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智
【文化学刊十年】
为中华文明复兴而奋斗
——热烈祝贺《文化学刊》创刊十周年
周树智
欣闻《文化学刊》创刊十周年,谨表热烈祝贺!十年里《文化学刊》在国内独树一帜,为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复兴而奋斗不息,令人十分感概赞叹不已!
我有幸和《文化学刊》总编曲彦斌先生于2009年相识。记得初次见面是2009年9月29日。曲彦斌先生代表《文化学刊》来西安参加由西北大学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论坛,我在会上作的《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兼与黄楠森先生商榷》的发言,引起他的兴趣和关注。接着,我们一起去华山旅游,在“华山论剑” 处坐而论道,聊了半天,谈得很投机。从此我们开始合作,为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复兴而奋斗。
《文化学刊》十年来走过的路,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独树一帜,引领潮流。
记得当年我写成一篇论文:《论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观——兼评左右两派在普世价值观上的争论》,稿件先后投给好几家刊物(包括我校《西北大学学报》),都不敢刊登发表。他们告知我:观点太前卫敏感,怕引起争议,只好退稿。我和曲总编初次见面就坦率地提出这个问题。本想试一试,没有料想到他当即拍板定案。回到沈阳后,即以“总编辑特约稿”名义把此文刊登发表在《文化学刊》2009年第6期(时为双月刊)首篇显著位置,并用一个半版面在“作者简介”名义下刊登介绍我的人生经历、学术造诣、观点和贡献。这篇论文发表后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0年第4期在“探索和争鸣”栏全文转载,至今学者们还不时议论这篇论文。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深感《文化学刊》总编曲彦斌先生目光敏锐,有魄力,慧眼识货,看得准,认得清,想得深,望得远,有眼光,真正了不起,令人敬佩。
当我拿到《文化学刊》样刊后,我看到刊物样式很独特很古朴,给人以古装书的第一感觉。粗略翻阅样刊内容编辑样式,看到扉页刊登有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的照片,接着是“本期语萃”,下两页是目录和主管主办、出版社单位简介。正文内容有“总编辑特约稿”“学术会议”“文化视点”“大学文化”“音乐文化”“法律文化”“探索和争鸣”“辽宁文化研究”“民俗学人类学”“语言文化”“文史论苑”“文化纵横 ”等栏目,可谓有关“文化”课题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不愧是以研究“文化”为宗旨的《文化学刊》。刊登的文章,既有知名专家教授大作,也有初进学术界年轻学者犀利地探索和争鸣文章。我发现《文化学刊》真正在国内是独树一帜的独一无二的综合性文化学术期刊!创办者眼光远大,必定兴旺发达!繁荣昌盛!
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第二件事是:在《文化学刊》开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栏。这件事因我于2010年初写成的一篇《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在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兼评黄楠森先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论文发给他、经与他商议开设的。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原因不仅因黄楠森老先生当时位居北京大学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第一人,而且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一生全部著作文献就没有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个哲学专业术语,所谓“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见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九四九年九月第一版.一九五四年四月第八版,136.)名词,是斯大林第一个主观杜撰、传入世界各国,用以宣传他的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和暴力专政思想理论的,其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性和损失是无法估价的。可是,当我国改革开放已有30多年后黄楠森老先生还在带头宣传这种错误理论!我作为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者看到这种现象,既为黄楠森老先生痛苦痛心,又感到有责任站出来,对黄楠森老先生提出批评建议!这篇文章在《文化学刊》正式公开发表后,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10年第12期在“争鸣”栏全文转载,陕西省哲学界由此开展起轰轰烈烈的联系现实读马克思原著返本开新的“回归马克思,发展马克思”活动。2011年6月18日时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在南湖召开的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年会大会上,对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的这一活动给予表彰,更引起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界许多同仁的关注和共鸣。
《文化学刊》从2010年第1期(时为双月刊)开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栏开始,到2011年第4期小结,每期不仅发表我一篇有关论文,而且发表了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知名大家原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薛德震老先生、陕西师大杨文极教授、陕西省社科院哲学所所长胡义成研究员等学者有关论文。
通过这件事,我深感《文化学刊》总编曲彦斌先生有中国文化人的民族忧患意识情结,只要看准认清文化学术大方向后,就敢为天下先,不避风险,勇于担当责任!正因为此,《文化学刊》在国内学术期刊界不仅是独树一帜的独一无二的综合性文化学术期刊,而且是引领国内文化学术大方向潮流的领导级刊物!可谓独领风骚!
