2.其次,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对《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资本主义发展所呈现的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从根本上捍卫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用大量的篇幅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和内在矛盾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就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分析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它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少数资产者残酷剥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会日益尖锐起来,这种矛盾突出地表现为生产过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而每一次危机的爆发都会造成生产力很大一部分会被毁掉,这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因此,“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于是,“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二十世纪初的半个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更加趋于集中,资本主义的垄断特征更加明显,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这一时期,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也对帝国主义阶段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然而,都未能从深层次上揭示出帝国主义的本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的疑惑:帝国主义到底该往何处去?帝国主义是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扬弃”还是走向“没落”和“腐朽”?这些都不仅关系到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本身,也关系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论证力。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分析了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形成、银行的作用、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资本输出、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等基本问题,阐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是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这样的阶段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垄断决定了帝国主义的这种过渡性质,但从世界范围看,这种过渡不能瞬息达到,而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列宁针对帝国主义的完整和系统的分析,从根本上坚持了《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性判断,也指明了帝国主义不是扬弃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而是加剧了这种矛盾,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当然,这种过渡是一个历史过程,不能对社会主义急于求成。最后,《帝国主义论》坚持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基本策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两个必然”的客观历史规律的基础上也批判过各种各样的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比如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等,并阐明了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事实上,较之理论上说清楚、道明白为什么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论证而言,批判各种反动的、保守的社会主义思潮也非常重要,因为这些社会思潮具有相当的鼓动性和迷惑性,也影响到了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无产阶级根本立场的坚持。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着重批评了机会主义者和资产阶级的学者们对帝国主义的错误解读。比如,针对资产阶级学者和无产阶级叛徒考茨基之流认为国际垄断同盟的出现可以消除矛盾和斗争、各民族之间可以实现和平的希望等谬沦,列宁在《帝国主义论》第七章和第九章集中批评了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列宁认为“考茨墓以及考茨基主义这一广泛的国际思潮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地方,就在于考茨基不仅没有设法、没有能够使自己同这个经济上根本反动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派对立起来,反而在实践上和它同流合污。”*列宁.论资本主义[M]//中央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7.“考茨基对帝国主义的理论分析,以及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帝国主义的批评,都始终贯穿着一种同马克思主义决不相容的、掩饰和缓和最根本矛盾的精神,一种尽力把欧洲工人运动中同机会主义的正在破裂的统一保持下去的意图。”*列宁.论资本主义[M]//中央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由此可见,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也做了大量的理论批评工作,这对坚持和贯彻《共产党宣言》中指明的无产阶级革命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实践意义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根本方法,对帝国主义这一特殊的资本主义形态的历史命运进行了客观全面的分析。在这部书中,他不仅全面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更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集中、垄断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尤其对帝国主义阶段出现的垄断金融资本、资本输出等新现象和新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虽然当今时代与列宁写作《帝国主义论》的时代背景迥异,今天不仅没有实现社会主义一统天下,而且帝国主义“垂而不死”,尤其是社会主义看似已经不是一种趋势,而被视作一种现实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将长期并存成为现实,然而,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一文中阐述的基本原理,对分析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诸多问题仍然有论证力和说服力,尤其是对分析复杂的国际性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一)《帝国主义论》所阐明的基本结论没有过时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发展,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仍然存在。资强社弱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如何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竞争,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否过时?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分析的重大理论命题和现实问题。

一方面,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会改变。在列宁看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发展的高级形态,是特殊形态的资本主义,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它仍然是资本主义,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不会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需要也不会改变。事实上,尽管在全球化的今天,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出来的国家也能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分得“一杯羹”,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和贸易体系,利用国际分工的不平等,仍然保持其强势地位和优厚的利润分配,以经济合作和贸易为基本手段的“经济殖民主义”仍然普遍存在。当然,从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阐明的生产集中发展到垄断的基本特征来看,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程度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强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竞争格局下,垄断程度更高,大企业大集团保持着绝对优势的竞争地位。这种情况不仅在生产领域如此,在商品销售方面也如此。跨国公司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至于列宁所阐述的金融资本发展到金融寡头的情况,今天有了新的发展,资本输出也有新的变化,但是,金融资本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得到更大的提高。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生动形象地为世界人民展示了一幅金融资本贪得无厌的图景,也再次让人们看清楚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在全球化的资本运行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一是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的两极分化问题,富的越富,穷的越穷。二是全球性问题更加凸显。这也是决定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重要依据,全球性问题更加使资本主义自身的调节功能逐步丧失,它不断触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灵魂。三是日益突出的南北矛盾也剑指资本主义自身不可调和的矛盾。二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面临新老殖民主义威胁的情况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联合起来,同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展开斗争,以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实现共同繁荣。虽然这种努力始终面临严峻挑战,但是,发展中国家争取自身利益的斗争不会停息,而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也在加深,这些都使我们坚信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没有也不可能改变。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规律也不可能改变。如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中揭示的人类社会必将走向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一样,列宁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帝国主义的命运的分析和历史必然性的揭示也深深地根植于帝国主义内在的矛盾。在《帝国主义论》中,列宁基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金融资本—资本与生产分离—过剩资本—输出资本—瓜分世界。当今的资本主义世界,仍然是按照这样的逻辑运行着。这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这一固有矛盾的新发展。因为进入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体系在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细化社会分工和要素分配的同时,又始终以追求高额利润为出发点,资本与生产分离,货币资本与工业资本分离,体现的是资本主义体系的自我调节。然而,这样的分工体系和要素分配与资本主义制度内的自我调节之间始终在加剧矛盾,并导致一系列经济、金融和社会危机的发生。比如,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就直观体现了资本主义体系内的这种矛盾,金融大鳄们构造了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品,而金融资本脱离生产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导致吹起来的泡沫破灭,而最终受损害的是人民群众。当然,每一次危机的发生都会导致或者诱发新的革命因素的增长,也在储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能量。纵观历次资本主义金融和经济危机,“尽管资本主义国家为度过危机而实行的每次改革都是沿着打破垄断的方向进行,但是,这一趋势(即从反垄断走向更高层次的垄断)总是周而复始地出现,成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统治者们为使自己的统治更长久,不能不限制甚至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但是金融资本发展的固有逻辑,却是要打破这种限制,而从根本上来说,也就在自我膨胀中走向自我灭亡。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李捷.重读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J]红旗文稿,2016(15):4.在这种规律作用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灭亡的规律,列宁所揭示的帝国主义发展灭亡的规律,无论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多么漫长的岁月来实现,但它是不可避免地一定会出现的。今天有一些人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表示怀疑,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克服了帝国主义所固有的那些缺陷,不仅垂而不死,而且还在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对这样的认识和看法,我们要从历史必然性的角度作出回应。客观地说,资本主义体系的自我调节能力并没有丧失,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也还没有到自然消亡的阶段。但是,历史的必然性是孕于历史发展规律之中的必然性,是根植于资本主义自身固有矛盾的不可调和的分析,是一种总体性认识而非判断具体时间节点的命题,因此,我们要看到这种必然性是一个历史进程的必然性。

