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主义下语言、文化和身份认同的研究

2017-03-11 13:06福建江夏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文化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双语身份环境

陈 励(福建江夏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语言与文化】

双语主义下语言、文化和身份认同的研究

陈 励
(福建江夏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依据后现代主义的说法,人只能通过彼此之间的不同来定义自我。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构建了自己的身份认同(identity)。因此,当我们在定义他人时,我们所使用的标尺,不仅是他人从何而来,更是他人所说之语言,以及这种语言所具有的有别于其他的文化内涵。目前,针对双语人士的身份认同的研究较少。

语言;文化;身份认同;中英双语

教育给个体提供了各种机会甚至是生存技能,学校教育的作用尤为突出,因此,学校教育在人的个体身份构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个受过教育的个体都具有教育的印记,这一点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尤为突出。在我国,英语学习极为普及,但受限制于各类因素,只有受过英语专业教育的人才具有较高的英语才能。英语专业学生的身份认同在英语学习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建,甚至可以说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他们的社会及文化认同已经与过去的自己、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所差异。本文将通过研究,指出语言、文化及身份认同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1]

一、语言、文化和身份认同

广义而言,语言、文化和身份认同隶属于不同的概念范畴,但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一直是社会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语言不只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换言之,如果持不同语言的人在同一个社群中居住,那么我们仍可以认定他们是属于不同文化的人群。

(一)语言和文化

“文化”一词的内涵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扩大。Raymond Williams曾将该词评述为“英语中最为复杂的三两个词之一”。不同的研究者赋予了“文化”不同的内涵,比如认为它是一种“教化”,一种“生活方式的全集”,一种“语言”甚至一种“权力”,一种“工具”等等。而对Williams而言,文化由普通人的意义和行为组成,是当下经验,是生活方式的全集,所有人都在其中构建自己人生的背景、意义和行为。隶属于相同文化的人,对世界的理解和反应也是相同的。因此,文化依赖于该文化的参与者,体悟他们周遭所发生的事。这强调文化和意义之间的关联。[2]

Claire Kramsch从三个方面描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即语言表达文化、语言代表文化、语言象征文化。

为了确保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的成功,交际者需使用双方都能理解的语言。但促使一场交际为人理解的并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这门语言所携带的共有经历。与其说说话者在说话,不如说他是在交换共享信息,也就是说,说话者说的其实是文化,用文化,而不仅是用语言来进行交流。这就是在进行外语学习时总要同时展开目标语文化学习的原因。但经验也通过语言而创造,即通过人们选择的用以交流的语言赋予其意义。人们使用的口头、书面或视觉交流的方式本身就创造了族群所能理解的含义。[3]

此外,语言还可以被视为一种携带自身文化价值观的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标志。若禁止使用一种语言,就会使该语言的使用者产生一种对他们的社群,以及文化的拒斥。而文化,则可被视为加入一个共享社会空间、历史、意象的话语群落的资格。

(二)语言和身份认同

不管在个体层面还是群体层面,语言都是构建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部分。正如一个人的衣着选择与行为特征可以代表这个人一样,个体所说的话也代表了本人。Joseph认为,身份认同现象整体上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现象。在20世纪60年代,Wallace Lambert做了一个实验,旨在探索人们在双语环境下对另一种语言的态度。实验中,参与者听到了两段分别由英语和法语完成的、内容相近的录音。之后,参与者需要根据录音对录音的演说者做出判断。所有的实验参与者都宣称英语和法语录音的演说者不是同一人,然而,这两段录音却是由同一个人录制。由实验得出,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本质上是建立于对对方的本能判断之上,而在这种判断中,语言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人家庭背景可以在其使用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身份认同除了包含语音和方言外,也关乎我们如何与他人一起使用语言,关乎我们如何在言谈中与他人交流互动。语言不仅关乎个人身份认同的构建,也参与了团体身份认同的建设。在个人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中,语言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名字、命名,以及其他的称谓做法上。建立个人身份最明显的语言方法之一就是给予并使用各种称谓。名,是最为显著的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

