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

2017-03-11 14:29:0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7期
关键词:村民建设文化

洪 宁

(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重庆黔江 409000)

乡村文化是基于乡村自然环境和乡村村民生产生活实践而形成的语言、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娱乐、竞技、民间艺术等乡村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就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乡村村民为主体推进乡村文化体制机制建设而在乡村发展教育、科学、文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各项文化事业,促成村民达成文化现代化的文化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尽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文化建设就是振兴战略之一。那么,我区乡村文化建设现状怎样,有什么问题,该怎样发展。

1 我区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在政府发展理念改变,社会经济发展,村民文化素质提高等因素推动下,我区乡村文化建设呈现出一定的良好态势: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和谐为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始普及,三俗文化和反文化现象逐渐减少,文化硬件设施(卫生室、文体广场、图书室、广播电视网络等)村(居)村有,乡村学校布局较完备,流动文化月月下乡进村,乡村村民文化主体意识有所增强等。

我区乡村文化建设也有很多不足。一是乡村建设不平衡较严重:文化建设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硬软件不平衡,比如村(居)村都有文体广场、广播电视网络、卫生室等硬件,却缺乏专业人才来引导村民使用;文化建设重城市轻乡村,重集镇轻村居;投入上有的村吃撑了,有的村又饿着。二是我区乡村经济落后的现实迫使大量中青年村民外出务工,中青年村民是文化消费、传承的主体,乡村文化建设出现空心化。三是村庄和学校撤并过度,大量的村居和村小消失,造成乡村“见景不见人”、“乡愁”无处放。四是我区乡村分散地存在家庭作坊、养殖场等污染源,田园风光遭到了污染,美丽乡村不再。五是对城市文化的过度模仿,比如很多村居模仿城市建筑样式,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六是赌博、色情、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屡禁不止:黔江乡村赌博风较盛,许多村民一年辛苦钱一两晚上就输掉,这些赌博行为严重毒害了乡村的社会风气;一些 “民间演出团体”靠色情表演敛财;村民借钱造房买车,整无事酒敛财;很多村民信鬼神不信科学,比如丧事,有的人听信算命先生的胡诌,遗体停放就是七八天;近年来,我区非法宗教活动有所抬头,乡村文化阵地被非法宗教占领。

2 我区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

2.1 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主导不够和不科学

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文化设施建设又偏重集镇所在的村(居)委。文化建设时间长,见效慢,上级对下级的考核中,文化建设的考核比重低,所以政府对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

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方式和规律等认识不科学。不考虑乡村文化的地域性,盲目推行城市文化;不考虑村民主体,主观强行灌输;重文化设施建设,轻文化内容选择;文化传输方式简单、枯燥,对村民没有吸引力;注重政府单向传输,缺乏下对上的反馈;没有推进文化体制建设,文化内生动力不足。

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度”把握不当。政府对部分地方乡村民居统一建设,千篇一律、样式单一;有的地方放任不管,村民自由搭建,杂乱无章、缺乏美感。对三俗文化、反文化抵制力度不够。过于注重旅游开发,没有做到文旅结合和与生态保护结合。过于强调乡村学校集中,很多村小被撤并后,导致辍学增多,也少了书声琅琅的文化景点。政府大量的撤村并乡,乡村基层组织大量减少,政府对乡村的掌控弱化,乡村精神凝聚力减弱,导致了乡村文化的衰败。

2.2 我区乡村村民文化建设主体意识不强、文化素质不高,形不成文化自觉

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导致乡村文化生活贫瘠。在繁荣的城市和强大城市文化面前,许多村民的精神和自尊遭到了严重打击,精神上更加消极,文化主体意识缺失。乡村青壮年绝大部分在外务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儿童和妇女,有劳动力的村民一年四季辛苦劳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文化娱乐,很多文化设施成了摆设。许多送文化下乡活动,村民不能也不愿主动参与。

