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逻辑分析与现实启示

2017-03-11 13:22:34丰瑶瑶
关键词:特色历史改革

陈 曦,丰瑶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逻辑分析与现实启示

陈 曦1,丰瑶瑶2

(1.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24;2.中移在线服务有限公司,北京 1000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种历史的必然性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中国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基础上的量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国外出现了“中国破产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救世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战略意图不定论”等种种不同的声音和论调,对这些不同的声音和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不受其扰,按照自己的发展逻辑并以卓有成效的实践做出了强有力的回答。三十多年过去了,回过头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得出应有的启示,无疑会对全面推进和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三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国内外对中国改革取得成就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赞成者有之,诋毁者亦有之。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必然性,阐明其改革的社会性质,剖析国外出现的种种声音和论调,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得出应有的启示,无疑对全面推进和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与现实逻辑分析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符合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马克思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就是指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代替的是在中国已经走到历史尽头了的封建主义和在中国走不通的资本主义,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但必须要说明的是,这种历史的必然绝不是什么自然而然的必然,而是要通过“改革”推动进行的历史的必然。这种改革推动的历史必然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为一个决定过程;另一方面,这种改革推动具有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历史选择性是指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即具体的历史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当一个民族的历史处在一个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出多种可能的途径。在这多种可能性中,哪一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则取决于这个民族的自觉选择,取决于这个民族内部不同阶级或集团实际力量的对比。历史选择可以使一个民族跨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通过不同的道路向着较高级的社会形态迈进。”①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正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依次更替的一般规律和中国人民作为历史主体的历史选择性二者逻辑上的内在统一。换句话说,中国如果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走以前的封建社会老路或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其结果只能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落后挨打、被殖民化的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历史的必然选择,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具体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人民在吸取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必然选择,即在学习“苏联模式”之后获得了教训、经历了“两个凡是”之后“拨乱反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这种必然选择带有迫不得已的性质,即如果不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之路是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种选择是中国人民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真切把握,是在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作的最佳选择,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的选择。

还必须要说明的是,中国人民的这种历史选择不是对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否定,相反,这种历史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因为历史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性空间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即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有着既定的前提并受历史规律的制约,并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而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历史与现实的逻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基础上的量变

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逻辑的分析得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旧中国社会发展史留给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中国人民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的历史性选择。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对于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仅仅明确这种历史必然性还不够,还必须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即从本质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不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这种改革属于质变还是量变?改革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说明我们走的到底是什么道路,才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取得成功的内在逻辑,才能更有力地回应西方的种种声音和论调,才能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和积极有效应对全面深化改革遇到的新挑战。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在性质上不是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因为“社会革命”的目标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是社会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推翻奴隶制的新兴地主阶级的革命和推翻封建制的新兴资产阶级的革命以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无产阶级革命都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不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不是社会革命问题,不是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更,不是社会形态的质变,而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量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人民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采取的新举措,其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它不是被统治阶级(在现在的中国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统治阶级是中国人民,被统治阶级是国内一切敌视和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人,而这样的人在中国现在是极少数,不是什么集团,构不成一个阶级——被统治阶级)发起的旨在推翻统治阶级以及现存社会制度的运动。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在性质上不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不是社会革命问题,不是社会形态的质变,而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一个改革的问题,属于改革的范畴。

其次,我们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在内容上改革的是那些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不合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体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具体内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从而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必须要明确这种改革是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有突破,逐步展开的一个渐进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激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在结构上是先经济,后政治,再文化,是逐步展开和依次推进的,而且这个推进还是遵循了先农村,后城市,然后再反哺农村的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符合中国国情并取得了卓越成效的改革。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即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再次,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成效。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本着兼听则明的原则,我们即使不依据中国自己的官方报道,仅仅依据外国媒体的报道也可以说明这种成效。据国外媒体报道:“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362.1亿元发展到超过30万亿元,在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1.8%上升到6%以上,由名列世界第11位上升到第3位;中国的进出口总额由206亿美元发展为2.56万亿美元;使绝对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1479万,30年内中国的减贫人数占全球减贫人数的比重超过了70%,第一个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①罗尔夫·贝特霍尔德:《中国2003——迈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的时代》2003年4月25日。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最后,从逻辑的结果上还需要追问一个问题:“中国如果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是怎样的结果?”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在1987年会见美国国务卿舒尔茨的谈话时曾明确地说过:“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207、207-208、370、3 页。。“中国根据自己的经验,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道理很简单,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207、207-208、370、3 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207、207-208、370、3 页。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更是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207、207-208、370、3 页。

由此可见,我们在谈论、宣传和研究中国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时,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坚持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坚持的是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解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促进的是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实现的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我们要构建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面对种种质疑、诽谤不动摇,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有效地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①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13年3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3Ih/2013-03/17/c.115055434.htm。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国外不同声音的回应

对中国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发展前景,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国外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声音,赞誉者有之,诋毁者亦有之。按照中国改革的发展进程来看,国外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的声音和论调主要有“中国破产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救世论”“中国责任论”“北京共识论”“中国战略意图不定论”等等。通过对这些不同声音和论调进行历史的回顾和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以自己的发展逻辑成功应对了这些不同的声音和论调。

