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沂蒙精神研究*

2017-03-11 14:17:49王智莉陈晓东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沂蒙精神

王智莉,陈晓东

(沈阳化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沂蒙精神研究*

王智莉,陈晓东

(沈阳化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42)

沂蒙精神,既是民族气节的体现,又集中展示了沂蒙儿女坚毅不拔、执着追求的政治素养,勇于开拓进取、率先垂范的思想意识,发奋有为、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和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价值观念。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不断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在于群众路线。“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基本内涵。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战争洗礼中,与山东党、政、军共同孕育的。它既是民族气节的体现,又集中展示了沂蒙儿女坚毅不拔、执着追求的政治素养,勇于开拓进取、率先垂范的思想意识,发奋有为、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和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价值观念。沂蒙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爱党爱军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它不仅集中展现了沂蒙人民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深厚情感,也表现了沂蒙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精神风貌。

1.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

沂蒙山区建党较早,又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区的指挥中心,因此又被誉为“小延安”。这也使得身处沂蒙地区的人民能够有机会较早地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让沂蒙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参加革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对临沭县西南部的西山前村发动了突袭,惨绝人寰的日寇向村里发射了100多发炮弹,并向村里投放了毒气瓦斯。当时的山前乡乡长张作洪组织全体村民奋起反抗,与前来支援的八路军东进支队和临沭地方武装一道与日军展开了一场英勇不屈、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发动了国内战争,把沂蒙人民再次推向了水深火热之中。仅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人民奋勇支援前线的总人数就比我军参战部队的三倍还多。

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踊跃投入生产建设,展现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临沂市还抒写了革命老区第一个整体脱贫的传奇。

2.对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无比爱戴

“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这是陈毅元帅对沂蒙人民的感慨。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怀着对敌人刻骨铭心的仇恨和对人民子弟兵的无尽爱戴,沂蒙人民积极参军入伍。各地“母送子,妻送郎,送亲人,上战场”的场面颇为壮观。从1944到1946年间,就有超过六万名沂蒙儿女自愿加入人民军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革命战争年代,朴实的沂蒙人民用最无私的爱与人民军队建立起深厚的鱼水情谊。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又在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当中续写爱军拥军的光荣传统。“沂蒙新红嫂”戚洪桂,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沂蒙女性博大的爱军拥军情怀。

二、开拓奋进

“开拓奋进”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内涵,展示了沂蒙人民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体现了沂蒙人不甘落后、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

1.前赴后继

早在西汉末及新莽时,民不聊生,沂蒙人民就曾经揭竿而起、发动起义。以吕母和樊崇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著名,至今仍广为流传。

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沭水县(今莒南县)渊子崖村村民以土枪、大刀、长矛、石块、棍棒为武器,与日寇正规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147人英勇牺牲,歼灭敌人120人。渊子崖自卫战是中国农民自发组织的规模最大、最壮烈、最具民族气节的保卫战。

解放战争时期,由陈毅和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运用运动战和阵地战在沂蒙孟良崮地区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军整编74师,共歼敌近三万余人。孟良崮战役是打破国民党军队进攻华东的关键一战,它对扭转整个华东战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勇于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

一是整山治水。沂蒙地区山多岭也多,土地十分贫瘠。沂蒙人民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也同时注重生态建设,创造性地实行了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性效果。

二是南稻北移。沂蒙山多,涝洼地也多。为了能够使涝洼地变丰产田,沂蒙人民对改革传统种植方式进行了大胆地尝试与探索。在研究所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临沂市派遣知识青年南下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并在涝洼地上尝试种植水稻田,通过各级干部和群众的努力,临沂地区大面积“稻改”实践成功。

三是南茶北引。沂蒙山地和丘陵多。沂蒙人民在大胆进行“稻改”实验并推广的同时,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茶树种植特点,大胆尝试南茶北引,进行茶树种植。临沂茶叶不仅畅销国内大江南北,还走出国门、享誉世界,临沂也成为全国著名的茶叶生产、出口基地。

从荒山秃岭到粮食丰收、从寸草不生到苗木成行、从南稻北移到稻花飘香、从南茶北引到全国著名茶叶基地……沂蒙人民正一点一点地改变着家乡的面貌,改变着自己的生活。这些变化是沂蒙人开拓奋进的结果,也是沂蒙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3.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后,沂蒙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凭着敢闯、敢创、敢超的“三敢”精神,借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东风,迈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临沂市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民营、市场、城市、集群、文化协同发展的成功之路,建成了江北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真正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商贸新格局。勤劳智慧的沂蒙人将曾经满目疮痍的泥淖之地,发展成为如今富庶宜居的“大美临沂”,沂蒙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气魄,正朝着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临沂”宏伟目标继续大踏步前进。

三、艰苦创业

沂蒙精神的精髓在于艰苦创业,这展现了沂蒙人民无论在怎样恶劣的条件下,都能排除万难、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靠着艰苦创业的精神,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靠着艰苦创业的精神,向贫困宣战,走出了一条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重生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埋头苦干,又谱写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新篇章。