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低。据统计黔江乡村老年人(五十五岁以上)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有近百分之五十老年人不能读书看报;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青壮年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部分村民对子女教育不重视,许多少年初中就辍学外出务工。极少部分村民子女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回乡创业的寥寥无几。

历史传统、外来文化中的糟粕对村民影响极大,村民缺乏鉴别能力,有意或无意的在继承发展。

2.3 我区乡村文化精神支撑系统的重建远远落后于乡村文化建设的要求

新时代,原有乡村文化精神支撑系统就需要淡化和继承,新乡村文化精神支撑系统就需要重建。哪些需要淡化和继承;重建哪些内容,怎样重建等。这些问题在现实中得到部分解决,但远达不到乡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所以,村民感到精神家园的迷失,在新时代无所适从。

2.4 乡村文化有自身发展规律,有时代性

乡村文化建设从长远看,必须要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协调一致。现实中乡村文化是这个时代的反映,有时代性。所以,乡村文化建设中很多问题是必然的,乡村文化糟粕的一面也会长期存在。

3 我区乡村文化建设策略

3.1 以村级党组织的建设为抓手,加强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掌控

要通过村级党组织来占领乡村文化阵地,引领乡村文化建设,编织覆盖所有乡村的文化建设网络。可以考虑村级党支部成员的公务员化、专职化等措施来保证党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3.2 以乡村社会经济政治生态发展来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乡村社会经济政治和生态环境的同步推进。要继续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让村民富起来、强起来;政府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大力投入;同时要发展乡村产业,留住中青年村民,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要把当前乡村的扶贫工作与乡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扶贫先扶志、扶智;在投入上要照顾落后的村镇,加大对那些经济条件差、文化基础薄弱村镇的倾斜,实现村村平衡,共同繁荣。

3.3 加强乡村村民文化“自建”能力培养,让村民从文化建设局外人变成局内人

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真正落实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快乡村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建设,争取光纤尽早进村入户,推进区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制作和区文联乡村题材文艺创作,实现乡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强乡村卫生和体育工作,既要建乡村卫生室、体育场地等硬件设施,更要配备卫生体育专业人才。立足乡村,充分发挥民间乡土文化人才的才能与智慧,创造出村民喜闻乐见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乡村文化,加大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激发村民的文化建设主体意识,从被动的参与到主动创造的转变。可以通过“五好家庭(富裕、团结、和睦、文明、卫生)”、“好媳妇”等的评选引导社会风气。培育新型乡贤群体,建立新型乡贤文化,鼓励退休教师、干部等 “告老还乡”,发挥新乡贤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村规民约、乡风家训建设,引领乡村社会新风尚的形成。此外,恢复和新建立村民自组织,增加乡村的精神凝聚力,以村民小组或姓氏族群为单位,建立村民自组织,政府负责筹建和给予一定经费等。

4 加强乡村文化体制机制建设,激发文化内生动力,让文化建设走上良性循环道路

一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培养乡村文化建设人才。深入挖掘我区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可以在我区两所高等院校和一所中职学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一批直接面向乡村文化建设、扎根乡村的实用型中、高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建立乡村文化建设新的体制和机制,破除现有体制机制的弊端和障碍。可以借鉴乡村文化建设优秀区县经验,再结合自身实际,发挥政府、企业、学校和村民个人等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文化内生动力。

5 加快培育乡村新的精神支撑系统,让新系统成为村民精神价值来源和行为规范

我区乡村和我国广大乡村一样,处于乡村社会转型期,同样面临文化的继承和重建。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通过送文化下乡、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和方式来整合传播传统和现代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通过社会治安治理来打击乡村赌博、色情、非法宗教、整无事酒敛财和封建迷信活动。

乡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只要政府重视、加大投入、科学认识、尊重规律、长远规划、村民参与、整体推进,就能搞好乡村文化建设。

[1] 张燕.乡土文化:乡村文化建设的灵魂[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01).

[2] 张永谊.再建乡村文化[J]. 群言. 2017(09).

[3] 彭永庆.社区营造与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猜你喜欢
村民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24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8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