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符号学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策略

2017-03-11 14:13玲,张丹,杨
理论观察 2017年10期
关键词:源语符号学译文

杨 玲,张 丹,杨 峰

(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齐齐哈尔 161006)

基于社会符号学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策略

杨 玲,张 丹,杨 峰

(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齐齐哈尔 161006)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追求源语和目标语的“意义相符,功能相似”,尤其适合文化翻译。以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作为理论指导,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三大层面可以提出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策略,以促进国际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北方少数民族;翻译策略

一、引言

在当今国际化背景下,将中国的灿烂文化通过翻译的方式推向世界是使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的重要一环。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北方民族社会的缩影。其内容涉猎广泛,包括社会形态、道德规范、宗教意识、民族特点、文化传统等,因此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研究势在必行。然而,鉴于其文化独特性,很多情况下源语和目标语不对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历来被视作翻译中的难点,也应成为研究的重点。笔者希望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策略的研究,为少数民族文化翻译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为相关翻译人员提供参考。同时,在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特殊性的前提下,扩大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真正有益于文化交流和传承。

二、社会符号学翻译法

社会符号学要求对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给予同样的重视,因为无论何种性质的符号,都必须根据整体交流语境并联系所有其他与语言符号结合的符号来加以理解。(Nida,2001)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指出翻译是两种符号之间的转换,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转换。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译语中寻求功能对等的过程,在意义和功能上尽量做到忠实于源语言。“意义相符,功能相似”是在社会符号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翻译标准,从而实现译文对原文的信息再现。(唐美华,2007)“意义相符”强调译文在转换源语的指称意义的同时,也保证目标语的言内和语用意义与源语相符合。“功能相似”侧重检验目标语是否表达了语言符号的各种功能,如: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元语言功能等。所以,意义和功能同样重要,翻译即翻译意义和再现源语的功能,这成为检验译文质量的双重标准。

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文化独特性,所以翻译时更应同时注重意义和功能,尤其适合采用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作为主要策略。本文以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作为理论基础,从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三大层面研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以期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为少数民族文化翻译提供参考。

三、基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策略

1.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中指称意义的翻译策略

(1)音译加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许多人名、地名等特殊词语在目标语中往往属于文化空缺词,所以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采用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有助于保持源语原汁原味的文化特征,同时注解使该语言符号成功实现了意义传达。例如:“老人连灌三大口,乐得连回三声:米尼乎,米尼乎,米尼塞乎。 (《狼图腾》)”中的“米尼乎”可以被翻译成“Minihu(meaning my children and my good children in Mongolian)”。这样,在如实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一个亲切称呼孩子的异国老人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

《狼图腾》中还有一个例子。

原文:整个嘎斯迈生产小组,四个浩特(两个紧挨驻扎的蒙古包为一个‘浩特’),八个蒙古包都出了人力和牛车。

译 文 :Every member of Gasmai’s group—four hots(two adjacent yurts comprised a hot),altogether eight yurts—sent men and carts.

“浩特”是指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地方,可以指自然村,也可以指城市,是我国蒙古民族文化的特色。此处,使用音译法把“浩特”翻译成hot,在保留词语外在形式的同时使译文不失源语的文化韵味。同时,注解帮助读者理解词语的具体所指。值得一提的是,“浩特”的音译比较特殊,没有翻译成汉语拼音haote,而是采用了英语中和“浩特”发音很像的一个单词“hot”,这也提出了音译的一个新思路。

(2)音译与直译结合。这种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兼顾源语读音和指称意义,这样便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时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鄂伦春英雄史诗《鹿的传说》是一部以汉语为主体的作品,但同时其中也出现一些鄂伦春语。一个例子是“莫日根猎手”,“莫日根”是鄂伦春语,表示“著名的猎手或英雄”。这个意思源于萨满教,即鄂伦春人的普遍信仰。在萨满教中,莫日根是力量无比的神人一体的英雄,其身上集中了一切智慧和力量,深刻体现了扎根在当地人民心中的英雄崇拜情结。所以,可以将该词翻译成 “Mergen hunter”,这样音译部分保留了鄂伦春族的民族特色,使英雄崇拜之情更加深入人心,而意译部分又保证源语的所指一目了然。

2.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中言内意义的翻译策略

“言内意义”是指词语与共存状态下的其他语言成分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意义,即结构意义。因为翻译时需要结合上下文,而不是孤立地翻译词语意义,所以言内意义一直是翻译中难以攻破的重点,现从语音、词汇和结构连贯等层面初步探讨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翻译中言内意义的翻译策略。

(1)语音。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史诗、叙事诗,韵律是主要的文学特征,所以如果尽可能地保留原诗的韵律特征成为翻译过程中考虑的重点。《少郎和岱夫》是达斡尔族民间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乌钦体民间叙事诗,一直在黑龙江流域流传甚广,与《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齐名。全诗共六部,除了第二部是“中东”辙外,其余五部均为“江洋”辙。翻译该诗时,借鉴英语民谣体abcb的押韵形式。这样既保留了源语的韵律特征,又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例如:

原文:

薄薄的白云飞散了呐耶,

蓝蓝的天空出太阳;

胜利的军兰心中喜尼耶,

迟出的太阳暖洋洋。

译文:

The thin white cloud vanished.

