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瑞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第三版)介评*
赵晓瑞
1989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编著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根据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统计,截至2017年3月底,该书作为参考文献被引次数8066次;后更名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被引次数10293,合计18359次,堪称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扛鼎之作。《系统功能语法概论》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专著,随后中国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该书的出版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国内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教学用途。自1989年湖南教育出版社的第一版问世后,北京大学出版社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出版该书更名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后的第一版与修订版,并于2017年推出第三版。总体上讲,该书的第三版伴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不断成长和发展,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增补,展现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扩充与进展中的最新图景。本文旨在对第三版中增补内容做一介绍,期望更多学者持续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
第一章新增加“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属性”一节。该部分作者指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普通语言学,也是一种适用语言学。韩礼德最早于2004年提出适用语言学这一概念,时至今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这一属性在新版的《概论》中得到进一步明确。韩礼德(2008) 指出“‘适用语言学’是一个全面的、理论上强大的语言模型……,它用来解决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四章新增“言辞与序列”一节。该节是鉴于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导论》的第一版(1985)和第二版(1994) 在讨论语言的经验功能时存在的问题而补充的说明。韩礼德在术语使用方面因语法层面与语义层面相互交织而未能清楚地区分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小句是一个语法概念并非语义概念,然而韩礼德在讨论小句结构成分时使用的是语义术语,如行为者(actor)、对象(object)和载体(carrier)。而作为语法单位的小句本身也是一个语义单位,而这一语义单位也理所当然有一个语义标签来说明。因此,韩礼德在第三版、第四版都把小句的概念功能命名为“言辞”(figure)1,而把两个及以上的小句组成的意义单位命名为“序列” (sequence)。Halliday&Matthiessen(1999:52) 对 figure概念进行了说明,图形是经验的表征,采用语义配列(configuration) 的形式,由过程(process)、参与者(participants) 和有关的环境(circumstance)。他们认为现实世界中有无限多种过程,然而可以根据它们识解参与者的方式将其用语言符号来表征为几个过程类型:存在或拥有图形(being or having)、做事图形(doing)、感知图形(sensing) 和言语图形(saying)。Halliday&Matthiessen (1999:50,125)指出序列就是一系列相关联的图形,一个序列是由小句复合体体现的。
第五章对语气系统网络进行详细分析,增加网络图来详细说明小句的人际结构及其与概念结构和语篇结构的关系,图中清晰地说明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表明哪些人际成分可以作为语篇主位、人际主位和话题主位,还清晰地说明小句人际成分和经验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第三版还新增完整的“语气系统网络”图,该图清晰地呈现语气系统网络中的所有选项,说明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除了语气(mood)、情态(modality) 之外,语调(tone) 也是人际功能的重要体现方式。与前两者不同的是,语调的的语义特征不是由句法结构表达的,而是由音系层的声调(即音调“升降曲线”)来表达的。为了更加形象直观地地表示口语语调的主调,第三版新增英语口语单调、复调的调标记图和语调曲线。第五章中还新增对小句的“自由度’问题的讨论,指出“自由”是进入语气类型系统的入列条件。自由小句能够体现命题意义和提议,可以进行协商和讨论;而受限小句不能进行公开的协商。在从属性复句中,主句由自由小句来体现,从句由受限小句来体现。第三版还对语气隐喻进行论述,指出语气隐喻的结构主要有投射结构和改变典型的预期结构所形成的结构。
第七章复句与词组部分新增加作为语篇域的复句和复句与语调。讨论复句作为最大的语法模型对语篇的修辞关系结构做出的贡献,还从主位的角度讨论复句中的一系列小句在语篇组织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又以复句中的小句序列作为衔接域的意义,解释复句可使得某些互指性省略衔接合法化,并对语调模式如何体现复句中的系统选择的情况做了总结。
第十一章为新增加的一章,介绍多模态话语研究。话语研究正在由单纯对语篇内部语言特征的研究转向同时注重语篇内部和语篇外部的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路径也是源于Halliday(1978)的“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的观点。编者主要介绍Kress&van Leeuwen(1996/2006) 的视觉语法理论的意义系统:再现(representation)、互动(interaction)、构图(composition),这三种意义分别对应语言的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此外,还介绍听觉符号的多模态研究,指出相对于视觉符号而言,听觉符号意义系统的研究是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此外,还介绍了Martinec&Salway(2005)的分析多模态话语中图文关系的综合模式,该模式从图文地位和语义逻辑关系两个角度审视图文关系。编者还介绍了多模态语类特征研究和多模态读写教育研究,最后对多模态话语研究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指出多模态研究还是一个尚待研究探索的领域,并对未来多模态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第十二章中关于语言教学方面新增“多模态教学”一节。多模态话语理论与语言教学,包括外语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17)。随着科技进步,新的多媒体的出现,我们需要探讨知识和信息的不同呈现方式、各种模态的系统特征、功能和应用范围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另外,编者还简要介绍多元读写能力(multiliteracies) 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应用,还新增“计算语言学”一节,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应用的历程进行简要总结。另外,还指出该理论在计算语言学中的应用也深刻地影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本身的轨迹,并推动语言学的理论建设。
第十三章增加“神经认知语言学”一节。Lamb(1999) 的层次语法从生物体内部角度研究语言系统,旨在发现和描述说话者大脑中的知识,该理论试图认识人脑中的语言系统。Lamb(1999)把层次语法理论与认知和人的大脑联系起来,发展了“神经认知语言学”。神经认知语言学在语言研究和认知科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语言学研究更加科学化。该节介绍神经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目标是构建一个人脑语言系统的理论,表达语言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并能表达语言系统的操作原理。Lamb有关语言系统关系网络的表述系统是在Halliday的语言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而Lamb的研究不再像系统功能语言学那样关注语言与社会交际的关系,而是逐渐与认知语言学融合,把语言系统与大脑的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