在改革初期,由于中国缺少可供借鉴的改革经验,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对此,国外出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破产论”的论调。持此论调的人认为,中国改革的前景只有两个:要么退回到以前封建的旧社会中去,要么倒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怀抱,而无论中国是退回到过去还是倒向西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都只会以失败告终,陷入破产的境地。其理由是中国的改革没有基础,是在沙滩上建大厦,这种没有基础的改革,破产和失败是肯定的。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并没有按照这种“破产论”者划定的轨迹前行,而是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根据自己的国情,从实际情况出发,成功走出了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看到中国经济没有破产并快速发展时,西方又出现了“中国威胁论”。持这种论调的西方人从自己发展起来的那种弱肉强食的逻辑出发,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必将对中国周边乃至世界构成一种“威胁”。然而,这些人没有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仅没有对中国周边构成威胁,反而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威胁论”自身走向了灭亡。

当2008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仍以较高速度向前发展,于是西方又出现了“中国救世论”。这些人颐指气使地要求中国政府拿出钱来拯救陷入经济危机的西方市场和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负责任的态度,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认为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就是对世界的贡献,并提出信心比黄金还要宝贵、要沉着冷静积极应对。最终,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个“V”字型轨迹,经济发展速度从10%降到6%后,又成功回升到了10%。这种应对方式让西方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纷纷仿效中国,有效应对了经济危机。

面对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度发展的现实,西方又出现了“中国责任论”的论调。这种论调认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应该对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负主要责任。他们完全不顾自己国家发展结构不合理的事实,对中国无端指责,要求中国政府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担负更大的责任。比如,有的西方人放言,“中国人储蓄太多,以低利率借钱给美国,导致美国一个历史性的消费狂潮和房地产泡沫”,“人民币被严重低估,至少应该升值40%”,“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将赋予中国操控美国国内和外交决策的工具”,“中国不调整,世界经济将无法解决失衡”等等。①任鸿飞:《中国宜清醒对待“中国责任论”》,《联合早报》2010年8月19日。持这种声音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在2005年9月12日举行的中美关系全国委员会上所作题为《中国往何处去:从成员到责任》的演讲中,他7次引用“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这一概念,鼓励和鼓动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利益相关参与者”。面对这种声音,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之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对外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并列举十条事实予以例证。这些充分表明了中国努力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大国的诉求。②李景辉:《浅析“中国责任论”》,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2007年。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努力承担相应责任的同时,也要看清西方人转移源自西方并继续发展的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视线,推卸西方发达国家的始作俑者责任,同时让中国感到“理亏”,进而诱导中国在货币汇率、减排份额等等许多重大问题上按照西方的药方和路线图调整政策,纳入西方设计的轨道,最终维护西方的高端地位和利益的真实目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要看到,中国现在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中国还没有实现现代化、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人均GDP水平还很低这些实际的国情,要坚定地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见强硬要求中国负责任的“棒杀”论调不奏效,西方又出现了一个带有“捧杀”味道的所谓的“北京共识论”③这个所谓的“北京共识”是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在英国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的一篇调查论文,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并以此和20世纪90年代基于西方视角的教条式规定,经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巨额投资、援助等为交换条件,得以在拉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推行开来,走的一条向资本流动开放、私有化、自由化和透明化的经济发展道路的“华盛顿共识”相区别。其实,“华盛顿共识”在“实质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设下的一个‘全球化陷阱’,它要求有关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放弃对本国经济的监管权力,完全向西方资本敞开大门,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链条上被动的一环”。参见百度百科:“北京共识”条目,http://baike.baidu.com/view/717329.htm?fr=aladdin。,以区别于“华盛顿共识”。理性地看,这种“北京共识”有一定的理论概括性,但显然有点夸大其词,是无端地制造无谓的理念区别和理论对抗。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秉持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绝不是要形成一种与什么“华盛顿共识”相区别的“北京共识”。人为制造这种“区别和对抗”、人为制造某种所谓的“共识”,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更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发展理念。因此,对这种所谓的“北京共识”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理性地分析西方一些人炒热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话语之争的背后语境,避免陷入无谓的“话语”之争。事实上,这种概念和话语之争,对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作用亦不大,我们更应把注意力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秉持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上。

