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婷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华侨华人研究院,广州 510632)
改革开放以来英国华侨华人在中英经贸关系中的作用分析
王思婷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华侨华人研究院,广州 510632)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愈来愈多国人走出国门,英国华侨华人也愈发引人注目。他们既是中国与英国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也是中国国际化进程中的参与者与受益人。长期以来,中英经贸关系具有多变性和重要性的特点,华侨华人的生存发展与中英经贸关系的走向紧密相连。华侨华人需要扬长避短,在这一领域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对中英经贸关系间接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英国华侨华人对中英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制约华侨华人在中英经贸关系中作用的因素进行论述分析,并尝试在中英“黄金时代”和英国脱欧等新形势、新挑战下探索出一条“双赢”之路。
改革开放;英国华侨华人;与中国经贸关系;影响;对策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华侨华人成为了我国“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中英关系成为了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双边关系之一,英国是西方国家中唯一提升到全球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层面的国家。长期以来,英国奉行实用主义的均势外交政策,把现实的经济利益置于首位,同时它也是我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跳板。华侨华人在不断变化的中英经贸关系中,如何趋利避害,把握好发展的历史机遇,甚至对中英经贸关系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引人深思的。
(一)数量直线上升
据英国的人口普查资料记载,关于在英国合法居住的“中国人”的统计数,最早出现在1851年。二战之前英国华侨华人并不多,主要从事苦力、小商贩等较为低端的经济活动,靠着“三把刀”生存。二战后,随着英国经济的缓慢复苏并需要大量劳动力,华侨华人数量也开始上升。70年代,由于印度支那半岛发生动荡,许多华人选择再移民,移入原来的君主国——英国,这其中包括了大量香港人。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越来越多富有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为英国新生代华侨华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可视为中国人移民英国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移民数量和多样性大幅增加。2013年,英国统计局宣布“中国公民首次成为英国人数最多的移民群体,达到60万人”。截至2017年,这一数字已升至620674人,同比增长20%。
(二)结构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国际地位较为落后,外迁移民的主要类型为难民申请者、非法移民和家庭团聚移民,鲜有特殊专业才能。在“推拉模型”的理论框架下,他们多是被战乱和灾难“推”向海外,以求生存。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也是实行派遣留学生和开放出国政策的一年,此后,中国海外移民的种类发生了显著变化。国人主动通过学习移民、商务移民、家庭团聚等形式,步入对他们有吸引力的英国。相较之老一代华侨华人,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代华侨华人受过新式教育,具有国际化的观念,熟悉市场经济和新经济,掌握了经营管理技巧和外语沟通能力,并在国外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可以视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从就职行业来看,他们的选择日渐多元化。英国华侨华人从传统的“三把刀”逐渐转向财会和金融等中高端职业,他们是此行业中仅次于白人的第二大族裔。教育背景方面,31%的华人有大学或以上的学位(英国白人的比例为17%);目前,中国在英国留学生超过15万人,占英国华裔人口的32%,英国一跃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欧洲国家,因而从华侨年龄结构来看,也趋于年轻化。较高的起点、丰富的专业知识,再加上中国人勤奋上进的良好品性,使他们更容易融入英国主流社会,成为英国所需要的人才。
英国华侨华人在中英关系中饰演 “奔走的跨国经纪人”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颁布了多项有关鼓励外商来华投资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制配套工作的完善引导华侨华人为英国企业投资中国“穿针引线”。英国华侨华人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投资贸易上引荐英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办厂,发挥“以侨引外”的作用。2002年进入中国的约2亿英镑的外国直接投资中,约有一半是英国华人移民牵线,若没有他们,外商投资不会达到如今的规模和水平。这其中,在外商投资的跨国公司身担要职或与跨国公司有密切来往的英国华侨华人在引荐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在中企国外投资的大潮中,英国已晋升为“宝地”。中企在美投资,困难相对较多,坚持保护主义的领域会反对外资的竞争。相较之下,在以自由贸易为传统的英国投资阻力较小,其核电、基建都向外国投资者开放,英国华侨华人在为“欣克利角”核电站等项目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牵线搭桥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英国中国商会与塞浦路斯商会、英中贸协就联手举办了塞浦路斯“一带一路”伦敦推介会,目的是吸引中资企业及英国企业投资塞浦路斯的相关项目。塞浦路斯是“一带一路”沿线上的重要节点,对东欧乃至非洲市场都有辐射作用。截至2015年,我国对英国直接投资高达184816万美元,从英国引进外资49648万美元;2017年中英第一季度进出口为16011724元人民币,同比上涨13.7%。在英国华侨华人的牵线下,两国的利益环流越来越大,中英关系上升为“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步入“黄金时代”。
(一)英国的国内背景
英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英国华侨华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通常在政治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会激发带有种族色彩的右翼政党迅速抬头。种族主义是一种具有寄生性和杂食性的意识形态,它与权力挂钩,依附于政治运动。欧债危机后,右翼政党将经济低迷作为宣扬反移民思想的最佳武器。当地政府迫于压力对华商们采取了各类强制性、歧视性的措施,给英国华侨华人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创伤。此外,英国移民政策更苛刻了,政府打击非常规移民的态度愈加坚决。在困难时期,华侨华人总是第一批被淘汰的人,也是当之无愧的政治绑架对象,是“替罪羊”。
(二)中英关系的发展状况