(三)文化与身份认同

文化塑造着个人的身份认同。例如黑社会文化里会有纹身,所以纹身这种行为可以被理解为加入文化的身份认同表现。

有意义的语言习得必然涉及一定的身份认同冲突,因为语言学习者会在收获新语言能力的同时获得一个新的身份认同。[4]在影响二语习得的若干因素中,抑制是人们基于对自身的理解而建立起的自我防御。从儿童期到成人期,这种防御的建立从未停止。同时,二语学习也无法避免犯错误。从某种程度上讲,犯错是走向二语成熟的捷径,因为通过改正错误,人们可以弄清自己的短板并借以加强。但不论是以内在还是外在的方式,犯错都会导致人们自尊受损,抑制新的身份认同的构建。[5]

二语习得也包括了对目标语文化的学习,新的身份认同的创造实质上就是文化学习。[6]因为学习者的母文化已根植于心,且语言是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学习者的世界观,自我身份认同,思、行、感、言会因为与其他文化的接触而被打断。

教育身份认同是受到教育和教育环境所影响的身份认同。以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其教育身份认同的构建是通过英语语言能力的逐渐习得,以及英语文化的习得而逐步完成的。

二、语言学习环境和双文化身份认同

学习环境可以被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微观环境是与日常学习密切关联的环境,宏观环境指可以影响微观环境的环境。在教育学研究领域,人们普遍认为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及行为有特殊的影响,这是从两方面考量的。其一是学校的社会秩序,这关注常规和价值观;其二是学校中的社会行为,这反应了社群成员之间彼此的关系,以及他们在社群中做出的选择和决定。

(一)语言学习环境

社会秩序强调的常规和价值观包含了一个群体的文化,以及这个群体的既定任务和角色。学校活动包括教育性和表达性两类活动,教育性活动是为了完成课业任务的活动,表达性活动则是为了群体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融合,这两者对于教育环境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在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环境中,大多数课程和活动都关注对英语技能的掌握。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并没有一个像中文那样的语言环境来学习英语,因此为了达成专业语言学习的目的,就需要营造一个类似语音实验室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可最大化地使用目标语。

(二)二元文化身份认同

谈及“文化身份认同”时,Hall提到了两种理解方式:第一种定义关乎一种共享的文化,它隐藏在浅层且人造的“我们”概念之下,是同根同祖的人们共有的东西;第二种定义认为,撇开所有的相似性,人和人之间存在一种深层且重大的区别,正是这种区别构成了不同于他人的我们。英语文化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属于第二类。随着其语言技能日臻完善,学生们就能拥有掌握跨越文化界限的能力。换言之,学生们这时候就成了在自己社会中但却深入领会另一种文化的人,甚至他们还有可能把新文化融入到自身的性格中。这种变化会让他们在单语或一元文化中完成的人的身份构建方面与其他身份产生区别。但如果掌握一种语言就如同拿到了进入一个族群的入场券,或者说如果一种语言就代表了这个语言所传达的文化,那么掌握两种语言的双语者就是一群不断尝试在两个族群、两种身份认同,以及两种文化中寻求融合的人。[7]

三、结语

在全球化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不断发展的浪潮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熟练掌握两门语言。双语对个人的语言、文化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对个人身份的塑造也将是长期存在的。在中国的大环境下,二语学习者既不能避开中国文化语言的大环境,也必然接触目标语言的文化,继而受到两类文化共同的影响,掌握母语外的另一种语言,以及母语文化身份认同外的另一种身份认同。

[1][7]M.F.Mackey, M.Siguan. 双语教育论[M].严正,柳秀峰,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25-37.78.

[2]S.Hall. 文化传播译丛:表征[M].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8.

[3]Claire Kramsch.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7.

[4][5][6]Brown H. Douglas.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58.160.194.

【责任编辑:周 丹】

2017-04-12

陈励(1987-),女,福建福州人,助教,主要从事英语言文化,语言教育研究。

H319.3

A

1673-7725(2017)06-0192-03

猜你喜欢
双语身份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