《文化学刊》十年来走过的路,给我留下的第二大印象,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有个观察体会,要办好学术期刊,和作学术论文一样。只有经历了艰难困苦,才会玉汝于成。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文化学刊》编辑部同仁真正用十年时间磨成了《文化学刊》这把锋利的宝剑。十年来《文化学刊》编辑部同仁在总编曲彦斌先生领导下,勇于探索,不辞辛劳,认真用心,精益求精,经长期打磨,真正把《文化学刊》打磨成有明确的办刊宗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导引现代先进文化,以瞩目学术前沿创新使学界瞩目,因关注重大文化问题让社会关注”,见封面),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和作者喜爱的读物。成绩来之不易,事迹可歌可泣。
首先,应归功总编曲彦斌先生。据我所知,为了办好《文化学刊》,曲彦斌先生独辟蹊径,跑遍全国各地,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倾听专家学者意见,经常做文化市场调研,及时了解掌握文化学术市场动向。为了拿到文化学术创新成果,亲自上门拜访向作者约稿。例如,2013年冬去京登门拜访文化学界老前辈著名经济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明史观学家时年108岁的周有光老先生,诚请他为《文化学刊》题辞。2014年《文化学刊》第1期以“一零九岁文化老人周有光贺寿专题”,刊发周老为《文化学刊》题写的二道贺辞:“《文化学刊》促进文化”和“了解过去,开创未来,历史进退,匹夫有责”,并配发周老题辞照片。《文化学刊》赞誉周老“文化精神之光”。在此大标题下,共刊发13篇文论,畅谈周老先生文化学成就、人格魅力、育人学说等等。2016年《文化学刊》第1期在“文化视点”里又以“思想不老:文化老人周有光老先生111岁贺寿专题”下,共刊发6篇文论,专谈周老先生晚年的文明史观。
其次,应归功《文化学刊》编辑部年轻的编辑们。2015年我有篇《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精神传统根基》文,被《文化学刊》总编曲彦斌先生知道。当时适逢《文化学刊》开辟“学林人物”专栏,有幸经总编曲彦斌先生推荐在“学林人物”专栏刊发。为编辑刊发我这位“学林人物”的这篇文章,年轻的责任编辑认真负责,多次发邮件、打电话,和我联系沟通。最后,确定刊发在《根基》主文之后,并配上中山大学一全国著名教授写的书评及前后封页照片。当我拿到样刊后,还发现主文后有两页是责任编辑不知从那里搜集到的我几十年来承担的国家省校科研项目、专著文集及主要论文“目录”,大吃一惊!联想过去刊发过的文章后面的“相关连接”文章摘录编辑,及三校之后,责任编辑还要将文章发给我再最后终审校一次,力求把失误减到零的往事,着实令我赞叹不已。
我常想:有这样负责任的领导和编辑,《文化学刊》能办不好吗?肯定能!“十年磨一剑”,成绩来之不易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就是结论。
我们中华民族原本是一个有5000年中华文明的伟大民族。可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惨败,中国清朝政府向外国列强割地赔款,中国沦为外国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后,表明近代中国的确落后了!因此,100多年来好几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实现复兴而拼博奋斗!中华民族复兴的本质其实是复兴中华文明,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学刊》令人十分感慨赞叹不已的是:十年来《文化学刊》为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复兴而奋斗不息。
然而,中华文明里也留有不文明原始野蛮的垃圾存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有精华优秀的成分,也有腐朽落后的糟粕混入其中,因此,分析区别中华文明与不文明、分析区别中华传统文化里有精华优秀的成分与糟粕腐朽的落后的成分,就是摆在当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面前无法躲开的一项巨大的历史任务和沉重的历史使命。
如何完成这项巨大的历史任务和沉重的历史使命呢?这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我让我痛苦不已的大难题。出路和答案在那里?反思多年,我终于找到了出路的路。出路的路就在回归自身返本开新。既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里精华优秀的成分,又要吸取近现代西方文化里先进的成分,更要把马克思新哲学与中、西文化里精华优秀的成分融合为一体,创造新文化形态。只有新文化,才能克服中华文明里的不文明、清除混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糟粕腐朽的落后的成分,才能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里的关健一环,是学术创新。其实,我中华民族老先人就很“尚新”。例如,早在3000年前西周时代,周文王就说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周文王第四子周成王时的摄政王周公旦在他东征胜利后,教育已降周朝封商地为卫君的先朝君主商纣王孙子年轻的康叔说:要“作新民。” ﹙《尚书·周书·康诰》﹚可见,“创新”是我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一个优秀的成分。而当今中国人却陷入到弄虚做假一切向钱看的泥滩里了。所以,在1995年9月16日陕西省哲学学会在西安政治学院举行的“世纪之交的哲学走向” 的学术研讨大会上,我提出“中国需要新实学”。(周树智著:中国需要新实学[J].人文杂志,1995年增刊第2期.)
新实学作为新时期需要的新文化,旨在用以清除中华文明里的不文明的成分、清除混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糟粕腐朽落后的成分,以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实学作为新时期需要的新文化,包涵许多新东西,例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溯源(根基)、寻根(主根)、思魂(反思和建言),及新价值哲学观、新自然哲学观、新法哲学观、新政治哲学观等等,哪家学术刊物敢刊发呢?因为这在今天还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就到《文化学刊》试试吧。料想不到讲溯源(根基)、寻根(主根)、思魂(反思和建言),及新法哲学观、新自然哲学观、新政治哲学观几篇论文,投给《文化学刊》后,竟都发表了,我看到了希望,喜出望外。
去年我用半年时间写成约3万字的《从臣民到公民——论中国价值观革命》长文,投给《文化学刊》后,首先《文化学刊》总编曲彦斌先生回涵予以肯定。接着,两个月后我收到《文化学刊》2017年第2期样刊。打开一看,《从臣民到公民——论中国价值观革命》论文在“文化视点”专栏下正式公开发表了,我心里这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通过这几篇学术创新文章的发表,我深感《文化学刊》具有不忘初心,勇于创新,坚持真理,不避风险,不怕困难,敢于担当的性格、品质和作风,更加坚定了我对《文化学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所以,我下决心和他们一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最后,我衷心祝愿《文化学刊》蒸蒸日上!兴旺发达!繁荣昌盛!走向辉煌!在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作者系西北大学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责任编辑:周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