1.厉家寨精神

厉家寨位于莒南县城东北,典型的山村地貌,土地贫瘠,自然状况恶劣,人民生活十分艰难。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落后面貌,厉家寨人民不断探索粮食高产的新思路、新办法,通过叠土、深翻地、整“二合一”、“三合一”梯田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粮食大丰收。厉家寨人发扬愚公精神,成为了沂蒙农业领域率先走出的艰苦创业先进典型。

2.九间棚精神

九间棚村地处平邑县海拔600多米的龙鼎山上。20世纪六十年代,有人将龙鼎山东南侧的石棚分隔成为九间居住,九间棚便因此得名。九间棚村四面临崖,交通不便,可耕地面积稀缺,人民生活困难。1984年底,刚满30岁的刘家坤出任村党支书,在他的带领下,全村9名党员和普通村民凭勤劳的双手通过架电、修路、植树、引水等方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硬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九间棚是新时期农业战线艰苦创业的典范。

3.“千库万塘”建设

沂蒙山区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干旱缺水的状况严重。这里经常处于“旱灾来没有水,雨水来存不住”的窘境。沂蒙人在总结和继承前人治水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条更科学、更加切合沂蒙山区实际的治水方法。沂蒙人在下游将堤防抬高,疏通河道;在上游则修建水库和塘坝拦水阻挡洪峰。这样,下游以“泄”为主的导沭整沂措施配合上游以“蓄”为主的蓄存措施,上下游“泄蓄兼筹”就解决了山区干旱缺水的难题。

4.沈泉庄村的变迁

1989年的沈泉庄村人均收入不足300元,集体账户上仅有400多元的现金,另欠银行13万余元债务。当时,靠拉地排车起家的沈泉庄村村民王廷江看到家乡父老乡亲还没脱贫的情况后,怀着“知党情,报党恩,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的信念,将自己经营多年,价值420万元的白瓷厂和180万元现金捐献给了村集体。他带领着村民,打破陈旧的思想束缚,突破产业壁垒,艰苦创业,先后建起了氧化锌厂、瓷釉厂、釉面砖厂、纸箱厂。全村劳动力齐上阵,王廷江也因身体透支晕倒在了工地上。沈泉庄村人用共同富裕的事实诠释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图景。

四、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实质和核心,这集中地反映了沂蒙人民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时,能够舍小我顾全局,牺牲私利、甘于奉献的崇高价值取向。

1.舍身支前

沂蒙人民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里,前方民工舍生忘死支援前线作战,后方人员夜以继日全力补给。鲁南战役前夕,郯城县组织1800名工匠和青年突击队员,连续奋战3个昼夜,架起一座承重30余吨的大桥,确保我军部队及重型武器抢渡沂河;孟良崮战役中,一万多民众冒雨苦战3个昼夜,抢修公路50多公里,石桥、木桥40多座;淮海战役中,沂蒙根据地人民积极抢修公路、铁路、桥梁,保障部队行军作战、物资供应畅通无阻;莒南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往返于崎岖的乡间小路和硝烟弥漫的战场,前赴后继,为部队运送粮食、军械、弹药和伤员。“大军连营七百里,村村灯火到天明”,这是当时沂蒙根据地人民全力支前的真实写照。

2.顾全大局

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百废待兴。沂蒙人民体谅国家困难,以主人翁姿态,坚决响应国家号召,继续发扬大公无私精神,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克服种种困难,再次奏响了无私奉献之歌。

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又将无私奉献精神带到了各项改革浪潮中,当个人利益与局部利益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沂蒙人民总是能舍弃小我,以国家利益为重。一些企业和单位的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下岗之后毫无怨言,继续二次创业;一些革命功臣在新的形势下,卸下戎装、摘掉光环自觉承担责任、为国分忧。

3.公而忘私

进入新世纪以来,沂蒙人民继续发挥革命老区政治资源优势,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吃苦在先、奉献为荣、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将沂蒙地区的经济建设送上崭新的台阶。

临沂市全国劳动模范李云广,捐资办学,先后向大、中小学无偿捐助680万元,以帮助困难学生和学校建设;还有带领全村人民共同致富的邵长学、“普法使者”孙永胜、舍身救人的出租车司机李学国……他们都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各行各业诠释着沂蒙精神的光辉。

伟大的时代离不开伟大的精神支撑。2013年,习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就曾经明确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沂蒙精神必将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推动我们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1]临沂市档案馆.历史上的今天[M].中国出版社,2006.

[2]丁凤云,黄宏.沂蒙精神[M].人民出版社,2008.

[3]孙守刚.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建设核心价值体系[N].人民日报,2011年9月6日.

[4]王家晋.弘扬沂蒙精神的伟大实践——沂蒙老区农村脱贫发展纪实[J].理论学习,2005年11月.

责任编辑:周小梅

G120

A

1009-1890(2017)03-0094-03

本文是2017年沈阳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多元文化视阈下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养与提升研究”(立项编号:SDSZ-2017-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7-08-20

王智莉(1983-),女,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思想史研究;陈晓东(1964-),女,江苏无锡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沂蒙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沂蒙壮歌》
精神灿烂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0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人大建设(2019年1期)2019-07-13 06:00:18
拿出精神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中国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37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旅游世界(2017年2期)2017-05-02 19: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