在华侨华人与近代国际关系的互动进程中,国际关系的运动始终是主导的,而华侨华人的运动是第二位的。衡量中国与华侨华人居住国国家关系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居住国政府如何对待当地的华侨华人。因而中英关系的好坏与英国华侨华人的社会地位变化是直接挂钩的。在中英关系顺利发展的时候,一切都相安无事,双方经济合作情况良好;但若是两国关系发生矛盾,英国华侨华人则落为替罪羔羊,其经济发展也将首当其冲受到负面影响。
(三)华侨华人经济地位不高
固然英国华侨华人的经济贡献有所提升,但其经济实力仍然不够强大。在英国公布的全英1000名首富排行榜中,华人的名字寥寥无几,甚至比印巴富翁的数量还少,且华族企业的贡献对于英国经济来说是不大的。英国华族企业的一个明显漏洞就是可持续性较弱。英国华族企业大多数为家族企业,公司刚建立时,亲属关系对于公司筹集资金和提供劳动力、建立关系网至关重要。在国人眼中,重点是使家庭中的所有权永久化。如苏氏家族的七海(冷冻食品)集团,虽然苏氏家族与其他华族合作开展了无数企业,但本集团目前在股权方面完全受到家族控制,也尚未扩大海外市场。更糟的是,大多第二代华人都在大学里学习非常优秀,很少有人想要接管父母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代际变化导致了家族企业后继无人的危机。此外,英国华族企业的同质化较高,同行的竞争激烈,某个行业的雇员很快就会建立自己的企业,甚至成为他们以前雇主的竞争对手,且英国市场小,资源十分有限。欧债危机后,同行间的恶性竞争愈发严重,伦敦唐人街的中餐馆自助餐最低时大约只要7英镑,华商利润微薄。若不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难以在两国经贸合作中发声。
(一)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
中英关系正值“黄金时代”,两国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往及合作都如火如荼,尤其是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合作将成为近年来中英关系的亮点,相信这一系列的合作会让英国尽快走出“脱欧”的阴影,恢复经济创伤。中英双方在多个领域具有互补性,如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而英国公司则在项目设计、工程建设、可持续和绿色发展以及管理咨询等方面可提供众多帮助。英国脱欧白皮书中提到,英国脱欧后希望成为一个全球的英国,这个概念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异曲同工之妙。英国华侨华人应稳稳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推动中英关系不断发展的同时发展自身事业。在经贸领域,英国在关税、公司税等方面都十分优惠,华侨华人可以推动我国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华商较早步入英国市场,较之普通国人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及经营经验,可以为投资英国的中国企业带来便利,降低其适应英国市场的成本,实现企业的本土化。
再者,“一带一路”倡议刚提出时在英国也存在一些质疑甚至是抵制的声音。英国华侨华人通晓中英文化、语音及习俗,若能很好的发挥这一优势,在共建“一带一路”,可以开展侨务公共外交,推动中英相互深入了解。建构主义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国家行为体在外交中扮演着更加灵活的角色,公共外交的直接目的就是影响外国公众舆论。鲜活的华侨华人能塑造和宣扬更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更确切、客观地传达“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消除英国国民对此倡议的误解。
(二)完善和转变企业经营模式
英国华人虽然有发展生产性企业的潜力,但很少投资研发新产品或生产优质商品所必需的产品,因而他们需要提高创新力度,实现多元化经营。此外,华族企业需从封闭的家庭体制迈向开放式。英国早已推出了三大政策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大型家族企业所有者可以考虑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以吸纳更多资金扩大再生产。华族企业需有一颗开放的心态,根据自身状况聘请精英担任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成员,这些管理者受过较好的教育有能力开发企业,利于保持企业的健康持久运转。再者,构建先进的家族企业文化也势在必行。华人企业家需抛弃传统家族伦理中非理性的血缘、亲缘思想,拟定公平公正的奖惩机制,以建成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业缘、事缘理念,这样才能提升雇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活力。
(三)国家要成为华侨华人的坚实后盾
长期以来,中国国务院侨办为英国华商、华社搭建了许多合作交流的平台。然而,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与老一代有别的新移民,我国的侨务政策也需与时俱进,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首先,紧扣当下英国脱欧等难点热点问题,需正确定位英国华侨华人的生存发展环境,更新有关政策法规建设,帮助劳动力流失的中餐馆和存在风险的中国在英投资企业渡过难关。其次,深入了解并立足英国现有制度框架及逐步缩紧的移民政策,引导国人理性思考,积极深入了解英国的人才需求,织出一张保护英国华侨华人的大法网。
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华人能够在影响英国对华政策和中国对英政策方面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英国华侨华人从“沉默的大多数”到今天这样活跃在两国关系中,这一切都源于其经济地位的改善,族裔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地位的不断提升。不过他们仍有进步的空间,相信将来英国华侨华人在英国会继续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并在中英经贸关系中继续施加影响力。
〔1〕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研究述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
〔2〕宋全成.欧洲的中国新移民:规模及特征的社会学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3〕周聿峨,龙向阳.关于“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的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02,(06).
〔4〕王晓萍,刘宏.欧洲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关系〔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5〕Wai-ki E.Luk,“Chinese Ethnic Settlements in Britain:Spatial Meanings of an Orderly Distribution” 〔J〕.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2009,(04):575-599.
〔6〕Edmund Terence Gomez and Gregor Ben ton, “TRANSNATIONALISM AND THE ESSENTIALIZING OF CAPITALISM:CHINESE ENTERPRISE,THE STATE, AND IDENTITY IN BRITAIN,AUSTRALIA,SOUTHEAST ASIA” 〔J〕.East.2003,(04):3-28.
F752.7
A
1009— 2234(2017)10— 0075— 03
2017— 10— 11
王思婷(1993—),女,湖南郴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欧洲政治经济。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