(二)《帝国主义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仍然有效

《帝国主义论》坚持从经济基础看问题,从历史发展规律看问题,从两点论看问题,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这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放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看,要认识到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历史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客观科学地认识和把握这种历史进程,既要坚持对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又要有长期斗争的准备。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明了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提出了观察社会历史的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并揭示了社会变革的根源。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592.上述原理集中体现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辩证运动的关系原理,也是观察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方法。《帝国主义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认为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本质上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然而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对利润的疯狂追逐,资本获取利润的逻辑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运行的根本逻辑,这就必然导致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对矛盾不可调和。正是在资本逻辑下,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而且适应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实现融合,产生金融寡头,食利阶层的产生本身不是减轻了资本对工人的剥削,而是加剧了剥削,帝国主义的腐朽性也就更加明显,而帝国主义本身除了加剧内在矛盾,也在不断将矛盾转移到全世界,资本输出和殖民地的瓜分都是基于这一逻辑的产物。很显然,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弊端和问题更加集中显现。然而,作为一种所有制关系,它本质上还受到资产阶级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资产阶级出于自身生存和整体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一定时期也会局部调整这种关系,但是,这种调整没有也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这就造成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严重的不适应或者矛盾,这种矛盾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在有限的程度内走向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更加突出,而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节空间越来越小,面对危机,每一次调节都会造成生产力的巨大破坏,每一次调节都会元气大伤,最终的结局只能是由更高阶段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列宁说帝国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入口,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坚持从经济基础看问题。从唯物辩证法来看,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帝国主义阶段,这本身又是为社会主义所做的准备。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并没有判断帝国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准确时间,相反,他认为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历史过程。放在历史进程中来看待这种过渡,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周期,这一方面说明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历史必然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不要认为地脱离历史实践推进这种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还有一定的生命力。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历史的必然性只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得到体现。这就告诫我们:既要坚信社会主义取代帝国主义的必然性,不能因为帝国主义自身采取措施缓和了矛盾,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否定这种历史必然性,又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放在历史的长周期中去看待这种必然性。今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仍然在发展,而且在与社会主义的竞争中仍然占据优势地位,但是,也要看到,从历史的长周期来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更要看到社会主义本身的优越性,尤其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这种优越性强有力的例证。此外,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坚持用唯物辩证法中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基本方法来认识和看待帝国主义的发展趋势。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时时的矛盾和事事的矛盾中,矛盾双方既有斗争性也有同一性,我们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唯物辩证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重要形式,它本身既延续着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优势,也继承了资本主义自身内在的矛盾性,因此,在帝国主义阶段,我们看到帝国主义国家资本的输出和扩张,看到帝国主义国家在相当范围和程度上还有发展生产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力图通过自身矛盾的缓解和对外矛盾转移的方式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正是由于这样的矛盾性的两个方面,才使我们认识帝国主义时容易陷入迷茫,不容易看清帝国主义的本质和必然灭亡的趋势。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就是要坚持在对帝国主义的分析中做到辩证分析,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看到帝国主义的过渡性质,更加坚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能够看到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种客观历史必然,虽然有时间长短之分,但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永远不会变。

[1] 列宁.论资本主义[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王令金,李元峰,张祥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 马正书.《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简说[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74(5).

[5] 李捷.重读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J].红旗文稿,2016(15).

(编辑:孙国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双重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12AZD001)的阶段性成果。

冯颜利: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廖小明: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

猜你喜欢
帝国主义列宁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帝国主义寓言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尼共批印度像“帝国主义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