第十四章为新增添的内容,朱永生(2012)对系统功能语言学近十年来最新发展的主要特点做了总结:1)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研究,不断加大对语言系统研究的力度,对语言的相关子系统进行详细的描写和解释。2)更加重视对话语意义的研究,修订后的《功能语法导论》 (2004,2014) 大幅度增加话语意义研究的分量。3) 此外,还注重语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更加重视语料库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互利共生和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4)开始注重对语言使用者的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长期以来忽视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系统到语言示例的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近来研究重视社会个体如何使用话语社团所共有的表义资源体现个人的特点并完成个体身份的建构(朱永生2012)。本节重点评述Martin的个体化研究,并讨论个体化与示例化和体现之间的关系。5)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合法化语码理论(Legitimation Code Theory)之间的合作研究也成为近年来新的研究趋势。6) 马丁基于话语语义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权利三项”(power trio) 被应用于不同学科的知识语码特点分析。除上述新发展外,语法隐喻、个体发生学、多模态话语分析等也是近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最初版开启中国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之先河,其第三版与之前的几个版本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紧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进展,不断修订再版。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全书也由最初的247页发展到第三版的469页,可见其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参考文献也由原来的99条增加到至少391条,可见各位编者潜心钻研,也反映《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第三版涵盖之广、研究之深入。可以说该书是目前国内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资料中涵盖面最广、研究内容较为翔实新颖的一部重要文献。
本书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其一,个别理论观点介绍不够充分,如关于小句的自由度问题,编者未对“自由”和“受限”概念作出明确说明和解释,对二者的理论阐述也略显不足;《教程》主要受主流的韩礼德模式(IFGModel)的影响,对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的另外两个模式:悉尼模式(Sydney Model)和加的夫语法模式(Cardiff Model)近些年取得的进展缺乏关注2。其二,本书中在细节上还存在个别图表错误,如在5.3.3一节中编者提到图5-13有“自由度”系统,实际上应为图5-12。在7.1.7一节中编者提到表7-15有“自由度”系统,实际上应为图7-18;另外,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文中还有几处参考文献未列出如张德禄、董娟(2014:141) 、Halliday&Greaves(2008:232),张德禄、李玉香(2012:396)、张德禄、丁肇芬(2013:396)Matthiessen&Bateman(1991:407)等的文献。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一书向国内广大学者介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介绍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近些年的发展变化,是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扛鼎之作,拓展了国内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促成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国内的繁荣发展,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推广和繁荣发展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也必将在中国系统功能语言的未来发展历程中发挥持久作用。本文对该书第三版的新增内容进行简要介绍,期望更多学者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新世纪的最新发展前沿,不断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注释:
1 关于figure一词的译文,杨信彰(2008) 在《研究意义识解经验——基于语言研究认知》一书的导读中把figure一词翻译为“图形”;然而,该书中,胡壮麟等(2017:88)将其翻译为“言辞”。本人认为“图形”和“言辞”都未能反映出figure一词的本质概念内涵,笔者试译为“图式”,请读者批评指正。
2 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主要有三个模式:分别是是韩礼德模式(IFG Model),悉尼模式(Sydney Model,以Martin为代表) 和加的夫语法模式(Cardiff Model,以Robin Fawcett和Tucker为代表)。
Halliday,M.1978.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s: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Arnold.
Halliday,M.1985/199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
Halliday,M.&C.Matthiessen.1999.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London:Cassell.
Halliday,M.&C.Matthiessen.200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edn.)[M].London:Arnold.
Halliday,M.&C.Matthiessen.2014.H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4thedn.)[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Kress G.&van Leeuwen.1996/2006.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
Lamb,S.M.1999.Pathways of the Brain:The Neurocognitive Basis of Language[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Martinec,R.&A.Salway.2005.A System for image-text relation in new(and old)media[J].Visual Communication(4):337-371.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1989,《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5,《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8,《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17,《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汤斌,2014,Maton的合理化语码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合作[J],《现代外语》(1):52-61。
朱永生,2012,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研究的动因及哲学指导思想[J],《现代外语》(4):331-337,436。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认知-功能视域下的陕西乡土文学的英译与传播研究”(项目号:16JK-2079)和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2016年度教改项目“SFL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项目号:YJ1616)的阶段性成果。
(赵晓瑞:西安工业大学北信学院讲师)
2017-05-14
通讯地址:710043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西安工业大学北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