随后,由于喧嚣一时并逐渐趋冷的“共识”之争并没有引起中国高层的重视,西方一些人又抛出了什么“中国战略意图不定论”④《人民日报:中国战略意图不定论阻挠不了中国发展》,中国网,2014年9月26日,http://news.China.com.cn/2014-09/26/content_33617645.htm。的论调。这种论调要传达的声音是:“中国的块头大,发展速度快,讲不清自己的战略意图,对地区和世界构成‘威胁’;中国的军费规模持续增长,讲不清将如何运用日益增强的军事实力,指责中国在战略决策方面缺乏‘透明度’。”⑤《人民日报:中国战略意图不定论阻挠不了中国发展》,中国网,2014年9月26日,http://news.China.com.cn/2014-09/26/content_33617645.htm。如果仔细分析这种“中国战略意图不定论”,会发现,这种论调实在经不起推敲。如果按“中国战略意图不定论”预设的逻辑,“中国战略意图确定”的实现路径,就应是停止发展,保持弱小,在维权等问题上任人欺凌,不能吭声,右脸挨打还得欢喜地送上左脸,否则就给你扣上“战略意图不定”的帽子。如此霸道的逻辑,相信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不可能接受,对于提出此种论调的人的国家政府想必也不会接受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⑥钟声:《“中国战略意图不定论”阻挠不了中国发展——澄清不实之词客观认识中国2》,《人民日报》2014年9月26日。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从一开始的“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战略定位,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再到“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的战略目标都是十分清晰明确的,而且这些清晰的发展战略所坚持的一个核心的战略发展理念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

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以来西方出现的这些论调的分析,我们发现,持这些不同声音和论调的西方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抱有很多偏见或成见,他们都没有能够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没有能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社会性质,既没有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必然性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没有看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当然也更看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坚持了社会发展决定性与中国人民历史选择性的内在统一。而坚持了社会发展决定性与中国人民历史选择性的内在统一,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当代启示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社会性质,分析国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种种声音和论调,对于我们客观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在逻辑并积极应对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新挑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三十多年的历史,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启示不容忽视。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三十多年的历史证明: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这个方向和道路不能放弃,因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放弃这一内在要求和发展逻辑,中国的发展就会偏离马克思指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就会出现历史的倒退,就会重新陷入落后挨打的封建状态或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同时,也必须要明确,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为当代中国人在文化心理和外部环境上仍然深受封建文化遗毒的影响和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比如,一些当代中国官员中的唯上是从的官本位心理就是封建等级文化的遗毒。这种封建官本位思想不看事情的重要性,不看问题的严重性,不看实际情况,更不看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受影响,眼睛只盯着上级领导。这种现象就是陈云批判过的“只唯上”“不唯实”,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批判的“官僚主义”。今天,中共中央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官员群体中的“官本位”封建文化心理依然非常严重。可见,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和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三十多年的历史证明,在中国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和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也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中国才能稳定、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保证、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才不会被偏离。相反,如果放弃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必然会重新陷入四分五裂、内战不息的状态,会重新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瓜分的对象,成为西方的殖民地和附庸。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三十多年的历史证明,对内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同时对外实行开放,大胆吸取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取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并以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经验,使二者相辅相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取得巨大成绩的一条不能忽视的基本经验。可以说,改革和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必由之路。对此,邓小平曾经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社会主义要占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取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取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同时,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任何关起门来搞改革的闭关锁国的政策都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在当代信息技术革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时代,对内搞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外坚持开放、大胆吸取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要认识到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基本经验。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三十多年的历史证明,在国际关系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是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过程中取得的一个区别于西方的新思维、新理念。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老路在今天已经是一条穷途末路,是一条走不通了的死路。因为当今时代已经是全球化的时代、是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那种坚持冷战思维、对抗思维、损人利己的思维、对外侵略扩张殖民统治的思维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思维,尤其是在核武器作为战略威慑的今天,坚持过去的那种对抗思维,结果有可能会是地球人的一起毁灭。相反,只有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信息技术革命时代,世界才会繁荣,人类才会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和幸福。如果理性分析当今世界那些出现地区战乱的原因,不难发现,其背后起作用的仍然是西方的那种对抗性思维。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三十多年的国外的种种声音和论调其背后也是这种错误的思维在作怪。对于西方这种陈旧思维指导下出现的这些不同声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以自己三十多年卓有成效的实践及取得的成就做出了积极有力的回答。

综上所述,中国在坚持“四个全面”战略总体布局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三十年的历程,明确其发展的历史逻辑、社会性质,总结其经验教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立国之本,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探索过程中取得的几条基本经验。

Abstract:The reformofsocialism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its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conforms tothe historical determinismof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is the reunification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refor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longs tothe quantitative change based on the nature of socialism.It is the self-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m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ith the process of socialism refor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re have been different voices and arguments such as“China's BankruptcyTheory”,“China Threat Theory”,“Chinese Salvation Theory”,“China's Doctrine ofResponsibility”and “China's Strategic Intentional Indices”.For these different voices and arguments,the socialist refor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not disturbed,and according to its own development logic and fruitful practice,the reform has made a strong answer.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it is undoubtedly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and deepen the reform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by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e practice ofsocialismreform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socialism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historical logic;overall and comprehensive reform

Logical Analysis and Revelation of Socialism Refor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ENXi1,FENGYao-yao2
(1.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China;2.China Mobile Online Service Co.,Ltd.,Beijing 100033,China)

D616

A

1674-3210(2017)03-0097-07

2017-04-03

2015年度河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科研基金项目“当代俄罗斯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S2015Y07)的阶段性成果。

陈曦(1970—),男,河北无极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特色历史改革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中医的特色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革备忘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改革创新(二)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