The sun came out of the blue sky;

Triumphant Junlan felt happy in mind.

The slow sun had warmth to supply.

(2)词汇。少数民族文化中很多词汇表面形式是常见生活用词,却负载了浓厚的民族特色。翻译时,如果直接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读者会不知所云。所以合理的处理方法是增加一些有助于读者理解全文的成分。例如:

原文:八旗为黄、红、蓝、白纯色旗以及镶黄、镶蓝、镶白、镶红四色镶边旗帜。

译文:The banner was a unit of troops with a cloth flag as its symbol.Different banners were represented by the cloth flags of different colors and designs.The Eight Banners were plain yellow,plain red,plain blue,plain white,bordered yellow,bordered blue,bordered white and bordered red.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如直接翻译成 “eight banners”,一定会影响读者对全文的把握。所以使用增译法,补充翻译“The banner was a unit of troops with a cloth flag as its symbol.”使读者清晰明白八色旗帜代表八支独立的部队。与此同时,直译部分 “eight banners”又使译文不失少数民族文化风味。

(3)结构连贯。少数民族文化语言中富于详细介绍某一特色事物的内容,这种内容就决定了形式上多出现汉语的散句。由于汉语的意合不同于英语的形合,所以在汉译英时,需要增加翻译代词等成分以保证文章上下文连贯,避免出现误解的情况。举例如下:

原文:可穿三冬,毛面磨损后,可作夹衣,再穿三夏。

译文:The roe fur cloth could be worn for about three winters.After it is too worn,it can be used as lined cloth for about three summers.

这里增加翻译了代词,用来指代上文中提到的狍皮衣,保证上下文连贯。

3.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中语用意义的翻译策略

(1)借用。由于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在源语中的某些词语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确切的对应表达,而目标语使用不同的指称意义来表达相同的语用意义,这时便可采用借用的翻译策略。例如:在《阿诗玛》的戴乃迭译本中,“脚洗得像白菜白”被翻译成“No egg shell than her feet.”如果将“白菜”直接翻译成英语国家的cabbage(卷心菜),则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因为西方国家的卷心菜是绿色的。用“鸡蛋壳”来翻译,则突出了鸡蛋壳和白菜在颜色上的相同点,而且两者都是撒尼人的常见食物,符合原文的语境。如此处理之后,便实现了源语和目标语在意义和功能上的最大限度等值。

(2)直译。如果在目标语中可以找到适合直译的表达,便可以保留源语的指称意义,这样便可完全呈现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和文化气质。例如,《狼图腾》中有这样一句话:北京连草原骑兵都挡不住,哪还能挡住比草原骑兵能量大亿万倍的沙尘“黄祸”。这句的译文是The city can not hold back the horses,so how can it stand up against the sand,a new yellow peril that is thousands of times more powerful? 此处,将“黄祸”翻译成“yellow peril”,通过这一比喻生动地体现了沙尘暴的猛烈,以及当地人民对于沙尘暴给其带来危害的痛恨之情,非常传神。

(3)意译。如果源语的某个词语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神似的表达,通过音译或直译又无法传递其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便可直接翻译出源语的真正含义。例如:

原文:

公房四方方,

中间烧火塘,

火塘越烧越旺,

歌声越唱越响。

《阿诗玛》第四章

译文:

A bonfire blazed inside the camp

Within the cabin`s square;

And as the young folk watched the flames,

Their singing filled the air.

(Ashima)

“公房”是撒尼族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地点。撒尼青年在12岁之后到结婚之前都在公房里居住。女孩住女公房,男孩住男公房。他们经常在公房中唱歌和演奏各种乐器。这里,戴乃迭把这个词翻译成”camp”,采用意译策略。读者阅读至此,便可轻易构画出青年人在营地里围绕篝火尽情狂欢的情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源语和目标语功能的对等。

四、结语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如何有效地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重任便落在了从事相关翻译工作人员的身上。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由于其追求意义和功能的双重对等,尤其适合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通过应用相关的翻译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少数民族文化译文在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多重层面上实现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1〕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孟淑珍.鄂伦春语”摩苏昆”探解〔J〕.满语研究,1991.

〔4〕唐美华.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初探〔J〕.科技信息,2007.

H315.9

A

1009— 2234(2017)10— 0174— 03

2017—10— 15

2016年度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国际化背景下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英文翻译研究”(QSX2016-10JL)。

杨玲(1982—),女,黑龙江双城人,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

〔责任编辑:杨 赫〕

猜你喜欢
源语符号学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译文摘要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I Like Thinking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符号学语意——读《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